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流互感器具有体积大、重量重等特点,因此变电站扩建或维修施工中互感器吊装的质量、安全是关键,尤其是人员、设备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为保证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一般都选择大范围停电,之后再用大型吊机进行吊装,但这会给城市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隐形经济损失,那么怎样做才能在不停电的情况下进行互感器的吊装,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互感器;吊装;叉形结构
1.概述
电流互感器具有体积大、重量重等特点,因此变电站扩建或维修施工中互感器吊装的质量、安全是关键,尤其是人员、设备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为保证施工质量及施工安全,一般都选择大范围停电,之后再用大型吊机进行吊装。
一般吊装施工方案可总结如下:1)松开电流互感器的基础底座,用吊车把电流互感器吊装至平板车后搬运至指定地点存放,做好设备保管工作,并办理好设备移交手续。2)拆除电流互感器后检查新安装的电流互感器底座与设备底座孔距应合适,用吊车先将电流互感器竖直起来,起吊时电流互感器受力部位应在躯壳以下、瓷套法兰以上脖颈处,注意吊绳不能使瓷套伞裙受力,以免损伤。起吊过程应缓慢匀速进行,切忌间歇性加速。安装时吊机直接吊起电流互感器放在安装基础上,注意吊钩应挂在电流互感器下部底座上的吊钩上,然后将绳索两两交叉挂在吊钩上,用一条软绳将四根吊绳沿电流互感器脖颈周围均匀分布捆扎牢固,以防起吊时倾斜,然后牢固地拧紧地脚螺丝。
变电站内部空间狭小,若采用大型吊车进行吊装,难免会出现以下几点问题:进场难、吊车支腿展开难、吊车臂杆旋转难、臂杆伸缩过高会触碰上方母线等。
综上几点,寻找一种合适的吊装设备和吊装方案是目前急迫解决的问题。
经过考察和筛选,杭州贝特公司生产的微型可折叠吊机体型小,4条支腿可以旋转、垂直进行升降,支腿支撑平稳,吊装能力大,具有橡胶履带底盘,越障能力强,通过性能良好,能够解决大型吊车进场难的问题。但是,吊车上设置的吊钩只能够在互感器上方起吊,因此需要在该款吊车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解决上方起吊的问题。
叉车的主要特点是前部设置有2个叉脚,可以托起重物进行升降作业,但是叉车升起的高度有限,不能满足互感器的吊装,但是能否将叉车的特征部件移植到小型吊车上呢,就是把小型吊机的吊臂前端进行改装,同样伸出2个叉脚,能够以“抬举”的方式进行互感器的吊装,且能够自动旋转互感器(便于对准安装孔)。参见方案一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变电站施工过程中,用大型吊车更换互感器必须要停电的问题。
方案一图
方案一如上图:微型折叠吊机底盘加装折臂,第一节折臂做成伸缩臂,折臂头部做成叉脚(或叉形结构),叉脚下方设置有“起重抱箍”,抱箍内部设置沟槽,沟槽内部设置吊耳,吊耳能够在抱箍圆周转动。同时利用吊机卷扬的旋转带动2根钢丝绳进行抱箍的升降,但要求2根钢丝绳同步起降。
方案一的难点在于钢丝绳的布局和同步性,抱箍尺寸固定不可调,可转动圆形抱箍存在加工难度,互感器自重大,旋转困难,叉脚在起降臂的工况下,不能自动调平,因此方案一没有达到施工要求或难以实现。
方案二:微型折叠吊机采用伸缩臂结构,伸缩臂上端安装一个半圆形叉形支架。叉形支架两边设置有链条葫芦起吊互感器,链条葫芦电气系统可做到同步起降。叉形支架整个结构分内外2层,里层嵌入到外层,并留出一定的间隙,加装的直流电机能够使其具备旋转功能(转动角度在45°内)。叉形支架设置有自动调平功能,满足在起重臂起降过程中自动调整角度,一直保持水平状态,使整机更具智能化。
方案二图
此种起吊方法比较新颖,能够解决吊钩高度受限的难题。此方案的优点在于:可以安装在小型起重机头部作为吊具使用,可在互感器上方母线不停电的情况下进行更换和维修。大大节约了施工成本和时间。不过该方案也存在有一定的缺点:自重大,安装存在不便;链条葫芦的同步精度不高;吊装时,叉形支架需要自动调平,受管路、制造误差等因素影响,调平精度不高。
小结:本文粗略探讨了关于互感器创新吊装方案的研发过程和应用。文中提到的几种方案可能会存在诸多的缺陷或不足,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广大电站施工人员或技术人员或许有更好的方式解决互感器吊装所带来的问题。
因此,为提高我国关于电站扩建或维修的施工水平,就需要我们相关人员要不断的进行摸索、创新,总结出更好的互感器吊装方案。
参考文献:
[1]胡光远,侯罡,王继元,沙玉洲,李丰念,房城岳.环氧树脂绝缘支柱式电流互感器[P].上海:CN108735442A,2018-11-02.
[2]李国治,李明鑫.具有吊装板的电压互感器[P].河南:CN207993658U,2018-10-19.
[3]钟海华,徐盈秋.天生桥Ⅱ级水电站封闭母线安装[J].人民长江,2003(03):17-18.
论文作者:王雷,秦卫东,苏长宝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1
标签:互感器论文; 吊车论文; 方案论文; 电流互感器论文; 吊钩论文; 支架论文; 吊机论文; 《电力设备》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