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视野下校园欺凌的防治路径论文

依法治校视野下校园欺凌的防治路径论文

依法治校视野下校园欺凌的防治路径

杨 岭 郑 巧

摘 要: 法治视野下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折射了学校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体现在,欺凌防治无法可依,校园安全专项法律亟待建立;校园安全保卫制度不完善,欺凌防范措施亟待健全;校园矛盾调解制度的缺失,纠纷化解及时性亟待提高;学校法治教育的忽视,学生规则意识与权利意识亟待强化。依法治校视角下校园欺凌的防治可以从制度规则的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法治教育的强化和法治文化的营造等方面入手,推进校园欺凌学校法治化治理体系的形成。

关键词: 依法治校;校园欺凌;法治思维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屡屡发生,并呈现出手段残忍,结果恶劣,人员低龄化的趋势,常见于新闻媒体的报道中,校园欺凌现象渐渐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校园欺凌的危害不但会对良好的学习环境造成破坏,更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已成为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教育部等11 部门联合发布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对校园欺凌的界定为:“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1]

校园欺凌防治涉及面广,关系庞杂。目前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2016 年5 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2]。随后,各省市教育相关部门都相继印发有关开展防治学生校园欺凌的通知,都关注到校园欺凌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措施,严厉打击校园欺凌事件。例如,吉林省的做法:学校成立了针对校园欺凌的管理委员会,由校领导、老师、家长和社区人员等组成。河南省的做法:对于性质严重的恶性欺凌行为,实施者应当要送到管制机构接受严格的管束。浙江省的做法:严格审查出版发行的报刊书籍以及电视、网络节目,以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陕西省的做法:学校对欺凌者须根据事件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给予处罚,问题严重的还应记录学生档案。青海省的做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将学生欺凌预防与处置专题面授培训纳入校长、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班主任的在职培训内容。安徽省的做法:社会人员通过威胁、指使等手段让学生实施欺凌行为的,应按我国相关法律条例,对其依法定罪处理。辽宁省的做法:建立学生的综合评价档案,对于那些有欺凌行为的学生,依据事件的危害程度,进行批评记过处分,并记录档案,或交给专门的辅导中心进行教育管理。

骨盆、髋关节周围肌群等长收缩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牛博真,张向宇,田恺,等 32

学校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给他们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要认识到校园欺凌问题,也要态度鲜明地表达对欺凌行为的抵制。假如大家都能意识到欺凌的危害性,发现问题及时制止,一定能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以确保我们有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然而校园欺凌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大多有着复杂的原因。

一、法治视野下校园欺凌折射的学校管理问题

近几年来,有关校园欺凌的社会关注度居高不下,依法治校未能得到有力推行是造成校园欺凌预防与治理困难的一大因素。当前对于严重不良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或低龄触法等校园恶少缺乏强有力的教育和管理,很多时候,由于考虑到未成年学生心智发育的不成熟,大多数老师、家长包括社会在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时候都抱着一颗宽容的心,强调更多的往往是对未成年学生的保护。保护是必要的举措,但这不能成为帮助他们躲过法律制裁的防护墙。整体而言,学校管理面临两难困境,一边是难以管教的、带有不良行为的“问题少年”,他们叛逆、调皮、不遵守纪律,另一边是强大的社会舆论、反对体罚甚至杜绝惩罚不良行为少年的压力,教师对违反纪律的校园恶少往往陷入了束手无策的困局。校园欺凌事件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这是一种宽恕,更是一种纵容,纵容了违法、犯罪行为,也助长了欺凌者的嚣张态度。因此,为了认清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底线、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法治视野下校园欺凌折射的学校管理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一)欺凌防治无法可依,校园安全专项法律亟待建立

持一般盗窃观点的学者认为,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偷换二维码的方式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该学说认为本案的受害者是商家而非顾客,行为人采用“掉包”的方式窃取了本属于商家的财产性利益,并且在整个行窃过程中行为人采取的手段具有平和性与隐秘性。另外,顾客在付款的过程中始终相信所扫描的是商家正确无误的二维码,其并没有产生错误的财产处分意识,进而更不具有错误的财产处分行为。

灵芝是一类属于担子菌亚门的白腐真菌,在我国作为医药原材料已有上百年历史,目前已广泛用于保健品和中草药的开发[1,2]。研究表明,灵芝中含有三萜类、多糖甾醇类、氨基酸多肽类、呋喃类衍生物等活性物质,对糖尿病、心血管病、肿瘤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功效[3~5]。而多糖作为灵芝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传统提取方法得率较低;若采用酶解法水解多糖,可有效破坏细胞壁,释放胞内多糖,从而增强多糖的提取率[6,7]。

校园欺凌看起来是由于学校监管不善造成的,但实际上却表明学校内部存在管理漏洞。学校没有一套完善科学的惩戒体系,学校在建设平安校园过程中难以有所依据,学生们也就无法形成规则意识,对校园欺凌发生的处置方式和程序都不明确,缺少对校园欺凌者惩戒的规定,所以对于那些有欺凌行为的学生没有起到警示作用,犯错后他们也不会受到处罚。这就导致了校园暴力事件的频频发生,严重者会上升到犯罪层面。

(二)校园安全保卫制度不完善,欺凌防范措施亟待健全

校园安保首要作用是保证校园和学生的安全,但因为很多学校安保经费与制度的缺失,校园安保沦为形式,没有发挥实质作用。首先,校外人员可以没有办理任何登记手续任意进出校园。据统计,因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对学生实施欺凌的案件大约有近二成。其次,学校附近的场所也是欺凌事件频发地带,例如上学途径的公园,路边的网吧等场所。此外,校内的监控死角也成了欺凌者的首选之地。由于校园安装的摄像头数量有限,所以学校的厕所、楼道、宿舍成为欺凌暴力的多发地。此外,校园欺凌之所以难以杜绝,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沉默。[4]统计表明,约有53%的校园受欺凌者选择沉默,而沉默反而助长了校园欺凌的发生,所以要给予受欺凌者足够重视与应有的支持。为此,学校应有专门的老师和部门,对受于受欺凌者的投诉给予回应、反馈及有效的解决处理。加之教师缺乏法定的惩戒权,带来了教师权威受损,少年学生严重不良行为得不到震慑和有效管教;同时也难以发挥教师在少年学生不良行为矫正与犯罪预防中的职责。

目前的法律条款对欺凌者无法有效的约束,校方也没有及时采取恰当的处置,所以造成学生在受到欺凌暴力后不敢告诉老师与家长,长期忍受欺凌,这会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负面的影响会更明显地反映到他们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可能造成受欺凌者严重的心理问题,典型表现为变得自卑、抑郁、不爱说话、不与人交往。同时也会对其他旁观的同学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校园矛盾调解制度的缺失,纠纷化解及时性亟待提高

对于校园欺凌事件,很多老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方式,校领导担心影响学校的声誉,故在应对该类事件时拖延敷衍,游移不定,甚至存而不论,这都间接地造成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在中国除了性质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的重大校园欺凌事件移交公安机关按刑事案件处理,少数事件因媒体的曝光而引起社会关注外,大部分的欺凌事件都是由学校给予敬告或是记过等方式默默消化了。

在大多数人看来,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是老师的职责,当出现纠纷时,学生通常会向老师报告,求助于老师。但校内专职处理学生问题的老师很少,绝大部分老师教学工作繁重,精力有限,感到分身乏术,应对学生矛盾,心有于而力不足。[5]同时,当学生之间产生矛盾争吵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找老师来协调解决,而是叫上同伴或是校外人员,通过暴力方式来让对方屈服。

对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建筑工程是一项维持时间很长的活动,所以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工程造价则是其中的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因素。建筑工程的每个方面的成本价格其实也都是在不断的变化过程当中的,如果我们能够对工程造价有一个良好的监督和控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绝一些质量问题,保障工程的质量。

给受欺凌者造成的心灵上的伤害要远比身体上受到的伤害严重得多[6]。由于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心智都还不成熟,但自尊心与好胜心较强,在面对欺凌时极易采取暴力手段。但国内中小学缺乏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表明如果学生们没有及时得到心理疏导,那么校园受欺凌者与欺凌者常常会对调身份,很多受欺凌者自己本人遭受过欺凌事件,但后来反而对更弱小者实施欺凌,以寻求心理平衡,挽回失去的自尊与尊严。对美国校园欺凌事件的调查统计表明,有近七成的校园枪击恶性事件的罪犯都曾经遭到过欺凌[7]。通常情况下,学校通常对欺凌者都是进行批评教育,请家长一同劝诫的方式等。对于受欺凌者也只是循例了解他们的受伤情况[8],对他们都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这也就造成了恶性循环,校园欺凌无法终止。

(四)学校法治教育的忽视,学生规则意识与权利意识亟待强化

在义务教育阶段,大多学校还是坚持以“智育为先”,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学校的“教”与“育”是割裂分开的。所以学校在课程安排上重文化,轻法治教育。大多学校及老师没有足够重视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经常把法治教育课改成了语文、数学等主科课程。就算有开始了法治课,也存在课时数少,内容单一,流于形式等问题,法治教育没有真正切实开展起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所以淡薄的道德法制观念成了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轻视,也间接造成学生没有足够的自控力,遇事冲动,做事随心所欲,对于可能产生的后果完全不在乎,根本不清楚实施欺凌行为要承担怎样的后果,不会进行自省,最终犯罪违法而不自知。在欺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有部分受欺凌者会选择忍受,不向学校老师家长反映,他们没有防范意识,不知道如何保护自我。[9]当前,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在尽全力广泛普及学校法制教育,何为合法、何为违法,在学生的脑海中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并无真正尊法、守法意识的形成,这或多或少都说明学校的法制教育是不全面、不深入的。

二、依法治校视角下校园欺凌防治的路径选择

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理念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所谓依法治教重点指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基于现代法治精神,根据法律、法规、规则制度等,对教育事务进行治理的一种教育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依法治教不单是平衡国家与地方、政府与学校的管理关系,理顺彼此关系,保障教育秩序的关键,而且是学校内部和谐稳定,促进人才培养,保障教育教学系统顺利运转的基础,也是校园欺凌防治的必然要求。通过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实现预防教育与矫正干预一体化,是世界校园欺凌防治的潮流和趋势。从世界各地的实践看,预防和矫正逐步一体化,矫正这一概念的范围逐步扩大。往前延伸,将“预防教育”吸纳进入矫正体系之中,往后延伸,关注社会的回归和融入的教育帮扶,打通预防教育和矫正干预的对接,对于构成犯罪的少年的矫正需重点发展和完善社区矫正来增强教育的色彩以弥补和克服设施内矫正的缺陷。[10]

(一)尽快建立校园安全专项法律法规,完善制度规则

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还是空白,针对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应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这样一旦遇到问题才能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应当总结经验与教训,对于应对校园欺凌的事件,明确责任,探讨制订有关的法律制度,让校园管理有法可依,上升到法律程层面,学校与学生对欺凌事件的处理更谨慎,更注意防范此类事件。将整治手段制度化、法律化。根据法律规定,学校相应制定处罚规则,对校园内的欺凌行为进行规制,针对不同的行为,惩罚程度有轻到重,设置多种种类,并给学生改正的机会。

校园欺凌问题的治理首先要有法可依。因为法律是“通过国家权力进行必要社会调整和社会控制的最佳手段、是良好道德风气建立和稳固的手段”。尽管我国政府屡屡对校园欺凌现象展开专项治理,但结果往往总是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甚至减少涉嫌违法的校园欺凌行为,只有出台专项法律,才能切实保障学生在校的安全,维护学生的根本权益。

为了校园安全,学校应当成立校园安全工作小组,设有组长、副组长、主要成员,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在发生欺凌事件时,工作小组应及时妥善处理,并向家长说明调查结果与处理方式,并排除校园欺凌暴力的隐患。在学校的校园网站上应设有反校园欺凌的专栏,随时宣传反欺凌的信息,及面对欺凌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等相关知识,并在网上公布举报方式,以便学生、家长等随时向学校报告潜在或已发生的欺凌事件,这对预防和及时处理校园欺凌等方面都会发挥关键作用。

建议通过完善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学校管理规定,赋予中小学教师必要的惩戒权,明确教师具有哪些教育惩戒权,如何行使权力,并通过立法明晰学校与学生的关系,规定教师对不良行为少年学生行使惩戒权的边界以及对其进行惩罚的法定程序,依法保障惩戒权力的合理使用,同时预防权力的滥用,提高学校和教师进行教育矫正的权威性。与此同时,必须健全学校纪律处分权的运行。纪律处分是当前学校对少年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的一种方式,[12]尤其是对少年学生不良行为进行惩罚的重要手段,然而实践中的处分对于不良行为少年的教育矫正常常缺乏权威性,难以达到惩罚的真正目的,对于预防与矫正不良行为少年的效果有限。建议在建立和完善国家刑法,以及健全少年刑事司法层面矫正干预措施与制度的同时,考虑校纪处分和工读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完善惩戒权和纪律处分权的运行机制,为学校惩戒和校纪处分装上必要的“牙齿”,增强惩罚的教育效果。

利用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对LED植物光源的布局进行优化,首先需要对给定粒子的速度和位置进行初始化设置,计算出粒子群中每个粒子的目标函数值,然后更新粒子的个体最优值和全局最优值,对粒子的个体最优值进行SA领域搜索,并更新个体最优值,最后更新粒子群的全局最优值,判断全局最优值是否满足算法的终止条件。若满足则输出最优解,得到LED植物光源的最优排列方式;若不满足则继续执行对粒子的个体最优值SA领域搜索等步骤。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的总体流程如图2所示。

(二)健全安全管理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防微杜渐重预防

校园欺凌是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与他人交际过程不佳而产生的,其中有其本人自己的问题,也有交际对象的问题。但由于学生日常活动基本都在校内,交际对象基本都是老师同学,所以学校老师是预防、发现和制止校园欺凌苗头的有力主体。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应对危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组织学校教职工集中学习如何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办法等,并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在入职前的培训中重点培养教师在管理纪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遏制校园欺凌重在依法预防,学校要对校园欺凌保持高度警惕,以预防为主,不要到事情发生了才来处理,对于一些问题学生要时刻关注,做到及时发现和早期防治,将欺凌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为了能有效的了解校园欺凌的真实状况,学校要经常的组织学生进行关于欺凌的问卷调查,以及师生座谈会,同时也可通过调查内容,对欺凌行为进行描述界定,使学生了解哪些属于欺凌行为。此外,为提高学生基本的预防欺凌行为的技能,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增开一门课程教授学生如何拒绝欺凌行为,这有助于对欺凌的具体行为有更深的了解,改变将欺凌视为开玩笑,好玩,做捉弄人的观念。

推进依法治校,对校园欺凌进行法治化管理,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有关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反欺凌的法定责任。增强学校的教育管理权,学校有适当的惩戒权,维护学校教育的权威。建立和完善少年司法制度,严肃处理校园欺凌行为。也有学者认为,治理校园欺凌关键是相关法律要完善,研究探讨对于欺凌案件,是否要对实施者的刑事责任年龄进行调整,尽快出台针对这类事件的具体法律条例[11]

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公信力即是公众信任的力量。公信力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共交往以及利益交换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民主、人道、责任的信任力。地方政府官员微博的公信力可以理解为地方政府官员微博具有的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官员微博公信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信息的真实、全面、及时,内容的思想高度,官员个人的素质修养等方面。官员微博的公信力对其发展和作用的有效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配足安保人员数量,并提高安保人员的素质,加强校园巡逻,特别是隐蔽区域。据统计表明,有近四成的男生欺凌事件发生在“校园厕所”,有近三成的女生欺凌事件发生在“校园宿舍”,这说明校园内的安全管理工作还需加强。因此,学校要对校内场所进行重点安全检查,落实学校值班老师及安保人员对宿舍、厕所及楼梯角落等重点区域的巡视检查。另外,也可以组织校内学生成立监督小组,配合学校对校园安全进行维护。其次,利用现代化科技增装安防设备,完善校内的视频监控系统,安装紧急报警装置设施,覆盖校园教室、过道、围墙尽量做到无死角,24 小时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通知老师处理。最后,与周边派出所联系,设立“校园警察”制度,学校的安全环境需要执法人员的协助,法治人员能对学生起到时时警示的作用,也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提高他们的觉悟,从小培养法律意识。[13]警察因工作的特殊性,可以以真实的案例向学生进行深入的剖析教育,一旦有欺凌事件的发生,校园警察可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理。对欺凌者产生震慑,给受欺凌者予以保护。而且,校园警察可以管辖到学校难以管到的校外场所,比如附近的公园、网吧、娱乐场所等,这些都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地,校园警察加强对学校周边和以上场所的巡逻,有助于创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针对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凸显尤其是校园欺凌问题,对严重不良少年的教育矫正,从学校制度设计方面建议借鉴国外校园警察制度的成功经验,在重点地域与学校设置校园警察,专门负责学校安全、预防违法犯罪,参与对校园严重不良行为少年的惩戒和矫正工作。

(三)优化校园欺凌纠纷解决机制,重视学生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

定期对师生与家长开设讲座,进行访谈调查,老师和家长多沟通,家长之间多沟通,充分发挥家长会的积极作用,让学校和家长之间加强联系,互通信息,让家长了解关于欺凌的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时配合学校处理欺凌事件。

目前学校教育管理的权限被我国法律限制,缺乏惩戒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要求,学校和老师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义务教育法》还规定,对于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只能批评教育,学校不能开除他们。它们没有明确说明校园安全工作如何开展,具体该如何操作实施。这些规定势必无法执行下去,校园安全就缺少了法律支持。学校担心正常的管理与惩戒行为会被认为是变相体罚,在压力下,大部分学校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只是进行批评,反而不敢惩戒他们,这使得这类学生做违法行为的代价极低,使其无法形成法律意识,甚至还会因没有受到处罚而助长了再次对他人进行欺凌的风气[3]。对于受欺凌者而言,因欺凌者未受到惩罚处理,他们也可能面临着二次伤害。

学校要有惩治权,首先要有完善的整治校园欺凌的法律体系,然后按照法定的流程进行调查处理。学校可以根据事件的情节轻重,采取不同的措施。较轻微的以思想教育为主,相较而言,性质恶劣的,造成不良后果的,根据法规校规加以惩戒。对那些情节严重又屡教不改的学生,可将其转送到纪律严明的专门学校接受教育。涉嫌违法犯罪的,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调查。严格的惩戒措施不仅能让欺凌者认识到自我行为的严重性,也能对其他人起到警示作用。

畅通校园欺凌法律咨询、投诉举报通道。各级学校应设置法律咨询、投诉电话及投诉信箱,为学校师生及家长、社会各级人员提供投法律咨询及投诉通道,并宣传相关信息及法规政策,一旦有人投诉,学校派专人及时处理和追踪。追踪处置及辅导。遇到校园欺凌事件,立即判断是频发事件还是偶发事件,并根据校园欺凌行为处理流程,成立校内预防校园欺凌督导小组,由校长牵头,师生共同参与。[14]针对青少年学生发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次数评估此次校园欺凌的性质,根据实际情况,做后续教育及处理工作。学校老师发现疑似校园欺凌、暴力行为时,也应立即追踪疏导,有必要时向上级领导汇报。适时开展校园生活及校园欺凌相关问卷调查,随机取样以提高调查的信度。遇到校园欺凌事件时,应积极主动联系欺凌学生的家长,家校共同合作、分析处理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开展优化校园环境、关爱青少年学生生命健康的关怀行动。学生不仅仅不是防治对象,而是防治的主体,不断增强学生对校园暴力及校园欺凌的免疫功能,从法律上将预防校园欺凌纳入学校经常性教育。

Idealized numerical study on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along East China coast on landfall tropical cyclone motion

(四)加强法治教育,提升学生法律素养

目前,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比率为94.4%,接受法治教育的比率为75.4%[15],学校对学生法治教育还是相对薄弱,重视度不够,今后要大力进行法治教育方面的宣传。我国的教育实践中要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作为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学生的义务教育阶段,他们可塑性较强,对他们进行必要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也可使其有自我保护意识,给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加强校园法治教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到:“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16]预防欺凌事件的最好办法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敦促学生学法,教诲学生守法,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感受法律的威严。通过法律法规教育,学生不仅有遵纪守法的意识,而且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的人生安全和权益。法治校园的建设有赖于每个学生的参与,学校可以举办法治夏令营,编写防范校园欺凌的校本教材,邀请法院、派出所等相关人士定期到学校开设“法制课堂”教育。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白校园欺凌与小打小闹、开玩笑的区别。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是不能做的,也让学生了解学校对校园欺凌的“零容忍”态度,让学生学会对校园欺凌说“不”,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17]

校园欺凌已成为目前我国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校园欺凌往大了说不利于社会和谐,往小了说不利于家庭和睦,就自身而言会影响前程。这应该引发教育工作者的深思,通过深入分析原因,找到有效的对策。应对校园欺凌,预防是主要手段,从教育入手彻底地阻绝欺凌行为。我们不仅要强调对校园欺凌的法治教育与预防,也要注意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做到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孩子们构建安全、阳光的校园环境。

综上所述,护理临床带教中实施分层次教学目标管理,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提供带教效果,为实习生日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利于医疗事业良性发展。

(五)营造法治文化氛围,依法建设平等校园环境

加大校园欺凌相关法律宣传力度,全面加强学生、家长及社会对校园欺凌认识,明确相关权利和义务,保证学生校校内外安全,预防不法暴力、欺凌事件的发生。[18]在宣传的同时,加强校园安全保护是各国反校园欺凌的重要手段。积极参与人权及法治工作,提升教师及家长对校园欺凌的专业知识及敏感度。通过学生辅导中心,适时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整合各类教育及法律资源,强化校园欺凌预警机制,切实降低校园欺凌发生的机率。

基于法治的信念认识校园欺凌的问题,在进行校园欺凌中能够根据法治思维处理与解决相关的问题,并形成依法办事的行为模式,法治思维涉及到规制意识和程序思维,在校园欺凌中严格以规则为行为准则,把握法律的基本底线,校园欺凌能够根据法定程序进行,教育权力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对于校园欺凌问题,要根据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进行处理,依法推进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基于法律进行校园安全的精准化管理,依法落实政策法规,提高依法执行的效率。[19]只有坚持法律规则,基于法律逻辑来发现和处理校园欺凌中碰到的问题,不断提高依法进行校园欺凌治理的能力,才能逐步助推学校安全管理走上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始终坚持民主、人本等法律精神,在校园欺凌的治理中实现内容和程序的合法,保障工作的公平公正、透明公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J].中国应急管理,2017,(12).

[2]胡春光.美国纽约市校园欺凌行为处理方式及其治理启示[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0).

[3]齐燕.校园欺凌事件缘何频发[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8,(10).

[4]Wen-Chi Wu,Shyuemeng Luu,Dih-Ling Luh.Defending behaviors,bullying roles,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mental health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a population-based study[J].BMC Public Health,2016,(16):1066.

[5]Lol¨c Lerouge,Shino Naito.Bullying and Law in Japan[J].Psychosocial Risks in Labour and Social Security Law,2017,(08).

[6][7][16]刘晓静,高静华,肖颖.我国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防范机制的构建[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09).

[8]王水长.依法治理校园欺凌问题的调研与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8,(10).

[9]María Victoria Carrera Renée DePalma María Lameiras.Toward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Bullying in School Settings[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11,23(04).

[10]连春亮.罪犯改造:由同质主义到理性多元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03).

[11]刘於清.国内校园欺凌研究:十年回溯与展望[J].教育探索,2018,(04).

[12]颜湘颖,姚建龙.“宽容而不纵容”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研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法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7,(01).

[13]Lacey Schaefer.Correcting the“Correctional”Component of the Corrections Officer Role:How Offender Custodians Can Contribute to Rehabilitation and Reintegration[J].Corrections,2018,(01).

[14]Tegan Lynch,Peter K.Smith:Understanding School Bullying:Its Nature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J].New Zealan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2015,50(02).

[15]腾洪昌,姚建龙.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全国10 万余名中小学生的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18,(03).

[17]Roxana Willis.Three approaches to community in restorative justice,explored through a young person’s experiences of a youth offender team in England[J].Restorative Justice,2016,(04).

[18]冯一平.德国:治理校园暴力,预防措施必须到位[J].人民教育,2016,(11).

[19]任海涛.我国校园欺凌法治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兼评11 部门《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J].东方法学,2019,(01).

课题来源: 本文系2019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青年基金项目“国家亲权理念下校园欺凌教育干预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9YJC88011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杨岭/集美大学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道德教育;郑巧/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责任编辑:金传宝)

标签:;  ;  ;  ;  ;  ;  

依法治校视野下校园欺凌的防治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