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其力量的发挥却远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所差甚远,尚有诸多误区,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如何在教学中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精神?笔者认为,要走出教学误区,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
一、创新课堂主体,还原学生本色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然而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被老师牵着走,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因此,我在进行语文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师生学习定向的重要手段。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以此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课堂学习的内容是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强。在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特别要创造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条件,如提出“这个字你想怎么记”、“这段话你准备怎么读”、“学习这篇课文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交流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思路的过程中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说:“让孩子独立发现就是一种创造。”我在教低年级学生学习“朋”字时,老师问学生准备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许多学生都说两个“月”合起来就是“朋”,但是有一名学生却编了一个故事来记这个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名学生由此发现了一种同学们还没用过的编故事记字的办法,这难道不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吗?
二、创新学习方式,激发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是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创造个性的有效途径,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向四面八方产生的辐射线,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采取互动的学习形式时,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小组成员采取合适的讨论、交流方式,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或推诿中浪费学习时间。在小组活动中可采取轮流制,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分组讨论时,要注意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相互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影响讨论的实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随时就学生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讨论引向深入,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创见。同时,还要注意运用调控手段,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又要善于修正自己的误见、听进别人的意见,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三、创新空间想象,拓展学生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可启发学生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比如学了《桥》让学生说说:你们最想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学了《新型玻璃》让学生说说:你们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玻璃?读了《坐井观天》让学生想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怎么想、怎么做了?这样在仿写实践中展开现象的翅膀,培养了学生的现象力。现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开展。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一切方面,特别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更具有重要作用。
创新课堂教学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走出误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通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努力。
论文作者:刘镇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创造性论文; 语文课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