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拓宽后的国有零售商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瓶颈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国有商业的危机日益加重。批发企业困难重重,零售企业也表现出其黄金时代的结束,企业的销售能力和利润水平开始下滑。这种态势还有继续发展和恶化的趋势,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国有零售企业从皇帝宝座跌落的重要原因是瓶颈的拓宽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加工业的迅速发展,使货源、商品丰富起来。由短缺变为丰富,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零售业成为流通领域相对狭窄的瓶颈,瓶颈处的国有零售企业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货源充足,选择余地大;轻松地利用企业外部资金;销售稳定,资金回收快;投资回报率高等。如1990年,哈尔滨市奋斗副食商店年销7000多万元,不用流动资金;百货大楼1990年年销2亿多元,700万元流动资金需动员使用。哈尔滨百货大楼一期工程投资3600万元,三五年收回投资。于是造成一种假象:似乎盖了大楼就能挣钱,当了商场经理就当上了企业家。于是吸引了各行各业务方人士投入了拓宽瓶颈的运动。短短几年,哈市零售业中国有系统拥有万m[2]以上商厦十几个,而且原有企业的规模也都在加倍地扩大。同时,私营企业、外资合资商业也在零售业注入立足。个体商业联合体如“国贸”、“金街”、“人和”等也是咄咄逼人。瓶颈拓宽了,销售分流了,国有零售业的皇帝宝座坍塌了。
二、瓶颈拓宽后国有零售商业企业出现的危机
瓶颈狭窄时期,国有零售业的辉煌,使外界人士垂涎三尺,也使内部人士安然自得,那些经营上、管理上以至机制上的种种弊端和各企业自己特有的问题,都被狭窄的瓶颈遮住了。瓶颈被拓宽了,问题一齐暴露出来。
(一)高投入造成的高负债,企业投入产出的严重失调。原商业部规定营业面积1万m[2]的为大型企业,现在几万m[2]已出现很多。如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6万m[2],沈阳商业城8万m[2]等。大型零售商业企业数量的扩展、规模的扩展、装修上档次、超豪华投资等不断增加。根据商业零售企业投资效益分析,新建万m[2]营业面积没有1亿元的销售额连利息都不能支付。而目前销售滑坡,这已很难达到。其结果是:1.投入产出率、投资回报率大大降低。过去认为3~4年对零售业的投入可以收回,现在需要15~20年甚至更长时间。2.高负债,使外表堂皇的零售业内部经营资金周转十分困难,资金短缺成为普遍问题。应付的办法,一是继续向银行贷款,以新贷补旧贷利息,结果越补窟窿越大,成为恶性循环;二是占用厂家的已销应付款。有的企业已销应付款不能支付的已达几千万元。这样做直接受损失的是国家银行和厂商。
造成零售业高投入、低效益的原因、首先是认识上的盲目性。前几年,零售业的辉煌和批发业的萧条,使一些人认为,只要建起豪华的大型商场,就能大把大把地赚钱。于是,不顾一切地对零售业进行投入。其次,官本位根深蒂固的一些企业领导认为企业规模加大,自己的身价就高,就可做“局级总经理”、“集团总裁”。再次,政府行为约束企业行为,一些企业受到政府制约,不得不进行一些身不由已的活动。
(二)扭曲的经营管理观念和陈旧的经营方式。长期以来,国有零售业以自己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国有的牌子为优势,占用生产厂家的资金,做无本生意,把经营风险完全推给厂家。在瓶颈狭窄时期,这里是商品流通唯一出口,长期形成了厂商之间的不平等。零售店从进货、销售到转款一系列程序,环节多,手续繁,效率低。生产部门最少要去商店3~5次,经过对帐、取票、送票、签字、取款等多个程序,最快也要十几天才能取回已销货款。扭曲的经营思想,使商店不承担经营风险,甚至以代销联销为主,违反风险与利润成正比的经济规律,导致名优商品的流失,经营特色的流失。
(三)缺乏企业家成长的机制。国有零售商业企业长期的卖方市场培养了一批不是商人的商场经理。他们不善于研究市场、不善于经营理财,只愿意出租场地取租和生产厂家送货上门。但市场教会了生产厂家和消费者:选择合作伙伴,不仅仅要看所有制牌子和楼的大小,更重要的是销售能力、信誉和效率、承担风险的精神。这些恰恰是国有零售业的弱势。而一些私营企业甚至个体户却因注重这些而迅速崛起,成为零售领域叱咤风云的经营强者。
(四)利益主体的不一致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在利益角色上具有双重性。方面,他们是企业管理者,享有对企业资财的支配权;另一方面,他们门是和其它人一样的社会人,具有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在具体事情的处理上,个别领导人混淆双重身份,利用企业制度不健全之空,侵占挥霍企业资财,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五)铁饭碗、安全感带给国有企业的负效应。直至今日,我国,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人们仍相信铁饭碗带来的安全感。由于铁饭碗,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很差。一批懒人捧着铁饭碗混饭吃,使国有企业包袱很重。铁饭碗的打破,自下而上危机的到来已经被很多人看到,但长期形成的惰性和技能短缺却不能很快扭转和补上。
综上所述,瓶颈拓宽后,国有零售企业的困境不仅源于外部环境,自身的弊端也是自己失去帝王宝座的根本原因。
三、瓶颈拓宽后国有零售业的发展道路
(一)零售企业所有制形式应多元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中国零售业必然走向多元化。目前一些大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但本质上仍是国有模式。私营企业从所有制上保证了利益主体的一致性,生气勃勃,但毕竟资历短,实力太弱,还需要一个力量积累过程。外资、合资商业管理优秀,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还要有过程、付学费。在这一历史阶段中,零售业多种所有制并存、竞争是必然的。但究竟各占多少份额,谁起主导作用,要由客观经济规律来决定。当然国家在宏观控制上要有战略导向。究竟国有零售店在市场担任什么角色,占多大份额,如何参与竞争,赢得竞争要经过深刻甚至痛苦的思索和实践。
(二)零售企业结构多样化。商品的多样性、消费水平的多层次决定商业企业要多样化,不要都挤在综合性大型商场一种模式上。要视城市的经济情况,搞多种形式的零售店。如高档精品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场、连锁店、超市等,来满足各个层次人们的需要。各种店有各自的风格、特色,以不同的面孔来吸引顾客。高价商品要物有所值,平价商品要货真价实,廉价商品要物美价廉,让消费者得实惠。
(三)零售企业经营领域的伸展。国有零售企业市口好、条件好。但若只是坐店等客,就缺乏生气和活力。现在有的零售企业在向批发延伸,实现批零一体化。沈阳商业城年销12亿元,批零各半;有的商场直接向工厂大举进货,实现工商一体化;有的兼做外贸,内外贸一体化;有的向饮食、娱乐业延伸,商服一体化。全方位、多角色,才能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保证企业的总体效益。但各种延伸都不能盲目,而要进行周密的市场调查,研究自己的特长与优势,经过科学的论证,才能一举一成。
(四)零售企业经营思想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任何企业任何商品都要通过市场的检验。市场是残酷的,也是公平的。企业要占领市场,就要有强烈的竞争和风险意识,换上商人的头脑,迎接市场的考验。站住市场的基础是信誉和质量,武器是经营战略和战术。信誉是恪守对市场对客户的承诺,是品格和道德。质量是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战略战术是根据自己特点的打法和技巧。有了这些,国有企业就可以迅速地再现昔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