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000家最大企业的区域分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区域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4年中国1000最大工业企业(以下简称1000大)数据。根据这一最新数据及2002、2003年中国最大1000家工业企业数据,我们对1000大的分省市、区域及部分行业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善区域分布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非均衡的中国:入围企业分省(市、自治区)的分布情况
在各省、市、自治区进入1000大企业数量排名中,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以122家名列榜首,占总数的12.2%。环渤海地区的山东省以121家企业居第二。珠三角地区的广东省也以较为接近的113家企业进入三甲。
如果不按入围企业数量,而按入围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则冠军落入山东之手,其入围企业共计营业收入8276亿元人民币;亚军为广东省,共计8144亿元人民币;季军为江苏省,共计7002亿元人民币。
以入围1000大的企业数量为标准,我们将全国各省市划分为五个梯队。第一梯队:入围企业数量在100家以上的,有苏、鲁和粤3省,正好分别代表了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这三个中国最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第二梯队:入围企业数量在50-100之间的。有浙、辽、豫、沪、冀、川6省。第三梯队:入围企业数量在20-50家的,有川、津、京、晋、皖、陕、黑、鄂、湘10省。第四梯队:入围企业数量在10-20家的,有渝、吉、蒙、滇、赣、甘、桂、新、闽9省。第五梯队:入围企业数量在10家以下的,有贵、青、宁、琼、藏等5省。
入围企业数量最多的前5个省占全部1000家企业数量的48.3%、营业收入的49%、资产总量的42%、从业人数的41%,入围企业数量最多的前10个省占全部1000大企业数量的70%、营业收入的70.3%、资产的65%、从业人数的65%。上述数据表明,1000大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省份。
表1 各省市进入1000大企业数量及收入
名次(按入围 省(自治区、入围企业
2004年1000大中
企业数) 直辖市)数量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1
江苏
122 7002.4
2
山东
121 8276.3
3
广东
113 8144.4
4
浙江71 3685.8
5
辽宁56 4269.2
6
河南52 2443.8
7
上海51 5998.8
8
河北50 2440.9
9
四川29 1513
10 天津28 2396
11 北京27 3951.7
12 山西27 1614.6
13 安徽25 1279.4
14 陕西23 2073.4
15黑龙江23 1125
16 湖北22 2378
17 湖南20 1192.2
18 重庆17 708.92
19 吉林15 1984.4
20 内蒙14 729.85
21 云南14 1031.4
22 江西13 848.41
23 甘肃12 828.59
24 广西11 768.11
25 新疆11 659.59
26 福建11 944.58
27 贵州 9 316.74
28 青海 6 205.71
29 宁夏 5 175.07
30 海南 2 116.85
31 西藏 0 0
二、东部畸重:入围企业按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分布情况
入围企业按东、中、西三大区域划分,东部地区京、津、冀、辽、沪、苏、浙、闽、鲁、粤、琼11个省市共计拥有入围企业652家,占全部企业数的65.2%,全部1000家入围企业总营业收入69103亿人民币的68%;中部地区包括晋、吉、黑、皖、赣、豫、鄂、湘8省共计拥有入围企业197家,占全部企业数的19.7%,营业收入的20%;西部地区包括渝、川、贵、滇、藏、陕、甘、青、宁、新、蒙、桂12省区市共计拥有入围企业151家,占全部入围企业数的15.1%,营业收入的12%。
上述数据说明,东中西的差异仍然非常明显。
三、入围企业按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区三大区域的分布
我们对入围1000大的企业在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区的分布进行计算,发现三大区域共计占了全部入围企业数的41.2%。其中长三角地区有244家企业入围,占入围企业数的24.4%,珠三角共有113家企业入围,占11.3%;京津地区共有55家企业入围,占5.5%。长三角入围企业数大于珠三角和京津地区入围企业之和。
在营业收入方面,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区入围企业分别占1000大的24%、12%和9%。
四、沿海领先:入围企业按八大区域的划分
我们计算了1000大在八大区域(李善同,2004)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东部沿海地区以243家入围企业名列第一,北部沿海地区以227家入围企业名列第二,南部沿海地区以129入围企业名列第三。上述三个沿海地区共计入围企业达599家,占全部的60%。第四至第八依次是黄河中游地区(116家)、东北地区(95家)、西南地区(74家)、西北地区(34家)。
在营业收入方面,北部沿海地区以17064亿元人民币的入围总额超过东部沿海地区名列第一,东部沿海地区居第二,南部沿海地区名列第三。上述三大沿海地区占全部营业收入的62%。其他依次是东北地区(12%)、黄河中游地区(9%)、长江中游地区(8%)、西南地区(6%)、西北地区(3%)。
表2 入围企业按八大区域的划分
区域 入围企业数量 入围企业营业 占总营业
收入(亿元) 收入的比重
东部沿海地区 24316687
24.00%
(沪、苏、浙)
北部沿海地区 22717065
25.00%
(鲁、冀、京、津)
南部沿海地区 129 9029
13.00%
(粤、闽、琼)
黄河中游地区 116 59139.00%
(陕、豫、晋、蒙)
东北地区 95 8327
12.00%
(辽、吉、黑)
长江中游地区 82 56988.00%
(湘、鄂、赣、皖)
西南地区 74 42306.00%
(桂、滇、贵、川、渝)
西北地区 34 21533.00%
(甘、青、宁、藏、新)
五、入围1000大的非国有企业在各省市的分布
我们筛选了1000大企业中的民营企业,并且进行排名。结果山东以65家民营企业入围名列榜首,浙江以54家民营企业入围名列第二,江苏以53家民营企业入围名列第三,广东以35家民营企业入围名列第四。上海只有8家民营企业,名列第八。
我们也计算了各省入围民营企业占其总共入围企业的比重,并以此排名。结果浙江以76%名列榜首,山东以54%名列第二,河北以44%名列第三,江苏以43%名列第四。上海以15%排第16位。
六、1000大的区域分布与各地区经济总量、人均收入及市场化水平之间的关系
为了确定1000大相关指标与地区性经济指标的关系,我们对1000大中部分相关参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表3 入围1000大的非国有企业在各省市的分布
排名 省份民营
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
企业数 主营业务 占全省
主营业务
收入(亿元) 上榜企业
收入占全省
百分比 上榜企业百分比
1山东 65 314554.00% 38.00%
2浙江 54 184276.00% 50.00%
3江苏 53 249643.00% 36.00%
4广东 35 265331.00% 33.00%
5河北 22
79944.00% 33.00%
6河南 10
26119.00% 11.00%
7辽宁 8
31514.00% 7.00%
8上海 8
26216.00% 4.00%
9四川 8
32728.00% 22.00%
10天津 7
32125.00% 13.00%
11山西 6
17822.00% 11.00%
12云南 6
25143.00% 24.00%
13北京 4
24315.00% 6.00%
14陕西 49517.00% 8.00%
15内蒙 4
24929.00% 34.00%
16安徽 37412.00% 6.00%
17湖北 39714.00% 4.00%
18重庆 39618.00% 14.00%
19吉林 38320.00% 4.00%
20福建 32427.00% 3.00%
21湖南 27910.00% 7.00%
22江西 29515.00% 11.00%
23
黑龙江 116 4.00% 1.00%
24甘肃 118 8.00% 2.00%
25贵州 11611.00% 5.00%
26广西 0 0 0.00% 0.00%
27新疆 0 0 0.00% 0.00%
28青海 0 0 0.00% 0.00%
29宁夏 0 0 0.00% 0.00%
30海南 0 0 0.00% 0.00%
31西藏 0 0
- -
首先我们看看各省GDP总量与入围1000大企业的数量的相关情况。
从这两个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来看,R平方值很大(0.912),同时显著性水平也很高(F的显著性为7.51E-17),这说明各省市区的GDP总量同该省入围1000大企业的数量的相关性比较高,也即全国省份中,入围1000大企业的个数越多,则该省的GDP总量也越大,证明1000大的确在全国各地区扮演了国民经济主力军的作用。
附图
图1 2004年各省GDP总量与1000大企业入围数量线性拟合图
附图
图2 2004年各省人均收入与1000大中主营业务收入(亿元)线性拟合图
而从各省GDP总量与入围1000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回归分析结果来看,R平方值较大(0.792),同时显著性水平也很高(F的显著性为2.16E-11),这说明各省市区的GDP总量同入围1000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相关性比较高,也即全国省份中,入围1000大企业所创造的产值越大,则该省的GDP也越大,从而再次证明1000大在各地区扮演了国民经济主力军的作用。
从上面的两个分析来看,R平方值和显著性水平都是第一个分析更高。考虑到入围企业数量这一变量本身不是连续的,而是较小数量级的离散值。而1000大中主营业务收入是个连续的值,且值的范围要比入围企业数量要大得多,因而在相关性分析中表现出不一样的拟合程度。另外,各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之间本身相差较大,这也会造成与GDP相关度下降。因而很难说GDP总量与1000大企业个数更为相关。
另外,我们来看看各省人均收入与入围1000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相关情况。
从这一回归结果来看,虽然显著性水平能够达到95%(F的显著性为6.88E-05),但R平方值并不足够大(仅为0.426),这说明各省市区的人均收入同该省入围1000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有一定的相关性,也即全国省份中,入围1000大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越多,则该省的人均收入也越大,但是企业数量的增长也只能部分地说明人均收入的增长(约为43%)。
为什么如此?我们认为,可能是由于绝大多数入围的企业都是国有企业,并且这些国有企业大多处于石油等国家垄断性的资源领域,大部分收入要上交中央。因此这些企业的收入与当地人均收入虽然有关系,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地人均收入的差异性。
最后,从各省人均收入与入围1000大企业的数量的回归分析结果看,虽然显著性水平能够达到95%(F的显著性为0.007),但R平方值并不大(0.223),这说明各省市区的人均收入同该省入围1000大企业的数量的有一定的相关性,也即全国省份中,入围1000大企业的个数越多,则该省的人均收入也越大,但是企业数量的增长也只能部分地说明人均收入的增长(能说明的部分约为22%)。
这一结果同上一分析的结果是类似的,即人均收入同入围企业数量相关性并不大。虽然有很多企业入围,但同样地,由于这些企业的性质,留在当地的企业利润并不能明显地影响当地人均收入。
七、各省市入围企业按行业类型的分布状况
根据《中国行业年度报告》(2004年)的分类,资源类行业包括农业、能源、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行业。在本数据样本中,我们根据具体类型条目,将如下行业划入资源型行业:电力、金属、煤炭、农副、燃气、石油、水务。
在1000大企业中资源型企业全国共275家,占27.50%;而所有资源型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共和的34.93%,数量达24135亿元。由此可见,从全国来说,资源型企业收入在所有企业中占据了比较大的份额。
我们也可以观察三大地区资源型企业个数及主营业务收入的统计数据。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型企业个数占本地区入围1000大企业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5.69%和42.38%)和资源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本地区入围1000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的百分比(分别为48.39%和48.83%)都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依次为18.56%和28.54%)。这说明,越是发达的地区,资源企业的比重越小,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多依靠资源型企业来发展经济。
从资源企业主营收入占各省所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百分比来看,东西部的差异不如在企业数量上那么明显。除了中西部地区之外,东北的黑龙江、辽宁以及东部沿海的山东等省份资源经济比重也较大。而这些省份都拥有煤炭、石油等资源优势。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资源丰富的发达地区都在发展资源经济,并且在全省经济占有相当的份额,这也说明我们国家资源消费趋势仍然走强。
表4 八大区域资源型企业个数及主营业务收入统计数据
区域 1000大中资源资源型企业个数占资源型企业主营业务 资源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
型企业个数本地区入围
收入(千元)本地区入围企业
企业总数的百分比
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的百分比
东部沿海地区 25 10.29% 320086728
19.18%
南部沿海地区 10
7.75% 219975647
24.36%
西南地区17 22.97% 118888614
28.11%
北部沿海地区 68 29.96% 621334759
36.41%
长江中游地区 30 36.59% 209254882
36.72%
东北地区35 36.84% 385667208
46.32%
黄河中游地区 62 53.45% 353428172
59.77%
西北地区28 82.35% 184934353
85.86%
从八大区域的分类数据来看,资源型企业个数占本地区入围1000大企业总数的百分比与资源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本地区入围1000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的百分比在排序结果上表现得比较一致。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无论在营业收入和企业个数上,资源型企业的比重较其他地区都显得非常低。而在黄河中游地区和西北地区,资源经济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北地区资源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本地区入围1000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的百分比更是达到了85.86%。
表5 八大地区重化工业企业数量及主营业务收入统计数据
区域
大中重化工业重化工业企业数量占 重化工业企业主营业务 重化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本
企业数量 本地区入围 收入(亿元) 地区入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和
企业总数的百分比的百分比
南部沿海地区2519.38% 3268 36.19%
东部沿海地区
10643.62% 9943 59.59%
西南地区 5067.57% 2714 64.18%
北部沿海地区
14363.00% 11908 69.78%
黄河中游地区9279.31% 4897 82.82%
长江中游地区5870.73% 4882 85.69%
东北地区 6972.63% 7523 90.35%
西北地区 3397.06% 2125 98.68%
另外,泛环渤海地区(鲁、辽、冀、津、京、晋、蒙)1000大中资源型企业个数为109家,占本地区入围企业数的33.44%,稍高于27.50%的全国平均水平。本地区2004年1000大中资源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272亿,占本地区所有入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9.16%,也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般地,重化工业包括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七大工业。按照这一理解,再根据1000大数据的实际分类,我们将如下行业划入重化工业之列:电力、钢铁、化工、金属、矿物、煤炭、汽车、设备、石油。
从全国来看,1000大中重化工业企业有576个,而主营业务收入达47263亿元,在总的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高达到68.40%。由此可见,重化工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仍有一定的差距。东部地区重化工业企业数量占本地区入围1000大企业总数的百分比为48.31%,而中、西部地区在这一数据上远大于东部地区。在重化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本地区入围1000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的百分比上,东部地区占61.43%,也明显小于中、西部地区的87.92%和75.44%。可见,发达的东部地区重化工业的比重要远小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但在总量上,东部地区重化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28902亿,大于中西部地区之和。
八大区域的重化工业分布比例也差别很大。发达的南部、东部沿海地区重化工业的营业收入份额仍是最小的,仅为36.19%和59.59%。而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的百分比均超过80%。这四个区域里面除了东北地区外,均为欠发达地区。而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化工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经济效能作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振兴东北计划的成效。
2004年1000大中环渤海地区的重化工业企业数量为220家,占本地区入围1000大企业总数的67.48%。重化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770亿元,重化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本地区入围1000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和的75.05%。由此可见,鲁、辽、津等省市的工业基地的辐射作用仍十分明显。
我们再来看看重化工业及资源型企业两类企业在1000大中的情况。由于两种企业类型都包括了电力、金属、煤炭、石油行业的企业,在分析时我们不计入重复的企业。2004年1000大中全国重化工业及资源型(无重复)企业个数为594家,占59.4%,重化工业及资源型(无重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8077亿元,占全国1000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9.57%。这说明,重化工业及资源型企业收入在全国1000大企业收入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这类企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八、入围企业地区分布差异的时间波动
我们还以上海、江苏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代表省份,广东作为珠三角地区的代表省份,山东和辽宁作为环渤海地区的代表省份,看看入围企业数量的变动情况。结果发现,广东入围企业2004年比2003年狂减45家,上海减少了22家,江苏略增4家,辽宁略减1家,而山东猛增25家。
与此相应地,上述省份入围1000大企业的总体营业收入也出现了不同的波动。山西2004年入围企业的全部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了101%,山东增长了80%,而江苏、广东只有21%和16%,上海更是为零增长。
我们认为,上述戏剧性的变化可能与近年来资源产业价格的上升引起的利益格局变动有关,也与宏观调控以来政府有保有压的政策导向有关(长三角的钢铁、房地产都是被压的产业,而山东的资源产业为保的产业)。为此,我们对煤炭大省山西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山西入围1000大的企业2004年比2003年增长了11家。由此大体可以猜测,主要是由于中国产业进入到重化工业,能源和资源类企业产值和利润急剧上升,导致了地区大企业数量的变化。这与世界石油企业在财富500中地位的上升是一致的。2004年是石油公司的“黄金年”。在最新公布的2005年《财富》全球500强公司排行榜上,英国石油(BP)、埃克森美孚、荷兰皇家壳牌和道达尔等4家石油公司进入了前10位,其中前3家占据了2-4名的位置,英国石油的运营收入急剧上升已经开始动摇沃尔玛的龙头地位。
九、本文小结及政策建议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同时,由于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各产业之间也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而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均衡如果不加以引导和解决,势必影响到改革的成效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根据上面对2004年1000大企业的一些指标进行分区分类的分析,我们得出几点基本结论以及政策建议:
1、当前中国的大企业在地区间的分布相当不均衡(按新的八大经济区域的划分,要相对均衡一些)。如果要发挥好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必须充分实现核心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互动与互补。对东部地区而言,如果没有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援将会失去,东部地区也就不可能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因此本文的分析结论是支持国家统筹发展的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的。
2、当前中国的经济版图仍处于快速的变化之中,各省市大企业上升和下降的相对变化也很大。由于资源和能源在中国地位的上升,拥有资源和能源的省份,其大企业成长非常快,进入1000家的数量增长也很快,而在上世纪崛起的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目前暂处于相对地位的下滑态势。这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不断加强。由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战略地位凸显,而其本身的稀缺性又使得它们的供给越来越难以满足高速经济增长的需要。因而国家在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同时,还应积极发展新型环保型替代性能源(资源)。
3、目前大企业在不同地区分布的这种变动既反映出国家区域政策如统筹发展战略已经出现效果,也反映出宏观调控“有保有压”的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因而有一定的短期色彩,其进一步的变化值得关注。
表6 入围企业地区分布差异的时间波动
省(自治区、
2003年主营业务2004年主营业务
主营业务收入2003年入围2004年入围 入围企业
直辖市)
收入(千元) 收入(千元)增长率(%) 企业数 企业数增减数量
广东
8133
814415.52 158113-45
上海
5193
59980.1473 51-22
江苏
5779
700221.18 118122 +4
辽宁
3450
426923.73
57 56 -1
山东
4584
827680.53
96121 25
山西
8021614101.25 16 27 11
4、国家要加强全局性的结构调整,坚持统揽全局的方针。特别是在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的同时,国家还应统筹规划,积极扶持、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其他互补产业,使各产业均衡发展。
5、国家要积极推动各地方增长方式的转变,坚持节能增效,优化资源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中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的比重比较大,这除了由于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资源优势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使得这些地区发展其他产业的优势不明显。与中西部地区相比,目前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倾向于发展高新产业及知识、创意、服务等第三产业,而越来越不鼓励发展那些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损耗大的领域,但中西部地区则显得有点饥不择食,已成为东部地区淘汰产品、技术的梯级产业转移基地。为此,国家应在全国大力推广环保、节约、提高效能的高新技术,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效率,并有必要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的多种手段有效地加以调整。
6、对于极不发达区域如西北地区,中央政府应予以更加关注,特别是要从政策、人力资源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以克服地区间大企业发展的不均衡现象。
中国实施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一方面创造了东部经济发展的奇迹,使中国宏观经济跃上了新台阶,而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只有充分认识到我们当前的现状,实施国家统筹发展的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才能充分发挥各地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同时,密切注意中国当前各产业发展的变化,才能更科学、有效地从长远来规划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论文; 中西部地区论文; 人均收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