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越来越科学化,越来越多的管理理论被应用于企业的发展中。激励理论可以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高效率地实现企业组织目标,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运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激励理论;企业管理;负激励;强化理论
1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使人的动机系统被激活并处于激奋状态,推动人向其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激励理论就是企业管理人员根据员工的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调动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性,高效率地实现企业组织目标的理论。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研究,激励理论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内容激励理论:针对激励原因和起激励作用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该理论认为激励的重点就在于激发动机,满足员工需要。内容激励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其将人们需求等级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五大类,当低一级的需要被满足后,这种需要就会失去激励作用,高一级的需要就会变为激励的动力。根据该理论,管理人员需要在深入了解员工需要的基础上,把握员工的优势需要,尽可能满足员工的优势需要。
过程激励理论:指利用动态分析手段去探究激励问题,其目的在于找出有关员工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围绕这些因素展开研究。过程激励理论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该理论指出,一个员工不仅会关心自己的薪酬,还会同时关心同事的薪酬并进行比较,只有主观上认为平衡时,才会认为是公平的。根据该理论,管理人员需要公正对待每一位员工,在薪酬发放等待遇方面尽量公正合理,同时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人事管理制度,量才而用,用人所长。
行为后果激励理论:指以行为后果为对象,研究如何对行为进行后续激励。这一理论主要包括“强化论”和“归因论”两种。斯金纳的“强化论”认为,员工过去行为的后果对其行为有很大影响,行为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海德的“归因论”则认为,通过观察员工外在的行为表现,并对员工的行为过程进行因果解释,可预测其今后的行为。
2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提升员工素质的关键途径
《庄子•田子方》中记载:夫哀莫大于心死,即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意志消沉、麻木不仁。有效的激励可以通过调节员工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充分发掘员工潜能,支撑其发展积极向上的工作观念,避免出现消极的工作态度,提高员工工作主动性和工作效率,实现员工的自觉自律,进而提升员工的个体素质。
2.2吸引企业人才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要提高其市场竞争优势,必须拥有与其相匹配的人才资源。企业能否拥有相适应的人才资源,取决于企业对人才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有效的激励可以吸引企业需要的人才,并且留得住人才。
2.3建立良性企业氛围的催化剂
一家成功的现代企业,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氛围。有效的激励,在提高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工作效率和创新潜能的同时,形成鼓励创新、鼓励多劳多得的企业氛围,同时,通过激励引起适度的人才竞争,打造出一种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氛围,可以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和竞争体制,
2.4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发动机
企业是人的集合,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靠的是组织内的人员行为。作为其中单个个体,企业员工的行为深受其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和推动。因此,依靠有效的激励,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吸引和留得住人才,在形成的多劳多得的良好企业氛围里,更有助于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这也是企业应用激励理论的更本目的。
3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盲目激励
一些企业推行激励制度存在照搬现象,使得激励无法体现应有效果。要知道,激励不仅因人而异,还因企业而异。企业之间对激励的借鉴是必要的,但是不可照搬,激励只有建立在本企业员工的需要基础上,才能有效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会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进步。另外,激励也因时而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即使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激励策略,不可墨守成规。
3.2普遍激励
企业采取无差别的普遍激励,实质上等于没有激励,这也是“公平理论”的观点,因为企业无法消除员工之间的比较,因比较产生的“不公平”思想,会严重伤害员工的积极性。企业作为人的集合,企业员工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其个体需求也是多样性和有层次性的,每时每刻,每个人的需求和动机都在变化,制定激励策略时,应注意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以提升激励效果。
3.3缺乏负激励
很多企业制定激励策略时,将激励与奖励混为一谈,混淆了两者的区别,忽略了当员工行为不符合企业目标需求时应该给予的惩罚,或是将惩罚或批评举措流于形式,这样的后果往往是激励效果大打折扣。俗话说“摔跟头,长记性”,负激励更易让人印象深刻,可以更有效的控制员工行为,同时也是对正激励的有效补充,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负激励比正激励更加行之有效。
3.4过度激励
一些企业制定正激励和负激励策略时,施加的约束范围和强度过大,会给企业员工施加过大的压力,使之不敢放开手脚,结果容易伤害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压力超出员工承受范围,则容易伤害员工感情,引起员工的不满情绪和反弹,造成企业内部的关系紧张和群体割裂,破坏企业的良性氛围和凝聚力,阻碍企业目标的实现。
4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4.1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
企业管理人员制定激励措施时,应首先明确每个员工或每个群体的不同需求,在针对这些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企业管理人员还要考量员工的公平期望,为员工创造公平民主的企业竞争氛围,并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和实施标准,包括薪酬福利、晋升通道等都应该经过严格的考核标准,以保证员工获得平衡感和满足感,为企业贡献更多自己的力量。企业还应围绕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建立阶梯式的激励制度,避免激励不足和过度激励。
4.2创建良好的企业氛围
科学有效的激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规范员工的行为,形成团结进取、尊重创新、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促进良性企业氛围的建立,从而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改善员工之间的工作关系,发掘出员工更大的工作潜能。在企业氛围的营造中,要重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有机结合,从身心两方面共同影响员工,增强员工的工作愉悦感、成就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强化激励效应。
4.3提供更多的员工发展机会
实现自我价值,是员工在企业中的最高境界和追求。因此,企业应向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得员工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提升个体水平和素质,获得显著进步,赢得自我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企业应为员工制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避免员工的挫折感影响激励效果,同时,企业还应健全人才再教育机制,对企业人才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培训,吸引和保留企业人才,确保充足的企业人才资源;
4.4坚持正负激励结合的激励措施
在考虑负激励缺乏人性化、易引起误解等短板基础上,将正、负激励实现有机整合,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施行“奖惩结合”、“奖罚分明”的激励措施,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企业员工的良好业绩和行为要及时给于表扬奖励,运用强化理论,使员工好的行为得到巩固。而对员工的不良行为,要进行有理有节的负激励强化,必要时以儆效尤,做到“防患于未然”。
结束语
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重视企业员工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通过激励理论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发掘工作潜能,提升员工的个体价值升值,让员工能够充分感受到存在感和成就感,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从而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方益寿.组织管理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马仁杰,王荣科,左雪梅.管理学原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版.
[3]陈禹安.激励相对论[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4]石晶.分析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生产力研究,2016,02:117-120.
论文作者:金钊1,胡杰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6
标签:员工论文; 企业论文; 理论论文; 氛围论文; 需求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工作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