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发展研究_金融论文

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发展研究_金融论文

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发展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业务发展论文,衍生产品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2月5日,银监会出台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而此前刚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则指出,要“研究开发与股票和债券相关的新品种及其衍生产品。”政策暖风频吹,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然而金融衍生产品在我国毕竟是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在发展这种业务时如何趋利避害,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减少金融风险,做到健康有序发展呢?

一 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现状

据了解,目前全球金融衍生品共有2万多种,交易规模也非常可观,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品种诞生。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大多开办了衍生产品业务,而境内中资金融机构在这方面还比较落后,只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少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包括外汇结构性存款、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外汇期权、利率掉期、货币掉期等,这些业务对银行稳定和争揽外汇存款,带动国际结算、外汇融资等业务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中资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这些衍生品交易多局限于外汇市场,真正的人民币衍生产品基本没有。而且除自营类业务外,代理类业务主要针对的是公司客户,个人代理业务开展不多。在债券市场,早已酝酿推出的债券开放式回购和远期交易目前仍未推出,股指期货尚停留在讨论阶段。至于人民币利率衍生品,由于尚未实行人民币利率市场化,因此要推出这些产品也为时尚早。由于在《办法》出台以前,我国对衍生产品交易没有一个规范化的、系统化的规定要求,各商业银行在操作中面临一些产品能不能做的疑惑,如果不做可能会丧失市场机会,做了又担心有违监管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办法》出台后,商业银行可以在《办法》的框架内规范、健康地发展衍生产品交易,这对业务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而且,《办法》对于今后培育国内金融市场,对于人民币业务中一些创新产品的推出,也是一个很好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可以大大扩展投资品种,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截至2003年12月末,我国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0.4万亿元,外汇储蓄存款余额为855亿美元,老百姓这么多银行存款,如何找到更多样化的、可以避险的投资渠道,关系重大。面对加入WTO的压力和外资银行对客户的争夺,中资银行如果不尽快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将会逐步丧失市场竞争力。因此,在传统的存贷业务之外开发更多高风险、高收益的盈利渠道,以更多样化的理财服务吸引客户,刻不容缓。

二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主要风险及控制

不同于传统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交易除大家常常讲到的三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外,还面临法律风险。四种风险中,主要风险还是前面两大类。由于具体的品种不同,其交易面临的主要风险也不尽相同,有的产品最大的风险是市场风险,有的就可能来自于信用风险。衍生产品交易一般都是在未来进行交割,这期间市场行情的变化就会带来市场风险,比如说外汇期权交易,最主要的风险就是来自于汇率的变动。但像信用掉期业务,面临的主要就是信用风险,因为它的标的物是公司信用,公司出现信用问题,银行就会受到损失。

另外两种风险中,法律风险主要缘于衍生产品交易中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否受到法律的认可,同时交易对手来自不同的国家,各国法律环境不同,操作方式和惯例也会有所不同。为此,国际上专门成立了国际掉期及衍生产品协会(ISDA),中国银行也是其会员。ISDA对国际衍生产品交易有一个大的制度性框架,各会员都要遵守ISDA的标准化法律条文和游戏规则。当然,交易双方可以在此框架下签署具体的交易条款。目前,中国银行在与国内的交易对手进行衍生产品交易时,也会在ISDA框架下根据国内的具体情况签署相关协议。所以,只要这些方面工作做到位,法律风险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操作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各银行完善内控制度来实现,如前后台的分离,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之间的分离,各种交易都应有规范的程序,对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做定期的检查和控制,等等。著名的巴林银行破产案例,就是由于交易的前后台没有分开,对交易员的监督也不健全,致使内控出现巨大漏洞。所以,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并加强监督,操作风险也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相对比较难于控制的还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其防范对银行技能、相关支持的要求比较高。信用风险方面大家都比较熟悉,它曾经给各国有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损失,产生了大量不良资产,衍生产品交易也一样,对信用风险控制不到位也会产生很大损失。吸取以往的教训,中国银行把资金业务纳入了全行统一授信管理,衍生产品交易也要考虑交易对手的授信额度,要根据交易对手的资金状况、偿债能力、资信评级等,确定授信额度,所以这些都是在授信管理的要求下进行的,以使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授信额度的确定越来越多地用到数学模型,这种技术需要今后不断地去发展和完善。市场风险的防范方面,主要是引进一些国际金融市场上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模型,如Value-at-Risk模型、压力测试、基点价值分析等,来提高银行监控衍生产品交易的能力,确保在衍生产品日益复杂、风险更加隐蔽的情况下很好地控制市场风险。

三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1、培育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银行面对更多、更复杂的衍生产品如何去报价、去平掉风险头寸的能力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与国外差距还比较大,以往的操作主要是采取“背对背”的方式在国际市场上寻找较好报价的交易对手达成交易,这样很难赚取较高利润。对简单产品如一般的外汇交易,平掉其风险敞口就比较容易操作,各银行也都有这种能力,但一家核心竞争力强的银行,其利润高的原因在于能够通过相应手段把复杂的衍生产品分解成基础的、简单的、流动性好的产品,因为越基础的产品其市场越透明,价差就越小,这种分解复杂产品和用相对简单的产品平掉风险的能力,恰恰体现了一家银行在衍生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中国银行这两年一直在引进国际市场上成熟的报价模型、风险管理软件等,目前外汇期权、利率掉期等已经能够自主报价,也有专门小组正在研究复杂的利率掉期、掉期期权、货币掉期等产品报价模型,从而更有效控制风险并且扩大赢利空间。正像其他产业一样,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而不是简单的来料组装,银行才具有了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2、培育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专业人才。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需要三种人才:交易人员、研究人员和产品设计人员。衍生产品交易直接面对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因此它对交易员的要求很高,交易员不仅要有很扎实的理论基础,也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交易的经验、对信息的敏感度以及把握市场走势的能力。相对于一般产品而言,衍生产品对交易员要求更综合,因为他要把握的是影响产品价格的各综合要素而不是单一要素的变化。对于研究人员来说,需要对各种产品有深入的了解,还要熟悉产品的定价模型和分解技术,即金融工程方面的内容,因此需要有很好的数学功底。对产品设计人员的要求则更高,也最具综合性,他除了了解产品的特点外,还应了解市场,对市场变化有很强的敏感性,同时最好对数学模型、产品分解原理、计算机技术等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样才有可能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设计出具有可行性的优秀的产品,并保证产品能够为银行带来较高赢利。交易员可通过市场交易实践培养,研究人员也可以通过招聘数学类人才进行定向培养,而第三类人才由于要求最综合,培养的难度最大,也是当前银行最缺乏的。另外,银行要建立好的用人机制,在人才竞争中留住这些优秀的专业人才,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为银行业务发展贡献才智。

3、改进衍生产品业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当前,各银行衍生产品的操作流程、支持系统都比较规范了,但对业务收入及业绩的科学考核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比如说,有些事实上赢利的衍生产品交易在银行内部核算时可能是亏损的,这样,正常衍生交易的开展就受到了影响。问题的症结在于现行的银行会计制度与业务发展不适应。解决的办法是,一方面,国内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应参考国际惯例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基于管理会计标准的资金业务绩效考核系统,这也是内部运作的关键问题。目前国内银行很多考核标准是按财务会计的要求做的,财务会计显示的数据很可能与产品的实际情况不完全相同,这就无法进行科学的考核。为更科学地考核业务人员的能力,国外银行对衍生产品业务的考核主要使用管理会计数值。我们要建立起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绩效考核机制,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还非常多。

在业务管理体制上,今后的方向应是建立一个面向全球的、全面的管理体系。实际运作中,风险管理部门应负责整体的风险监控政策制定,而包括资金业务部在内的业务部门应在风险管理政策的指引下,针对产品的具体特点进行有效的监控,并且这种监控职能是独立于前台交易的。在报告路线上,监控管理人员既要向业务主管汇报,又要向风险主管汇报,真正起到风险窗口的作用。在任何新业务开展之前,业务部门要和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然后报最高管理层批准后实行,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发展业务。

总之,尽管银监会出台《办法》的初衷主要是出于规范国内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市场外汇期货交易的考虑,但毫无疑问,有了政策的促动和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今后发展前景可观。

标签:;  ;  ;  ;  ;  ;  ;  

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发展研究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