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口现代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小康社会论文

论人口现代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小康社会论文

论人口现代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化与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03)05-0060-06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郑重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同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在这个特殊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口自身的发展和现代化这一崭新的课题,正逐渐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一、人口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关于人口现代化的内涵,不少专家对此都有阐释,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看法,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把握。

1、生育现代化。生育现代化是人口现代化实现的前提,它不仅指生育率的下降,而且包括科学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文化的普及,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注:人口再生产类型是指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出生率、死亡率二者相结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产的不同特征。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种类型。)的现代化。一般而言,人们的生育文化愈来愈科学,生育观念愈来愈理性,生育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断降低,甚至接近或低于更替水平(注:更替水平是指子女能够代替母亲一代的生育水平。如果一个妇女一生能够生育一个女儿,即可认为其达到了更替水平。一般而言,在一个群体中,如果要达到更替水平,则总和生育率要达到2.1左右。),人口再生产类型亦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转变,生育现代化就实现。

2、人口素质现代化。所谓人口素质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和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人口素质现代化是人口现代化的核心,它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现代化,教育科学文化素质现代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现代化三个方面。其核心内容是现代人格素质,即具有现代化社会的价值观,具有能够自觉遵循现代社会理性行为准则的自制力,具有求实创新和不断进步的精神(注:阿尔温·托天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3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人口素质的现代化。

3、人口结构的现代化。人口结构现代化是人口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它是指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等不断由传统的失衡、失调向现代的平衡、合理的演进和发展。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人口结构开始呈老龄化趋势,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大多数老龄人口实现了健康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趋于稳定,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各个年龄段人口的分布趋于合理,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比重增加,第一、第二产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人口比重增加,人口结构日益合理化。

4、人口数量现代化。任何社会都由一定数量的人口构成,人口数量现代化是人口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有力保证。现代型的人口数量是指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保证非再生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能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适度人口规模。

综上所述,人口现代化是指人口类型及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等变量不断由传统向现代演进、转化的过程。人口现代化要探讨的,是一个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人口发展状态,作为社会现代化的子系统之一,它也是一个长期性、革命性的变迁过程。幻想一朝一夕即可实现,或只有部分实现,这对于一个现代化社会而言,是不可想象的。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人口现代化状况与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特别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人口结构日趋合理,生育率迅速下降,人口现代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现实依然十分严峻,情况不容乐观,与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1.生育及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的现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以及严格控制人口政策的实施,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文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在城市社区,晚婚、晚育蔚然成风,生男生女并无偏好,少生、优生普遍接受,并由此带来了我国生育率的急剧下降。2002年与1971年相比,人口出生率从31.86‰。下降到12.86‰;自然增长率从24.29‰下降到6.45‰;妇女总和生育率由6.0左右降到1.8,远低于人口更替水平。我国在经济不发达,尚未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路。总的来看,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实现程度为50.99%(见表1)。

但是,我国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并不是因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彻底改变带来的人口自然下降,而主要是因为施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的低水平生育率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战。首先,我国的低生育率有可能是暂时的,实践表明:发达国家生育率自觉下降,实现生育现代化,必须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万美元以后,如英国、美国等,但我国国情决定我们不能坐等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带来人口的自然下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远未成熟,社会文化等条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生育率的波动依然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反弹。其次,在不同地区、民族、阶层之间,生育率的下降存在着不平衡性。因此,在我国,全面、持续、整体性的低水平生育率格局尚未真正形成。最后,社会保障还不健全,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任何政策的偏差,工作的失误以及外部不利因素的刺激,都有可能导致生育率的反弹,可见生育现代化任重道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稳定低生育率仍然是一个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2.人口素质现代化的现状。我国人口素质现代化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身体素质方面。尽管我国居民享有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已达到了世界中等国家水平,昔日的“东亚病夫”一跃而成为当今世界的“体育强国”,目前婴儿死亡率为28.38‰,平均预期寿命为71.40岁;但是据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公布的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呈全面下降趋势,特别是肌力、耐力和柔韧性下降幅度较大,肺活量甚至低于1985年同龄人群,7-18岁男孩肥胖率大幅度增长,40岁以后血压升高,肺活量下降,身体机能明显降低。

表1 我国人口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对比(%)

项目

 平均水平   中国 

实现度

综合实现度

人口再生产类型 出生率  12.04① 11.45 95.10

50.99

自然增长率0.32②4.66

6.87

出生预期寿命 77.62③ 71.00

91.47

人口素质

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 3.70 6.72

55.06 62.69

平均受教育年限 15.29④

6.35

41.53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14.48 6.69

46.20

人口结构

城镇人口比重

75.86 36.06 47.53 48.81

第三产业人口比重

63.00 33.20 52.70

资料来源:[1]《1999年世界人口数据表》,美国人口咨询局,1999年。

[2]《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1》,科学出版社,2001年。

说明:①②③④为1999年数据,其余均为2000年数据。

教育科技文化素质方面。至2000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超过99%,每10万人中受教育程度人数同1990年相比,大学(含大专)人数由1422人上升到3611人,高中(含中专)人数由8039人上升到11146人,文盲率同1990年相比,下降了9.16个百分点,为6.72%。但是,从整体水平看,目前,我国科技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20~30年。小康社会将是知识经济兴起,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但我国知识经济发展水平比美国至少落后40年。“五普”表明,文盲率在西南和西北地区仍然较高,在西藏甚至高达32.50%。

人口思想素质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文化事业的普及,人们从整体上已告别了昨日传统社会的各种封建、腐朽思想;但是,由于受十年动乱的后遗症影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曾经忽视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各种腐朽的封建残余思想又沉渣泛起,目前,在某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封建宗法势力重新抬头,同时,西方社会的某些不良生活方式也侵入我国,“及时行乐”和“一切向钱看的错误人生观大行其道”(注: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48页。)。

由此可见,我国人口素质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是相当低的,有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人口素质现代化的综合实现程度为62.69%(见表1),这将严重制约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诸目标的实现。

3.人口结构现代化的现状。我国人口结构现代化的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即老龄化)。国际上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或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10%视为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下降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却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势汹猛,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为0.87亿,占总人口的6.69%,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会激增至2.6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届时世界每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老年抚养比将从2000年的16%剧增到49%,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数量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无疑是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

出生性别比“失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就已开始失衡,1981年为108.48,1987年为110.51,1994年为116.30,1999年更跃升至119.35,其中0~4岁人口平均性别比为119.54,4岁为121.06,目前,势头有增无减。出生性别比之高令人深思,因为如果自1980年以来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数和出生人口性别比是真实的话,那么从1981年到2000年出生的4亿多人口中,男性将比女性至少多2000万,“十五”期间,他们陆续进入婚育年龄,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婚配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问题(注:于学军:《“十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前瞻性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1期。)。而婚配人口性别失调可能引起家庭结构失衡,男性单身家庭增多,犯罪比例上升等社会问题,进而影响小康社会的建设。

人口城乡结构不合理,人口城市化水平较低。与建国初期相比,我国人口城市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1949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0.6%(仅相当于英国18世纪之初的水平),1953年为13.26%,1977年为17.60%,1994年上升至28.26%,2000年上升到36.06%,从1990~2000年,我国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平均每年增加约1个百分点,但“后来者并未居上”,与发达国家的70%,80%甚至90%相比,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口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是由一系列结构构成,这里主要是指从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现代型的人口产业结构要求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趋于下降,第二产业中的人口比重逐渐稳定,第三产业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2000年,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为15.9%,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50.9%,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33.2%,而发达国家的人口产业结构基本构成是:第一产业为3~5%,第二产业为25%左右,第三产业为70%左右,如美国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仅为3.5%。与之相比,可以说,我国的人口产业结构现代化还远未形成。2000年,我国人口结构现代化的综合实现程度仅为48.81%,这表明,在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时期,仍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不断的优化人口产业结构。

4.人口数量现代化的现状。人口数量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量日益适度合理,并能实现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尽管我国的人口生育率已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但是,由于人口再生产自身的规律和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我国的人口总量仍将持续增长几十年。 “十五”期间,全国育龄夫妇平均每年增加200多万,2010年末,我国总人口将达到13.8亿,2020年为14.8亿,2030年为15.4亿,2040~2050年,将达到峰值,接近16亿。

人口膨胀,给我国的就业、住房、交通、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成为其它社会问题的根源。由于“人口的分母效应”,人均资源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相对短缺的格局愈加突出。例如,2000年,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耕地仅占7%,人均只有0.086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进入小康社会,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加大资源耗费,加剧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急剧膨胀的人口,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有迹象表明:我国目前的人口规模,在部分地区已经接近甚至超越了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毁林开荒、滥垦乱伐,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大气污染等恶果,不仅不利于当代人的发展,而且给后代人的发展造成了伤害。

显而易见,现阶段我国人口现代化的程度较低,人口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能否解决好我国的人口问题,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加快实现人口现代化

目前,我国的人口现代化机遇与危机并存。说它是机遇,是因为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工业化,迅速推进社会现代化的有利时期,人口现代化的基础条件较好;说它是挑战,是因为我国的人口问题实在太多了,要走的路还很长,而且在未来可能还有许多不确切因素的干扰。面对严峻的现实,不进则退,进可以实现人口现代化,建设好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现代化;退则不但使人口现代化夭折,而且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甚至危及现代化的真正实现。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和把握有利时期,切实加强人口现代化的建设。

1.坚持以计划生育为主的人口政策,积极稳定低水平生育率。提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继续实施“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促使人口转变的彻底完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创造良好的人口条件和人口环境。

2.加快医疗卫生保健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人口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尽管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新生儿缺陷率和死亡率还比较高,中年人身体机能明显下降。因此,必须实行优生、优育,加强妇女的生殖健康和卫生保健,发展心理医疗,以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人口的文化思想道德素质。在改革开放、世界日益连成一体,什么都可以引进的今天,唯有人口的素质不能引进,科教兴国的实质就是“素质立国”(注:邬沧萍,穆光宗:《中国人口现状和对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4页。),举凡能够成功实现社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度,莫不高度重视国民素质,特别是劳动人口素质的提高和教育、科技、文化的普及。

4.加快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争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高经济实力,为实现人口现代化奠定必需的物质基础,实现稳定合理的人口产业结构现代化。

5.建立完整高效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健康的老龄化。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我们要建立统一、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

6.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精神文明能够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改善和提高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抵卸各种腐朽思想的能力。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尤其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宣传、教育,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促进现代人格素质的形成。

总之,在现阶段,我们必须正视严峻的人口状况,抓住机遇,加快人口现代化的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标签:;  ;  ;  ;  ;  ;  ;  

论人口现代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