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孙继国

邳州市人民医院超 声诊断科 221300

【摘 要】目的:探析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检查的68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根据症状体征将其分为研究组(有症状)及对照组(无症状),各34例。比较斑块构成及不同斑块造影增强分级。结果:研究组软斑块及混合板块占比均高于对照组,硬斑块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软斑块造影Ⅰ级较之硬斑块及三种斑块在Ⅱ、Ⅲ、Ⅳ级占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软斑块造影Ⅰ级与混合斑块占比及硬斑块Ⅰ级与混合斑块占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准确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进而为后续诊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新生血管;超声造影

研究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可增加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防治脑血管疾病,医者加大研究力度,有学者指出随着颈动脉硬化进展可滋生新生血管,增加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心脑血管疾患发生风险,因此科学评定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不仅能指导治疗工作顺利开展,还可监测治疗效果,评定预后[1]。本文旨在分析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根据症状体征将病患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研究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67.7±3.1)岁。对照组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67.4±3.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检查前了解患者病史、实验试剂影像学检查资料,明确检查目的,告知受检者注意事项,安抚其紧张情绪,建立静脉通道,依次性常规超声检查及造影检查(静脉注射造影剂),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扫查颈动脉纵横面,记录斑块大小、位置及回声情况(IMT厚度大于1.2mm),注射造影剂行动态监测,受检者取平卧位,头部后仰暴露颈部,指导缓慢呼吸,启动超声造影模式观察造影全过程,由两名工作人员共同开展检查工作,分析影像学资料。

1.3 观察指标

分析斑块构成及不同类型斑块造影增强程度分级(Ⅰ级,斑块内新生血管无增强反应;Ⅱ级,呈局部小范围增强;Ⅲ级,呈点状或条状增强;Ⅳ级呈条状或网状增强)。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斑块构成情况

研究组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占比高于对照组,硬斑块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不同类型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

软斑块Ⅰ级与硬斑块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混合斑块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硬斑块Ⅰ级占比低于混合板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斑块类型Ⅱ、Ⅲ、Ⅳ级占比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斑块占比情况(n/%)

3 讨论

研究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将加重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而新生血管直接影响斑块稳定程度,为准确评估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防治及监测疾病,医者加大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研究[2]。以往医者多选用常规超声及CT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性质及稳定性,但无法准确反映正常及病变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同时存在一定偏差。随着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及新型声学造影剂出现,医者运用造影剂增强回声,以提高检查分辨率、敏感性及特异性。本文对比分析有无症状患者不同斑块占比及斑块新生血管情况发现:研究组不同斑块占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软斑块和硬斑块Ⅰ级占比较之混合混合斑块,差异显著(P<0.05);软斑块Ⅰ级占比较之硬斑块及三种斑块Ⅱ、Ⅲ、Ⅳ级占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即超声造影可实时追踪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医者可通过分析新生血管评估斑块稳定性,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及早进行预控并选择适宜治疗方案,以减少疾病感染,改善生存质量。总之,超声造影可准确显示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医者可将以应用于临床医疗中,以便为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娜燕,朱建平.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研究进展[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4,22(11):1184-1188.

[2]杨璐,王文.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斑块类型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关系[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31(1):28-31.

论文作者:孙继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4月下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  ;  ;  ;  ;  ;  ;  ;  

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孙继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