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518000
摘要:文章结合重庆弹子石片区规划设计方案,提出了空间形态梯度化、公共服务均衡化、门户形象标志化、体育公园生活化、生态设计网络化等规划理念。从理念到规划,再到实践的一系列过程中,探讨怎样落实一个理想的TOD实践区、一个理想的城市形象区、一个理想的公共服务区、一个理想的休闲体验区、一个理想的生态居住区。
关键词:TOD实践区、门户形象、最大化、理想住区
1、背景
重庆市总体规划提出“1个城市中心、10个城市副中心、多个组团中心”的城市中心体系。其中解放碑金融中心区、江北城CBD商务中心区及弹子石CBD休闲商务区共同组成重庆市中央商务区,弹子石片区位于重庆市中央商务区辐射范围内,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作为重庆主城区东部门户,其开发建设将会补充完善商务区的功能。
2、问题
现状规划用地空间形态层次不分明、门户形象不鲜明、用地效益有待提升。主体绿化置于用地外围,不能最大的发挥景观效益,大型居住社区内部缺乏共享的绿化空间,不利于营造社区环境、体育设施与公园相对独立,二者缺乏功能的互动和慢行联系,不利于市民的参与和活动。
3、目标
由于基地外围的工业、商务区、机场物流的影响与辐射,需要大量居住、公共服务设施为之配套,再加上优美的山水景观资源、便捷的交通、地铁建设契机等条件,片区的功能定位为高档居住社区和综合服务中心。并充分考虑地形高差,临江就势,打造相地而生的城市门户形象。结合地形特征,以景增值,围绕站点,集约立体开发,多角度追求土地价值的最大化利用。
3、策略
(1)最大化的TOD理想模式实践:该模式以车站为核心整合多种城市功能,是较为成功的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配合协调的理想模式。其关键内容体现为组织紧凑,用地复合,空间梯度分布、打造高质量的公共空间等。
(2)最大化整合土地:根据对上一轮控规的检讨,在确保建筑总量的前提下,对用地进行适当的整合,置入新功能;优化公共绿地,最大化发挥土地价值。
(3)最大化的体育公园效用发挥:将体育公园部分功能置入到山体公园当中,并结合南北带状山体,即保证与中心公园的联系,又可以发挥体育运动的最大化服务。
(4)最大化利用景观资源:结合重庆南北向的主导风向,通过台地及规划的两条空间通廊将长江景观资源引入内部,保证良好的通风朝向的同时获取优美的山水景观。
(5)最大化的生态景观设计:整合与平衡原控规的公共绿地,将绿化空间置入地块内部,使得绿地的功能得到最大效益的使用。
在规划策略的基础上,方案形成了“一轴两片三圈层”的规划结构:江为景,高低错落,空间形态梯度化;山为脉,生态延伸,公共服务均衡化;站为核,集约立体,门户形象标志化;体为带,分散开发,体育公园生活化;绿为廊,相互渗透,生态设计网络化。
5、设计分析
规划区为高品质的生态住区,并考虑一类、二类居住用地等不同的居住形态。在平面布局上,规划特色跌水街和中小学配套两条空间通廊,将居住社区分为三个大的组团,利用污水管道覆土绿化等网络化的景观设计,打造绿树成荫的高档居住社区。在空间层次上,由长江至机场快速方向依次规划为:多层洋房—中
高层住宅——高层住宅三种类型,形成高低错落的三个高度带,最大程度上获取景观界面,并将酒店、办公、公寓及大型商业等围绕站点集中设置,结合休闲、娱乐等多项复合功能,构成片区的商业商务综合服务中心。以一组180米限高建筑成为统领片区城市形象的节点,同时保留原地形地貌,依山就势,打造极具地区特色的标志性门户,突出城市形象。
(1)跌水街设计:在地块中部结合谷地,设计小尺度的建筑组团以聚落的形式散落在高低起伏的山体景观中,赋予特色餐饮、风情酒吧、跌水广场、4D影院、儿童DIY、品牌店等功能,结合地形布置休息、观景平台、慢行步道等多个有趣的跌水景观,成为人们享受慢生活的天堂。在跌水街南侧上跨南滨路规划慢行过街设施,连接跌水街和公共岸线生活。
(2)公共岸线设计:南岸区滨江水域生态景观资源丰富,长江岸线大部分为客运功能,人文、餐饮休闲等经济业态基本集中在近岸陆域,道路的穿插,高楼邻江而建,以及沿江堤防建设单一,隔裂了人与江的关系,沿江缺乏足够的活力和影响力。基于上述原因,整理水岸,轴线串联体育场-山地公园-跌水街-滨江公园,延伸内部商业功能,打开滨江界面,利用立体交通分离人车系统,打破南滨路对亲水空间造成的隔断。
(3)体育公园设计:体育设施为片区级的体育活动中心,相对分散布置,让体育活动融入山体,并将体育设施公园化,把茶楼、SPA、瑜伽、慢行等功能融入公园当中。南侧规划的大型体育场结合商业、居住、公寓集中设置,强调“以体为主,以商养馆”的理念。
(4)慢行系统:规划慢行系统串联以地铁站为核心的商业、住宅、办公楼、公园和公共建筑,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通过一层、二层平台连接各功能空间,同时鼓励自行车和公交出行,提倡低碳出行的绿色理念,实现便捷接驳。
(5)绿地系统:南北向呼应山水,依托谷地及高度较低的教育配套规划两条公共绿化通廊,并规划多条绿化通廊与两条主体绿化通廊相互渗透,组团内部形成多个小型绿化空间,形成“点、线、面”的绿化网络。
结语
主城门户,理想之城,在这里我们将呈现的是一个理想的TOD实践区、一个理想的城市形象区、一个理想的公共服务区、一个理想的运动体验区、一个理想的生态居住区。
参考文献
[1] 段进. 城市空间发展论.[M]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
[2] 李沛. 当代全球性城市中央商务区(中心区)规划理论初探.[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张明 ,刘菁. 适合中国城市特征的 TOD 规划设计原则. [J]城市规划学刊2007
论文作者:许学权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2
标签:理想论文; 公园论文; 空间论文; 功能论文; 城市论文; 景观论文; 弹子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