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核能技术的发展,和平利用核能的安全性大幅提高。然而,近年来国内及周边地区安全环境迅速恶化,恐怖事件频出,核设施和核材料的安保问题,已成为各核大国关注的焦点。核电厂作为国家一级风险防范级别单位,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安保防范措施,保障核电厂的安全可靠。
关键词:核恐怖主义、核安保、核电、实物保护、安全保卫
前言
美国“9. 11”事件后,国际核安保形势发生重大转变,核电大国如美国、法国等纷纷提升核安保等级,制定了最为严格的核安保规定,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规章以确保核安保工作的行之有效,并全面梳理核电安保的特性,与军队、警察、情报等部门密切合作,构建起了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核安保体系。
连续三届核安保峰会的召开,促使核安保工作的重要性再一次引起全球有核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做出核安保工作的有效承诺,确保本国核设施、核材料的安全可靠,有效防止、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三届峰会的召开标志着核安保工作进入到全球合作共建阶段。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核电站面临的外部威胁形式也更加复杂,传统的以防范暴力袭击、武装冲突为主旨的设计理念,已无法满足当前应对外部威胁的需要。各种高科技入侵已成为安保行业不得不关注的要点,如计算机网络安全、电站涉密信息安全、核电站工业信息系统安全、人员信息安全、国外进口设备安全、内部人员的可靠性、海域安全、空域安全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核恐怖主义分子已将核设施、核材料当作制造社会恐慌、扩大自身影响、实现政治目的一种手段,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新形势下的核安保管理任务,企业作为安保责任的承担主体,需主动思变、积极应对。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探讨目前国内核电厂安保管理的几个问题。
一、安防系统的多平台融合
按照国家的法规要求及核电厂运行管理的需要,商运核电厂通常存在三套安防系统。三套系统由于监管单位不同、管理要求不同,彼此独立,互不相通。其一为生产区的实物保护系统,具有高安全等级、高防范级别特点,包括门禁、监控、探测、延迟等主要功能;其二为武警部队的综合信息化作战勤务系统,具有涉密等级高、作战应用等特点,包括报警、监控、通讯、枪弹控制等功能;其三为厂前区的综合安防系统,主要从治安防范角度进行建设,包括监控、门禁、报警、道路测速等功能。
近年来,暴力砍人事件、车辆爆炸事件、车辆冲闯事件等恐怖事件频发。这也对核电厂的安保反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安保管理的三要素:探测、延迟、响应的特点,多平台的巧妙融合,将有效提升三要素的水平。
探测主要依赖于探测报警设备、安保人员的检查预警,对危险的探知时间越早,有效阻止的概率越高。因此,为保证探测的及时性、有效性,在保证原有三套系统网络独立的同时,可考虑将部队综合信息化作战系统和厂前区综合安防系统的报警信号、视频监控信号引入生产区域安保控制中心。如此,一旦在生产区外围发现报警或异常,生产区域可及时得到预警,并实时查看视频画面,启动应急预案,指挥调动响应部队,有效缩短响应时间,并将本需要各岗位间电话沟通的报警时间直接省略。在不改变原有各系统安全性的同时,可有效将探测预警外延至核电征地边界。同时,可建立三大控制中心互联的广播系统、报警系统,做到互联互通。
延迟主要依赖于报警发现后的目标距离、中间的物防手段。若能如前文所述,将探测报警的范围外延,则延迟的距离可大大加长。同时,可在厂区进场道路的咽喉路段,设置高安全等级的路障设施,如:阻车钉、液压路障机、可移动路障等,并配置安保人员24小时值守。在延迟距离加大的同时,通过物防设施,将敌手有效的控制在生产区域之外。
探测预警的提前,延迟时间的延长,为响应部队留出了更多事件处置时间。使其能在敌手将核心目标破坏前控制事态的发展。
通过建立基地大安防的理念,多平台的配合应用,对敌手的制止概率将进一步提升。
二、响应力量与预警时间的关系
2002年之前,电站核安保队伍主要由经警、武警两支力量组成。2002年以后,公安系统改革,取消经警的设置,核电厂原来由经警承担的职责全部转为由保安承担,但核电厂的实物保护系统、延迟的路线距离、武警部队的设置却未做相应的改变。在真实的入侵事件发生时,保安由于没有执法权和武器,将会错失控制并制止敌手的最佳时机,只能等待响应部队的到来,而较难采取有效措施延迟敌手接近目标的时间。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多项缓解措施。
其一,响应力量的优化布防。根据中国核安保体系的设置要求,核电厂通常存在三支安保力量,包括:武警、公安、保安。为适应新形势下,核电厂安保反恐的特点,可采取警力前移、多点布防、联动响应、统一指挥的有效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首先,在响应力量布防方面,根据基地地形特点和保卫目标,可在不同区域设置多个安保力量备勤点,有效缩短第一批响应力量到达目标点的时间,并能弥补武警营房距离生产区域较远的问题,达到纵深防御的效果。其次,在各响应力量的协调配合方面,根据电站突发事件响应预案,可做到“一点报警、多点同步响应”的能力,根据预案行动要求,立即采取相关的响应行动,可有效缩短各响应力量间的协调沟通时间。突发事件发生后,可由电站反恐指挥部,对各响应力量进行统一调度、指挥。最后,为有效避免各安保执勤点、备勤点、营区、指挥控制中心等遭到劫持或胁迫,无法将报警及时发出的情况,电站将对上述各区域进行重点管理,装设24小时监控视频,该监控视频实时投放至各重要安保执勤点,达到“互防互控;一处失效,多处预警”的目的。
其二,突发事件分级响应。根据电站设计基准威胁及当前安保反恐的新要求、新特点,可在突发事件响应流程上进一步优化,根据事件类型、报警方式、严重程度等,按类别进行分级报警、逐级启动响应力量,以达到最大限度的缩短报警时间,提高事件响应速度的目的。同时,为保证在任何时间条件下,各响应力量均能由合格的管理骨干进行调度指挥,基地专设保卫骨干24小时应急值班体系,可有效保证在应急处突中,各安保力量均能快速有效的执行相关指令。
其三,处突装备的合理配置。在武警中队的装备配置方面,除常规的装备外,为适应当前日益复杂的反恐形势,增配1个反恐应急班的装备配置,包括:网枪、网弹、夜视仪、防毒面具、强光搜索灯、催泪弹、激光扩束指示器、单兵作战装具、战术软梯等。在保安的个人防护装备和警用器械方面,加大资源投入,配置防弹头盔、防弹背心、防刺背心等个人防护装备,以及高压电击警棍、钢叉、盾牌等警用器械,使队员在遭遇入侵时,增添一份敢于与敌手进行搏斗的勇气。
然而,上述措施只能从局部加强事件响应的能力,未从根本上解决主要的矛盾。从长远来看,核电行业已成规模化发展,核电安保队伍已形成一种特殊的行业并初具规模,参照机场、金融、远洋运输行业安保队伍的模式,在核电领域建立起一支区别于常规保安、具有核电厂安保特色、满足核电一级安保需求的专业化队伍,已迫在眉睫。
三、生物识别技术在门禁系统中的应用
门禁系统是核电厂安防技术系统中的重要系统,其功能根据人员和车辆的授权等级不同,来控制人员及车辆出入不同区域,防止未授权人员进入。
门禁行业在经历了独立型门禁系统、一卡通门禁系统、联网型门禁系统、平台整合性门禁系统等几个重要阶段后,针对卡和人的唯一绑定问题始终未得到本质性解决。系统各项功能的完善,从本质上讲仍是针对门禁卡的有效性的识别,而无法验证人卡合一的有效性。
近年来,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技术方式有指纹识别、掌型识别、人脸识别、指静脉识别、瞳孔识别等多种生物识别方式。根据核电厂门禁系统的特点:门禁数量多、人流量大、使用环境恶劣、分区域管理、24小时运行等特点,各核电厂仍处于试点各种技术方式的阶段。
考虑到核电厂的高安全性,卡片加密码加生物识别混合使用应是门禁系统后续改进的重点方向。
四、人员可靠性的资质审查
人员可靠性的审查机制是防止内外部敌手进入核电厂的有效手段。审查的方法决定了人员可靠性的程度。当前国内对人员可靠性的审查方法,一般为通过公安系统数据库查询该人是否有犯罪前科,如无则认定此人可靠,可进入核电厂工作;如有犯罪前科,可按照核电厂相关规定,禁止进入相关区域从事工作。而对于境外人员,可通过国家安全局的数据库,对境外人员开展可靠性审查工作。
上述两种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屏蔽了一部分可能对核电带来潜在影响的人员。众所周知,核电厂的工作人员包括管理层、安保人员、维修运行人员、服务人员等,来自于上百家公司,多达近万人。仅从是否有犯罪前科来判定该人是否具有破坏核设施的潜在动机,显然不足。
当前,在美国、法国等核电站,已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人员可靠性的方法论。从心理学、社会信用体系、社会关系学、宗教信仰等多维度、多层次构建起的评价体系。
按照当前国内对核电站安保的设计理念和要求,主要是防范外部敌手。针对内部威胁的防范,尚属空白。一旦由有授权级别的员工实施破坏,或与外部人员勾结实施,核电厂当前的安保设计将很难防御。
五、总结
随着国际、国内安全形势的不断变化,连续三届核安保峰会的召开,核恐怖主义的威胁已成为现实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核电已步入安全高效发展的阶段,核电在运机组不断增多,核安保专业在体系建设、组织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应用、法规制定、核安保文化培育、评价机制、国际合作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建立完善的核安保体系、培育优良的核安保文化,需要国家、企业、每个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作者简介:姓名: 袁成 出生年月: 1985/10/06 性别: 男 民族:汉 籍贯(精确到市): 黑龙江省鹤岗市 当前职务:保卫科长 当前职称:工程师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安防应用及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 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
论文作者:袁成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6
标签:安保论文; 核电厂论文; 核电论文; 人员论文; 力量论文; 敌手论文; 系统论文; 《电力设备》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