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享乐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徐瑞杰
(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 享乐主义思潮的出现,不仅阻碍经济良性发展,还迟滞政治文明建设,侵蚀精神文明建设,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因此,分析享乐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很有必要。
关键词: 消费;享乐主义;消费主义
享乐主义追求和崇尚的是对于物质财富的过度占有和消费,并以此作为其生活幸福和人生快乐的根本目标。由享乐主义所主导的消费方式对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这种享乐性消费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在对微流控芯片信号进行小波去噪时,应根据微流控芯片信号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小波基函数,以确保对信号的去噪效果。图2表示在信号去噪过程中,小波变换的分解层数均为4层,不同的小波基对模拟微流控芯片信号去噪处理后信号的均方根误差和信噪比的结果曲线。图中,横坐标表示小波基,其中1~9表示小波基db1~db9;2~18表示小波基sym1~sym9;19~32表示小波基bior1.1~bior6.8;33~38表示小波基coif1~coif5。
一、当代享乐主义的内涵
(一)享乐主义与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以古典伦理学中的伦理快乐主义和伦理幸福主义为理论基础,成为18世纪、19世纪初资产阶级主要的伦理学说及道德原则。功利主义的先驱主要有历史上的伦理快乐主义和伦理幸福主义。最大幸福原则可以等同于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一书中使用的“功利原则”这一概念。而资本主义社会则会运用快乐至上的“最大幸福原则”作为调节个人与社会、他人关系的原则。功利主义作为世俗里的一种生活方式,为资本主义的的生活方式作出了辩护。享乐主义宣扬的道德就是在世界上获取尽可能多的幸福,这与取悦上帝、恪守教条毫无关联。所以,在某些方面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是可以视为相同的。
(二)享乐主义与物质主义
与享乐主义相比较而言,物质主义认为感性的快乐才是最真实可靠的,也是人们实践后意识层沉淀下来的关于人最重要的东西的表现。换而言之,物质主义是被世俗文化筛选下来,经过精致论证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生产发展和经济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消费主义才能在近代社会尤其是当今社会占据核心位置,称为各个阶层的人们普遍接受甚至追捧的生活模式。随着生产的发展,资本的增值空间会逐渐变得狭小,这种情况下生产想要继续发展就只能依靠消费市场的发展。因此,刺激消费需求,增加市场、扩大消费者消费就被称为资本扩张的重要途径。消费文化的合理运用就会使人们的消费欲望不断增加。如果合理高效地运用消费文化,使消费者们坚信只有不断地消费才能使他们过上体面、快乐的生活,就会不断增强人们的消费欲望。消费成为实现人们生活幸福的重要方式。就这样,消费主义与享乐主义就纠缠在一起了。在当今社会生活中,鼓励人们进行物质消费,精神享受以及奢侈性消费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51] Nay Pyi Taw, Chairman’s Statement of the 24th ASEAN Summit: Moving forward in Unity to a Peaceful and Prosperous Community, ASEAN Official Site, May 11, 2014, http://www.asean.org/storage/images/documents/24thASEANSummit/24th%20ASEAN%20Summit%20Chairman%27s%20Statement.pdf.
对于经济的发展,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是在个人的消费和对于社会奉献的关系上。个人的消费进而个人生活的享受对于信奉享乐主义的人来说是处于主要位置的,也注重物质财富的占有,而对于社会的奉献则是能免则免。享乐主义者把对社会的贡献当作自己获得享乐的筹码,更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享乐且斤斤计较。如果是享乐主义者构成社会主导我们的生活,那么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目标而奋斗,转眼间就会将整个社会建设的合力化为乌有甚至是负作用。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这种享乐主义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这也决定了享乐主义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的是消极作用。但是享乐主义的目的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不一致的,是一种没有前途的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享乐主义者首先保证自己先占有物质资料,并且竭力排挤其他社会个体,只为了保证自己能够享乐。但是在一段时间内的社会总量是有限的,享乐主义者的过度占有和消费必然会导致其他消费者的消费不足,与此同时,享乐主义者们所获得的占有社会资源大部分的社会财富只是为了满足个人消耗并不是为了考虑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享乐主义者占有更多社会财富,拥有超出社会平均消费水平对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二、享乐主义的危害
(一)享乐主义阻碍经济良性发展
Y市魔芋种植历史悠久,是魔芋产地、粗加工及魔芋精粉配送的中心位置,被誉为“魔芋之镇”。2014年,Y市还被中国魔芋协会评为全国九大“魔芋工业基地”之一,并且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称号。多年来,Y市当地农科院、加工企业与省市技术部门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有关魔芋的种植研究,包含魔芋高产新品种的选育、主要病害生态学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使得Y市魔芋种植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科技含量高。
(二)享乐主义迟滞政治文明建设
享乐主义中的“今日有酒今朝醉”为政治中的腐败现象提供了价值支撑。如果一位握有权力的人头脑里塞满了享乐主义思想,就会利用权力满足自身的享乐目的,获取享乐的物质财富。因此,享乐者们为了个人的享乐,不惜铤而走险赚取灰色收入并大量贪污、受贿到最后受到法律制裁。权力与金钱相结合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一旦享乐思潮在官场弥漫开来,腐败现象就不可抑制,危害无穷。而此时普通老百姓对于贪官会产生怨言,这种怨言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化解,对于党和国家的稳定会造成严重打击,极大削弱人们对于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更加严重的还有可能造成民族危机。为了我国经济政治能够平稳快速的发展,更为了我们子子孙孙的生活与生存环境,享乐主义者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自我了。
(三)享乐主义侵蚀精神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而享乐主义对艰苦奋斗精神的侵蚀是需要重视的。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了,甚至媒体宣传中也不再有它的位置。享乐主义的盛行使我们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变得荒芜,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面临了巨大危机。享乐者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享受自我感官的极致快乐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与我们宣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一个社会享乐主义化的深浅程度,往往可以从它对于性风习的态度上探测出来。社会一般地在多大的程度上承认这种想法,即性欢乐是人生目的,就是这个社会享乐主义影响深浅程度的标尺。”婚外性关系、青少年性行为等乱七八糟的事情在现阶段中国已经有所发现且情况不容乐观。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青少年们对于享乐的盲目追求,也是受社会上享乐主义习气的影响。
三、现代性消费伦理对中国的影响
在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中谈到享乐主义实质是革命意志衰退、奋斗精神消减,根源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拈轻怕重,贪图安逸,追求感官享受。奢靡之风实质是剥削阶级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反映,根源是思想堕落、物欲膨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习总书记明确地指出了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代性消费伦理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增长。其中有不少学者指出,进入21世纪的中国奢靡之风盛行,而当下中国社会奢侈消费主要是通过特定的群体对各种奢侈品的购买、消费表现出来的。自2005年起,起源于摩纳哥蒙特卡洛的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每年都会在上海举办一次上海国际顶级私人物品展。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国民人均收入不超过3000元人民币的情况下,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催动下,就出现了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变化,这种转变速度大大超过欧美国家。这些转变反映在消费伦理上就是让人成为金钱、财富和欲望的奴隶,成为没有思想和精神的躯壳。在现如今的中国,网络媒体发展迅猛,奢侈品等广告铺天盖地。“天价”“顶级奢华”“极致享受”“至尊”等广告宣传用语都在时时刻刻地向消费者们灌输着炫富、崇富的消费陷阱。这种炫富式的消费方式,让中国的消费市场出现了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消费乱象,例如“天价年夜饭”“海天盛筵”等。
中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在这样一个经济环境下,奢侈型消费与奢侈品的购买还是属于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行为。这种消费行为对于没有经济实力却盲目追求的消费者来说,大多是出于虚荣或者是炫耀的心理,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所以无论是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人均占有的资源,更或是现如今大多数国人的消费水平而言,这股“奢侈浪费”的消费风暴,中国都不能承受。奢侈性消费已成为中国在当今世界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严重挑战与危机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好香.试论享乐主义人生观与人类的现代危机[N].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6).
[2]赵明昊.新时代更须弘扬艰苦奋斗精神[N].光明日报,2018-3-5.
[3](美)柏忠言编著.西方社会病[J].三联书店,1993.
[4]洪大用.关于适度消费的若干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1999(6):54.[5]施里达斯·拉尔夫著,夏堃堡等译.我们的家园——地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6](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7](美)巴巴拉·沃德,雷纳·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8](美)艾里希·弗洛姆著,欧阳谦译.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9]万俊人.道德之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10]罗国杰.中国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美)丹尼尔·贝尔著,严蓓雯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132(2019)08-0187-02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8.164
[责任编辑 谷会巧]
作者简介: 徐瑞杰(1993.11— ),女,安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