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护理职业学院 山西 运城 044000
摘要: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在当代大学生中仍存在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对此本文从增强大学生社会公德实践活动的角度呼吁广大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公德实践活动中来,呼吁我们的国家、社会和学校提供更多制度保障和条件来保证大学生社会公德实践活动的进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呼唤更多社会的正能量。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公德 实践活动
一、社会公德概述
1、社会公德的涵义
社会公德顾名思义,就是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规范。因为公共生活空间的开放性和透明性,所以个人的社会公德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直接和广泛的影响。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最先提出“公德”一词,他认为:“凡属于内心活动的,如笃实、纯洁、谦逊、严肃等叫做私德,与此相对,与外界接触而表现于社交行为的,如廉耻、公平、正直、勇敢等叫公德。”因为中华民族历来是主张家国一体,我们相比个人利益更看重国家集体利益,我们的很多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的沉淀,所以自梁启超将“公德”一词引入中国后,引起了国人很多关注和反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新华日报》的题词“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为全体国民的公德”在一段时间里代表了我国对于社会公德的理解。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整个世界的交往活动不断增多,社会公德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共中央在 2001 年 9 月 20 日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社会公德的概念,本文引用之:“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社会公德的内容
根据社会公德的涵义,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不做”,比如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公众场所不吸烟、不随地大小便等,一是“去做”,比如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当然,社会公德的内容还有很多,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公共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公德的内容也会符合国情需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二、大学生群体社会公德意识及行为表现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大学教育还未完全走进社会的人,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学历层次。从国际通行严格意义上说:“学士、硕士、博士”层次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等级形式。目前中国人才市场89%的学历层次为专科(大专为主导)。
由于大学生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年纪轻,校园生活环境较小且相对简单单纯,所以其社会公德意识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亲爱家人,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具有民族自豪感;他们富有爱心,热心公益活动,观念开放,相较于社会其他群体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但是,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公德实践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不够努力,存在抄作业、考试作弊的情况;公共意识淡薄,保护环境意识缺乏;乐于助人行为欠缺,尤其近些年被社会广泛讨论的助人成本的增加,助人风险提高问题,使得大学生助人心态更加消极;诚信缺失问题严重,不守时,不讲纪律;法律意识仍需提高;不关心国家社会大事,出现了一些“宅男”、“宅女”们,整日沉浸在网络、小说等虚拟空间不问世事等。相较而言,大学生更愿意在家庭、朋友等熟悉的范围内遵守社会公德,而脱离了熟悉的环境,就会出现对公共秩序熟视无睹的情况。
面对社会公德“不做”和“去做”两方面内容,针对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各种社会公德方面的问题,我们通过使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纠正“不做”的,引导“去做”的,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由象牙塔向社会人的过渡,迅速适应当今“陌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
三、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实践活动具体建议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现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1、增加大学校园内的实践活动。在校期间各学校应重视思政部思政类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的教学,学校各部门应提供便利条件,鼓励、支持思政教师通过实训课程的形式进行社会公德的教育,如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专题讲座、主题文艺晚会等,增加社会公德内容在学生群体中的分量和影响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多多树立社会公德的正面典型,宣扬社会上先进人物的事迹及校园内模范事迹,引导学生们向模范学习。
2、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种类,扩大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参与比例。
我国已有注册志愿者活动,笔者上大学时也是大学生注册志愿者之一,参加过学校社团组织的进社区普法活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我国主办大型赛事和其它各种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这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展示自身才华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来自北京、上海和西安各大高校的十余万大学生志愿者为大会提供了热情、细致、文明、高效的服务。在近年的数次大的自然灾害如抗洪救灾、汶川大地震救援等事件中,大学生志愿者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仍然局限于大型赛事或重大事件,参与志愿服务的学校也是少数。大学生群体包括大学本科和大学专科的学生,其中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性更强,对实践活动的需求较之四年制、五年制大学生更强烈,其所学专业如护理、高级技工等技术性、专业性高,对受助对象也更有帮助。国家近些年也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应扩大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的实践活动范围,全国性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网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应就学生所学专业与社会相关行业、领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护理职业学院与所在地区的敬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建立紧密联系,医学、护理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学生社团可带领学生定期在敬老院、孤儿院服务老人、儿童。
3、支援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在针对高职大专学生的理想信念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学生都讲过想要从事支教活动,去支援贫困地区的教育。但是再谈到更具体的问题,比如应该联系哪个组织,哪里需要志愿者,时间选择安排等等学生往往不能继续。学校和社会应该在支援贫困地区教育方面多为学生做些安排和保障,多提供些资料支持和辅导支持。学校招生就业科、辅导员举行就业、支教、实习等讲座,对学生进行支教等社会公益活动进行指导支持。
4、利用所学专业进行社区服务、基层服务。大学很多专业都是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一方面这些专业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活动来加强锻炼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一方面广大的社区、基层单位、群众需要很多的专业的便民服务。尤其是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较之东部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落后,需要更多的帮助。这些地区的下岗职工、打工者、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生活关怀、生存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帮助。在形式方面,可以以学校社团为组织单位,并且加强各个院校的社团之间的联系互动,争取扩大活动的影响力;也可以以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为组织单位,这样更利于吸收社会资源,为参与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和评价机制,甚至于将此次活动的评价与学生的就业机会挂钩,参与的单位和大学生双方受益。
5、提供社会公益活动的保障机制。将社会实践活动引入星级评价机制(将公益活动成绩计入总成绩,作为学校对学生肯定的一部分);由组织单位发出活动评价信、推荐信等,鼓励各单位参考大学生实践活动情况招收实习生,可做入职参考(提供工作机会);加强各大院校、各个单位、各个社团之间联系,扩大实践活动的影响力,保证活动效果;国家法律保障、鼓励合法的社团活动。
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等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更全面的规章制度保障大学生有效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及活动效果、法律法规具有强制作用,可以很好地保护社会公德行为的进行,保护那些遵守社会公德的人们的合法权益。法律也会引导和影响社会公德规范的发展,把一些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的、明确的法律条文,依靠法律的强制作用约束个人行为。因此,我们的大学生需要良好的强有力的法律法规规范保障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有效率地进行。
7、利用新闻媒体对大学生的社会公益活动进行宣传。由学校或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牵头,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的调查、推广活动,联系本地主流媒体,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网站等,对于大学生参与的公益活动进行跟踪报道,扩大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增加社会正能量。
结束语
针对大学生所存在的社会公德问题,本人认为应从多方面去寻找原因:社会环境、不良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学校和家庭教育存在的偏差和错位;大学生自身内在动力不足等。如果学校、家庭、社会多给大学生以引导,多提供渠道使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得到锻炼,国家、社会对大学生评价机制更多的引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部分,那么,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充满着理想和激情的群体,如果社会给予好的引导,好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好的鼓励机制,大学生在社会公德实践活动上一定会做出一番成绩,整个群体会带来更大的影响力,会增加社会的正能量,也会促进社会更好的改革和进步。我们社会的成长毕竟需要各个阶层、各个团体的努力,而大学生群体拥有着朝阳般的力量,我们应该更关注大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更多机会和信任去学习改造社会、改造世界。
参考文献
1、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01 页。
2、曹程鹏.日本人的“契约意识”[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07.1.
3、罗国杰.道德建设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4、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初明利,范书生.高校德育新视野[M].天津: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杨霄,女,(1986.2—)山西省,山西运城护理职业学院教师,044000,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作者:杨霄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
标签:大学生论文; 社会公德论文; 社会论文; 实践活动论文; 学生论文; 群体论文; 公益活动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