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_大众文化论文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_大众文化论文

我国大众文化研究最新动态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大众论文,最新动态论文,我国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2)03-0121-04

20世纪90年代中国掀起文化研究热,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和讨论构成了文化研究的热中 之热。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大众文化的潮流是无法阻挡的,而且大众文化是市场 化的文化建设的必然抉择[1]。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中国加入WTO, 关于中国大众文化的讨论也进入了新的视域。笔者选取近两年来的几种学术观点来总结 一下有关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最新动态。

狂欢说

孙长军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与新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一文中指出,巴赫金的 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巴》文认为,当今的学者过多地夸 大了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区别,这是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上的门户之见。《巴》文强 调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同质同源性,认为它们的区别不是特征上的,只是传播方式上 的。民间文化是前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后民间文化,因为民间文化的娱乐性、颠覆性 、通俗性、全民性、狂欢性等特征在今天以新的形态延伸于大众文化中,而大众文化则 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传播使民间文化的“民间”属性得以无限地复制和播撒。在 论证了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同质同源后,该文便将巴赫金关于民间文化的狂欢化理论移 植过来解释中国的大众文化。巴赫金认为,狂欢化是民间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而在《巴 》的作者看来,狂欢化也是大众文化的灵魂。大众文化借文化的狂欢为人性的暂时舒展 提供了可能[2]。

从文化狂欢的角度来考察大众文化的确不失为一个好视角。大众文化的狂欢性是不容 置疑的,消费社会和后现代社会里的文化处处将人们带到类似狂欢节的气氛中。不过, 《巴》文看上去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东西,文章的立足点在于强调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 的同质性。问题在于,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关系究竟如何?目前学者 们一般倾向于认为,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虽然大 众文化和民间文化有很多共同处,但它们根本不是同质的东西。另外,应该强调的是, 从大众文化的现代性来区分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并不就是精英主义的立场。只有因大众 文化的通俗性而蔑视它的人才是精英主义的。

生产消费结合说

李德顺在《民族、科学、大众的文化》中,从哲学的立场,从文化主体和功能的角度 来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定位,把大众文化视作“大众的文化”。因为文化是社会的财 产,从来不属于一定的大众,“大众的文化”应是面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于群众的 文化,由此他提出了文化的“生产消费结合说”。该文认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 系应该合理地理解为一个文化体系内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被叫作精英文化的,其实是指 文化的生产即创新形式和特征;被叫作大众文化的,其实是指文化的消费即自我享用的 形式和特征。因此,所谓“大众的文化”,应该是指面向大众生产,以供大众消费的文 化,即以大众需求为生产的主要引导和动力,并接受大众选择检验的文化。李德顺强调 ,我们的文化生产和创造要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宗旨,就必须体 现在以人民为主体的生产与消费有机结合、良性互动中,而不能使它们彼此脱节。由于 群众的文化消费具有一定的自发性、既成习惯性和从众化心理等特征,所以造成良性循 环的起点,一般应该放在有组织的生产方面[3]。

这样,我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文化消费方面的大众文化岂不是处在这个 所谓良性循环的被动一方吗?这和通常所说的精英和大众的区分有什么区别呢?在一个文 化体系内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来理解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把文化的生产和消费联系起 来,应该是正确的和富有意义的。不过,把文化的生产理解成精英文化,把文化的消费 理解成大众文化,到头来,还是没有办法解释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问题。这样的做法 表面上看是生产消费结合观,实际上是把生产和消费割裂开来,并且把文化的生产全盘 交给精英人士。

另外,该文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坚持群众立场,有一定代表性,但笔者认为,“大众文 化”、“大众的文化”、“为了大众的文化”,概念各不相同。

视觉文化说

周宪在《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中指出,中国当代城市生活呈现出明显的消费社会特 征,强调视觉快感,专注于感性愉快和形象刺激,这就使得视觉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文化 的主流。周宪虽然在文中没有使用“大众文化”这个词,但他所说的当代中国文化的主 流实际上就是眼下的大众文化。

关于视觉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关联,周宪是从美学的视角考察的,他借用了德波和詹姆 逊等人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说法。比如詹姆逊的观点是,在消费社会中,艺术和生活 的界限在消失,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对立在消失,日常生活走向审美化,在这个过程 中,现实的不断形象化或影像化不可避免[4]。

从视觉文化来理解大众文化,很容易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流行文化的发展实 际上就是视觉文化迅速占领市场的过程。都市文化进入图像泛滥、影像爆炸、视觉狂欢 的时代。我们正越来越明显地生活在一个被视觉符号所统治的时代里,我们越来越依靠 直观来获取信息,阅读逐渐成为多数人的负累,咬文嚼字成了学者的专利。视觉文化不 仅鲜明地体现在艺术中,而且广泛地呈现在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图像崇拜和狂欢成为 新一代的文化范式,我们正在走进“读图时代”,进行一场“图像对语言的战争”。20 世纪最大的危机说到底正是语言的危机。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指出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 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19世纪中叶开始经历 的那种地理和社会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5]

笔者认为,从视觉文化和审美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大众文化,非常具有启发意义,虽 然难免片面。因为,大众文化不是一开始就有明显的审美特征,人们从市场上选购某种 文化,通常开始是比较盲目的跟风状态,很大程度上是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但是,大 众其实不是一成不变和统一的整体,他们也在分化,从而有了各种不同的文化需求,并 且逐渐地从最初的跟风转向追求个性消费和审美需求,这是我们必须看到的。审美不再 象以往一样停留在抽象的哲学层面,而是为大众所追求和享有。

两种时间说

孟繁华在《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两种时间》一文中指出,当下中国的文化存在着两种 真实的时间和两种虚假的时间。真实的方面是,中心城市的时尚青年或激进的艺术家生 活在“新潮”或“前卫”的文化时间里,这些人的文化时间表,已经完成了“同国际接 轨”;同时,在“老少边穷”地区缓慢地流淌着另外一种真实的文化时间,他们所接受 和欣赏的文化,仍有极强的地域和民族特征。然后,孟繁华批判了中国的大众文化制造 出的两种虚假的文化时间。与周宪从审美来考察大众文化不同,孟繁华指出,大众文化 不是一个审美的领域,它是一个满足欲望的领域。大众文化一旦走向市场,它主要遵循 的是市场的规则。作为产品,它直接和消费相关。在这个规则的制约下,当下中国的大 众文化制造了两种虚假的文化时间。一种是过去的文化时间,它以怀旧文化作为表征。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第一部室内电视剧《渴望》开始,一直到红色经典的世俗化 旋风,怀旧文化始终是大众文化市场的主打内容之一。另一种是当下以白领趣味作为表 征的文化时间。白领期望的一切,在白领那里也并不是完全可以指望的,但它显示了一 种身份、一种时尚,一种与底层拉开了距离的虚假界限。白领趣味的流行似乎显示当今 的中国几乎都生活在楼堂馆所,西方中产阶级的消费和派头已随处可见[6]。

孟繁华在《众神狂欢》一书中,曾提出过“民间的怀旧风”。对于消费文化来说,怀 旧风成了有利可图的市场资源,被各种身份的人利用和消费。大众文化借用怀旧的情绪 ,以世俗化的方式溶解了经典艺术,使其纳入市场的范畴。总之,所谓的怀旧风其实指 向当下的消费市场[7]。而孟繁华在《当》文中所说的当下的文化时间和过去的文化时 间都可以在文化的消费中得到解释。过去的文化时间消费怀旧,当下的文化时间消费白 领趣味。归根结底,大众文化无论哪种形态都是以市场为目标,无论怀旧,还是白领趣 味,都可以成为流行和时尚的东西,关键是能卖得出去,有市场。所以,在特定的意义 上把大众文化叫市场文化也未尝不可。事实上孟繁华对大众文化的界定就是市场文化。

将大众文化和消费及市场联系起来,不仅是回避不了的事实,也是理解大众文化的必 要切入点。这里提到的周宪和孟繁华对大众文化的解说,都从消费着眼,但前者的切入 点是视觉文化和审美,后者的切入点是市场文化。与从审美的视角来考察大众文化时可 能的片面性一样,从市场角度将大众文化理解为市场文化也难免是片面的。正如有人指 出的那样:“将大众文化界定为市场文化,只言明了大众文化的一种属性。在市场经济 时代,不只是大众文化离不开市场,其他文化形态中的产品也具有市场属性。如此界定 大众文化也不够确切。”[8]

女性主义视角

扈海鹂在《大众文化和女性发展——兼论关于女性主义的思考》中提出,当代中国对 大众文化进行审视、批判主要有两个角度,即文化的人文尺度和女性主义尺度。文化的 人文尺度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内涵,强调文化代表了特定社会所规定的理想、信念、 价值取向,代表了人的意义世界。女性主义尺度则是从社会性别理论来分析大众文化。

该文认为,女性主义理论虽然也有很多局限性,但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十分重要。在中 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城市生活方式和消费过程中,性别是隐藏在背后的重要秘密,女 性主义理论从本质上说是对整个现代化以来的人文传统的一种再思考、再审视。它质问 现今的商业秩序、社会心理上的文化安排何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如女人 的身体、形象如何大量地成为推销商品的手段,为什么在大量的现代传媒中关于女人的 性别话语总是处在被看的、从属的、以男性世界为中心的地位。在中国,过去把妇女解 放看作从属于被压迫阶级解放的一部分,现在从女性尺度来看大众文化是从文化角度提 出问题,并且是以现代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大众文化成为当代世界城市化、城市生 活方式中的一种共同的标识为背景的。仅仅从“现代性”、“商品经济”的历史进步性 来看待大众文化对女性发展的正向功能是不够的。所以女性主义尺度在中国也直接成为 对现代性、对现代商业化过程修正、批判的尺度。因而对女性发展的文化要求实际上直 接成为使“现代性”本身得到完善的要求[9]。

将女性主义引入大众文化研究,应该说对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意义深远。它不仅开阔 了对大众文化研究的视野,而且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加强对现代性的了解。借用夏 建军的一段评述来说,女性主义研究对大众文化研究有很大的贡献。一方面,传统上的 大众文化研究是从一个相当的距离来研究“其他人们”(或其他阶级和阶层)的文化,而 女性主义的视角是对自己的研究。另一方面,这种研究还扬弃了一般意义上的对文化的 意识形态看法。一般的大众文化研究将文化的意识形态理解为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女性 主义研究认为,大众文化是父权制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它本质上代表的是男性利益, 隐瞒、歪曲现实社会的社会性别关系[10]。

总结

根据雷蒙·威廉斯等人的概括,在西方,大众文化研究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的 问题:大众文化从何而来,谁决定大众文化?如何看待商业化和产业化对大众文化的影 响?大众文化扮演何种意识形态角色?[11]总体上看,所有大众文化研究都要不可回避地 回答这些问题:大众文化的界定,文化和商业、文化和传媒的关系,以及大众文化的政 治功能。在西方,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说,直到20世纪70年代,负面的意见占了绝 对优势。我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其实也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的,不过在中国的国情下, 考察的视角和提问方式是不同的。首先是对大众文化的界定至今没有统一的意见。除了 将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市场文化放在一起讨论外,还有人将它与民主革命时期我党的 文化方针“大众的文化”相提并论。其次是大众文化和商业化的关系。虽然也有很多关 于文化商业化的评述,但多半是抨击大众文化的,比如庸俗性和平面性,追求感官刺激 ,没有品位,拉低了人们的艺术鉴赏力等。在这些评价之外,较少有人深入到大众文化 商业化的生产过程中去,缺乏的是对有关文化生产机制的研究,没有能够揭示出大众文 化的生产流程动力学。至于文化和意识形态问题,在中国,更多的是和批判精神和人文 精神的失落联系在一起,并和文化的商业化放在一起讨论。很多人感叹大众文化借助大 众传媒控制了人们的思维,使艺术鉴赏力和趣味低下,但大众文化真的控制了大众的思 维方式和评判力吗?这个问题看来还需要更深入地研究。

综观近年来我国关于大众文化的讨论,有几个现象比较突出:其一,大众文化研究近 年来迅速起步,吸引了很多学者,研究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然而,这些成果呈现为零星 的或分门别类的研究,如分别考察电影、电视、流行音乐、时装、广告、畅销书、青春 偶像、网上文学等大众文化种类,而忽略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大众文化理论建构。这样 做的必然缺陷是关注具体大众文化现象而忽略其共同属性。因此,大众文化研究目前缺 乏的是综合了社会学、心理学、文学、艺术批评等跨学科的系统理论。

其二,大众文化以其娱乐性、流行性和大众参与性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成为我 国大众普遍接受的文化形式。在现实面前,理论家们争论的焦点已经不是单纯地批判大 众文化的媚俗性和商业性。对大众文化的全面拒绝不仅被认为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做法, 而且是一种对大众文化缺乏真正了解的态度,难免流露出知识分子立场的精英主义色彩 。理论家们已经认识到,下一步的工作是引导和提升大众文化的品格。有学者指出,“ 大众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消闲和娱乐,但也不能远离道德,放弃‘教化’的责任。应该给 大众文化注入人文精神,使其承担起提升大众审美情趣和道德理性的‘教化’义务。” [12]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话语中的大众文化首先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是随 着改革开放和国门打开而出现的新文化景观。在匆忙应对潮水般涌来的大众文化现象时 ,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被迫援用了译介过来的西方理论,在我国,最初出现的大众文化 批判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多借助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说。有关雅—俗、精英—大众之 争基本上围绕人文精神失落展开。而后,大众文化研究进入全方位领域,西方文化人类 学和社会学的各种学说被引入进来,比如,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以及各种后现代 主义理论。所有的新词汇都陆续地被我们拿来解释中国的现实。然而,回过头来看,这 些进口来的西方文化理论与中国特定语境中的文化实践存在着难以消除的隔膜,因而对 中国大众文化文本的误读也是难免的。经过十年的讨论和考察,很多人不再盲目地照搬 西方的文化理论,而是努力探寻在中国特定环境下的大众文化涉及的诸多问题以及切合 实际的解释,比如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大众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大众文化与 传统文化的关系等等。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开始探寻自己的研究方法。

收稿日期:2002-03-22

标签:;  ;  ;  ;  ;  ;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_大众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