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稀缺性”的重新解读_西方经济学论文

对“稀缺性”的重新解读_西方经济学论文

对“稀缺性”的重新诠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稀缺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稀缺性(Scarcity)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一般的解释是: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资源(人力、土地、商品、技术、劳务)是不足的,存在着总是少于人们能免费或自由取用这些东西的情形。经济学家一般把这种情形称为稀缺性,把这类物品称为稀缺品。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人力与非人力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由此两类稀缺资源生产与提供的物品的同样有限性——需要在零价格以上通过交换才能提供给消费者,这便形成了稀缺性矛盾和稀缺规律。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稀缺规律是一切经济问题由以产生的根源,是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由对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选择性利用并产生相应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需要,是经济学产生和存在的全部理由。这种资源观念,敷之以自然资源稀缺性问题日益严重的现实,几乎成为影响今天整个经济学界的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

然而,实际的资源状况是否真的如西方经济学家们所认定的同时存在着两个稀缺?即人力资源稀缺与自然资源稀缺?这不仅仅是关系经济学自身建设和对稀缺性问题选择解决途径的大问题,而且也是涉及哲学、自然科学两个学科关于宇宙存在和人类未来命运的一些基本看法的大问题。犹如慧者所识,西方经济学从面对“稀缺性”矛盾开始,到面临“过剩性”矛盾结束。新古典经济学为了逻辑推论需要而进行的稀缺性假设是否符合实际?经济学又该如何对稀缺性作出解释并对由此引起的矛盾进行科学的解决呢?

一、关于欲望无限与资源有限的一组问题

资源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的。人类的欲望具有层次性、个体差异性和无限性的特征。欲望和由欲望外化为对客观对象需要的满足,层出不穷,永无终结。欲望的这种无限性特征,成为人类行为发生的最基本动力。而满足人类的精神快乐,需要消费与接受包括能、信息、波等在内的各种物质对象,以实现物质变精神这一能量转换。即人类对于精神快乐这种欲望本质的满足只有通过消费一定的物质对象来实现。而在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之间存在着一种制约关系,即资源稀缺性。以往西方经济学对稀缺性问题的阐述较显笼统,而且其稀缺性假设更多是出于对经济学推论的便利而形成的,实际的资源状况并不一定支持这种假设。这就如同微观经济学对经济人理性与经济人运作条件的假设并不符合实际一样。我以为,为要进一步弄清人类欲望与资源之间的复杂关系,使对稀缺性问题的认识更加符合实际,必须认真清理如下一组问题:

(一)稀缺性的三种情况

经济学家们相信,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人力资源总是有限的,直接可用的自然资源总是不足的。经济资源存在的稀缺性,可表述为如下三种情况:

1、从资源结构看、个别资源总是有限的、稀缺的。

2、即便从总体资源的存量上看,也是稀缺和有限的。 即如一些经济学教科书上言:商品和劳务之所以有限,则是由于生产这些商品和劳务的经济资源(包括上地、矿藏、机器、劳动力等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加工过和未加工的能够用来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这以上两条指的是资源自身的稀缺性,并且当然又都是相对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而言的。

3、从自然资源的可直接与免费自由使用的角度看, 自然资源总是存在着少于人们可免费与直接自由取用这些东西的情况。即一定自然资源只有投入人类的相应劳动才能成为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而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都是有限的,从而造成了商品和劳务供给的稀缺。人们一般认为,后一种稀缺(商品与劳务的稀缺)归根到底是由前一种稀缺(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稀缺)引起的。因而,人类只能把有限的人力与自然资源有选择地分配到相应的商品与劳务生产上,以获得有限资源供给条件下的最大生产可能性效用。这三点是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稀缺性问题的基本认识。

(二)“稀缺规律”不能自圆的一组矛盾

上面谈到了稀缺性的三种情况,然而,在这些被西方经济学一般所认定的稀缺性矛盾里面,事实上却包含着诸多尚待探索的辩证逻辑问题。易辞言之,微观经济学所假定的资源稀缺性前提,实际上是存在问题的。长期以来,经济学并没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作出回答:

欲说资源有限,又如何是发展无限?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是世界的总特征。而如果资源有限,那么,依托于资源的人类经济又如何将无限地发展下去?发展是否真的有个“极根”?世界是否真的有个“末日”?即如罗马俱乐部模型所预测的。

如果是发展有限,又如何是时空无限?辩证法认为,宇宙无始点,亦无尽头。因而,宇宙提供给人类的是一个可无限发展的资源环境和时空环境,永恒发展是宇宙的基本规律。在合理的发展战略指导下,人类的经济发展似应与此规律不相违背而走向无限可持续发展之路。因而,罗马俱乐部的发展极限论似乎又有悖于这一宇宙发展的根本规律。

欲说资源有限,又如何会是欲望无限?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永远不会有“饱和”的满足。精神快乐这个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实际上不会有“最终”实现。然而,如果资源有限,人类的无穷欲望又如何将无穷地发展与实现下去?岂不又该回到罗马俱乐部的立场与中国儒家“清心寡欲”的行为准则上来并克制人的欲望和限制人类经济发展?

然而,如果是资源无限,今日世界又如何到处呈现出“稀缺”特征?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深入,呈现在当今人类面前的是一个生态污染、森林毁坏、环境恶化等资源性矛盾日益加剧的世界。这种发展与资源状况的对抗性表现,使得人类在保护资源与促进经济发展两者之间举步维艰。一个略带想象化的口号——可持续发展概念作为对发展与资源两者的兼容撮合被提了出来,这似乎又回到了儒家的“中庸守常”法则,而给罗马俱乐部的发展极限论一个模棱两可的结论。

综合上述,在欲望与资源之间存在着这么多无限与有限的辩证逻辑问题。要得到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需要继续认识以下两个重要问题。

(三)地球是封闭系统,还是开放系统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行星体,人类与其它物种类同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并构成地球总资源和宇宙总资源的一个部分。由于星球存在现象的独立性,这种存在现象加之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使得以往经济学家对地球的资源系统环境形成了局限性的理解。即一般把地球看作为一个近似孤立的系统,人类所依以生存、发展的资源供给大多以地球的存量资源为思考限度。这种地球资源观极大地影响着经济学人资源思维空间的拓展。

其实,地球和围绕着人类的整个非人力资源系统都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地球资源的大量能量主要来之于太阳。农业时代是人类最初的太阳能时代,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生物能,形成了农业收获。工业时代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亦皆来之于太阳能。目前,人类每年只能利用22亿分之1的太阳能量,太阳正处于中年期, 离老年期还有约50亿年时间。太阳将提供给人类一个几乎是永世不竭的免费能源基地。随着人类科学技术进步,自然资源的链条也在加强。因此,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一个开放性的资源系统,它看似孤立无援,实则面对与联系着整个宇宙空间,其资源潜力具有无限性。即便太阳光逝有日,人类还可继续寻找其它星外资源,以供人类社会经济的永恒发展之需。

(四)潜在自然资源的无限性

如上分析,地球是一个开放系统,人类所伴随的是一个具有无限潜力的开放的宇宙资源系统。地球资源的这种溶体无限性,在人类这个发展主体面前潜在着可供无限发展的能量。也就是说,从存在与潜在的意义上讲,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是无限的,人类经济是可恒久地发展的。资源的潜在性、潜在资源的无限性是人类所接受的地球资源系统与宇宙资源系统的根本特征。这也是我们进行资源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并把它和哲学、自然科学规律统一起来的一个应有的思维基础。西方经济学出于自身研究的需要和对资源问题的表象化认识,一上来就假设资源稀缺,忽略了在一个开放的系统环境中资源还有更加重要的无限性的一面。这是造成西方经济学从解决稀缺性矛盾开始到面临剩余性矛盾结束等一系列矛盾与逻辑混乱的重要原因。自人类诞生至今,人类从天然(采猎)经济到自然经济,从制造业经济到信息经济,自然资源的链条在不断延伸,太阳能、核能与空间资源正在成为人类新一轮经济增长并将长期利用的资源对象。人类可以面对的是具有无限潜力的自然资源。这是从自然资源存在状况的绝对性上讲的。

在西方经济学中,资源稀缺性同时是相对于人的欲望无限性而言的。即认为,在人类欲望面前,自然资源总是不足的,即同时存在着资源稀缺性的相对性。我以为,自然资源不仅从其自身存在状况的绝对性言,是无限充裕的。没有巨大能量的存在,宇宙是难予维持其有序运动状态与星系秩序的。而且,即使相对于人的无穷欲望而言,与之相对应的恰是无穷的宇宙资源。自然资源,无论从其存在状况的绝对性言,还是从相对于人类欲望的相对性言,都是无限充裕而不稀缺的。所以,从总量上看,在自然界本身与自然界在人类面前都不存在一条稀缺性规律(个量与直接可用自然资源的稀缺问题在下面讨论)。自然界呈现在人类面前的是一个无限可发展的资源环境。因此,就其自然界的资源存在状况而言,人类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应当是永无极限,永无止境的。发展极限论、世界末日论都是没有依据的。自然资源不稀缺,发展无极限,这是对前面一串疑问的第一个回答和结论。

从辩证法看,天地合阴阳而生,世间万物无一不在对立统一之中。我悟之,人类之无限的心界,必有一无限的天界与之相对,那就是宇宙。俗说“心比天高”,然而,天高无界,我想这也就是人类无穷欲望与宇宙的无限境界的对应之处。西方经济学把无限欲望与有限资源的矛盾列为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把解决稀缺性作为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并由此展开对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架构,可见,开始便有迷途之嫌。以此观点,人类经济当无永续发展可言。由于西方经济学对稀缺性假设,首先是出于理论推证的便利与需要,以致当近半个多世纪来过剩问题堆积如山,并事实上已经成为工业化国家的首要矛盾时,经济学家们仍在孜孜不倦地从稀缺性入手,并在普遍的过剩性矛盾中寻求解决稀缺性问题的对策,其结果便是造成更大的经济秩序混乱。现代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与其说是由资源稀缺性导致的结果,还不如确切地说这是当工业生产力——人类自身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潜在资源的绝对充裕性和人类需要的相对(结构)有限性的矛盾必然伴生而成的产物。因此,对于稀缺性问题必须重新认识,以便把经济学建立于科学的理论出发点和资源观念之上。

二、人力资源稀缺是一切经济问题的总根源

稀缺性问题,粗看上去,无关宏旨。其实,深而究之,西方经济学的病根,经济动力学的深层矛盾以及新老古典学派的分野均出于此。通过上述分析,本文阐明了自然资源无限性的资源观与宇宙观,解剖了以往经济学中关于这一问题的片面认识,其实这也是我们今天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资源思想基础。下面我再阐明与此相联系的另一重要的稀缺性思想,即人力资源稀缺才是一切社会经济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

(一)稀缺性的六种矛盾

基于上述分析,我把稀缺性归结为下述六种矛盾,即:潜在自然资源无限与直接可用资源有限的矛盾;总量资源无限与结构(个量)资源有限的矛盾;直接可用资源有限与人类欲望无限的矛盾;欲望无限与能力(人力资源)有限的矛盾;人力与自然资源的潜力无限与人类欲望的个量和结构有限,从而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矛盾;人的潜在欲望、潜在人力资源和潜在自然资源三者无限性的辩证统一。前面五对矛盾实际上都统一在第六对矛盾之中。即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的差异性和对立性存在的前提与基础。如此,关于稀缺性我们便可以作出进一步的总结与说明:

首先,从个量和直接可用角度看的资源可以是有限的,但潜在的总量资源是无限的。因而,总体资源并不存在一种稀缺状况,以个量资源的有限性来理解总体资源与潜在资源,笼统地以资源稀缺性作为经济学的理论前提与逻辑起点是值得质疑的。

其次,相对于人的欲望与需要而言,直接可用资源、个量资源以及由之引致的商品与劳务的供给可以是有限的、稀缺的。这就是无限欲望与有限直接可用资源之间的矛盾。然而,以往经济学在认识与确定这种有限性的“原因”,亦即引起稀缺性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一般认为是在自然界的资源存在状态方面。即认为森林、光温水上等资源条件的有限性是引起经济稀缺性的根本原因。而我则认为,造成总量资源无限情况下的直接可用资源有限,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方面,而非自然资源的“物”方面。即造成经济稀缺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人口增长超过了可直接使用自然资源的量界,而直接可用人力资源的有限性则又限制了人类对于直接可用资源的养护与潜在资源的识别、利用而造成的。即人力资源稀缺才是稀缺问题的实质与根源;人类欲望无限性与人类自身能力有限性的矛盾,才是造成经济稀缺性的根本原因。

再次,人类欲望的潜力与总量是无限的(如长生不老的愿望便是个无限性问题),但个量和结构的需要却可以是有限的(如对温饱及其橘子、大蒜等某些特定产品的需要就是个有限性问题)。这种人类需要的结构有限性以及人类高需要层次上对于一般物质产品需求的下降,便成为人类自身能力(表现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生产过剩的重要原因,而自然资源的无限性则成为形成这种生产过剩的客观外部条件。

因此,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自然资源,就其存在状态而言,都有无限与有限两种形式。一方面,资源具有无限可发展的特性,不仅人力、脑力的发展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而且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一个无限可持续的过程。另方面,在任一具体的人类经济历史时期,其可被认识、发掘和利用的人力与自然资源又总是有限的,其个量资源也可以是有限的。这种资源的有限性可以被确切地理解为稀缺性,并与人的欲望无限性构成一对矛盾。而欲望的无限性寓存于欲望满足的有限性中,个量与直接可用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背后则存在着总量与潜在资源的绝对充裕性。欲望满足的有限与无限,资源状况的稀缺与充裕,既非绝对,亦非相对。而造成资源稀缺性的根本原因或说是稀缺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人力资源的稀缺。这些是对稀缺性问题应有的辩证认识。

(二)人的有限能力与无限欲望之间的矛盾,是所有人类经济社会矛盾的总根源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事实上我们的世界中并不存在着一个自然资源绝对存在状况的稀缺问题。自然资源的个量与结构上存在的稀缺性问题,则可以通过“替代”和“选择”来解决,也不构成稀缺性问题的重点。而第三种稀缺即由直接可用资源的稀缺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稀缺,确切地讲并不是自然资源本身的稀缺问题。这种情况根本上是由人力资源稀缺即人类自身能力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自然资源是一种客观存在,无论从其存在和潜在状态的绝对性言,还是从它与人类欲望满足相联系的相对性言都是无限的,满足人类无穷欲望的自然资源是无限充裕的,这是主体需要与客体资源在其无限性上的辩证统一性。如果没有这种辩证统一性,人类经济与科学技术进步可能就到不了今天的水平。而引起人类需要永远都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的根源,恰在于人类自身能力与欲望之间的矛盾,亦即人力资源的稀缺性矛盾。正是由于人们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自身欲望的能力的有限性(包括控制人口增长与控制物欲能力的有限),加剧了可免费和直接使用资源的稀缺状况,引起了无穷尽的经济难题。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界永远是一个无尽的谜:对于人的欲望来说,人的能力永远无法穷尽其满足。正是由于自然的博大,为人类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外在条件;正是由于人类欲望的无穷,为人的潜在智能发挥提供了永恒的内在动力。因此,人类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最主要原因或者叫引起稀缺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不在于自然资源方面,而在于人力资源稀缺。人类认识、利用、改造与维护自然的能力不足,改善与控制人类自身行为的能力不足,才是造成经济稀缺性现象,进而产生其它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由而知之,自然资源并不构成对人类欲望的绝对制约,其稀缺性矛盾的真正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有限能力与无限欲望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也成为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而有限的人力资源与无限的潜在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则成为人类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实现无限欲望的外部条件(这种无限欲望决不能把它理解为对于金钱财富的无止境追逐,而是在需要的更高层次上的对于精神快乐的追求)。自然资源无限性的外部条件又复通过人的有限能力与无限欲望这对内在矛盾而起作用,推动人类经济史无休止地向前发展,这便是经济动力学的辩证法。由此,在阐明稀缺性问题时,实际上也是在阐明一种十分重要的关于天人关系问题的文化思想,以及由此涉及的一些对人类命运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最终关照意义的大问题的看法,及至经济学自身的建设问题。在上述分析中,本文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文化思想极其不同的天人关系思想和资源观念。即认为:人是一个矛盾体,人的能力与欲望的一分为二以及又在此基础上的合二为一,使得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根源统一于人类自身,而决非在人之外。这是一种带有显著东方“天人合一”文化思想的人本主义观念。而西方经济学则把经济运动的主要矛盾归之于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即人与物的矛盾,并由此而形成了天人相胜的对立发展观念。两种文化孰优孰劣,在人类已经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的今天,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

(三)把解决稀缺性矛盾的根本点放在人类自身

如上所述,人类面对的经济难题根本上是来之于人自身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差距。因而,解决稀缺性矛盾的根本点应放在人类自身。简明地说,就是要通过培养人、管理人、善待人、发展人,亦即是主要通过发展教育与科技事业、实现科学的管理方法去解决人类面临的稀缺性问题,以使人类获得尽可能多的快乐满足。这就是把解决稀缺性矛盾的根本点放在人类自身的基本要义。其次,则是要十分重视人类自身的关于财富欲望的调节。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化逐渐地改变了古希腊文化包含的和谐思想,征服自然与拜金思潮与日俱增。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的,由于商品与货币交换关系掩盖了其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产生了拜物教思想,并复由于金钱万能的魔力而使西方社会的崇物倾向变得异常风靡与严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经济学家们一直专注于GNP的增长,经济学几乎成为以财富增长为唯一目标的学说。 对自然界赋予人类恩泽的遗忘,并不借代价地将自然之物人为化,是这种思想文化的极大弊害。在这种文化思潮与价值观支配下,西方经济学家们根据经验观察到的经济与资源现象,把与人们追逐金钱财货的欲望相对应的自然资源稀缺性作为所有经济矛盾的根源,在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思想对抗关系。近代以来的整个西方文化中,都有一股很浓重的崇物倾向。尽可能多地占有金银财富,几乎成为人生价值观念中的首要成分。西方经济学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形成,并把旨在解决与满足人类的财富欲作为自己的头等大事与根本任务。也正由于这样的原因,对功利问题求之过细,以致经济学界盛行求小之风。而对天人之际的大问题的研究却不成风气,对许多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的解释与解决显得软弱无力。我认为,人类有限能力与无限欲望之间的矛盾是所有社会经济矛盾的总根源。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通过发展人类自身能力又调节与引导人们的欲望,使之在尽可能地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中来获得尽可能多的需要满足。是重人还是崇物,其经济学出发点的含义是极不相同的。如果是重人轻物,则主要通过保物(保护自然)以善人的方法来满足人。如果是重物轻人,则主要通过向大自然无穷索取的方式来满足人。前者是人在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中的觉悟,将人置于自然之中,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后者则是一种功利境界中的迷误,最终将导致人与自然的对抗。后果孰善孰恶,已是不言而喻。以我之识,国民财富增长的实质就是自然财富的人为化,即把矿石冶为金银,把泥土变成房子,成为人类所有的东西。这当然是为满足人的需要所必需的。然而,能否在保持自然资源不受损害或极少受损害的情况下,通过提高人类自身的能力和减少许多不合理的欲望去获得真正的快乐满足,这是经济学研究成本最小化问题的一个真正切要的任务。

由此,人类而必须确立理性的物欲观念。西方经济学经常讲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因为稀且贵,所以就要抓紧索取,尽量地把自然之物占为人有。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界索取的加快步伐,似乎就是与这种稀缺性的思想文化指导相关的。人人都在追求更多的物质占有与物质享受,而对由此造成的生态资源的毁坏却不加思索。资源稀缺理论加纵欲的需求观念是西方经济文化理论中的一对难以调合的矛盾。整个西方经济学几乎都是在面对这对矛盾的煎熬中度过的。其实,地球是个开放的资源系统,自然资源潜力无穷。在一个具有无限丰富的资源环境里,要变自然之物为人类制造的财货的活动,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而自然资源不仅是财富之母,而且在满足人类需要方面的作用是根本性的,更加难以估量的。在过度的金钱欲念支配下,向自然界无限索取,其人力成本、自然资源成本之大,之浪费,尽且不言,就是这种人为化的过度占有本身也是于人的身心健康不利的。经济学是节约之学,过分地将自然资源人为化,不仅浪费生命成本,与真正的精神快乐目标相背道,而且还会破坏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把自然资源过度地个体化与人为化,将会妨碍后人的享用,妨碍自然发展规律,有违经济发展之道,并最终加害于人类自身。西方经济学由于长期寄身并蒙蔽于功利境界,产生了一种资源稀缺外加努力索取的天人对抗观念。现代经济生活中天人关系、人人关系之间的许多矛盾激化,都是受到了这种思想文化的指导与影响。西方经济学从一些看似“实际”的存在现象出发,认为资源稀缺,于是要抓紧索取,而存在于此种实际现象背后的事物的真际本质,则是潜在资源无穷,多取有背真正的快乐之道。这是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文化的另一未识之处。

三、无限却有限:人力资源稀缺的真实暴露

我们说地球是个开放系统,可供满足人类无穷欲望的自然资源同样是无限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人类经济从无到有、由有限向无限的发展运动。然而,今天呈现在人类面前的似乎并不是一个可永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物种濒危、荒漠化、淡水缺乏、臭氧层变薄等一系列资源匮乏与环境恶化问题,日益迫切地提到了人类面前。面对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几乎不再有人敢说资源无限。人们大声疾呼: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并把资源、环境与发展三者提到了并重的位置。应当说,这些问题的提出都非常有意义。事实的情况和照此发展下去,甚至会比现在人们看到和想到的问题更严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极有可能会变得更加糟糕!

难道确乎世界有穷?自然资源本身确乎稀缺有限而使人类经济发展必致如此之地步?答案并非如此表象化。愚识之,造成这些资源匮乏现象,确实有资源与人类需要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然而,从稀缺的根源和实质上分析,仍然在于人类自身的欲望无限而能力有限的矛盾。即随着人类欲望和人口一同膨胀而来的经济加速扩张,过分地超限于人类自身能够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与量界之上,而必然地造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并加剧稀缺性矛盾。人力资源,我把它定义为人类认识自然并利用、完善自然,认识自我并掌握、发展自我的能力。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劳动力与劳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是指存在于人类群体中的那样一种特有的利用与适应自然、改善与掌握自我的智慧与能力。由于人类实际智能发掘和累积的有限性,使得宇宙间的自然资源与自然现象对人类而言,永远是一个不能被彻底觉解的谜。而人们却在金钱名利驱使并纵欲之下,对大自然大肆征伐。无休止索取的结果是破坏了大自然的内在制衡与联系。无数热带雨林毁坏,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与日俱增的二氧化碳排放,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趋向恶化,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严重地显露出来。在具有无限资源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确实遇到了资源稀缺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并复由于水、空气及至城市中的阳光这三类原本被看作是万世不竭的可自由取用物品的被污染,而大大加剧了。无限的资源在人类的无知与纵欲下,变成了有限。代之而起的是许多人为化的东西的大量充斥和持续的过剩,即首先是人类自身的过剩——人口过剩,接踵而来的便是生产资料过剩,消费资料过剩,金融资本过剩。这些恰恰是由于人力资源稀缺或叫人类无知,失去了对于自身行为的控制,破坏了大自然运行的内在规律所造成的。把原本丰富的资源变成稀缺,把原本稀缺的商品变成剩余。人类不惜成本地毁坏自然,不惜成本地制造剩余,使得经济学不仅被环境、资源、生态等稀缺性矛盾所困扰,更被大量的经济剩余性矛盾所困扰。而欲为万善之源,亦为万恶之源。如果人类不能对自己的欲望与行为有所管理,任其蔓延,即其欲望的泛滥显著地超越于能力之上,不仅目前的生态恶化将进一步加剧,还有可能会毁掉整个族类。自然资源是充裕的,不能够善待它,照样会变得稀缺。空气是充足的,倘若把头闷在水里,照样会窒息。在丰富的资源环境中,人类只有学会适应与善待它,才能得到永续利用的机会。

综合上述,潜在的自然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一样,都是无限的。因此,人类经济是无限可发展的。这是一个结论。然而,实际的人力资源和直接可用的自然资源却是有限的。在人类欲望的无限性面前,人类如果不能很好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又放纵金钱、物质的追逐之欲,就会破坏生态平衡,破坏人际平衡,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给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灾难。这是又一个结论。我们今天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资源与生态问题,完全是由于人类破坏了生态平衡,又未能形成对这种局面加以改善的足够能力而造成的。只要人们还是这样自以为是地进行下去,相生会变成相克,相依的东西会变成相杀。这已经是人类今天在生态资源问题上面临的一个极其严酷的现实。在我们这个生生不息的地球上,存在着万物之间极为复杂的生克运动,有限的会成为无限,无限的也会变成有限。这也就是我在前面谈到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充裕之关系,既非绝对、亦非相对的道理。我想,这也就是资源稀缺性问题的辩证法。道生万物,只有遵循宇宙发展之道、自然发展之道、人类才能生生不息,社会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对“稀缺性”的重新解读_西方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