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开发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真性论文,文化遗产论文,旅游开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3724/SP.J.1224.2012.00039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转型与挑战,其中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由此带来的地域空间重组将会成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关注焦点。旅游业以产业链长、环境友好、就业面广和收益群体多等诸多优势,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核心竞争性产业。其中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见证、符号与载体,已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而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与开发又成为文化遗产旅游的争议焦点。因此系统探讨原真性与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于遗产旅游乃至整个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多数文化遗产均位于城市或城市周边,因此其合理开发对整个城市地区的发展又影响重大。
目前国内外对于遗产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都是从旅游对象(供给)与旅游者动机(需求)两个方面来界定的。因此概括地说,遗产旅游就是指人们到人类选择保存的文化与自然遗存地进行的旅游活动[1]。欧美旅游业发达国家的文化遗产旅游于20世纪90年代得以推广和发展,遗产在旅游业中的比例正在增长,而到遗产地旅游的游客数量更是增长迅速[2]。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化的快速推进,文化遗产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及其配套开发也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伴随文化遗产旅游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针对其现象与本质的探讨在学术界亦掀起了一股浪潮。曾有学者总结:“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系统中,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特性研究是研究系统的基础,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研究及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是研究系统的核心,以两者为基点可扩散到旅游开发体系、行业管理体系、社区参与体系等子系统的研究,后三者是旅游产品体系的外部支撑系统。”[3]由此可见,针对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内容组成了一个系统框架,其中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原真性的讨论在文化遗产诸多研究议题中尤为引人关注。
原真性(authenticity)概念起自文化遗产科学,是现代遗产保护科学的灵魂、基本观念和准则。它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和遗产旅游(cultural and heritage tourism)的兴起而进入旅游领域,这有力地证明了“旅游科学与遗产科学之间的联系”[4]35。“遗产资源的原真性是衡量遗产旅游产品质量和游客满意度的决定性因素,遗产旅游应注重体现遗产的原真性。”[5]“遗产价值辨识的本质是如何认识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遗产保护实际上是对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相关要素的保护;遗产利用则应是以确保遗产原真性、完整性为前提的可持续利用”[6];“国际遗产界和旅游界对可持续遗产旅游制度的关注,重在处理旅游经营、遗产保护和遗产地社区发展三者的关系”[7]。综上所述,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即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以及管理,而原真性则是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分别从文化遗产保护与原真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原真性以及文化遗产旅游管理与原真性三个方面探讨原真性与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见图1)。
图1 原真性与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
1 原真性与文化遗产的概念渊源
1.1 遗产科学中的原真性与文化遗产
遗产科学中的原真性概念是与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工作紧密相连的。在遗产科学领域,原真性一词最早用于博物馆,具体指一些精通文物的专家鉴定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是否是真品,或者是否是它们所宣称的那件物品,判断该物品与其要价是否相符[8]。原真性概念成为国际遗产界重要术语并得到广泛认同,则始于影响深远的著名文献《威尼斯宪章》[9],从此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必须经受原真性检验[10];而对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原真性概念提出完整概念框架的文献则是《奈良真实性文件》[11];《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则反映了国际遗产界对原真性概念的最新共识[12]。
1.2 旅游科学中的原真性与文化遗产
“原真性”进入旅游科学领域,发端于文化遗产界对当时文化和遗产旅游中非原真性(inauthentic)现象的批判。D.MacCannell[13]、D.J.Boorstin[14]、R.Hewison[15]、D.Lowenthal[16]等学者均隶属于对旅游过程中非原真性现象的批判阵营。遗产界的这种持之以恒的批评,推动着旅游界对原真性概念的思考和研究,促进这一概念在旅游科学中的生根和发展[4]35。为了回应遗产界对旅游过程中出现的非原真性现象的批判,促进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国际旅游界学者们将旅游者真实体验的视角引入原真性学说,从而形成旅游原真性学说并逐渐形成四种类型的不同观点,即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和后现代主义原真性。
旅游研究中的原真性问题与原真性的本来涵义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别,其更加注重对旅游客体的研究[17]。客观主义原真性是从专家的客观标准看待旅游吸引物的真实性,其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原真性应是旅游吸引物的固有属性,可通过一定的标准和客观程序进行鉴别,旅游客体的原真性直接决定旅游活动的体验质量[13]589[14]12[18];建构主义原真性认为旅游客体之所以被认为是原真的,不是因为它们本身是原真的,而是由于游客、旅游供给者等依据某种需要对其进行的建构,这种建构的原真随着社会的发展渐变为真正的真实[19-20][21]18;存在主义原真性认为存在的原真强调的是旅游主体(旅游者)的原真存在状态,即原真是游客自身的一种感受,其与游客真实的自我体验相联系[22-23];后现代主义原真性认为原真性的参照系已随着技术的进步被打破,旅游产品中现实与虚拟、原真与复制的界限已被打破,所以原真性已无从谈起[24-26]。
通过上文对遗产科学、旅游科学中原真性概念与文化遗产关系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三者之间在概念层面的渊源:遗产界提出原真性概念是出于定义、评估和监控遗产的目的,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一系列国际公约及决议文件中;旅游科学中的原真性概念源于哲学领域的人类存在主义研究[27]3,目前已形成四种不同类型的观点,它在传统原真性概念的基础上加入游客真实性体验元素,其目的是为了回应遗产界对旅游过程中出现的非原真性现象的批判,以及促进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遗产保护界的原真性争论是以考古学、博物馆学为基础,强调文化遗产客体保护的基本标准;而旅游研究领域的原真性争论则是以社会学为基础,强调从旅游主体实地体验的角度来讨论原真性问题”[28]。换句话说,原真性概念既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准则,同时也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基础。
2 原真性与文化遗产保护
“原真性是世界遗产保护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旅游与遗产保护研究领域,原真性概念在遗产保护与旅游研究甚至多个学科领域之间交替出现。关注视角的不同导致了对原真性概念的理解差异,从而使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两个本已经矛盾重重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27]1事实上,基于原真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遗产界依据文化遗产原真性内涵评价所实施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其中包括防止由旅游开发导致的文化遗产破坏现象,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对文化遗产旅游过程中非原真性现象的批判;二是旅游界基于文化遗产原真性内涵,在旅游开发及旅游活动组织过程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的是促成文化遗产旅游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2.1 对文化遗产旅游非原真性的批判
遗产界对文化遗产旅游非真实性的批判是其基于原真性内涵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一种表现。事实上,旅游界自身也意识到在开展旅游活动过程中,文化遗产原真性遭到破坏的事实。在众多学者的诸多批判声中,针对文化遗产商品化的批评尤为突出。D.J.Greenwood是第一个提出旅游中文化商品化概念的学者,他通过对西班牙巴斯克(Basque)地区全民性庆典仪式阿拉德的研究,指出“把文化当做商品展示,这对政府只需花几分钟的时间,而这一做法却把具有350年历史的传统仪式毁于一旦”[29];G.Hughes通过对苏格兰旅游局开发当地烹饪文化遗产的研究,得出旅游业已经摧毁了可以作为当地原真文化遗产基础的任何概念的结论[30];F.M.Go等学者发现包装、开发及出售旅游产品导致目的地商品化以及当地文化的瓦解[31];H.Zeppel认为舞蹈表演通常依据游客对该舞蹈的前理解进行调整,导致了当地民族文化商品化、过于简单化以及本土性同质化[32];L.Turner和J.Ash认为许多地方的传统文化制品已被按照西式风格生产的旅游纪念品所取代[33];C.Tosun对过度商业化与旅游不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34]。国内学者也针对文化遗产旅游的过度商业化(或过分商业化)展开了研究。徐赣力从民俗旅游的视点出发,分析了民俗旅游中民族文化过分商业化的现象和被曲解、被加工等问题[35];何佳梅等探讨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目的地受到过度商业化侵蚀的内容[36]。
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化过程只会造成文化遗产原真性缺失的论点也遭到了诸多质疑,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不是单向发展的关系,而是存在复杂的内在联系。曾有学者经过研究后指出当地文化商业化能够复兴传统的文化形式或者改变它们,另一方面,文化商业化也可能导致假冒的民俗文化[37];王宁认为旅游商业化的内在矛盾是人们寻求原真体验与旅游商品化所造成的旅游产品同质化、标准化和虚假化的矛盾,导致游客可能会对旅游产生爱恨纠缠的感情[38]。事实上,旅游对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关键问题在于能否依据文化遗产原真性内涵进行旅游开发,从而实现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
2.2 旅游对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的积极意义
旅游活动的开展与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并非总是背道而驰,二者只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对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理解。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旅游与遗产保护是一个互动演进与相互作用的过程,旅游与遗产保护两个研究领域对于‘原真性’理解的演变与差异是一个动态、多元和复杂的问题。遗产保护研究领域强调客体本身衡量标准,讨论建构公认的遗产保护标准体系与技术指标;而旅游研究则强调主体的实地体验,讨论主体对客体‘真’、‘假’的辨别及其体验效果”[27]7。此外,旅游活动还在一定意义上起到建构文化遗产原真性的作用。“从文化变迁理论来看,旅游产品原真性的建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在旅游开发环境下进行艺术加工、提炼、重新阐释的过程,可以促使文化重构,这种重构可以创造原始本就没有或者原始虽有但旅游介入时已经没有的存在,在不改变原有本真基础上增添有助于保护的新本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39] J.P.Taylor利用原真性的概念来研究马雅文化遗产,认为原真性对于提高旅游产品价值和促进旅游动机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40]。D.Chhabra等认为文化遗产地旅游产品可感知的原真性是衡量文化遗产地产品质量和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标准之一[41]。
3 原真性与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原真性与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者们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学者指出“真实性是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在旅游开发中真实性是旅游产品品质的保证”[42];还有学者认为“将世界遗产地开发为当地主要的旅游产品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一种政策性博弈结果”[43]。
国内外学者针对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的探讨则是另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课题,其研究成果多是围绕文化遗产自身的原真性内涵以及游客的原真性体验两个方面展开,此种研究思路契合了遗产界对遗产本身原真性的关注以及旅游界对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原真性体验的关注。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对世界遗产的开发包括“硬开发”和“软开发”两个方面[44],对世界遗产旅游价值的“软开发”带来了旅游者满意度的提高,而针对遗产旅游的“硬开发”则是结合了世界遗产资源的类型与特点[45]。
3.1 基于文化遗产原真性内涵的旅游开发
基于文化遗产原真性内涵的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主要是从尊重遗产本身类型特点及原真性内涵的角度对开发模式进行立论。
3.1.1 资源特征角度下的文化遗产开发
文化遗产旅游要达到依照遗产自身原真性内涵发展的目的,其旅游开发工作就必须在尊重原真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资源类型和自身特色。C.Halewood和K.Hannam通过研究海盗遗产旅游业的原真性和商品化,提出海盗遗产旅游由博物馆、遗产中心、主题公园、改建的村落、季节性商贸会和“海盗复活”等参与性活动构成[46];孙艺惠等针对乡村景观遗产地的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47];蒋海萍等通过对古村落型遗产地的研究,提出要实现古村落型遗产地可持续发展,应实施社区参与的开发模式[48];王浩等针对元阳哈尼梯田的旅游业进行研究后认为其开发内容必须在改善可进入性、产品和市场开发、管理模式创新、社区利益分配机制、梯田的科学管理和保护上有所作为[49]。
3.1.2 空间布局角度下的文化遗产开发
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具有地域性特征。从空间布局角度出发研究文化遗产开发的学术成果,其核心内容是通过提出合理有效的空间分区方案对文化遗产原真性实施保护。Shetawy等学者将埃及Giza地区金字塔密集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旅游区,目的是缓解旅游给文化遗产带来的破坏并促进金字塔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0];李欣华等人对吐鲁番吐峪沟麻扎村的旅游开发提出了双村模式旅游保护设想[51];刘德谦提出使古镇保护与旅游利用良性互动的双城模式[52];杨振之在对丽江古城进行研究后提出“前台、帷幕、后台”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53];李创新等选择西安作为研究案例,提出根据历史老城区保存状况,开展不同的空间开发模式[54];彭建东等提出对历史街区和城市遗产采取“主题确定、功能定位”的开发思路[55]。
3.1.3 生态博物馆式文化遗产开发
生态博物馆是以社区为基础,以就地保护的方式进行原生态状况下的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56]。一批学者借鉴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建立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刘旭玲等通过对喀纳斯禾木图瓦村的研究,得出应采取生态博物馆加“公司+村民+政府”的经营管理模式[57];王云才等指出应该将传统村落划分为遗产性村落、特色性村落和保护性村落三种类型进行开发[58];薛群慧认为文化民俗村(与生态博物馆模式实质相同)是活态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一种载体[59]。
3.2 基于游客原真性体验的文化遗产开发
3.2.1 游客体验与文化遗产旅游的内涵联系
谈到游客的原真性体验就需要先对游客体验的概念形成认识。在国外有关旅游体验的研究中,E.Cohen认为体验的源头是每个人的世界观[21]19;D.MacCannell把旅游体验看成是对现代生活困难的积极响应[13]591;D.J.Boorstin则把旅游体验理解为一种时尚消费行为,一种人为的、预先构想的大众旅游体验,游客的原真性体验则是在游览过程中,旅游者对文化遗产原真性内涵以及自身原真性的追求和感受过程[14]20-30。有学者指出游客对原真性的理解更合乎客观主义原真性的范畴,而旅游经营者所理解的原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由环境决定的,是具有思想意识形态的,他们对原真性的理解更接近建构主义原真性的范畴[60]。
游客的原真性体验与文化遗产旅游有着密切的联系,感知的原真性是遗产旅游产品品质的量度标准,也是游客满意的决定因素。“遗产旅游是以知识性理解的观赏和体验为基本内容的。遗产旅游开发是为了帮助人们欣赏遗产并受到人类文化财富的启迪,最大限度地提供机会来提高人类的潜力,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61]遗产旅游为游客提供一种在历史中领会和寻找自我的机会,旅游者会在历史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并根据前人的经历来探寻自己以后发展的方向[62]。
3.2.2 游客原真性体验与文化遗产开发
国内外学者探讨文化遗产开发方式的研究成果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游客原真性体验与文化遗产开发之间的联系,包括强调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以及根据对游客真实性体验的实际调查结果提出文化遗产开发方式。M.Chaudhary通过调查研究游客对印度旅游的希望度与满意度之间的差别,总结出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出发,应该对遗产旅游的形象作出哪些方面的改进[63];Wang Yu通过研究游客对中国丽江家庭旅社的定制商品化原真性体验,指出游客对遗产旅游中公开的、舞台化的和人为创设的情境中定制化的商品化原真同样报以欢迎的态度[64];T.Kolar等建立了一个将原真性与消费者相联系的模型,并指出消费者的原真性感知是文化遗产市场营销的基础[65];D.Herbert则对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者原真性体验进行了系统研究,调查内容包括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获取的与原真性体验相关的体验内容[66];田美蓉等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研究了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原真性的心理认识,以及各要素对游客原真性体验的影响[67];廖仁静等以南京夫子庙为例,从游憩者角度研究了这种定位于满足游憩者体验历史文化和商业消费综合性需求的景区的原真性[68]。
4 原真性与文化遗产旅游管理
原真性概念与文化遗产旅游管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文化遗产原真性是遗产管理工作围绕的核心因素,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是文化遗产管理的目标之一。与此同时,合理有效的文化遗产管理工作也是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原真性的重要保障。换句话说,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发展的文化遗产管理举措是保障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纵观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关于文化遗产管理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文化遗产经营管理模式研究和文化遗产相关利益主体研究。
4.1 文化遗产旅游经营管理模式
4.1.1 政府的开发管理作用
政府在文化遗产开发及管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政府及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策略在遗产旅游地开发、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9]。B.Grrod等通过调查特尔斐历史遗产的管理者、遗产地机构官员等相关人士,研究了政府管理的相关政策和限制因素,并评估了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潜在策略[70];C.M.Hull研究了政府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决策监控和评价之间的关系[71];Lindemberg Medeiros de Araujo等通过案例分析了政府决策模式中国家、区域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政府部门间的关系[72]。
4.1.2 社区参与开发管理
社区参与在文化遗产开发管理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国内外学者针对社区参与文化遗产管理的相关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S.Pratiwi[73]认为社区参与是旅游开发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C.Tosun对发展中国家社区参与的障碍因素及问题进行了分析[74];潘秋玲等认为社区参与在实施过程中受到经济发展水平、体制等诸多因素制约,阐述了社区一体化思想理念[75];胡志毅等通过分析和归纳社区参与演化进程,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划分为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和全面参与四个阶段[76];葛仁等提出以旅游股份合作制公司的形式实现社区参与的深层次转变[77];许春晓将“双筛法”作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的一种技术程序和方法[78]。
4.2 文化遗产旅游利益主体
文化遗产旅游利益主体的概念及内容界定是学者们的重要讨论议题:R.E.Freeman曾给出利益主体的概念[79];S.Higman用矩阵法和Delphi法分析出遗产地开发保护最关键的利益主体是遗产地管理者、旅游经营者和社区居民[80]。针对遗产地管理者、旅游经营者和社区居民与文化遗产管理之间的联系均有相关文献进行论述:E.T.Sautter和B.Leisen基于R.E.Freeman的相关研究成果,继而从旅游规划者的角度分析了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81];S.Carey等学者认为旅游经营者的市场战略和经营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82]。
5 结论
本文主要以原真性与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为主线,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主体内容包括四个部分(见图2):首先对原真性与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的渊源进行探讨;然后探讨了原真性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之后对原真性与文化遗产开发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原真性及文化遗产旅游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的具体结论如下:
1)根据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文献组成了一个系统框架,其中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原真性的讨论在文化遗产诸多研究议题中尤为引人关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即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以及文化遗产旅游管理,而原真性则是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
2)原真性与文化遗产的概念渊源要从遗产科学与旅游科学两个角度进行探究。遗产界提出原真性概念是出于定义、评估和监控遗产的目的,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一系列国际公约及决议文件中;旅游科学中的原真性概念在传统原真性概念基础上加入游客真实性体验元素,其目的是为了回应遗产界对旅游过程中出现的非原真性现象的批判,以及促进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目前旅游原真性观点已形成四种不同类型。
3)基于原真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遗产界依据文化遗产原真性概念界定所实施的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其中包括防止由旅游开发导致的文化遗产破坏现象,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对文化遗产旅游过程中非原真性现象的批判;二是旅游界基于文化遗产原真性内涵,在旅游开发及旅游活动组织过程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的是促成文化遗产旅游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4)基于文化遗产原真性内涵的旅游开发模式的相关文献,主要是从尊重遗产本身类型特点及原真性内涵的角度对开发模式进行立论,研究成果多是围绕文化遗产自身的原真性内涵以及游客的原真性体验两个方面展开,此种研究思路契合了遗产界对遗产本身原真性的关注以及旅游界对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原真性体验的关注。
5)文化遗产原真性是遗产管理工作围绕的核心因素,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是文化遗产管理的目标之一。文化遗产经营管理模式研究以及文化遗产相关利益主体研究是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
图2 原真性与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内在联系框架图
值得强调的是,目前有关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仍多限于微观层面,而较少从更大尺度上把握文化遗产原真性风貌的保护与开发对城市区域整体景观和文化格局再塑造的影响。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城市化转型阶段所面临的紧迫议题。期望该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把这方面的研究引向深入,从而为全球健康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一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