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1]2017年在《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制度。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实现,存款保险制度已然建立,并且加入WTO保护期的结束,外资银行全面进入我国,我国金融机构势必面临着国内同行业间以及分业经营与外资银行的混业经营的激烈竞争。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国内各界对金融业混业与分业的选择以及何时、如何调整都十分关心。这种情况下,我国金融业已出现了一些混业经营的迹象,国家监管部门也对金融分业经营的政策逐步进行了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在2001年6月发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规定商业银行可以开展代理证券等投资银行业务和代理保险业务。2005年发布《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在2009年4月11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金融改革高层论坛上,银监会已和保监会就银行试点保险公司达成共识,四大银行成为试点。这为我国实行混业经营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于是出现了平安、中信、光大等业务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方面的综合性金融控股公司以及工行、中行、建行、农行建立了银行控股公司,而其他股份制银行和中小股份制地方商业银行还在探索这个问题。也正是因为我国金融业对于混业经营还在探索阶段,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完善,没有成熟的监管方案,所以我们可以借鉴别国的经验避免重蹈他人覆辙,这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长远发展来说十分重要。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提出了选题背景以及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意义,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研究状况,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相关理论,从风险、效率、监管叁个方面对两种经营模式进行分析。第叁章介绍了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实践,详细分析了美国金融业混业-分业-混业的发展历程,并以花旗集团为案例,对花旗集团混业经营的实践进行分析,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探索起到借鉴作用。第四章回顾了我国金融业经营制度的演进过程,分析了我国金融业未来混业经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以平安集团为例,说明以兼并收购为手段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理想模式。第五章分析了在当前情况下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可能遇到的问题。第六章针对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以商业银行为主导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监管。第七章,结论。
杨书群[2]2005年在《对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思考》文中提出实行混业经营是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国内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也呼唤混业经营。目前我国金融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既体现在金融制度、金融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尤其是银行和证券市场制度以及国有上市公司的转制不完善方面,而且还体现在监管水平上,使得我国金融实行混业经营将面临巨大风险,由此决定了金融改革必须有序推进,政策配套。
冯琳[3]2001年在《对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思考》文中指出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在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对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混业经营的思考。指出当前分业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实行混业经营的障碍和必要性、可行性,并给出混业经营的思路与建议。 论文第—部分,概述了西方国家和我国金融业经营制度的历史演进,并对混业、分业经营的利弊进行对比分析。 第二部分,从目前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与我国金融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得出混业经营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并论证混业经营不是经济危机、金融风险的根源,指出当代条件下,商业银行“内在不稳定性”的蜕化问题,从反面论证实行混业经营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具体分析我国实行混业经营在市场体制、立法、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障碍,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对实行混业经营的影响。 第四部分,分析我国实行混业经营的思路。具体给出我国混业经营的模式,实行混业经营目前应做好的几项准备工作和配套的改革,以及对目前监管体制的看法与实行混业监管的建议。
崔艺耀[4]2009年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加入WT0后,特别是过渡期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强,所面临的金融业竞争也更加激烈。在这样国际背景条件下,要求我国金融业需紧跟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步伐,适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但在美国次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形势下,混业经营体制下的风险管理和监管等方面的问题,对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敲响了警钟。本文试从分析国外金融业经营体制演变历程及美国次债危机对混业经营所产生的影响入手,阐述了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背景和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次债危机的警示教训,指出我国当前应当采取审慎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策略。
付方东[5]200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及其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纷纷放弃分业经营,走上混业经营道路,而欧洲大陆的德国、瑞士等国家则一直实行的都是混业经营制度。现在,我国加入WTO后的保护期已过,实行混业经营的国外金融机构将携大量业务进入我国金融市场,这给仍处于分业经营制度下的我国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因此,将我国经济放入世界经济整体中去考虑,尽快实现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转变,是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参考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演变规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和潜在的风险,并在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综合权衡的基础上,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途径提供一定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演变历程及其规律;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理论依据;混业经营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的变化;混业经营可能带来的特殊风险以及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途径等问题。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的现实意义、相关理论的文献综述、论文的结构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考察了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演变历程,分析了美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模式转变到混业经营模式的原因和规律,并以此作为研究我国金融业的分业和混业问题的借鉴。第叁章在参考美国金融业演变规律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理论依据。首先辨析了金融业混业和分业的概念,然后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基本依据和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特殊依据和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最后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有其必要性,但其风险也不容忽视。第四章一方面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在混业经营情况下的变化;另一方面着重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条件下将要面临的特殊风险,并以中信集团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以前文的分析为基础,对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途径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包括激发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实行混业经营的特别许可制度等。第六章是文章的结尾,对本文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收益、风险和发展途径的论述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形成了几点结论。
鲁云海[6]2002年在《中国金融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标志着美国已进入金融混业经营的新时代,之前英国、日本等主要实行金融分业经营的国家也都通过各种改革方式,向金融混业经营转变。由此,金融混业经营已成为世界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的新方向。纵观全球,我国是少数仍实行金融分业经营的国家,虽然这符合当前我国的国情,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加入WTO后的挑战,如何顺应世界金融混业经营的潮流,有效地促进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等金融行业的协调运行,已成为有关管理当局和理论界研究的焦点。因此,通过介绍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基本知识,对其进行理论探讨,回顾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历史,分析他们实行混业经营的演变历程及其启示,探讨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变迁及现存问题,思考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现实性,提出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改革思路,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篇——金融业经营模式概述。在这一章中首先简要介绍了金融业经营模式的两大类型——金融分业经营模式和金融混业经营模式的概念、特点以及各自形成的理论基石,在此基础上对分业经营模式和混业经营模式在风险性和效率性两方面进行利弊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从风险性角度看,在金融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各项条件尚未成熟,风险防范机制仍不完善,金融风险较难控制,实行分业经营较混业经营更具安全性。而在金融业发展至成熟的高级阶段,各项条件都趋于成熟,风险控制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实行混业经营,使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有效地结合,可避免分业经营状况下业务单一所带来的风险。所以,此时实行混业经营风险更小;从效率性角度看,由于混业经营更容易实现范围经济,能促进资源在本行业内的有效配置,能有效处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等等,所以,混业经营较分业经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从风险性和效率性两方面考虑,一个国家采取何种经营模式应与该国的金融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第二章重点考察了主要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变迁历程,对德国、美国、英国、日本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变革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直线式”和“曲线式”两种典型的变迁方式,并对最终演变为混业经营模式进行动因分析,以此表<WP=6>明混业经营是目前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最后一节是在比较分析各国金融业经营模式变迁过程之后,通过总结经验得出的启示:金融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应该符合金融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应该与特定的金融发展阶段相适应;金融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应该与宏观金融监控体系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能力相匹配;从微观角度看,金融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业与证券业是否具有较强的内控机制和风险约束能力;混业经营的金融改革是渐进的过程,而并非一蹴而就;与全能制银行模式相比,金融控股集团的模式越来越流行,已成为世界混业模式的主流。第叁章主要是针对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进行历史回顾,从中探索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在历史回顾部分,根据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演变,将其分为叁个阶段。即,早期原始的混业经营阶段(80年代中期—1993年);较为严格的分业经营阶段(1993年—1999年);初级的银证合作阶段(1999年至今)。通过历史回顾,反思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现存问题,寻求其演变的内在动因。由于我国已经加入WTO,金融市场将逐步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机构也会不断地涌入我国市场,这必将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重大影响,它同样也会使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产生新的变化。为此,第四节主要分析了加入WTO对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影响,从中探索适应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未来的必然选择。但反观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存状况,思考金融分业经营在我国存在的现实性,对目前实行混业经营进行障碍分析,正式提出“渐进式”的混业改革之路。具体而言,分为互相联动,互相促进的叁大步骤,第一步:努力实现金融环境市场化、法制化,为应对WTO后的金融全球化竞争,向混业经营模式过渡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第二步:从各方面促使金融业务的相互交叉化、融合化,为混业经营最终形成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第叁步:建立新型的混业经营模式。即在法律法规均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风险防范机制和金融企业内控制度都完善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适应时代潮流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和功能性监管的形式,使金融企业在风险性和效率性上达到均衡,从而真正实现“混业经营,统一、协调监管”。
申法贺[7]2016年在《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金融业监管模式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进20多年来,金融全球化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现代金融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金融业混业经营逐渐成为了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1999年美国出台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宣告了美国长期以来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结束,也标志世界各国金融市场进入了混业经营时期。随着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进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从侧面反映了各国金融监管制度方面的缺陷,金融业监管模式的选择和制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安全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健康有效的发展市场经济。最早的金融监管制度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金融业的监管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萌芽、货币的流通和商业银行的兴起应运而生的。对于各国监管制度的演变,都是顺应着金融结构不断演变的结果,有效的金融监管模式往往是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我国近几年信托、理财、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模式的兴起,汇市的动荡,近期资本市场的波动,影子银行风险频繁的爆发、银行坏账的激增,对当前金融业分业监管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频繁暴露的局部性风险表明现行的监管框架与我国目前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存在着体制性矛盾,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的金融监管需求,且不能够适应目前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我国急需对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进行改革。在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下,我国该如何进行对监管模式的改革,并防范金融业混业经营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关于如何稳步推进改革监管模式,本文对金融业经营体制和金融监管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总结了混业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选择的结论。接着,本文对世界上几个典型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体制变迁进行了研究,各国监管制度的实践演变对我国的监管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些改革启示。通过对国内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在探讨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出了金融市场混业经营形势对现行监管模式提出的挑战。最后,本文对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探索过渡期和金融市场发展远期进行了对于金融监管体制的大胆变革设计,并据此对监管体制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趋势下,我国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发展趋势与现行的分业、机构型监管体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我国应该在金融监管方面采取积极的改革措施,从而防范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保障我国的金融安全。
崔鸿雁[8]2012年在《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也在不断地变革中。从西方国家监管制度的变迁看,金融监管经历了自由—管制—放松管制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革,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与我国的经济金融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实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一切构成了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变迁的深刻的经济金融背景。本文旨在对建国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形成、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基本过程作一比较系统地回顾和分析。本文分导论和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诠释金融监管及监管制度的含义,回顾国内外研究状况,说明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简要提示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内容框架、研究方法与特色。第二章开始至第五章,结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和对监管制度、监管行为的根源性探究,把我国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章束缚与控制(1948—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二章启蒙与探索(1979—1984):金融制度改革起步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叁章冲突与融合(1984—1993):金融制度改革构建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四章调整与突破(1994—2004):金融制度改革调整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五章深化与再探索(2005至今):金融制度改革深化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六章是对我国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的总体考察,实际上也是全文的一个总结。在对每个阶段监管思想的分析过程中,先从分析当时的监管思想形成的背景入手,进而对监管具体制度建构等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特征与演变过程,最后对该阶段监管思想进行总体评价。在对每一发展阶段的分析中,既统一思路,又突出各自的特点、突出阶段特征。经济实践的发展与金融业的变革催生了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监管思想,从而推动了制度的形成,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通常还伴随着国家和全球层面的广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这个过程也发生在特定的空间脉络中,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以金融监管组织制度、市场制度、法律制度的不同层次展开。因而,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在时间脉络中呈现出历史的演化特征,而在空间脉络中又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特征,时间与空间脉络的交错与协同,共同构成了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化的动力。无疑,监管思想的变更来源于市场变革,而各个时期制度的创立和创新无一不受到思想的启发、孵化与引导。无疑,制度的变革和思想的创新互相促进、互为动力。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论证1949年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思想变迁,既可以使我们理解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理论本土化的思想根源,又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监管理念创新和政策选择提供思想资源。本文以经济思想成长为主线,分析了金融监管制度演变的思想脉络。所以,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演变加以系统地梳理,揭示其内在的发展演变规律,能够为探索监管制度继续完善的路径、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全新的思考视角。
郭卫文, 杨少刚[9]2003年在《对我国金融业经营体制取向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一、我国实行分业经营模式的背景及局限性 在1992年以前,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混业经营体制。199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兴起的“开发区热”、“房地产热”、“股票投资热”、“全民经商热”等经济过热现象,使得大量银行资金一方面通过买空卖空的国债回购进入证券市场;另一方面又通过同业拆借等方式纷纷涌入其他热门行业,出现了金融秩序极度混乱的局
欧阳宁平[10]2001年在《我国金融业应对混业经营的秩序安排》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我国即将加入WTO和国际金融业普遍实行混业经营的背景下,通过对国际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历史过程的分析,以及通过对我国金融业现状的实证比较分析和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经济学分析,揭示出混业经营的本质不是一味地求“大而全”而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绩效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提出了我国金融业应该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实行混业经营的观点。它具体包括四个步骤:一是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拓展混业经营业务。二是营造适合我国进行混业经营的环境。叁是选择试点逐步推进混业经营。四是在条件成熟时全面进行混业经营,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考虑到历史因素和现实可行性,我国应借鉴美国经验,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模式;2、监管构架的建立,结合我国的金融监管现状,我国应构建基于“横向综合立法”基础之上的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问题研究[D]. 王璐. 吉林财经大学. 2017
[2]. 对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思考[J]. 杨书群. 改革与战略. 2005
[3]. 对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思考[D]. 冯琳. 浙江大学. 2001
[4].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思考[J]. 崔艺耀. 海南金融. 2009
[5]. 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及其风险研究[D]. 付方东. 四川大学. 2007
[6]. 中国金融业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的选择[D]. 鲁云海. 江西财经大学. 2002
[7]. 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金融业监管模式的探讨[D]. 申法贺. 河南大学. 2016
[8]. 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D]. 崔鸿雁. 复旦大学. 2012
[9]. 对我国金融业经营体制取向的思考[J]. 郭卫文, 杨少刚. 特区经济. 2003
[10]. 我国金融业应对混业经营的秩序安排[D]. 欧阳宁平. 湖南大学. 2001
标签:金融论文; 金融论文; 混业经营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论文; 金融监管机构论文; 经营风险论文; 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