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是第一劳动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分子论文,劳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明论断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为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中央最近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大决策。知识分子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体力量。所以,能否顺利实现科教兴国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真正把我国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关键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要进一步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在国民思想中确立知识分子是第一劳动力的观念。
一
知识分子是第一劳动力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必然结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主要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因素构成。其中,作为劳动者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的主体。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成为直接的生产力,而且成了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已成为世界各国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来表示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力特点,即生产力=(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科学技术。而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和发明者,是推动科学技术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无一不是由知识分子发起、推动和完成的。显而易见,在现代社会,如果说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的话,那么知识分子毫无疑问已经成了第一劳动力。江泽民同志最近提出:“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
知识分子是现代社会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毫无疑问,知识分子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生产的主力。但是,在过去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生产主要以畜力和人的体力为动力,因此体力劳动者是社会生产的主力,是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作为脑力劳动者的知识分子只占成员的极少数,主要从事精神文化生产和社会管理活动,一般并不直接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所以对社会物质生产所做的直接贡献很小。由于那时知识分子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当时占社会大多数的体力劳动者中形成了知识分子光说不干,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的观念。“百无一用是书生”,正是那个时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评价。然而,当人类社会发展到工业时代,社会物质生产由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到工业生产方式,知识分子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工业社会里,科学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与社会生产密切结合,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西方的一项著名研究表明: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20世纪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依靠科技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到六七十年代上升到50%左右;到80 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甚至达到90%以上。另一项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产品的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长10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首要力量,作为科技生产主力军的知识分子不仅直接参与到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中去,成了直接的物质生产劳动者,而且成了劳动者中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单个人劳动所创价值最大的群体,成了社会物质生产劳动的骨干力量。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据统计,在社会生产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为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为6∶4;在自动化条件下为1∶9;现在,在使用计算机控制和机器人操作的“无人工厂”里,体力劳动消失了。可见,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知识分子已经日益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
知识分子是推动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而推动科技进步发展的主要力量是知识分子。首先,知识分子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如果说过去的科技进步,特别是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巨大改进与发明,如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从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的巨大技术进步,以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等,都主要是由体力劳动者中的能工巧匠来完成的,那么,自从近代实验科学产生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每一个进步,则主要是由知识分子推动的。近代科学产生以后,科学技术研究逐渐成了主要是知识分子从事的职业,所以无论是近代化工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中,还是在当代以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中,知识分子都扮演了主要角色,成了当之无愧的绝对主力。现在,科学技术事业真正成了知识分子群体的事业。其次,知识分子是现代科技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在近代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科技知识的传承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父子、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的。那时人们的教育文化水平普遍低下,许多生产技术知识主要是通过口头相传的形式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学校虽然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但在前工业社会,一方面能上学受教育的人很少,平民基本上没有上学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人文知识、伦理道德和宗教教义,没有生产科技知识。所以,那时的学校和学校教育出来的知识分子对传播科技知识所起的作用并不很大。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也迅猛发展起来,学校由过去专为少数人服务的“贵族学校”变成了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平民学校”,平民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和能力。科学技术知识也被纳入了学校教育范围,并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在现代社会,全民义务教育在世界各国普遍推行,专门对社会劳动者进行新的科技知识培训的职业学校教育正在迅速发展,“终身教育”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因此,学校成了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的一个主要渠道。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等各种大众传播工具也蓬勃发展起来,成为现代社会传播科技知识的又一个主要渠道。而从事教育工作、新闻出版工作和计算机信息工作的主体,正是这些领域的知识分子。因此,知识分子不仅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开拓者,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主要推广者。
知识分子日益成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知识分子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不是工人阶级中的普通的一部分,而是工人阶级中受教育最多,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那一部分,可以说是工人阶级中的骨干力量。科学技术与生产的日益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研究成为生产过程内在的一部分,成为第一生产过程,是现代社会生产的突出而鲜明的特征。本世纪以前,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相互作用的关系,是生产的实际需要刺激了技术的发展,生产和技术的实践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按照生产→技术→科学的顺序发展的。而在现代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技术、科学的相互作用机制已经完全逆转过来,科学理论不仅走在了技术和生产的前面,而且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发展顺序。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运用量子力学研究固体中电子运动过程,建立了半导体能带模型理论,使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蓬勃发展起来,并促进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运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科学理论,发展起生物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食品工业等领域。现在国内外的每一个大企业都有庞大的科研机构和高额的科研经费,科学研究成为第一生产过程,科研成果直接在企业内转化为产品,成为市场竞争的根本保证。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越来越巨大的作用,现代社会生产和社会服务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许多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正在被各种自动机械和计算机所取代,对劳动者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已不再取决于体力的大小,而主要取决于知识水平和智力的高低。据统计,我国手工业工人人均产值约为2000元/年, 传统工业工人人均产值约为2万元/年,而高科技产业的技术人员人均产值则达10~20万元/年。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力结构向着知识化、智能化趋势发展,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以美国为例,1930年~1968年期间,“蓝领”职工增加60%,工程技术人员却增加了450%,科研人员增加了900 %。 1956年,美国“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1977年,美国脑力劳动者所占比例为50.1%,脑力劳动者人数已超过体力劳动者,揭开了脑力劳动者成为现代社会劳动主力军的新纪元。显然,工人阶级的知识化或知识分子化,知识分子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正是有鉴于此,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大大提高我国劳动者中科技人才的比例,提高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二
知识分子作为一个在现代社会生产中越来越成为主要劳动力的社会群体,其产生和发展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尚未分工,因此,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还没有出现。
知识分子是在人类文明时代诞生的。当人类走出野蛮蒙昧的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一小部分人不再直接参加社会物质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自然、社会、宗教等问题的思考和文学艺术的创作,这部分人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批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产生以后,在直到工业社会以前的二千余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由于社会物质生产、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的限制,成长发展十分缓慢。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里,土地耕种是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生产劳动。农耕劳动主要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人的体力和畜力为主要动力来进行的,因此,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被排除在了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之外。在农业自然经济时代,知识分子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精神文化知识的传承、创造和社会的治理。那时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人文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共同理想。在欧洲,知识分子除了当官从事社会治理工作外,也当神父或牧师,从事教会工作。著书立说和开业授徒,从事精神文化创造和文化教育工作,是那时知识分子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社会职责。即使那些在政界和宗教界春风得意、飞黄腾达的知识分子,一般也总忘不了吟诗作赋、著书立说,或招收几个得意门生。由此可知,在前工业社会,知识分子没有直接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并不象我们过去所认为的那样是知识分子好逸恶劳,不愿意参加,而是由社会分工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等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生和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时代。在工业社会里,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直接参与到了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去,并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中的一支越来越重要的骨干力量,初步显示了知识分子在人类物质生产中的巨大作用。一方面,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要素之中,成了推动生产发展的首要动力,作为脑力劳动者的知识分子找到了科学技术这个直接参与和作用社会物质生产的工具或方式,通过从事科技活动和把科学技术应用到社会生产过程中去,从而直接参与了社会生产活动,成了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一支不可缺少的独立的力量。另一方面,伴随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教育事业也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起来,社会成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普遍提高,知识分子队伍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现在,知识分子的活动已不再局限于人文知识领域,而开辟了与社会物质生产直接相联系的自然科学技术领域。通过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知识分子不仅大大提高了自己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成为一个基本的社会阶层,而且为自己的继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和道路。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微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分子迎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开始成长为社会劳动的主力军。由于微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工具开始向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智能化方向过渡,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各种信息装置和智能系统不仅完全代替了体力劳动的职能,而且代替了脑力劳动的部分职能。据统计,美国电子计算机在1982年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000亿脑力劳动者一年的工作量。社会物质生产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发生着由主要依靠体力劳动或体力劳动的机械化、自动化向主要依靠脑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自动化的重大转变。这一伟大的历史转变,要求劳动者必须通过系统学习和训练,掌握科学技术才能从事生产劳动,意味着体力劳动将在生产中逐渐被脑力劳动所代替,脑力劳动将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知识分子将日益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者。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脑力劳动者超过体力劳动者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一事实不仅表明知识分子开始成为社会生产劳动的主要力量,而且还表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工的消灭将不是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者的结合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体力劳动不断减少和脑力劳动不断增长,脑力劳动最终取代体力劳动来实现的。
三
在国民中确立知识分子是第一劳动力的观念,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确立知识分子是第一劳动力的观念,有利于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响亮口号,但改革开放十多年了,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在我国至今尚未形成,我国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据有关机构最近对全国科技人员的一次抽样调查发现,有60%以上的科技人员都感到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都不太满意。“脑体倒挂”问题成了社会的老大难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在认识上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人们没有认识到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第一劳动力的骨干作用,没有看到知识分子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巨大贡献。只要国民真正认识到了知识分子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第一劳动力,那么,提高脑力劳动者和知识分子的待遇,从根本上扭转脑体倒挂的一切措施,就会得到国民心理上思想上的普遍支持,“脑体倒挂”这个困难的社会问题就会得到根本解决。随着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就会在社会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社会环境便由此顺利形成。
确立知识分子是第一劳动力的观念,有利于尽快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的重大决策。如何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这一重要转变,是我国当前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长期以来,我们之所以一直坚持主要靠扩大建设规模,增加生产要素投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除了经济体制上的原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直接原因就是对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和发挥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在经济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质上就是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实现低投入、低消耗、高质量、高产出。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二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而知识分子既是推动科技进步的主力军,也是推进社会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无疑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力。显而易见,提高国民对知识分子是第一劳动力的认识,更好地发挥知识分子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项根本措施。
确立知识分子是第一劳动力的观念,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要实施这一重大战略,无论是大力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全面推进科技进步,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实现科技兴国,还是坚持教育为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造就大量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实现教育兴国,都只能主要依靠广大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来完成。因此,在国民中树立知识分子是第一劳动力的观念,进一步调动知识分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科教兴国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