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世界著名音乐学校的常德男孩_音乐论文

征服世界音乐名校的常德男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德论文,名校论文,男孩论文,世界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身高175cm、颜值高、爱散文的常德男孩朱维,凭借自己的琴声(小提琴)征服了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的所有面试官,之后,曼哈顿、欧伯林、皮博蒂、旧金山、特拉华等几所世界级音乐院校都向他发来录取通知书。

      朱维是第一个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常德籍学生,2015年又以全校专业第一的成绩被保送至中央音乐学院。而手握如此多的录取通知,朱维却显得十分淡定:“已经决定去茱莉亚音乐学院读书了,毕竟那是最专业的音乐院校,有最好的老师和最牛的同学。”

      从小苦心浇灌音乐的种子

      天才往往是敏感的,且在很小的时候就会留下一些印记,朱维也不例外。他还只有三岁,就对着电视模仿别人演奏小提琴。一看见电视里有小提琴家在拉琴,他就自己拿根筷子,拿个乒乓球拍,站在一个脸盆上面学他拉琴。那个时候,音乐的种子就在他内心深处种下了。

      促使这颗种子发芽的力量,是幼儿园的一场才艺比赛。比赛上,其他同学凭借唱歌、跳舞、器乐演奏等获奖,但朱维只会讲故事,就输了。讲故事的朱维着急了,嚷着要学一门特长。过了半年,父母给他买了小提琴。小提琴比较便携,到哪里都能拉。父亲朱世伟还为他物色了一位老师。结果,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老师直呼朱维是好苗子,别人要花一年才能掌握的曲子,他四个月就学会了。

      音乐天分当然是一部分,但更多的是由于他日复一日地刻苦练习。读小学时,正是孩子们贪玩的年纪,但朱维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在妈妈宋君的指导下练两个小时的琴,“任何事都是有付出才有回报,所以我愿意努力,乐在其中”。就这样,当别的孩子还在疯玩的时候,朱维已经跟着专业老师练习小提琴,每天都在五六个小时以上。神奇的是,朱维的文化学习也没落下,成绩一直稳定在年级前几名。

      小学五年级的暑假,朱维怀着满腔热情与希望来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没想到那里的老师却泼来一盆冷水——老师觉得朱维虽然有天赋,但是拉琴的很多姿势不对,而且想要把小提琴学出来很艰苦,花费也很大,因此劝他不要走这条路。朱维落寞而归。就在父母也打算放弃的时候,朱维却在全省小提琴比赛中再次获得一等奖。这下,父母又犹豫了。

      从小到大,在每一个抉择的关口,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里,我们都被一股无处不在的强大力量束缚牵引着,那股力量叫作“别人认为你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试图逆着这股力量而行的人,必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而小小年纪的朱维决心要试一试。

      2008年7月,朱维再次来到北京,跟随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童卫东老师学习,为考附中做准备。备考期间,朱维真是狠吃了几个月的苦。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朱维不仅要改掉拉琴时的错误习惯,还要学习视唱练耳、乐理知识等内容,文化成绩更不能落下。而且,因为朱维家里买不起好的小提琴,每次上课老师也会念叨一番。那段时间,朱维逼着自己坚持再坚持,把所有的焦急、担心都化作动力。除了练琴,他没有时间说一句抱怨。

      通向梦想的路崎岖不堪

      为了让朱维实现梦想,一家人甚至不惜走上辞工陪读、背井离乡的艰难之路。带着家人的期盼,怀揣着儿时的梦想,朱维始终信心满满,苦练琴艺,从不懈怠。凭着扎实的专业基础,朱维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当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公布考取榜时,身边考上的人都在欢呼雀跃,唯独朱维满面愁容,“走这条路要花不少钱,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来说压力还是很大的”。父亲随后辞掉在常德的工作,与母亲一道前往北京陪读。每天,朱维在校学习,父母就在出租屋里洗衣做饭,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并为他的专业学习服务。

      进入附中后,朱维的压力当然很大,总有同学拉得比他好,毕竟有的同学从小家境殷实,学小提琴的条件优越。但是朱维不怕,他知道,不看谁笑得最好,而是看谁笑到最后。初高中六年,他几乎没有参加任何比赛和表演赛,即使央视的舞台也不肯上。他希望用这个时间,抓好文化学习。每天,除了在校上课,其余的时间他几乎都在家里练琴。由于学校琴房太紧张,很难挤进去,所以只能在租住房里练。

      功夫不负苦心人,朱维的专业课和文化课成绩在学校均名列前茅,他的音乐才华也得到了世界顶尖音乐学府的认可。全家兴奋欣喜过后,赴美留学高昂的学费成为最大的难题——仅第一年各项费用就高达38万元人民币,这让本已捉襟见肘的朱维全家高兴不起来,赴美求学之路因此开始充满变数。眼见着距离小提琴音乐“最高峰”只有一步之遥,学费证明的最后期限渐渐逼近,十几万的学费缺口却依旧没有着落。此时,朱维的面前仿佛横亘着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无情地将理想和现实隔开。

      

      亲戚朋友都说,考取了怎么能不读?人家没考起的,有钱的愿意花百把万买进去,还买不到。朱维的父母说:“先借呗,实在不行了就卖房,书肯定要读,都到这样子了。”后来,有不少社会爱心人士伸出了援手,朱维终于可以继续在音乐的海洋中徜徉,绽放光芒。

      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朱维从未怨天尤人,自始至终,他都带着对未来的自信和对父母的体谅。六年来,朱维从未回过常德。在美国面试完,朱维没来得及告知老师面试结果,就第一时间赶回了常德,“迫不及待想回家,想回来看一看,这才是我的根呀!”现实的困境丝毫没有影响到朱维,他依旧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除去音乐,他还会什么?

      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几十页的申请书上,曾经发表的学术文章、获过哪些奖、擅长的其他项目等都必须填写。纯英文的要求和回复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朱维却可以从容应对。在其他方面,朱维也丝毫不输给别人。

      虽说很多人瞧不起“这个看脸的世界”,但颜值高、性格活泼的人总会自带光芒。朱维一岁时,就因长相乖巧,被一家婴儿食品公司相中拍摄产品宣传照。同学笑称,不拉小提琴,朱维考个电影学院不在话下。朱维聪明、调皮,读小学时,他的成绩名列前茅,可上课时却喜欢开小差。老师与他商量,“你要是都懂了就自己安静看书,不能在上课时影响旁边的同学”。那一年,朱维考了全班第一,却与“三好学生”无缘,他有些委屈:“班里评了十个同学呢。”

      不过,能“动如脱兔”的人,必定有他“静如处子”的时候。虽然性格比较活泼,但朱维从小就能安静阅读,他亦喜好诗词歌赋和写作。在朱维家里的小隔间里,除了堆了一摞用过的旧琴,就是满满一柜子书。练琴之余,他用散文充实生活,“我的家乡常德是个依山傍水的小城,它没有大都市的熙攘喧闹,却有着淳朴的风土人情”。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同届的学生中没有常德人,说起家乡,朱维会自豪地介绍:“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们会背巴,常德就是桃花源里的城市。”

      在梦想的触角伸向国外时,语言也要跟得上。可对于一名音乐专业的学生,英语往往不被重视。为考取美国名校,未经任何训练的朱维初试托福考试,结果是62分。他不服气,从网上下载了托福考试的课程,用两个月的时间自学苦练,以89分通过了。之后,朱维依旧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洗漱完毕,便开始复习英语——尽管托福通过了,但选择了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没有最好的听力和口语,如何学到最好的知识呢?练完口语,朱维会再练一会儿钢琴。通过两个月的突击自学,朱维已经能够以流利的英文与美国导师对答。

      朱维似乎在各方面都无死角,但说起男孩子钟爱的体育运动,他却有很多苦衷。拉小提琴,靠的就是一双手,不能有一点点的意外,所以很多运动都不能参加,只能选择比较平缓的活动来娱乐。朱维喜欢骑自行车,回到常德后,父亲给他买了一部二手自行车。午后或者黄昏,经常有一个骑着车的男孩子在社区里转,见到认识的邻居,他总是微笑着打招呼。这幅温和画面的主角,就是集英语好、成绩优、颜值高、散文棒于一体的“音乐天才”朱维。

      朱维从小给自己立的理想特别大,不光是音乐大师、小提琴大师,他还想成为艺术大师。不过在别人面前,他很少提及自己的雄心壮志。此外,朱维还有几个小梦想:给家乡父老办一个公益的演唱会,和母亲办一所小提琴学校,之后在茱莉亚好好学习,争取在四五年时间内,拿一个国际大赛第一名,再以后成为一个独奏家……

标签:;  ;  

征服世界著名音乐学校的常德男孩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