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心理分析预防人因事故的研究论文_叶薇

通过心理分析预防人因事故的研究论文_叶薇

(浙江浙能北海水力发电有限公司 310020)

摘要:从心理研究的角度,分析人员在日常安全生产实践中发生的各类事故原因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将关注点放在易发事故行为人不安全心理的疏导上,提出对策及建议,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关键词:不安全心理;对策; 建议

0 引言

安全生产管理原理是从生产管理的共性出发,对生产管理中安全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所得出的安全生产管理规律。其中,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本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都是需要人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的。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基于心理、生理、环境和行为等方面产生。对人的因素而言,加强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进行科学的安全管理,从心理和操作管理上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就等于砍断了事故产生的人的因素轨迹。

1 不安全心理状态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缺点,包括鲁莽、固执、过激、神经质、轻率等性格上的先天缺点,以及缺乏安全生产知识和安全生产技术等后天的缺点,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其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心理状态有以下几种:

1.1 自我意识弱化,从众心理

盲目从众心理是自身行为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无法用自己的识别能力做出判断的一种心理。人云亦云,是人员在适应群体生活中产生的必然反应,但是由于盲目从众,一些不安全的思想、行为很容易泛滥,从而严重威胁安全生产。

1.2 过于自信,侥幸心理

在这种心理状态的支配下,操作人员凭印象,毫不怀疑地根据过去的经验,习惯性地开始工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定势,心理定势表现在人们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倾向性,心理定势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在面临问题的时候迅速找到解决的方法,另一方面则会阻滞我们对于不同问题的正确处理。

1.3 心浮气躁,省能心理

浮躁心理是指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恒心,喜欢投机取巧,讲究急功近利,强调短、平、快,希望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做最多的事情,获取利益最大化,也是惰性心理的表现,它形成的直接结果是忽视必要的安全工作流程,不按照安全规程操作,不注重安全防护等。

1.4 盲目抢工期,“重生产”心理

因抢工期而违章蛮干,比如安全措施未做完就开工、发现重大隐患“听之任之”、安全设施缺失不予以补充等,一味地追求结果。

1.5 惊弓之鸟,焦虑心理

焦虑是我们工作生活中(如降职减薪水、工作失误、面对升职竞争等)由于实际压力而导致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人们对情境中的一些特殊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例如曾经因为工作失误被处分,自此之后总是担心再次出错,焦虑情绪不断困扰自己,日常工作中像一个放哨站岗的士兵,无时不刻不在警惕状态,对工作环境中的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很敏感,甚至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1.6 负面干扰,忧郁心理

作业人员因和同事或家人发生过争执、夫妻不和等产生低落情绪,由于忧虑造成情绪沮丧或思想不能集中。

1.7 情绪对抗,逆反心理

由于批评、教育、处罚方式不当,不能使人员客观、准确地认识事故的本质,产生对抗心理,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2 案例分析及对策和建议

2.1 案例分析一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拨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源头就是“从众”心理。引发从众心理最值得注意的是“群体效应”。例如,我们常常发现在生产现场, 虽然企业明文规定:“进入生产区域必须要规范佩戴安全帽,穿着材质合格的工作服,衣服和袖口必须扣好。”但是,如果有一个人,他的安全帽虽然戴了,却没有系帽带,他的工作服虽然穿了,却没有扣扣子等,类似这种违章,如果安监人员没有及时予以纠正,就会引来一群人的效仿,很容易导致“从良则良,随莠则莠”现象。相反,如果在一个安全管理规范严格的单位,从众心理又可以起到巩固安全秩序的作用。

2.1.1 对策和建议

从众心理普遍反映了人员自我意识弱化,缺乏主观倾向性,独立性较差。通过让员工有意识地识别自身的想法、感受和行为的方式,帮助他们深入洞察自我,用积极正面的角度看待自我,对于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以及个体特征等形成正确的判断和评估,而别人的态度、行为仅作为参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强化责任意识,让每位员工熟知自己岗位的职责,戒除履职“滥竽充数”的心态,强化履职的监督考核,针对履职情况兑现奖惩。

2)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及安监人员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领头羊”作用,首先各级领导干部及安监人员要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技术水平、道德水平得到大众的认可,才能赢得大多数人的信任,才能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权威效应”才能慢慢的聚集而成。

3)强化“较真”意识,培养敢说话,敢说真话的员工,敢于制止或纠正其他人的违章行为,尤其是各级安监人员。为使各级安监人员放下包袱,敢于动真碰硬,认法不认权,认事不认人,解决安监人员怕得罪人的后顾之忧,切实维护安监工作的权威性、独立性,可实行各级安监人员的年度工作绩效由企业领导和上级企业的安监部门考核和认定,不再参与本企业的横向测评。

4)很多时候人们由于自身缺乏知识、行为准则或多种原因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自己行为的“合适性”的信息,我们称之为参照对象。在安全管理中,对在群体中作为大众的参照对象的少数人集中开展思想教育、纪律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使之转化为正面的典型,随着教育转化工作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转化典型加入到自觉遵守安规的行列,典型效应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2.2 案例分析二

2016年某日,自卸车辆驾驶员王某(死者)开车至某石膏库提货,装载车司机詹某负责往自卸车装石膏,10分钟左右装卸完毕。约3小时后,詹某发现该自卸车一直停在原地未驶离,立即电话联系王某,发现王某手机无人接听。各方现场寻找无果。经调看监控后发现,王某已被石膏覆盖掩埋,经组织施救后,抢救无效死亡。

死者王某安全意识淡薄,驾驶车辆进入石膏车库后,在未告知装车司机的情况下,擅自进入自卸车车厢进行清理作业,在自卸车石膏装车过程中被石膏掩埋,是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装载车司机詹某在未确认运输车辆司机是否撤离、未鸣喇叭的前提下,冒然进行装车作业,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不难看出,死者王某与装车司机詹某都凭借历次工作的经验,在完全无沟通、无协调的情况“胸有成竹”地在各自的“领地”展开作业,毫无觉察危险已经靠近。

2.2.1对策和建议

1)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因为行为是由意识来支配的,安全意识可以通过安全培训、事故警示教育等方式进行建立培养。其中,事故警示教育是帮助树立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警示教育片重现一幕幕惨痛、冰冷、残酷的黑色事故瞬间,剖析各类事故的直接和间接原因,详实呈现,发人深省,警示大家要在哀思中反思,在反思中谨记 “红线”不可逾越,逐步完成“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意识转变。

2)开展全员和相关方安全教育,开展安全技术交底及操作规程、作业管理流程的交底,使作业各方熟知作业流程及规范,协同合作,杜绝“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在作业过程中做好“不伤害自己”的同时,也要“不伤害他人”。

3)有效运用“人本原理”的“动力原则”和“激励原则”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遵照执行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的工作动力。

3 其他对策及建议

基于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规律,除了以上几点,在此再提出三点对策及建议:

1)安全技能是安全价值观的体现。安全技能是一个人掌握安全技术的能力,实践证明,安全技能直接关系到作业者的安全状况,也从中体现出个人的安全价值观。这一点在特殊工种作业人员身上体现的格外突出,因为特种作业人员从事的作业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人身伤害事故。这就要求必须通过各工种安全技能的培训学习,使作业人员知晓怎样干安全,怎样干不安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避免受到伤害。

2)科学运用“人本原理”的“能级原则”,建立一套合理能级,“知人善用”,根据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工作,例如企业的人事劳资部门在分配员工工种时,组织部门在安排领导干部管理岗位时,生产管理者在下达生产任务时,都应当考虑到员工的思想素质、性格特点、心理状态、技能特长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做到恰如其分,让员工处于适中的工作压力下,避免产生烦恼、焦虑情绪,保证能级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如对进行危险作业的人员,应尽量选配安全型的人员。

3)在不断总结安全生产管理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完善企业安全文化,通过调动职工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形成对安全生产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精神风貌、行为规范以及对传统习惯有所“扬弃”的一种共识,培育职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使员工自觉抵制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自觉维护自身应有的安全和健康权利。

参考文献:

[1] 仝世渝,周婧婧,胡启明,陈仁全.电力员工安全心理状况研究[J].电力安全技术2013(3):7-14.

[2] 张 舒,史秀志.安全心理与行为干预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1):23-29.

作者简介:

叶薇(1984-),浙江丽水人,助理工程师,长期从事发电厂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论文作者:叶薇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9

标签:;  ;  ;  ;  ;  ;  ;  ;  

通过心理分析预防人因事故的研究论文_叶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