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海市崇明东滩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论文_张楠

上海实业东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2162

摘要:《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上海市崇明区作为最为珍贵、不可替代、面向未来的生态战略空间,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和21世纪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重要示范基地,是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大保护的标杆和典范,未来要努力建成具有国内外引领示范效应、社会力量多方位共同参与等开放性特征,具备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综合性特点的世界级生态岛。2014年10月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原则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上海市也对海绵城市的建设高度重视,2015年8-10月,上海市发布《推进本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2016年11月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目前也制定出台了《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崇明东滩紧跟国家、地方发展战略,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大力推行海绵城市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努力将东滩生态小镇打造成为世界级生态岛的标杆区域,成为先行先试的示范区。

关键词:崇明东滩;生态建设;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1、东滩生态小镇现状与规划概况

1.1东滩生态小镇现状

东滩生态小镇位于崇明岛东端南部,南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东临东滩湿地保护区,西靠崇明越江隧道,西北为陈家镇和前哨农场。

1.2东滩生态小镇规划概况

东滩生态小镇总占地面积约3.3km2,总开发量100万m2,规划总人口1.3万人。生态小镇战略定位:坚持生态绿色发展之路,从产业发展上,坚持产城融合,形成生态环境良好、生活节奏舒缓、休闲氛围浓郁、新经济活跃的生活方式。

着力建设综合配套商业文化、生活服务、基础教育等设施,致力于将东滩生态小镇打造成为产城融合、配套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综合小镇。特色项目包括:长者社区、东滩健康医疗园区、智慧金融园、小镇商业文化中心。

2、东滩生态小镇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2.1径流总量控制、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规定:上海市的年径流控制率的范围为75%≤α≤85%。径流峰值流量控制是海绵城市重要的控制目标。主要应对特大暴雨事件,起到错峰、延峰作用,共达到内涝防治要求。

径流污染控制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措施,有效削减降雨径流污染,减轻对受纳水体的污染,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保障水源水质安全。

2.2适合东滩生态城建设的主要控制目标

远期目标:建设能够适应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具备抵抗雨洪灾害的韧性小城镇;建设水环境质量优良、水生态与城市景观协调、水景观为市民提供亲水休憩空间的水和谐城镇;建设外围生态空间充足,主城区、新城邻域生态廊道完整,开发建设区绿色宜居的生态文明城镇。

近期目标:确定东滩生态小镇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6.7mm。根据规划用地构成、面积以及适宜海绵城市建设的程度进行分析,选择一定的调整因子,从而确定各类用地的海绵城市控制指标,要求在不同用地的标准确定需要相互平衡,取长补短,最终达到区域总体控制目标是26.7mm。

针对近期建设的河道水系和公园绿地提出详细的分项控制目标。

东滩生态小镇水系和绿地控制指标表

3、东滩生态小镇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3.1道路系统

道路是地表径流的源头,通过渗、滞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对道路雨水径流和径流污染进行有效控制,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

已建道路工程中,通过增加中央绿化带,减少道路径流产生量;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减少地表径流排放量;路面雨水口带截污挂篮,减少进入雨水管道的污染物;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减少雨水管道排河污染量。

未建道路工程,对于红线内无法布置绿化带的情况。设计采用人行道坡向退界绿化;人行道采用透水铺装;道路退界绿化采用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等海绵城市措施,收集和转输人行道雨水。路面雨水口带截污挂篮,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减少雨水管道排河污染量。

3.2居住小区

居住屋面的雨水可直接通过雨水立管断接方式排入高位花坛、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生物滞留设施等进行雨水调蓄和渗透。此外,可通过雨水桶进行屋面雨水的收集和利用,雨水桶内调蓄的雨水可以用于绿化浇灌、道路冲洗等。

小区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应优先采用透水性铺装材料,根据道路通行要求,可采用透水沥青、透水砖、植草网格砖等透水性铺装材料。硬化铺装雨水优先通过道路侧石的溢流口排入周边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内进行处理。

结合景观绿地等设置雨水花园、植草沟、湿塘等低影响开发设施。

3.3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涵盖指行政、商业、办公、医疗、文化、体育、教育等多种类型。公共建筑区域硬化铺装雨水优先通过侧石排入周边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进行处理,如公共建筑区域内道路、广场、停车场等区域应首先考虑采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海绵城市设施内无法下渗的雨水溢流排入雨水管道内。

结合公共建筑区域内的景观水体、广场、地下空间等区域,设置分散式或集中式雨水调蓄设施,收集建筑屋面雨水进行资源化利用,收集到的雨水经初步的沉淀和过滤后可用于绿化灌溉、清洁或补充景观水体。

3.4水系

水系是东滩的灵魂,承担着区域除涝、引水、排水、景观、生态等综合功能,通过水系“净”和“蓄”的作用,打造“水清、生态、岸绿、景美”的水环境是东滩生态小镇和海绵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

3.4.1生态廊道工程

生态廊道的建设主要围绕海绵城市水生态修复,在满足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根据上海市崇明东滩地形地貌特点及河道水系的分布特点,设置河道旁侧净化带,不仅可以改善水体水质,而且可以调节增加城市水面积,增加城市对雨洪径流的滞蓄和承泄能力。生态廊道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河道岸坡生态防护、新开水渠、池塘、种植水生植物、布置净化水质措施,陆域上布设雨水截流、缓冲、净化、雨水利用设施及雨水景观。

3.4.2生态护岸

为了推进城市河湖生态化治理、尽量恢复维持河道自然形态,对崇明东滩现状河道水生态治理与修复十分必要,对区域内硬质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并对河道进行疏浚,不仅可以恢复河道生态功能,而且可以提高河道雨洪径流调蓄容量。

边坡生态防护,尽量采用生态缓坡,种植绿化带,形成植物缓冲带,保证其原始的生态功能,不仅可净化水质,且可减少雨水径流系数,新开水渠考虑浅水河道,常水位以下干砌石护坡,两侧以种植水生植物及堆置景观石等措施为主。

可采用护岸形式有自然斜坡式护岸,生态挡墙式护岸,亲水缓坡护岸,亲水踏步式护岸,亲水步道式护岸和亲水平台式护岸。

3.4.3河道水动力提升

结合水系规划的实施,通过新建河道实现区域水系的连通,有效提高区域水面率,有助于加快构建“格局合理、功能完备、蓄泄兼筹、引排得当,多源互补、丰枯调剂,水流通畅、环境优美”的河湖水系连通格局。

3.4.4绿地

采用“蓄、渗、滞、净”海绵城市理念进行绿地设计,通过“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等,提高绿地滞蓄和渗透雨水的能力,通过透水铺装、绿地与河道生态驳岸的合理衔接等,削减排入河道的雨水面源污染,保障河道水环境质量。具体措施为:

(1)合理设计绿地竖向标高,接纳沿线地块或道路人行道雨水;

(2)采用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技术措施,去除地表径流污染,减少路面雨水排放量;植草沟主要应用于橫二河东段、纵一河、纵二河,结合护岸布置。

横二河东段、纵一河、纵二河河道底高程0.50~1.0m,植草沟为生态斜坡,沟底高程约3.20m,沟深约0.20m,沟底宽度1.0m,沟内种植耐水湿生植物 ,植草沟近路侧设置600×700mm的素混凝土格梗。

(3)以雨水花园、低洼湿塘为载体,对绿地雨水进行过滤和渗透,去除地表径流污染物,避免地表径流直接排河,维护河道水环境质量。生态滤沟主要应用于P湖,结合C型、D型、F型护岸布置。

湖泊底高程1.00m,护岸形式以复合式斜坡为主,生态滤沟结合护岸进行布置,沟底高程约3.0m,沟内自下而上敷设200mm厚沸石、200mm厚卵石,生态滤沟以缓坡(≥1:5.0)接至岸后道路,近路侧设置400×800mm的素混凝土格梗,并以80-100mm厚∅40-60砾石作为预处理设施敷设于沟顶。

表流湿地主要应用于纵二河,结合X型护岸布置。纵二河河道底高程1.0m,护岸形式为桩基+自嵌式挡墙结构,墙前为浅滩,高程约1.80m,为拦截因雨水冲刷入河的表层泥土,并通过水生植物的根系净化入河雨水,在浅滩段设置表流湿地,湿地宽度约9.5m,湿地内种植根系发达、氨氮净化效果较好的水生植物。

(4)绿地内慢行通道设计采用透水沥青,减少路面雨水径流量。园路铺装优先考虑透水砖,人流量不大的区域优先考虑碎石透水路面,避免使用花岗岩路面和高侧石。如确需使用高侧石收边,需对侧石进行开孔处理,使其有利排水。植草沟、生态滤沟均布置在河道常水位以上,以拦截岸后人行步道及岸坡的雨水径流污染;表流湿地布置在常水位以下,以拦截因雨水冲刷入河的表层泥土,并通过水生植物的根系净化入河雨水。

(5)结合东滩原有的生态水系景观特色,优化现有规划河道岸线。通过流畅蜿蜒的线条与自然式景观相结合,加入交通流线、活动空间等元素,形成令人愉悦、舒适的滨河景观,同时也是东滩自然、生态本底的再现。通过合理规划河道岸线,局部降低流速,沉淀泥沙,提高水体透明度。

3.4.5利用雨水调蓄设施,在商业地块上部和下部空间进行雨水调蓄。采用调蓄池、调蓄模块等多种方式,提高商业等公共地块的雨水调蓄能力,在收集自身雨水的同时,服务周边区域,实现区域雨水的集中调蓄。

4、东滩生态小镇海绵城市建设效益

4.1 防洪、除涝效益

海绵城市方案措施有利于延长径流时间,削减洪峰流量。在生态岛地块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完成后,径流总量控制率可以达到80%的控制率。

4.2 环境效益

削减雨水面源污染、水源涵养、气候改善,促进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的实现和水环境的改善,更新和强化“减污先控源、治水先节水、活水先循环”的理念。增加优良水体数量、可用优质水资源总量加大、水环境生态向良好趋势转变。

4.3 社会效益

对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扩大城市休闲游乐空间,满足居民日常休闲需求,提升居民舒适感具有重要作用。提升区域内涵,增强社会凝聚力。

4.4 经济效益

降低内涝灾害损失、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率,提升土地利用价值,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城市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EB/OL].

[2]章林伟.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D].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3]程慧等.海绵城市弹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台湾生态滞洪池为例[D].安南方建筑,2015.

[4]康丹,叶青.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取值和分解研究[D].中国给水排水,2015.

论文作者:张楠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2

标签:;  ;  ;  ;  ;  ;  ;  ;  

浅谈上海市崇明东滩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论文_张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