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四十年的成就及其历史的昭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宁夏论文,四十年论文,成就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她的成立,是我国少数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伟大胜利。自治区成立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区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一个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初步繁荣昌盛的新宁夏,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四十年成就斐然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958年,宁夏国民生产总值仅为3.3亿元,而至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年前夕的1997年,据统计测算,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2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为1958年的21.2倍,年均增长8.1%。自1978年以来的20年,是宁夏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20年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3亿元,发展到1997年的210亿元,年增加额10.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8.9%。分产业来看,39年间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58年的1.8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45亿元,年均增长3.8%,其中1978~1997年19年间年均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958年的6500万元,增加到1997年的86亿元,年均增长11%,其中1978~1997年19年间年均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58年的8000万元增加到1997年的79亿元,年均增长9.2%,其中1978年~1997年年均增长11.6%。三次产业结构由1958年的55.9:30.4:13.7演变到1978年的24.0:53.2:22.2,1997年比例为21.4:40.9:37.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58年的170元增加到1978年的370元,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900元,居全国第22位。
2.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997年,宁夏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突破性发展,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8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5.5亿公斤,仅次于历史上最高水平的1996年,是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45元。肉禽蛋奶人均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水产品占有量居西北之首。年人均用电量、亩施化肥和农业机械动力等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还名列前茅。
3.工业经济稳步增长。
宁夏地处西北,是传统的农业省,现代工业起步较晚。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十分重视,在政策上给予许多优惠,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兴建了部分工矿企业。尤其是从1965年开始,根据国家“三线建设”的决策,一批沿海工业内迁宁夏,填补了宁夏工业发展的空白。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围绕着丰富的能源资源开发,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深化企业改革,使全区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区陆续兴建、扩建了一批工业项目,较大规模的有: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大坝发电厂,年产5万吨电解铝的青铜峡铝厂扩建工程,年产合成氨32万吨和尿素52万吨的宁夏化工厂,年加工原油75万吨的宁夏炼油厂,年产23万吨水泥的宁夏水泥厂以及对西北轴承厂的搬迁。此外,还积极支持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先后有银广夏、西北轴承、新华百货、民族化工、宁夏恒力和美洁纸业等六家企业股票上市,并吸引外资对银川橡胶厂进行了嫁接改造,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到目前为止,全区已形成了以电力、石化、煤炭、机械、冶金、轻纺、建材、医药、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
4.市场繁荣活跃,流通领域扩大。
40年来,宁夏的市场建设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区社会商品零售网点发展迅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在流通体制改革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的工商、农商关系正在探索和建立之中。在发展城乡集贸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了涝河桥牛羊肉批发市场、银川市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等,为促进农产品的大进大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5.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发展步伐加快。
经过4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已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主,航空为辅的交通网络,尤其是中宝铁路的开通,打开了宁夏的南大门。河东机场投入营运,增开了银川至上海、武汉、广州、成都、重庆、昆明等地的航线,延伸了宁夏与全国各地的联系。
邮电通讯事业在改革中突飞猛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现代化规模的通讯网络。完成了银川市话扩容和京呼银兰等光缆干线建设,乡镇以上实现了电话程控化,建成了无线寻呼网、移动通信网、数字通信网和多媒体信息网,邮电通信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
6.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截止到1997年止,全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由1958年的220元增加到343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58年的105元增加到1545元,银川郊区率先实现小康。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到8平方米,农村砖木砖混结构住房达到30%以上。电话普及率上升到每百人7.3部。63%的县(市)达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合格或基础合格标准,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形成框架,银川市区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扶贫攻坚取得可喜成绩,山区贫困人口由139万减少到52万,贫困面由69%下降到25%。特别是1980年以来,在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宁夏实现了一个空前的大发展,正是在这期间,山川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7.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硕果累累。
在“科教兴宁”战略的引导下,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八五”期间,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27项,其中40项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77项达国际先进水平,近70%的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596项技术发明获国家专利。农作物综合丰产栽培、优良品种选育、窖水节灌、稀有金属冶炼加工、交流变频调速、计算机应用等一批先进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科技进步在农业和工业中的贡献率已分别达到39%和30%。科技队伍不断扩大,目前全区有独立科研机构54所,专门科研人员2300多人。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目前我区共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生10958人;各类中等专业学校25所,在校学生13698人;成人高校2所;各类学校共有教授115人,副教授456人;组建了新的宁夏大学,实施了大中专院校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了大发展,全区现有11个县(市、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8.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就巨大。
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回汉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积极参与宁夏社会主义建设,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0年来,由于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自治区的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建立和发展了以回汉民族为主的各民族的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回汉等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日益友好、团结、融洽;回族群众聚居的地区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其它地区的差距有了明显缩小,相互依存的程度进一步提高;一大批民族干部和人才成长起来,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宁夏民族团结进步再谱新篇章,在发展经济的共同目标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使民族团结工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二、四十年的历史昭示
昭示之一:有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才有了社会主义新宁夏;有了邓小平理论,才有了宁夏新时期的大发展。
40年来宁夏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可以说,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今日宁夏欣欣向荣的新局面。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难的摸索,找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富民强国的模式和机制,宁夏人民也是在几十年的历史发展中,选择了这样的发展模式和机制,走上了有序和较快速发展的道路。
就宁夏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说,1980年为15.96亿元,到1997年则增加到210亿元,财政收入由2.04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14.1亿元。宁夏的40年,变化最大的就是1980年以来的这段历史时期。宁夏近20年的实践经验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和深入人心。宁夏的干部和群众也正是在实践中认识和接受邓小平理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发展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等朴素而深刻的论点,指导了宁夏人民的实践,才有了今天宁夏大的发展。因此,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也是宁夏几十年历史的选择,是宁夏人民的选择。旗帜问题至关重要。因为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在这一问题上,要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什么风险,都不能动摇。经过40年风雨历程的考验和磨练,在任何情况下,宁夏人民都会自觉地、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高举这面旗帜,当前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实践雄辩地证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是坚强有力的,是受到全党全国人民充分信赖的。宁夏人民从自己的奋斗历程中深切地体会到,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将要领导中国和中国人民强起来!
昭示之二:改革开放的大潮为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是宁夏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之一。
纵观宁夏40年的发展历程,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20年。这一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城市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年都有新的景象。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的短短几年,发展势头更猛,变化速度更快。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的增强,也带来了全区人民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带来了劳动者和管理者积极性的提高,现代企业制度与多种经济成分使得一大批能人涌现出来。包括证券市场、人才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的初步形成,融资渠道的多元格局,都说明宁夏的经济活力增强了,也预示着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前景。宁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同样也以这20年最为突出。从“菜篮子工程”到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从居民收入的增加到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给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从医疗条件的改善到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普及,总之,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很大的实惠,整个自治区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获得了大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际利益使广大的干部群众更加增强了改革的信心,也认准了党给人民指引的改革开放之路的的确确是富民强国之路。尽管目前宁夏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还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去实现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但过去40年打下的基础是牢固的,获得的经验是丰富的,对自治区区情的认识也越来越明确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全区人民不怕困难、艰苦奋斗、顽强拚搏的精神,宁夏的明天必定更加辉煌灿烂。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纪的交替时期,既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理应抓住机遇,创造机遇,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突破。
昭示之三: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宁夏这个全国省级回族自治区,振兴各项事业的重要政治措施和社会保障。
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大创举,是符合宁夏区情的政治举措,是正确的和成功的,它体现了自治区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宁夏回族自治区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立法、任免、监督等职权。《民族区域自治法》贯彻以来,自治区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目前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已制定了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决定和决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宁夏人民各项民主权利的实现,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证。在培养使用民族干部方面,自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1983年以来,回族干部的比例逐步上升。自1984年以来,在自治区历次招干的指标中,吸收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不低于30%,自治区高校、中专和各级各类学校,适当地放宽条件招收回族学员,并在宁夏大学等学校开设民族预科班,培养民族学生。在机构改革和调整配备领导班子的时候,也重视了民族干部的结构。自治区政府主席、回族聚居的固原地区五县及银南的灵武、同心等市县的市长、县长,固原行署及银南行署的专员都由回族干部担任。在尊重回族风俗习惯方面,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做了大量工作。如规定汉族个体户不能挂“清真”牌营业;采用“伊斯兰”(穆斯林)名称的企业,领导班子应以回族为主,回族职工要占企业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上;自治区人民政府拨专款解决全区的清真冷库、清真食品厂的建设问题,等等。在加速发展南部山区经济建设方面,自治区政府对南部山区实行扶贫优惠政策;抽调自治区直属机关干部分批到南部山区八县蹲点扶贫,帮助山区发展商品经济,增加经济收入;认识并利用宁夏作为穆斯林聚居的自治区的优势和伊斯兰文化基础,搞好对外开放,与阿拉伯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等等。在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方面,自治区党委、政府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如举办寄宿制回族中学;对南部山区学生从1984年开始实行定向招生,并且降低分数段;增加教育补助费,等等。
回族是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宁夏是我国回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做好宗教工作意义重大。40年来,宁夏在加强党对宗教工作领导的基础上,恢复、建立了各级宗教工作部门,1959年建立了代表回族穆斯林合法权益的自治区爱国宗教组织——宁夏伊斯兰教协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在回族人口较多的银川、吴忠、灵武、同心、海原、固原、西吉、泾源等十几个市、县相继成立了伊斯兰教协会。在全区恢复和修建了清真寺及活动点两千多座;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培养宗教接班人的工作,兴建了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和同心阿语学校。宗教界和穆斯林对外交流逐年增加,到1997年底,全区穆斯林朝觐人数已达1400人。这些工作保障了宗教活动正常化,调动了宗教界爱国人士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也为宁夏宗教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奠定了基础。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对待宗教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既要维护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又决不允许宗教干预国家政治、司法和妨碍生产;既要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力,又决不允许利用宗教进行非法活动,既要保障公民信仰自由,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宣传教育。
昭示之四:在宁夏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必须切实抓好民族团结,为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一个稳定、宽松的社会环境。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一个回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对于保持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对于增强民族工作在思想观念上的重要性,对于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都有其特别重要的作用。40年来,宁夏党委和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工作重点放在统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维护回汉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在各族各界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政策教育等方面,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牢固树立起了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在这一问题上,必须注意克服那些可能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重视那些由于认识的不同而产生的一些思想分歧,保持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这对于宁夏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关系到宁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区各族人民都应把维护民族团结放在首位,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使宁夏在民族团结方面的优良传统继续得到发扬光大,使和谐融洽的回汉各民族关系更加巩固和发展。
昭示之五: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求得更大发展。
从宁夏40年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宁夏各项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从1985年以来,宁夏党委、政府提出了“科技兴宁”战略,这就使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的结合日趋紧密。全区80%以上的科研、技术开发机构以各种方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300多家,每年有4000多名科技人员深入农村,2000多名科技人员到乡镇、中小企业开展技术承包、开发、咨询服务活动。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使得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不断涌现,最近几年宁夏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达30多亿元。以1996年为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34.6%,有力地推动了宁夏的经济发展。
在当代社会,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的产生,更加证明了科学技术不仅在多方面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在生产力中处于首要位置。因此,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把国内和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引进来,作为宁夏新的发展起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赢得时间,加速我们的建设进程。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比如,当前亟需扩大对外开放的规模,要通过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交往,学习和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所用,从而改变宁夏的落后面貌。再比如,为了使科学技术更快地发展,必须为它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为此,就必须实行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一个良好的体制和机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各项政策。各级领导在这场变革中一定要认清形势,跟上形势,审时度势,从宁夏的区情出发,形成以科技为先导、以物资为基础、以资金为后盾、以行政领导为保证的综合服务体系,从而实现科技兴宁的大目标。从长远的发展战略出发,我们必须以高科技的发展为龙头,促进和推动科技和经济的全面振兴与发展,才能在下个世纪,即高科技的世纪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作好准备。宁夏发展的实践再一次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无比正确性。
昭示之六:宁夏经济的更快速的迈进,还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宁夏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为宁夏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正在为宁夏的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后,各级部门应积极转变观念,鼓励支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以稳定经济和社会。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使非公有制经济有一个大的发展。应当看到,私营经济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很多领域,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此外,还应该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促进民营经济的更大发展。要鼓励民营经济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建立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细加工产品。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与改制,进行入股、并购或控股。从整体来看,宁夏的经济结构目前还不尽合理,公有制经济比重过大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这就尤其需要在这方面有一个根本性的突破。为此,当务之急是改变传统观念,确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发展第一的观念,真正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观察问题和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引导、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时勤奋务实,踏实苦干,争取在三五年之内实现一个大的变化。
昭示之七:宁夏人民“负重拼搏,务实苦干,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是宁夏人民的精神支柱,也将成为进一步发展宁夏、建设宁夏的巨大的内在动力。
宁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负重拼搏、务实苦干、团结协作和开拓创新的宁夏精神,这一精神已成为宁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宝贵财富。宁夏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在宁夏地区的继承和发扬,是时代要求与风貌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克服困难、加快发展的可贵的精神力量。宁夏能有今天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正是由于宁夏人民具备了这种可贵精神和高尚品质。每当关乎宁夏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关口,宁夏人民都是依靠这种精神品质,战胜了种种困难,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度过难关,从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取得了新的成绩。在今后的岁月中,将继续发扬这种美德,大力弘扬宁夏回汉各族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开拓的可贵精神,推动宁夏的“两个文明”建设再上新的台阶。这并不意味着摒弃外援,宁夏人民在立足于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要积极争取外援,争取中央和发达省区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求得自身更大的发展。但精神支柱和坚强的自信心,正是宁夏人成就事业的根本。在新时期,要进一步打开宁夏各项建设事业的新局面,要克服眼前面临的各种严重的困难,就必须依靠宁夏500多万人民,发扬宁夏精神,奋勇拼搏,开拓进取,再创佳绩。
昭示之八:团结互助,扶贫帮困,一方有难,八方支持,这是宁夏人民在艰苦环境和危难条件下战胜困难、赢得发展的又一个精神法宝,也是宁夏人民的宝贵财富。
尽管在过去的40年里,宁夏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宁夏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经济基础也很薄弱,特别是宁夏南部山区的八县更是如此。党中央、国务院对宁南山区的扶贫和各项建设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宁夏党委和政府也先后组织实施了吊庄建设、引黄灌溉、"1236"工程等一系列扶贫工程,这些具体措施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区群众,经常受到旱灾、冰雹、虫灾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每当这时,川区和其它地区的人民群众就会发起“为山区人民献爱心”的行动,真可谓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在这种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宁夏人民凝聚成一个坚强的整体,顽强地与自然灾害和各种困难作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宁夏人民的这种高尚的品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宁夏各项事业继续发展并不断走向辉煌的有力保证。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这种精神也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体现。抓住这一精神优势,进一步搞好自治区的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又反过来促进自治区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40年的历史,40年的发展,宁夏正健步走向21世纪的大门口。勿庸置疑,宁夏的历史又将掀开新的一页。我们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还应该看到,目前,宁夏国民经济整体水平仍然不高,与发达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国有企业活力不足,南部山区脱贫任务还很艰巨,全面实现现代化任重而道远。但宁夏人民有40年不倦探索的历史经验,有40年不屈奋斗的历史业绩,也就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各种困难,锲而不舍,开拓进取。宁夏必将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指引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上,继续改革开放,稳定发展,保持进入90年代以来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