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研究_北京印刷论文

首都出版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首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新的引擎,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北京正处于一个产业需要升级、结构需要调整的非常重要的关键时刻,即从传统制造业转变到新的产业形态,从创意中增加附加值。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首都城市功能、适应北京城市新的定位,推动北京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重要路径。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在国际城市的竞争中建立新的基点,进一步打造文化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的高端品牌形象的必要战略,是将北京建成中国和世界文化之都、适应“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战略设计。

首都出版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能够尽快确立起一个完备、严谨、科学的改革与发展模式,实现“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立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首都出版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析。

注:本文所采用的数据(表格)均来自《北京市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出版年鉴》(2001~2006),并经过课题组成员加工而成。

一、首都出版业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柱

目前首都出版业已经发展为各项业务门类齐全、各项服务互相配套的比较完整的出版格局和产业结构,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支柱。即使按照传统的统计方法,出版业和版权服务业的社会贡献率及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也值得重点关注。现在,北京地区的图书出版社,约占全国的二分之一,报刊出版单位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占全国的45%;网络出版单位占全国的26%。2005年,北京地区出版发行业和版权服务业增加值占北京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0%,占全北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1.6%,全行业的从业人员达14.7万人。北京地区出版产业占到了全国出版产业总量规模的四成以上,成为了重要的出版发行基地。

根据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制定的首都新闻出版产业“十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北京新闻出版(版权)行业增加值将超过300亿元,比“十五”初期增长50%,占全市当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0%,超过全市当年GDP的5%,实现利税150亿元,成为北京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年出版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6万种,比“十一五”初期增长30%,报纸、期刊增长25%,出版物批发、零售和连锁经营企业增长25%,出版物进口数量增长50%,印刷、复制企业增长50%,出版(版权)行业和印刷复制业从业人员增长95%。另外,如果把出版业产业链的持续、健康发展纳入出版业的经济贡献,按照1:4的国际发展经验推算,是20%的 GDP的贡献率,将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首都出版业“十五”期间的发展状况

首都出版业五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已逐渐形成出版业(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和动漫)、印刷复制业、发行业和版权贸易的完整的产业结构;另一方面,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制度建设逐渐步入正轨,市场进一步规范,企业化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图书出版业

“十五”期间首都图书出版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版集团的出现及其公司制改造

自2002年3月起,中国出版集团、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北京出版集团在京相继成立。2004年4月5日,国务院下文批准中国出版集团转制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科学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等多个出版、发行集团均实现了由事业体制向企业体制的转变。

2.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十五”期间,北京地区共出版图书426770种,其中新出图书达253133种。2001年北京地区年出版图书63928种,其中新书39356种,到 2005年北京地区年出版图书达105633种,增长 65%,新出图书58987种,增长50%。北京地区年图书出版总数与新书出版都保持着比较平稳的上升势头。(详见表1、表2)

“十五”期间,北京地区出版社数量相对稳定,资产规模大幅提升,增长速度较快。2001年北京地区出版社的平均资产只有7122.57万元,2004年已猛增至10389.15万元,资产规模增长了45.86%,初步体现了规模效益,积极探索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尤其是在2004年,北京地区出版社平均资产从千万元级第一次上升到亿元级别,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标志着北京地区出版产业已经在一个新的规模级上运行。五年来,北京地区出版业资产、销售、利润平均增长速度可观,超过GDP增长速度(见表2)。

表1 2001~2005年北京地区图书出版统计数据表

年份\门类 种数合计(种) 新书(种)

2001 63928 39356

2002 73836 44846

2003 85244 51198

2004 98312 58890

2005 105633 58987

表2 2001~2005北京地区出版产业增长速度表(单位:%)

年份\指标 资产总额

销售收入利润总额

200115.07 19.2614.08

200213.67 17.7025.92

200313.61 11.21 2.01

200412.95 14.14 5.05

200511.337.4 2.31

3.内部资产与收入结构趋于合理,产业集中度正在提高

资产与收入是产业的基本生产力,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其结构状况往往是产业业态的重要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产业的资源分配和产业集中度。“十五”期间,北京地区的出版社规模不断提高,较大规模的出版社逐渐占有重要位置,其中资产规模上亿元的出版社达到49家,占在京出版社的20.76%,其销售收入占到在京出版社总销售收入的64.55%。虽然还未达到帕累托法则的二八分布,但发展趋势显而易见。截至2004年底,北京地区共有大于20亿元的出版社1家,大于10亿元低于20亿元的出版社1家,大于5亿元小于10亿元的出版社2家,大于2亿元小于5亿元的出版社18家,而 2000年在京出版社最大的规模也不超过10个亿元。即使扣除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十五”期间,首都图书出版业资产规模与结构科学化发展状况也非常可喜。整个出版产业发展趋势正在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二)报纸业

1.实施了集团化、“多种经营”战略,并向产业化发展

2000年3月28日,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宣布成立。2004年3月底,由中国青年报社与北大青鸟有限责任公司合股建立的中青报业传媒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青报业”)注册成立,这是首都报业经营体制上的重大创新性改革。 2004年8月18日北京青年报社投资控股,联手天津晚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组建的小红帽发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为首家由新闻出版总署授权、拥有出版物全国总发行权和全国性连锁经营许可权的报刊发行公司。2004年12月22日,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成为“内地首家在海外上市的国有传媒股”。

随后,北京地区逐渐形成了以《人民日报》等中央七大报纸和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为核心的首都报业品牌群,并相继成立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北京日报、中国体育报刊总社等一批上规模、有影响的报业集团,将首都报业推向产业化发展的轨道。

值得注意的是,报业集团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多种经营”,即向多个产业发展的横向集团化;另一种主要表现是“系列媒体”,即向多个媒体发展,如创办多家报纸、杂志、出版社与网站等,在传媒领域内的纵向集团化。

2.总体规模、结构基本稳定,“厚报”化趋势明显

从总体上看,报纸在品种、总印数方面,变化幅度很小,而总印张数却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报纸“厚报”化趋势逐步增强。(见表3)

3.报业竞争加剧

“十五”期间,先后有《北京娱乐信报》、《京华时报》、《华夏时报》、《新京报》、《法制晚报》共5家报纸先后创刊或改版,进入市场竞争,加上原有的《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和《北京晨报》共8份报纸共同争夺首都市场,特别是从2005年开始,受宏观调控、行业政策、新兴媒体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首都各大报社的营业额普遍大幅下滑。

即便如此,CTR数据显示,报纸在2005年的日到达率仍达到68.9%,仅次于电视的日到达率,高出排在第三位的互联网47个百分点,仍然保持住了主流强势媒体的地位。

表3 2001~2005年报纸变化情况

年份 种数 总印数 总印张

(种)(万份)(千印张)

2001年 243613470 15322208

2002年 247712027 16986291

2003年 250724451 18035479

2004年 253703991 20653368

2005年 253700416 20371366

(三)期刊业

1.出版品种数稳步增长,行业呈现稳中略增的发展趋势

“十五”期间首都期刊业从出版种数、总印数、总印张数等方面的增长变化情况以及与全国期刊出版情况的对比数据来看,明显地反映了北京作为全国期刊业重心之一的特点。

2.广告收入与发行收入总体发展趋势良好

2003年,我国期刊总收入为155亿元人民币,其中发行收入为123.9亿元,广告收入为 24.38亿元,较2002年期刊15.21亿元的广告收入增长了60.29%。近几年全国时尚类期刊广告收入增长迅速,而在时尚类杂志中,北京地区的《时尚》、《瑞丽》的广告额多年来排名一直比较靠前,具有强劲实力,占据优势地位。期刊广告经营的行业集中度较高,化妆及卫生用品、计算机、服装服饰、机动车、通讯是广告投放的前五大行业,占据期刊广告经营总额的六成以上。期刊还是一个很年轻的产业,期刊广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见表4)

(四)印刷复制产业

1.规模不断扩大,利润基本稳定

“十五”期间,北京地区印刷复制业企业数、销售收入、资产都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利润基本稳定。到2005年底,北京的印刷企业达到了 1962家,比2002年增长了12.24%。根据北京市统计局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的状况,2004年北京市的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是328亿元,其中印刷业的增加值是21.7亿元,占6.6%;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增加值是104.7亿元,印刷占有 20.8%。

注:1.增长率为相应指标的年增长率;

2.比重为该项数据所占全国同类数据的比重。

2.北京印刷产业带的规划和建设进展顺利

为在“十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北京地区印刷业的合理布局,使其在规模、质量上更好的为“新北京、新奥运”战略部署服务,根据北京印刷业发展的自然格局和地域经济发展的特征, 2002年底北京提出了建立环形印刷产业带和北京印刷产业园的规划设想。南面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大兴区、东面通州区、北面以顺义区为外环、朝阳区、海淀区为内环组成的印刷带,共聚集了北京市55%的印刷企业,产值也达到了55%,这个规划基本符合北京市“东部发展带”的总体设想,这种聚集优势还在明显凸显。

3.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印刷复制市场基本形成

根据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北京印刷业在全国47个城市行业竞争力中排名第二位。已经组建的大型印刷复制企业,如中国印刷集团、北京隆达印刷包装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华联印刷集团等,正在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程度得到加强。政府有关部门不断探索和改善监管机制,行业组织和企业加强了自律,依法经营和规范经营的状况进一步改善。

(五)图书发行业

1.初步形成多元结构、多种业态共存,规模、结构基本适宜的行业体系和发展格局

2000年以后,北京市按照出版物发行业发展规划的要求,鼓励出版物发行业做大做强、上规模上档次,个体报刊摊点也纷纷撤摊进亭。 2004年1月18日,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由市新华书店、外文书店、中国书店、北京图书大厦组建了净资产为6.8亿元的北京发行集团。3月10日,北京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该集团以这四家发行企业为主体,建立了拥有 100余家连锁店的规模,2003年销售额达16.2亿元。集团的成立优化了首都图书发行业的产业结构,整合了产业资源,使传统国有图书发行企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到2005年底,北京市已有各类出版物发行企业近万家。其中,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约15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9家,其它大多为股份制和个体经营企业。资本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

2.发行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经济贡献稳步提升

“十五”期间,北京地区总发行单位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05年4月30日,北京地区共有总发行单位174家,国有单位仍占绝对优势,民营总发行还只是刚刚起步。在零售领域,北京地区依然呈现新华书店为主体,其他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连锁企业的迅猛增长,也是近年来北京地区出版业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北京地区共有连锁经营总部31家,连锁门店已发展到800多个,其中全国性连锁经营总部9家,北京市连锁经营总部23家。作为一种现代物流形式,网上书店在北京也获得了读者的青睐,截止2005年4月30日,北京地区共有网上书店44家。

与全国相比,北京图书发行业发展态势良好。从2001~2004年北京地区图书购进和销售的册数、金额与全国对比图(见表5)可以看出,虽然近几年全国图书销售市场屡有波动,全国图书购进和销售册数均有所下降,库存数增加,但北京地区图书市场无论是购进还是销售都保持了良好的上升势头,这充分说明北京地区图书销售市场依然将健康、有序地发展。

(六)版权贸易

1.国外出版机构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促进项目合作与版权合作

由于看好中国未来出版市场,一些国际大型出版公司开始在中国物色代理人才,设立办事处,以促进公司图书在中国的原版销售与版权输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4年底已有近100家外资出版企业在我国设立了办事机构,这些办事机构中绝大部分都设在北京,如培生教育出版集团、英国DK、日本白杨社等。在日常运作中,这些联络处主要从事原版教材的销售、版权的推介与联络、市场服务三方面工作。

表5 2001~2004年北京地区图书购进、销售与全国对比图

购进册数购进金额(元)销售册数销售金额(元)

北京地区

1317851773850 1227251579989

2001全国 15951069646279 15611589209291

占全国比例 8.26% 18.39%

7.86% 17.16%

北京地区

1459672064281 1312021815941

2002全国 1655189

10522079 16059629939324

占全国比例 8.82% 19.62%

8.17% 18.27%

北京地区

1660832406812 1496042097648

2003全国 1624146

11463286 1575423

10702012

占全国比例 10.23% 21.00%

9.50% 19.60%

北京地区

1949712876743 1812522590909

2004全国 1595819

11839536 1561009

11313528

占全国比例 12.22% 24.30% 11.61% 22.90%

2.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扩大版权输出

北京的版权输出数量一直在国内名列前茅。 2004年,全国各出版社共输出图书版权1314项,其中,北京输出数量最多,达597项,占全国版权输出总数的44.06%,是排名第二的上海输出数量262种的2倍多。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程实施后,北京的版权输出更是如虎添翼。2005年的法兰克福书展,首都出版界显露锋芒,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等大型出版集团整齐亮相,活动频频,引来国外出版界的充分关注。2006年的法兰克福书展更显良好趋势。

三、首都出版业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出版业正在成为北京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已基本具备了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支柱的实力。但与北京市文化资源优势相比,首都出版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还没有很好地开发出来,仍然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

(一)“首都资源”的竞争优势尚未充分发挥

北京市出版产业的支持性产业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还没有与出版产业建立起稳定的链接。金融和保险业较强,而涉足出版产业少;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发达,而应用于出版产业比重不高;教育资源丰富,而真正用于出版产业人才培养的资源不多;咨询机构众多,而专门服务于出版企业的少;研究机构林立,研究力量雄厚,而对出版产业研究不足、研究人员短缺。

就资源优势而言,北京市出版产业的发展潜力尚需要进一步激发,充分扩展释放空间。尽管北京市出版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有的比例较其他一些地区高,但与北京市文化教育资源高度富集的程度、与全国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不相称,而且在发展速度上与一些城市相比并不占有明显优势。

而国际化程度不高,也已成为北京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相关的法规、政策有待完善,管理相对滞后

由于整体推进全国出版业改革进程的方略及实施细则正在研制、试点之中,原有的政府办出版的模式、政府管理出版的方式、政府促进出版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主管部门的机构设置和监管方式,从便利行政管理方面考虑偏多,使统一的出版产业体系被分割在不同的部门,行业完整的价值链也因部门分割而断裂;缺乏统一有效的出版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由于出版法规体系的不完善,特别是管理的法治化程度不高,在客观上增加了出版产业的投资风险;市场在出版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多数文化企业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市场竞争能力有限且经验不足,存在垄断限制竞争和无规则竞争的现象。

(三)加强政府管理与健全市场体制的关系

1.建立健全市场体制机制。这是保证出版产业持久稳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文化市场建设的基础上的,对出版产业这样具有特殊性的产业尤其如此。由于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效应尚未得到强化,使得首都出版产业的发展缺少市场化内生动力。

2.出版事业与出版产业的关系。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两种形态,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强大和发育完好的文化产业结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的基础,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增加税收,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经济支撑;而一个国家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市场体系的建立,可以多方面落实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也将强化政府和各社会团体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采购,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出版领域,要处理好事业与产业的关系,以充分发挥事业和产业相互促进的作用,既提升北京市出版产业的竞争力,又促进北京市出版事业的充分发展,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3.出版产业发展与升级的关系。“十五”以来,北京市出版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版中心初步成型,并在全国居优势地位。但是,在全国性发展出版产业高潮到来之际,北京市出版产业发展必须有新战略、新思路。要面向北京市、全国和国际三个市场,承担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和高端化提升的双重任务。产业本身面临发展和升级的双重压力,但目前在处理出版产业发展与升级的关系,在促进其不断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升级的途径和方法方式、战略和思路等都尚未完全明晰起来。

4.城市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关系。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和全球化是一个客观趋势,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群体)日益成为基本的竞争单位,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来在这一大趋势下,全面提升北京市出版产业的竞争力,既要着眼于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功能调整,又要着眼于区域乃至全球出版产业的分工格局。因此应该从北京市总体规划、环渤海经济圈、全国乃至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视野中,考察、研究和处理北京市出版产业竞争力提升问题,但目前在这方面的努力,明显不够。

(四)发展重点还不够突出

首先是培育市场主体这个重点仍然没有突出出来。从竞争力提升的逻辑来看,首先是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牌,然后是有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因此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出版企业,应该是提升首都出版产业竞争力的首要重点。但到目前为止,北京在这方面没有取得应有的重大突破。

其次是没有完全抓住整合北京出版资源这个重点。出版资源是提升出版产业竞争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动力。北京是著名古都、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出版资源和特殊的产业发展禀赋。但由于体制原因,这些资源却分属于中央各部门、军队和北京市,一直处于高度分散和割裂状态,妨碍了首都出版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再次是没有把发展重点转换到培育创意、创新、创业环境上来。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产业和其他文化产业一样,在发展的新阶段面临内容短缺的瓶颈。培育创意,鼓励创新,方便创业,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改革进程发展不平衡、内在动力不足

改革触及到出版体制和出版行业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涉及到转制后的人员安排问题。要形成企业用人机制就需要对现有人员的身份转换做出制度安排,而这方面的成本十分巨大。许多单位没有支付这一成本的能力,而完全由政府来支付也不现实。因此在推进改革中就存在不少非常具体而实际的问题。此外,在其他方面也存在许多配套政策,包括人事、财务、税收优惠政策等,目前都还没有充分跟进,改革自然就步履艰难。

四、对首都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考

根据首都发展出版产业独特的现实条件和优势,我们认为,首都出版产业应以成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为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成为京津冀地区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最有竞争力的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同时积极加入国际出版产业分工体系,不断提高北京在国际出版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之一。根据目前的实际,可供选择的策略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扩大市场作用范围,为出版产业提供尽可能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足够的激励;进一步完善由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等齐全门类构成,编辑出版、印刷复制、分销发行、物流配送、版权贸易、教育培训、社会服务等相配套的完整的出版格局和产业结构,使得首都出版业和版权服务业的社会贡献率及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真正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支柱。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有利于首都出版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全面提升首都出版产业的竞争力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认真把握改革与发展方向

2005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和建设一批出版、电子音像、影视和动漫制作、演艺、会展、文化产品分销等产业基地的意见。这为首都出版业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都出版业应该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在制定改革的具体方案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尤其是要在改革过程中做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改革的政策配套工作,切实维护各个出版单位的稳定,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首都出版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增强核心竞争力,建立知识创新体系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在出版、设计、信息技术方面实力雄厚,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北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当前产值已达到960多亿元人民币,占北京市GDP的14%以上。据测算,到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将达1000亿元人民币,从而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持制定,并已下发执行的《2004~2008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将是以体制改革和落实政策为突破口,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文化精品,把北京建成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中心、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研发制作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和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推动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首都出版业尽管已经进行了集团化的公司制改革。但是,由于这一改革的动力不是来自市场竞争,而是行政力量,因此出版机构及其相关资源重组和配置效果不够显著,出版集团规模的扩大仍然主要是低水平的数量累加,而没有进行根本性的业务整合,还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一些出版集团离开主营业务,把业务领域延伸至房地产、旅游、宾馆等领域,并将大量资金投入其中,这对集团的品牌建设、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长期发展十分不利。因此,下一步的首都出版业集团化、公司制改革,应该借鉴国际经验,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在市场机制下,根据业务发展和竞争需要,围绕着品牌和知识产权展开合并、联合和重组,向资本多元化、跨地区、跨行业、全球化方向发展。

知识创新是出版业发展的关键,如何在经营中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创新体系,并通过大规模的知识创新,向读者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是出版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出版者确定自身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唯一途径。首都出版业今后必须在教材、工具书和畅销书的出版这三个领域,很好地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彻底改变目前教材编写靠教育部门,双语词典出版靠引进,对畅销书的组织策划靠工作室的被动状态,促进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

标签:;  ;  ;  ;  

资本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研究_北京印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