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中质量与水平的若干基本问题——基于高等教育界40名学者的访谈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界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强国论文,发展战略论文,学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8年上半年武汉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承担了中国高教学会组织的国家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研究·质量与水平》以来,课题组组织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对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研讨,并于2008年10月31日—11月7日派出了课题组4名成员利用在哈尔滨市召开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的机会对参加会议的34名学者进行了访谈,同时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对6名正在参加培训的高校领导以小组讨论会的方式进行了访谈。这些专家包括了中外高校校长、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学者、企业负责人和部分博士研究生。访谈对象具有代表性。这些学者对涉及到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若干基本问题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对我们深入理解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质量和水平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内涵与特征
对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内涵及特征,国内外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发展的多样性和比较的视角 有学者认为,质量是一个多样性的概念,而水平却是一个比较的概念,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或者是从发展的角度去比较,将高等教育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有个标准,而水平是个程度问题。质量强调“质”,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是指自身方面具有的一种规定性。高等教育水平是通过比较获得的。水平的评价,首先要设立一个标准,然后才能根据这个标准去测定水平。
高等教育强国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作为静态的概念,相对来讲是某一个阶段或者某一个时期达到的一个发展程度,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现代化发展水平。强不强,不是自己跟自己比,而是放在国际环境当中来比,跟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质量和水平若是强的,就应该处在发达或先进的水平,这样才能称为高等教育强国。另外一层意思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社会的促进能力,有比较高的水平,才能称之为高等教育强国。
人才培养的视角 无论是对高等教育还是对教育总体而言,质量就意味着为社会培养出尽可能优秀的专业人才。教育既要为社会做贡献,同时也要为个体自身的发展服务。有的专家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可以研究的概念,而水平不是太好衡量,所包含的内容也不一样。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研究重点还是研究质量。质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还有素质等等都是一种质量。狭义的质量是指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应该落脚在人才培养质量上。
宏观与微观的视角 有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可以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分开来思考,宏观的高等教育质量是外显的,是高等教育整个精神面貌的体现,是高等教育功能的呈现程度,高等教育、经济、文化是否是和谐发展,是一个整体表现。微观的高等教育质量则需要从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体系、办学环境条件等方面考察。怎样评判高等教育质量?有的专家提出,应该“宏观在比,微观在握”。所谓“宏观在比”是把国家的高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上去思考。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哪些要求,高等教育是否满足了不同层次的社会行业和人群的需求,从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全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追求等几个方面来讨论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
经济学的角度——产品 现有的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高等教育质量好坏看产生出来的“产品”——学生。办学校就像办企业一样,叫做“出口畅,入口旺,中间质量是保障”。出口就是说毕业生就业好,社会需求大,出口就畅。出口畅,就业形势好,入口才会旺。专家还认为“要畅,要旺”,中间过程就要靠质量。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培养过程是产品质量的保障过程,培养的毕业生是产品,这个产品体现了高等教育的质量。持产品质量观的专家还认为应该从国际产品质量、国家产品质量以及区域产品质量来评判高等教育的质量。从各个不同的标准去评判高等教育质量,不同的产品需求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要根据不同标准生产“产品”,根据不同标准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个人需要的视角 一些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应该从人的需要着手,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质量就是高的。高等教育质量是个满意度的问题,不同利益群体对高等教育有不同的满意度标准,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社会对于高等教育的价值判断,即社会满意度;另外一个是高校教师对于高等教育的质量判断,即高校的满意度;还有一个是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即行政主管部门的满意度。不管是哪个层面的满意度,最终指向是学生个体。学生个体对高等教育质量是否满意决定了其质量高低。这种质量观实际上反映的是高等教育个体本位的质量观。满意度的大小,要看个人需求是否得到了有效满足,与质量高低直接相关,满意了质量就高。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生产机构,满足了社会再生产等多种需要,高等教育就有了质量。
其他关于质量和水平内涵与特征的观点 有的学者对质量观进行了归纳,概括起来有五种不同质量观:一是发展的质量观。学校是不是发展了,发展了就有质量,自己和自己比,过去与现在比,现在与将来比,有进步,有提高,有发展就有质量。二是合适目标的质量观。看是否实现了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实现了学校的目标就有质量,没有实现目标就没有质量。三是需求的质量观。看是否满足社会的需求,人才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就是质量好。四是特色的质量观。有特色才有质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学型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倾向于应用型,这就是特色,“985工程”重点大学培养创新性人才,这就是特色。五是多元化的质量观。社会需求是多元化的,学校办学、标准都是多元化的。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判断学校的质量。
二、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基本评价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质量和水平的评价,政府、社会、用人单位、高校观点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专家访谈的意见归纳起来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意见:一是提高了,二是存在不少问题,三是不能够进行简单比较。
质量和水平逐步提高了,进步必须承认一些学者从潘懋元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多标准体系角度出发,认为目前的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是在逐步提高的,应该以不同的标准从不同层次去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获得信息的能力提高是普遍的,是有目共睹的。扩招以前是精英教育,现在实行的是大众化教育,不能用以前的标准来衡量现在的质量和水平。
从发展的角度看,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有了一个飞速的发展,这个发展非常快,中国的投入没有增长太多,在校生人数却扩大了近十倍。近几年来高校的发展还是值得肯定的,包括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基本适应和满足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的学者认为,规模本身也是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的外在表现。高校发展速度快,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大量新生代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学术人员进入到高等教育系统中来,扩大了教师队伍,增强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活力。高校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参与国家创新,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方面就反映了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被访谈的国外学者认为,中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得很快,政府把投入重点放在一流大学的建设中无可置疑是正确的,当然高校的学术人员质量还有待提高。
被访谈的六个地方高校领导从地方高校自身发展角度发表了他们的看法,一致认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是提高的,学校层面质量是有保证的。特别是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可以看到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基本适应并基本满足了两个需要,即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高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师资队伍水平、学历层次、教学内容、科技含量、国际交流、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确实存在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扩招以来,高等教育质量确实是下滑了。主要表现为:师资不强,学术环境不佳、教育设施和设备方面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质量令人堪忧,特别是局部的地区或者高校,质量确实存在问题。如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一些实用性和技术性岗位的需要,开展职业教育但培养出来的人又不是职业性人才,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还有的专家认为,国家经费投入不够,没有经济实力基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存在问题。从大众化的角度去分析和比较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很困难。国际上对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比较是精英高校的比较,精英高校培养的人才,应从科学研究产出进行比较。从这个角度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比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低。
有的专家从教师的职业操守,教学质量监控的严格程度,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应当掌握的本专业的知识能力方面来评价,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有滑坡的,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是让人担忧的。从学生能力总体水平来看,是降低了,毕业生真正的水平很一般,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不能够进行简单比较一些专家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不能从短期来看,对当前的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整体评价,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说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他们都认为应该有一个标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好下究竟是高了还是低了这个结论。若用精英教育的质量观去衡量目前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质量确实下降了。但是如果转变一个视角,采取多元的质量标准来看,只能够说质量提高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够认为就是下降了。从高等教育质量多样化的角度说,有的人说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了,或者下降了,这些都不准确,应该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状态来分析,从高等教育运行情况来看,目前看来是基本正常的,如果状态不正常,可能质量已经下降很多。要从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上去具体分析局部的问题或其他方面的问题,客观看待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
三、高等教育强国的质量和水平的标准
如何判定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要不要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如果有标准,又应该是什么?访谈的专家学者针对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标准有着不同的见解。
分层次分类型的标准一些专家认为,不能够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高校。标准应该是分层次、分类型的。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必须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水平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在比较过程中要比较什么只有达成共识,才有可比性。水平的比较与质量的比较不同,质量一定是有标准的,这种标准既有内部的标准,又有外部的标准。外部的标准就是声誉评价。声誉评价有行政系统规定的标准。高等学校内部的质量标准是学校自己的水平定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是所要达到的质量。质量标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没有恒定的标准。
国际区域比较标准有的专家建议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的评判标准应该放在国际环境中来比较,如果是一个高等教育强国,就应该处于发达或先进的行列。在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比较,要看发达国家是怎么样的标准。中国现在差距在哪里,找到一个差异性标准去提高质量和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另外一个标准是教育系统对社会系统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是否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带动作用,是很重要的。评价高等教育强国质量与水平,除了考虑一些普适性的指标外,更应该把其对于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充分考虑进去。除了看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或SCI收录论文这些指标外,也应该考虑高等教育系统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强国的质量与水平的标准是高等教育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维度。
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标准《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明确指出对高等学校的质量标准应该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应该建立独立的国家机构和确定根据公认的可比较的质量标准。但对学校、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应予以应有的重视,以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种统一的尺度来衡量。”有专家认为应该从这个角度去制定质量和水平的评价标准。他们认为,关于多样性,就是要充分考虑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之间的区别。关于统一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所有高等学校都适用的高等学校质量标准,即对所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基本的质量要求;二是对处于同一层次同一类型的高等学校的统一质量标准。这个统一标准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人才。这种标准应该是多样化和高质量的有机统一,应该体现以培养成果为本的教育理念。国际上近年来兴起了以培养成果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鼓励各院校制定不同但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紧贴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实现这个培养目标,而毕业生能否达到预设目标是评估办学成败的依据,也是不同高校的质量标准。
动态与静态的标准有专家从状态出发,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本科的教育质量都有所提高,有一些学科的研究水平在世界同类型学科有一席之地,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省市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并能引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是重要的质量和水平标准。对于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价标准既是动态的,也是静态的。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要求各种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质量和水平标准不一样,这是静态的标准。从动态来看,无论哪种标准,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不断提高的,是动态发展的。
评估的标准一些专家认为,评估的标准就是质量和水平的标准。评估主体所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反映了对于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具体标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要是政府主导下的评估,因此,评估的标准主要反映的是政府的质量标准。国外的评估都是由第三方机构来评估,反映的是社会各界的标准,是第三方标准。评估的对象不应该是整体的,而应该进行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在评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校的特色和优势。用一套评价体系来衡量所有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是不适宜的。
大学评价的标准一些专家认为,现在的大学排行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正是由于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所有的大学排行榜都是主观的。大学评价目标不一样,指标体系也就不一样,有的以科研为主,比较好量化。当然也可以设计以教学为主的指标体系。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质量与水平的标准和评价主要是看哪些指标比较多地被广泛接受。绝对科学唯一的大学评价指标是没有的。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质量和水平的标准是多样的,我国高校分类比较多,还要涉及到国内和国际的比较,很难说哪个标准比较好,关键在于课题需要用什么标准,根据课题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进行客观的评价。
四、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主要因素
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是高等教育长期健康发展的推动力。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种影响因素决定了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高,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本次访谈专家提出了诸多因素,分析归纳起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可以概括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部分。
外部因素 ①经济因素。专家学者们觉得影响高等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是经济因素,大都觉得国家投入对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很大的影响。高等教育是一个与经济社会需求最为密切的领域,只有国家经济发展了,投入到教育领域中的经费多了,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才能得到保证。由于国家对高校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②政策因素。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是政府,政府既是举办者,又是管理者,还是办学者,使得高等学校对于政府的依附程度很强,由此,公共政策也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质量与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政策中如经费投资体制、评价和评估制度等,它们作为政策导向,引导着教育行为方式的选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央政府政策,地方政府的支持、监管、督导力度还不够,高等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力也不足。虽然目前高等教育的政策比以前有所进步,但是国家政策制定都是基于利益和形式出发,还没有形成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政策价值导向。③环境因素。从国内教育环境看,有专家指出,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自然会受到外部环境中社会价值观和风气的影响。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追求表面、讲究排场的教育环境,必然导致教风和学风的不端正。学术氛围被不良风气影响,导致教师变成赚钱的工具,学生为了混文凭等现象比较普遍,严重的影响了教育质量。从国际教育环境看,当今是一个国际化的世界,教育要发展,国际教育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如何做到及时地把适合自己的、前沿的、创新的国际科技知识引进到大学课堂,加强国际科技与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是很重要的。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化程度还很低,通过借鉴他国先进教育经验,走出去,引进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平台的竞争力是中国进入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因素。
内部因素 ①教师因素。专家们认为,教师是最关键的内部影响因素。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没有一流的师资,就不可能有一流的质量和一流的学科,也就没有一流的水平。目前我国高校师资依然短缺,质量亟待提升,扩招的一个后果是导致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此外,教师结构单一,很多应用性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大学的教师普遍存在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对教学投入精力不足,一些热门专业的教师校外兼职过多,一些教师从事教师职业就是为了谋生的需要,一些教师仅仅为了评职称而做科研,这些问题都深刻地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②学生因素。除了教师因素,不少专家指出学生是影响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教师水平是外部条件,要通过学生内在学习潜能的发挥才能来起作用,学生学习的目标、动力、动机、能力是关键。从人才产出的质量来看,条件不好的学校,同样可以产生出类拔萃的人才,所以教师的质量是通过学生起作用的。当前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终身学习的学习能力。站在学生角度上去分析,学生因素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必须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③运行机制因素。专家从评估机制、人才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和教师发展机制等去分析,认为高校体制改革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一个难以攻克的堡垒。专家认为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同高校之间的办学和管理职责权力关系尚未理顺,高等教育宏观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之间还缺少必要的中介联系机制和配套运行的动态作用机制。人才培养的问题最终还是一个运行机制问题,运行机制决定了高等教育内部管理过程状态和最终结果,内部管理不到位,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没有发生真正的变革,将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④价值取向和理念因素。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理念也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因素。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和办学理念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基础。目前高等教育的理念和价值取向都存在一些问题,若学校都以盲目追求利益为办学取向,则必然影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五、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点突破
通过分析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看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突破瓶颈是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需要重点突破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点的突破在于观念的改变和体制的改革一些专家认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制约瓶颈是政府部门还没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念,计划经济时代的办学观念仍然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如果不能在观念上突破,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办高等教育,那么质量和水平是无法提升的。观念的突破是体制和机制的突破的基础。
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有两块基石,一块是学术自由,一块是大学自治。大学自治必然涉及到大学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而我国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尚未纳入法治轨道。如果大学只是对政府负责,而不是对法律负责,就永远不会有特色,因为政府的管理总是整齐划一的,当模式化、统一化管理成为管理的主要方式时,特色就在管理过程中被抹杀掉了。中国大学的改革被评价为模式改革,而非个性化改革,原因也在于此。我们的改革是在政府主导和推动下的改革,甚至可以说是政府规约下的改革,而针对大学自身特色进行的改革微乎其微。如果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依然是“父子”关系,就永远建不成一流大学,因为这样大学永远没有自己的特色。明确大学所负责的对象是当前中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大学自治是中国大学在发展过程中能否形成自身特色的重要前提。
突破瓶颈是师资力量一些专家认为,高等学校教师质量和数量也是需要突破的瓶颈。现在大学中青年教师比重大,知识和专业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如何培养这些教师是高校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今后进入大学当教师,必须有严格准入制度,要明确什么人才能当老师,什么人不能当老师,要有严格界定,不是所有博士都适合当教师。把好教师质量关,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才有可能提高。
重点突破是政府投入有专家认为,既然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要在投入经费上基本达到西方高等教育强国的投入水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政府主导的,没有和发达国家差不多的经费投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只能够是美好的愿望。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要突破政府投入不足这个最大瓶颈。还有专家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有限经费的区域性不合理分配也是要突破的瓶颈,要均衡投入,重点和非重点共同发展。国家除了加大对高水平大学的投入以外,对一些非重点的高校也要多投入,若经费确实有困难,不能够多投入,就应该支持高校自主办学或通过其他途径筹措资金。从投人体制上进行突破,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管理能力的突破一些专家还认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管理者的能力也要提高,首先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能力要提高,要有宏观的驾驭能力,做到活而不乱;其次是高校领导班子的管理能力要提高,要懂得高等教育的运行规律,按照教育规律办事,而不是凭经验办学,要加强对于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提高研究水平。第三,高校各层级的管理者能力也要不断提高,要熟悉教育规律,要体现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体现科学发展观。
学生能力的突破一些专家指出,过去高等教育依赖知识的传授,掌握的知识越多质量就越高,而现在培养人才的目的是创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光有知识,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是一个书柜,还谈不上是一个人才。因此,培养创新能力、探索能力、研究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是高等教育强国质量与水平的战略性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