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农民论文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农民论文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的精神文明现状如何?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切实抓好新形势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全县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和思考:

一、呼兰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呼兰县是全省较大的农业县份,在64.9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52万,占人口总数的83%。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全面推进,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全国畜牧业、林业生产先进县,全国肉鸡生产第一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全省文明村镇先进县。不久前,又顺利地通过了全国体育建设先进县的验收工作。

通过对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的调查,我认为,当前我县农村精神建设的主流是好的。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农村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体表现在:

1.思想教育全面启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在广大农民中普遍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入人心,农民闯市场、奔小康、勤劳致富的欲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强烈。

2.道德与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社会道德评议会”、“树新风理事会”、“妇女禁赌会”、“民事调解委员会”、“村民理财小组”等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群众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通过普法教育,广大农民的法制观念有所增强。

3.文化建设丰富多彩。广大农民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观念进一步形成。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成效显著,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4.环境建设明显改观。通过近几年来开展的文明村镇建设会战活动,使农村的环境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田渠、林、路、水、肥、村、街、户、院、厕所、禽舍、畜圈等方面都得到了综合治理,文明村镇的整体功能有了较大提高,农村交通、生产、居住环境不断改善,逐步向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文明村镇迈进,为加快实现村屯集镇化、集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为了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积极开展了“三大创建”活动。据统计,截止到1998年,我县已拥有省级文明单位标兵1个;省级文明单位8个;省级文明村3 个;市级文明单位标兵14个;市级文明村标兵3个;市级文明单位32个;市级文明村17个;县级文明单位标兵17个;县级文明村标兵5个; 县级文明单位339个;县级文明村110个,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硕果累累。

二、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我县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在价值取向上,“一切向钱看,”成为不少农民的行为准则。一些农民置法律、道德、良心、尊严、人格、亲情、友情于不顾,只要有钱,啥都可以干。为了获取钱财,甚至坑蒙拐骗、损人利己、铤而走险、违法犯罪。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实际是一种极端利己主义的外在表现。

2.整体素质上与时代要求,特别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落后,他们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的事情,眼睛盯着自己的小圈子、小家庭,对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与国计民生的大事漠不关心,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和道德责任感淡化。

3.有些地方和村屯封建迷信,黄、赌、毒沉渣泛起,有的农民信仰发生危机。巫医神汉,供神拜佛,算命占卜等活动屡禁不止,聚众赌博、扎吸毒品,卖淫嫖娼等现象时有发生。巧立名目、大操大办、聚敛钱财的不良风气愈演愈烈。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和民风。

4.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不够得力。精神文明建设硬件投入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相应解决,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经费少、设施差、阵地无的状况较为普遍。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1.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建设好“三支队伍”。

一是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在配齐配强党委、党支部(总支)宣传委员队伍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文艺宣传、党课教育等队伍建设。要定期组织学习和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宣传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逐步形成一支强有力的、独具特色的能适应农村宣传思想工作需要的队伍。并紧紧依靠这支队伍,组织引导群众学理论、学党章、学政治、学经济、学科学、学文化、学法律,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释疑解惑、活血化瘀,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农村科技工作队伍。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农村“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加大农村科技教育的投入,增强农民群众科技兴农、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意识。经常举办科技培训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实践活动。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如双文明户、科技示范户、小康户等,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通过典型的示范作用来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共同致富。三是法制教育工作队伍。要重视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经常向农民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和宣传,普及法律知识,使农民知法、懂法,自觉依法办事,在法律范围内约束自己,制止不文明行为,在农村形成“讲文明、树新风”,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

2.加强领导,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五方面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县、乡、村三级都要成立精神文明建设领导组织,明确任务,明确分工,形成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一级对一级负责,长抓不懈的良好局面。二是物质保障。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各级党政组织尽可能地给予财力、物力支持,否则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任务难以落实。三是城乡共建保障。农村和城镇紧密相联,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尤其要充分发挥城镇的优势,加强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法律保障。计划生育和节约土地是我国两项基本国策,是富民强国的战略性措施,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这两项基本国策的落实,不仅需要做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还要依靠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制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稳定,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五是制度保障。要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把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工作作为考核乡村干部政绩水平的重要依据,赏罚分明,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领导不能评优受奖,不能提拔重用,以此来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3.以解决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逐步为农民改善“四个环境”。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要真心实意地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我认为,应主要改善以下四个环境:一是要逐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日益强烈。对此,农村基层组织要积极支持,纳入统一规划的轨道,逐步使农民住房整洁、美观、实用。同时,要广泛深入地向农民宣传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农民中形成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社会风气。要集中整治、综合治理,统一规划、合理安排,积极引导农民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美化居住环境,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卫生环境。二是要逐步改善农村的集镇和交通环境。农村的集镇是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以农村集镇为重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增加投入,逐步改造,使农村集镇真正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同时要集中抓好乡镇村屯的道路建设,铺设硬化路面,栽植护路林带,逐步形成四通八达,宽敞笔直,畅通无阻的乡村交通网络,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要综合治理农村的社会治安环境。坚持“一要坚决,二要持久”的方针,采取得力措施,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严禁封建迷信,非法宗教道门、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蔓延,从根本上确保农村社会的稳定。四是营造良好的宣传文化环境。要切实把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好,用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来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使广大农民通过报刊、图书、影视来了解信息、开阔视野、陶治情操、提高素质、充实生活,为建设一个文明、整洁、富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标签:;  ;  ;  ;  ;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