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西康期刊《戍声周报》述略
金彩虹
摘 要 民国期刊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康地区因地理、历史等特殊原因,在民国时期产生了大量文献,其中《戍声周报》作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军旅刊物,是西康研究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
关键词 民国 戍声周报 西康
西康省是民国时期所建,其建制从1939 年到1955年,仅存续16 年9 个月,但关于西康的报刊图书等历史文献十分丰富,涉及西康地区的方方面面。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当时刊载西康情况的期刊就有170 余种[1]258。其中由当时驻西康康南地区之二十四军四〇八旅创办的军旅刊物《戍声周报》,集中反映了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之际康南的历史地理、风俗文化、宗教信仰以及驻军戍防和地方动态等情况,既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西康情况的珍贵文献,同时又是西康历史的客观组成部分。从中汲取史料加以研究,不仅是对所蕴信息的开发利用,更具有原始察终、鉴往知今的现实意义。
一、西康由来述要及《戍声周报》创刊背景
1.清末以来西康建省述要。历史上“西康”一称,源自清末治藏筹边。此前其地旧称川边,属古康藏卫三区之“康”地(清朝时依藏语称“喀木”)[2]10,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皆在此推行土司制度,其范围包括现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区,是汉藏交通要冲、商贸枢纽,军事战略意义突出,有“治藏先治康,稳藏先稳康”[3]580 之说。“西康”之名,最早见于清末代理川滇边务大臣傅嵩炢1911 年6 月上陈清廷的奏折中,“查边境乃古康地,其地在西,拟名曰‘西康省’”[4]358。
1)微观上,存在气泡稀相和颗粒浓相、单颗粒稀相和颗粒团聚物浓相不均匀结构。在颗粒夹带量有限的低气速流化床中,散式流化床发生均匀膨胀,床层结构均匀。鼓泡流化床存在明显的两相:以气体为主体的气泡相,中间夹带有少量颗粒,又称稀相;由颗粒和颗粒间气体组成的颗粒相,又称密相;气泡相是分散相,颗粒相是连续相;气泡上升至床层表面破裂,前沿及尾涡中的部分颗粒弹出床面,在密相床之上形成一个稀相自由空域,沿床层纵向形成中上部稀相区和下部浓相区。湍动流化床床层结构没发生根本性变化,气泡尺寸变小,浓相区与稀相区界面变得模糊不清。
西康建省之议始于清末国步益艰、藏事日亟的情势之下。时英国入侵西藏引发藏危边乱,清政府为靖边圉,在川边施行改土归流锐意经营,由此揭开西康建省之序幕。其后因辛亥革命、康藏纠纷、英国干涉、军阀混战等复杂形势,西康建省几经阻滞与周折,迁延30 余年。至抗战时期,因战局严峻,南京国民政府出于战略考虑,号召巩固西南边疆、发展经济,做长期抗战之准备,西康建省再不容延宕。经一系列筹备和过渡,1939 年1 月1日,西康省政府正式成立,省会康定,省主席刘文辉。
2.《戍声周报》创刊背景。在四川防区争夺战中,时任国民革命军二十四军军长的刘文辉(原川系军阀,于北伐战争中易帜)锋头劲健,渐次控制了囊括川西及西康全境的防区。1928 年,刘文辉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川康边防总指挥,成为西康地区的实际主政者。1933年,在与刘湘的争夺战中失利后,刘文辉率二十四军残部被迫退守西康,为稳固地位再图复兴,由此他在西康的作为才较前更为励精图治,并力促西康建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完全根据想象中的练习进行实践,这样才能达到提升练琴效率的目的,并且能够在更少的练习情况下能更高校的巩固加深对音乐片段的学习。同时,在想象练习时已一定要具体,具体到每一个音怎么谈,且不能有错,这样才能保证在实践时精准无误的演奏。实践时一旦发现有误,一定要及时更正相应的想象,务必从意识上更正错误,否则对于错误的想象大脑在加深印象后也会更难修正。在钢琴演奏中,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会在同一个地方不停的犯错,这就是因为学生对错误的演奏没有从大脑意识里及时更改并加深对正确演奏的想象。
在我国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公路工程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我国公路工程的安全管理模式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还不够成熟。大部分施工单位的管理观理比较传统,对新事物和新技术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不敢冒险,缺乏相应的创新管理意识与创新能力。甚至认为大量引进新技术、先进的机械设备与工艺对成本控制不利,导致施工企业始终处于传统管理模式中,并造成施工管理水平低,管理能力无法提高等问题。
(1)手工刊印,宗旨明确。《周报》为蜡纸印版手工刻写、竹纸(《周报》中称为四川纸)单面油印,包背装,开本规格25×21(厘米),页面中缝对折处刻印期号及总页数流水号,至第198 期共计1430 余页[7]1。封面刊名由左至右横排版,汉藏双语,汉文在上,藏文在下,其下竖排版由右至左标明总期号并列出当期要目。刊内正文以汉文为主,仅固定翻译栏目有汉藏双语互译。《周报》创刊7 月余时,曾将1—30 期编辑为合订本交由成都新新印刷公司代印铅字本,封面刊名为曾言枢手书,画由屈义林作,扉页是刘文辉题词落款的“边塞风光”,刊内附有贺觉非整理提供的反映西康民土风情的照片20 幅。《周报》于创刊一、二、三周年时均发行了周年纪念号(分别为第51 期、103 期、156 期),并就贡嘎岭事变刊发贡变专号(第46 期)、为庆祝西康省政府成立发行纪念特刊(第113 期)。值得一提的是,《周报》除编辑发行了1—30 期合订本的铅印本,余者皆手刻油印一仍旧例。此中缘由《周报》中有明确记述,总编辑贺觉非为“达美满的目的,乃电请本团团副徐为之,在成都购钟灵印字机一部,并练习印刷……多方试验与惨淡的费力,得的结果谁知反不如油印”,“关外气候严寒,蜡纸亦冻,工作尤难,即使成有佳制,而油墨动辄冰凝亦不容易印好”[8]121,反映出《周报》在气候苦寒、地处偏远的康南,因交通不畅、物资匮乏等客观原因,在办刊中遭遇的种种蹇涩。《周报》每期尾页均印有“本旅愿词:奉行主义 服从领袖 护持三宝 利济有情”,此愿词由曾言枢所拟[9]82。曾言枢旧学功底深厚,文化素养较高,他信佛敬释,喜研佛理,秉持刘文辉治康政策中团结协调政教人士、尊佛敬僧的方针,以行军愿词作为《周报》的办刊宗旨,契合了康区传统的藏传佛教人文环境。宣抚康南的过程中,曾言枢团结康属政教人士,捐资修复寺庙,护持佛法僧(是谓三宝)及康区民众,配合历任理化县长勤力建设开发理化并惠及康南各县,以实际行动践行四〇八旅愿词,于潜移默化间拉近民众心理距离,宣传三民主义及国策,施治康南。康民称其为“曾甲堪布”[10]538、军士则称其为“曾喇嘛”[11]534,颇能说明曾言枢在康南所受拥戴之程度。
二、四〇八旅与《戍声周报》
2.《戍声周报》办刊特色。
(2)地域色彩突出,题材现实。《周报》以介绍西康历史文化、社会风俗、边区建设以及康南军情资讯为主,自第33 期《周报》改组后,常设栏目有简论、西康风土志、专著、特载、西康史料鳞爪、译述、塞外吟坛、地方通讯、一周消息等,第一周年特大号曾专设读者园地一栏。《周报》稿件体裁多样,有文章、曲艺、美术等,包含评论、社会调查、诗歌、消息、通讯、藏族文艺译介(包含藏戏、弦子和山歌、乐谱)、肖像画、速写等。每期各栏目间均用线稿插图加以装饰间隔,美观生动。《周报》一周年特大号中有44 幅速写,表现的多为山川地理、动植物形貌、建筑风格、服饰妆容等独具康区特色的别样风貌。《周报》立足西康,题材现实,均就实际问题调查考证、阐发评论、建言献策。这一点第一任编辑贺觉非曾说《周报》是“道地货”,不是东抄西摘夸夸其谈。《周报》的撰稿(供稿)人基本都是亲履西康的,历任编辑和主要作者多是效力四〇八旅和供职县府的军、政人员(及家属),此外也有边疆研究学者、大学教授、康南宗教界人士[12]4,他们对西康历史问题、宗教政治、风土人情、开发建设等都有相对深入的了解和切实的认知,也富于尽忠职守、建设边疆、报效家国的慷慨情怀。在《周报》社长暨四〇八旅旅长曾言枢的督导勉励和经费支持下,《周报》为理化、康南、西康的发展,乃至中央政府设立西康省,贡献了大量客观、准确、可资参考和依据的第一手资料。
刘文辉十分注重报刊喉舌之舆论传导作用,接防西康后,他延续四川军阀热衷办报之习,支持军、政等机关兴办报刊以沟通资讯、扩大宣传及影响,这一点在1929 年他创办的《边政》的发刊词中有明确表述:“旨在沈隐咸豁,巨细毕宜,以为我国民留心康藏之先导……激励职司,共策边事,搜史乘,稽西籍,征善策,采时言。”[5]1 时当20 世纪20—40 年代中国边疆研究热潮,伴随西康建省进程,国民政府逐渐加强了对西康的管控与意识形态宣传,西康本地及西康境外涌现了大量报道和论述西康的报刊文献,《戍声周报》即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1.曾言枢驻防理化《戍声周报》刊发略要。《戍声周报》创编刊发,以曾言枢戍守康南为发轫之始。康南包括西康南部的雅江、理化、稻城、定乡、得荣、白玉、巴安、义敦八县。民国以来,康南地区先后三次发生康藏武装纠纷,刘文辉退守西康后,因康南之动荡严重影响到他在西康的地位稳固,遂决意整饬康南。1936 年10月,一三六师师长唐英奉命由雅安调防康定,时任团长的曾言枢率团随行。曾言枢苦于当地几无报章杂志,无从了解当地情况及资讯,遂与政训员贺觉非商议以见闻试办刊物,酬答各方信函并服务社会 [6]121。10 月25日,《戍声》在康定正式创刊,编辑贺觉非,发行人曾言枢。翌年1 月,曾言枢率部移防理化县,《戍声》及其编辑部亦随迁,因贺觉非身兼数职,事冗时仄,出版频率由原来的五日调整为一周,逢星期一出版,更名为《戍声周报》。最初每期印200 份,后因参阅机构及读者渐次增多,印数不敷分配,遂增至300 份、350 份,由编辑部寄送康定等地,并通过邮政分发到国内各机构、高校、图书馆等单位及个人手中。
如何使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实验过程不再因为有限的课堂时间而流于形式,使学校有限的的实验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结合作者在材料实验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实验过程中学生的现状,以及学校对实验有效教学的重视程度,浅谈微课在材料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应用。
《戍声周报》(以下文中简称《周报》)因部队番号变更故编辑发行者前后称谓不一,从最初创刊时的一三六师一旅一团,到一三八师二旅部,再变更为一三八师四一四旅,其间还曾短暂改为一三七师四一一旅,最终定为一三六师四〇八旅。四〇八旅旅部设在理化,故《周报》发行地以理化县居多,仅有20 余期曾分别在稻城、定乡、得荣、巴安发行。自1936 年创刊始,延至1940年8 月19 日,四年间共编辑刊发198 期,198 期后未见再有发行。抗战时期,战火虽未波及西康,但地处高原边地,境况苦寒,《周报》主创人员多为军中官兵,戍守边疆演练防务的同时笔耕不辍,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发行《周报》达四年之久,尤为难能可贵。《周报》出版发行持续连贯、传递信息准确及时、稿件撰写原创度高、服务社会积极主动,在民国西康报刊资料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
(3)关注西康社会问题,内容丰富。《周报》栏目较多,其中简论、西康风土志、专著、特载、西康史料鳞爪、译述六个版块围绕西康社会历史与现状,刊发了占《周报》发文总量半数以上的文章,内容十分丰富,择要介绍如下:①军事、政治、宗教。《周报》创刊于军中,对治军整军、作战防务部署相当重视,刊选的论述文章也颇有见地;探讨了西康建省、土司制度、县治建设、制度改革等政治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关于宗教,《周报》载文着重介绍西康藏传佛教相关机制、寺院组织、佛教人物、信众朝拜等事实情况。②经济、文化、教育。刊文揭示了西康社会问题之核心症结在于旧有的农奴制度生产关系;对西康经济贸易的分析客观而中肯。文教方面,针对康南教育落后,分析此局面成因,继而指出兴学重教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改进措施。③历史风俗、社会调查、垦殖生产、开发建设。除较多溯源介绍康区历史问题的文章外,《周报》记录了许多康区的仪礼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周报》刊载了较多关于康南社会各县调查的报告,对康南地区历史现状做了详细考究和剖析,其中《三十年来之得荣》《三乡一瞥》内容详实,篇幅较长,分数期连载,报告条理清晰、材料翔实,有评论称其堪为小型县志[13]95。④抗战报道及其他。西康虽处后方,战火未曾延及于此,但《周报》及其编辑主创人员时刻关注抗战态势,对前线消息和战局分析均有持续报道。抗战全面爆发后,曾言枢即集合旅团部官兵,动员号召戍康将士“各尽所能,随分报国”、“枕戈秣励(厉),以待时机”[14]167。戍康军士“纷纷请假急欲赴前线杀敌者甚多”,代理旅长许国澄为此特地训诫军士稳固后防之重要,在后方努力工作之精神与效能,与前线并无差别[15]602。《周报》还报道了曾言枢及理化县长张朝鉴动员官兵、寺院僧人、乡民群众踊跃献金支援抗战的消息,这些文章和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戍康军队心系国家安危与民族存亡的大义,客观上也激发了康区人民同仇敌忾、支援抗战、共赴国难的爱国热情。
《周报》除上述部分,还涉及日记、游记、诗歌、藏文故事翻译藏戏翻译以及新闻电讯报道、官兵家书刊登,令周刊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因文章篇幅所限,此处未能尽皆详述。
三、《戍声周报》的影响与价值
1.《戍声周报》的社会影响。西康建省进程中,有关西康舆论宣传、学术研究、对策探讨、治理建议的文献大量出版发行,尤以建省之后为多。但从办刊时间而言,《周报》无疑创刊较早,并因报道及时准确,内容翔实,在一定范围内反响不俗。与西康地区同期的报刊相比,《周报》编辑部及工作人员地处条件尤为艰苦的理化,各栏目专员及印刷人员均各司其职,尽责奉献,聚众智举众力,刊物声誉日隆,读者也日益增多,不惟西康地区军政长官如刘文辉者专门致电索阅《周报》[16]89,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任乃强等在工作中也将《周报》作为重要资政参考。戍康部队其他师、团亦效仿《周报》创办刊物报道军情资讯,主要撰稿人之一李培芳(曾言枢之参谋)在周年报告中说,《周报》“影响西康的文化界算起也是当时蓬蓬勃勃的发展的不少…康定的陈明杨团创办《尖兵》,本师师部又创办《戍康周报》,本军张青岩团也创办《川康》……”[17]121。《周报》不仅带动了戍康部队创办报刊的潮流,也助力了西康党政机构、科研院所编辑发行报道西康情况的报刊,择要如报纸有《西康新闻》《西康国民公报》,期刊有《西康公报》《康导月刊》《西康省政府公报》《西康省建设丛刊》《西康青年》《西康合作》等。
2.《戍声周报》价值。(1)学术价值。自“西康”之名提出,有关西康的研究从20 世纪一直延续至今。学者广泛研究,多方合力,涉及西康的政治、经济、宗教、人物等多领域,成果可谓丰硕。《周报》作为西康文献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学人及研究者深入解读西康必会参考的文献之一。《周报》以戍康部队进驻康南为契机,作为西康本土较早创刊、集中介绍西康情况的刊物,其中关于西康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文章,很多都是第一手的采集信息和调查资料,详细记录了戍军初履康南之时所面临的社会情状。在当时,对于边疆学者的学术研究以及国民政府建省治康都具有相当的参考与借鉴价值,有利于康藏新局面的展开;在后世,则成为学者赖以研究西康社会沿革及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康区改革和建设新社会时的重要参考依据。笔者在整理《周报》的过程中,发觉《周报》地方通讯以及一周消息两个栏目仍有深入挖掘整理的空间,此二栏目在记录当时康南各县的重要资讯及军情的上传下达外,颇多驻军协助县政建设地方、民众日常生活等事务报道,对于填补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佐助少数民族地区戍军、民国县治及其社会效能乃至民众社会生活史、西康的现代化进程初萌等研究,都是别处难觅、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2)文化价值。时代发展,以当下眼光回望过去,《戍声周报》作为军旅刊物,不仅反映了当时二十四军及各级政府忠勇戍边、勤力治康的可贵风貌,也为当时的西康和外界打开了一扇沟通之窗。《周报》对外宣传西康,对内审视西康,驻军将士和地方官吏通过戍守边疆以及身体力行建设西康,藉由维护《周报》刊物运转的倾力投入,无不加深了对康区的深入思考和理性认识,对提高从政人员认识和解决康区问题的能力不无裨益,他们用一番实际作为维持了康南较长时期内较为安定的局面;而外界则有机会通过《周报》的丰富内容了解康区历史、宗教与风物,消解一些源自既往认知局限的偏见和成见。以《周报》为窗,伴随西康建省,康区因其地理独特、人文特殊、宗教神秘、资源丰富之魅力,吸引了更多西康以及西康域外的学者开始关注这片疆土,认识与研究西康的热潮继之向纵深推进,产生了大量关于西康的文献。这些文献使我们今天在了解当地已经消失的社会形态时有案可查,对追溯地方历史、勾陈史事、还原史事均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
参考文献
[1]苏朝纲,王志昆.中国抗战大后方出版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
[2]任乃强.康藏名称及境域之变迁.任乃强民族研究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3]李绍明,罗勇.论“治藏必先安康”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意义.李绍明民族学文选[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8.
[4]杨仲华.西康纪要[M].南京:蒙藏周报社,1929.
[5]刘文辉.发刊词[J].边政,1929(1).
[6]李培芳.周年报告[J].戍声周报,1937(51)
[7]陆军二十四军一三六师四〇八旅[J].戍声周报,1936-1940:(1)-(198).
[8]李培芳.周年报告[J].戍声周报,1937(51).
[9]白云.有赠(并序)[J].戍声周报,1936(1-30 期合订本).
[10]毅公.康南宣抚工作结束后之评衡[J].戍声周报,1938(69).
[11]四川省理塘县志编纂委员会.理塘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12]佚名.卷头语[J].戍声周报,1937(51).
[13]陈鹤.民国时期西康地区《戍声周报》研究(1936-1940)[D].成都:四川大学,2018.
[14]佚名.各尽所能随分报国[J].戍声周报,1937(37).
[15]佚名.后方人员整顿精神加紧工作与前线杀敌同一卫国[J].戍声周报,1938(74).
[16]刘文辉.刘军长索阅本报[J].戍声周报,1937(51).
[17]李培芳.周年报告[J].戍声周报,1937(51).
Summary of“Voice of Garrison Weekly”in Xikang Are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Jin Caihong
Abstract The periodical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ere an important part of studying modern Chinese history.Because of some special ge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reasons in Xikang area, a large number of articles were written there during that time. Among them, “Voice of Garrison Weekly”, as a military periodical with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was indispensable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studying Xikang.
Keyword the Republic of China; Voice of Garrison Weekly; XiKang
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05-22
DOI: 10.16565/j.cnki.1006-7744.2019.12.43
★基金项目: 四川大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科研项目(sktq201713)。
★作者简介: 金彩虹,四川大学图书馆馆员,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