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中的本能理论述评_心理学论文

现代心理学中的本能理论述评_心理学论文

现代心理学本能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心理学论文,本能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早斯的本能理论

现代心理学中的本能概念是随着心理学家对行为动机的研究而出现的。这一概念本身又来源于达尔文的生物学。该理论认为,动物的本能是一种先天的生物力量,它预先确定了动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活动,它使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表现为一种可以预见的、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桑代克、巴甫洛夫为代表的动物心理学家们运用了本能的概念。他们根据动物的生物本能来研究动物行为的心理倾向。其后,这种理论和方法进一步被引入心理学对人类行为及其动机的研究过程之中。本世纪初,弗洛伊德首先采用了一个以本能为基础的动机理论。他将本能定义为人的生理需要在心理上的表现。他认为人有多少种需要,就有多少种本能,本能推动并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其最终目的在于消除人体的需要状态。不过,弗洛伊德并未详细考察人究竟有多少种本能,他认为该问题应当由生物学来研究。他将人的本能简单地概括为两类,即与生命保存有关的生本能和为死亡服务的死本能。其中生本能包括饥饿、性欲、口渴等。他认为,这些生物本能在人的生命早期得到满足的情况将决定一个人成年之后的行为模式。死本能则是暗中起作用的,它派生出破坏本能和攻击本能等等。当死本能指向内部时,会导致人的自责甚至自杀。而指向外部时,则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视和战争。

本能论的另一个主要倡导者是与弗洛伊德同时代的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他在190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概论》中力图运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阐明,人和其他高等动物一样,都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人和动物在其生物发展史上具有一种延续性,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什么天然鸿沟。因此,既然动物的一切活动都受本能所支配,那么,在决定人的行为和心理作用上本能也占有主要地位。麦独孤将本能定义为“由遗传而来,或是本有的一种生理兼心理的倾向。它使其主体对于某一类客体有知觉而注意;当知觉时,主体感受到一种特殊质的情绪冲动,并且对这个客体亦有一特殊的动作,至少也感受要做出这种动作的冲动。”①但麦独孤也认为,在由本能决定其行为的过程中,人和动物并非完全一样。智慧不高的动物,其本能的动作是本能的纯粹形式,未被智慧和后天学习所改变;智慧程度愈高的动物,其纯粹形式的本能动作愈来愈少,而人的本能倾向则是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相结合来推动其行为的。因此,人的行为从总体上讲可视为遗传本能及其在经验中改变的结果。

由于弗洛伊德和麦独孤的影响,本能论在本世纪初一度广为流行开来,理论家们纷纷寻找各种本能来解答人的行为及其心理倾向。这种思潮是对20世纪以前的理性主义的反叛,它否认人的行为是由理性进行选择的结果,而是将它看成主要是由先天的遗传的力量造成的。

二、本能论的衰落与复兴

然而,本能的观点并没有流行多久,它因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而陷入了困境:一是,继弗洛伊德和麦独孤之后,理论家们过于随便地提出各种本能,不久,一项调查发现,各理论家共提出了数千种本能,以致于世上万物都被看成是由某种本能所引起的。二是,滥用本能概念也混淆了描述和解释的界限,导致循环论证。例如:他常格斗,为什么?因为他有强烈的攻击本能。你怎么知道他有这种本能?因为他常格斗。这样,本能用来解释一切,但又解释不了一切。

由于本能论的上述缺陷,使许多人逐渐抛弃甚至反对本能概念。本能论最强烈的反对者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在1925年公开宣布否定人类本能的存在。华生认为,“人类行为中所有那些似乎象本能行为的方面,实际上都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条件反应。”②因此,决定人类行为的关键因素是后天的学习与经验而不是先天的生物本能。华生之后,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本能论逐渐走向衰落,行为开始被看成主要是学习而来的,而不是由本能所推动的。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取代了本能论而成为行为研究的主流。

然而,本能这一概念并没有消声匿迹,而是以某些新的形式重新出现,并在心理学中继续产生影响。

首先是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起初完全否认人类本能的存在,但许多学习理论家不久就发现,单纯用学习和经验来解释人类一切行为仍是困难的。因而,一些学习理论家如霍尔特、赫尔等人,他们在研究行为的外部动机的同时,又不得不考虑人的内部动机。他们将行为的内部动机看成是由内驱力所推动,而内驱力又是由人的生物或生理需求的缺失而产生。这样,人类行为实际上就成了有机体的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学习理论家们更重视外部环境对行为的决定因素,并用内驱力来取代了本能概念,但由于内驱力这一概念的内容与本能一样,都是涉及人的生物或生理方面的需求,如饥、渴、性、痛苦的解除等等,因此,我们实际上可以将它看成是早期本能概念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可见,学习理论家们把本能概念从行为研究的前门推了出去,又从后门将它偷运了进来。

本能理论的另一发展路线,是由一小批有影响的欧洲动物学家的工作所推动的,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洛伦兹、弗里希和廷伯根。20世纪30年代以来,这些科学家深入研究了动物的一些本能行为,他们称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为习性学。虽然这些人并非心理学家,但他们以一种新的、科学上可以接受的形式复兴了本能概念。

习性学家将本能定义为种属特有的、不变的系列行为。他们的研究表明,这种系列行为普遍存在于同种动物成员的身上,并为他们所独有。这些行为都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同时他们还发现,在种系发展阶梯上,越是高级的动物,其种属特有的行为就越少,而取决于学习来满足需要的行为种类也越多。然而,即使是人类也有一些固有的行为模式。虽然人生来就是文化的产物,并具有理性和道德,但文化和理性并非独立于人的本能而存在,而是与本能相互依赖的,并且,正是人的本能在决定着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

习性学家对本能理论的贡献在于,他们完全采用了一套严格的实验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动物的本能,从科学上证明了动物的本能的释放机制、印刻效应和同类种族的攻击行为等。这些研究成果增进了人们对动物本能行为的认识。但是,由于洛伦兹等人主要是作为动物学家而不是作为心理学家来对本能问题进行研究的,并且,他们所考察和进行实验的对象也主要是动物而不是人类,他们关于人类本能的理论主要还是根据动物本能类推得来的,因此,虽然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引起了不少心理学家的高度重视,但它尚未形成对环境论和学习论的巨大冲击力。

三、对本能理论的重新考察

将本能问题重新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来进行研究的工作,是由第三思潮的代表人物马斯洛所推动的。他在1957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弗洛伊德以来的本能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性的考察。他指出,“根据一般动力论要求来看,本能理论,特别是麦独孤和弗洛伊德提出的本能理论,具有某些当时未被充分理解的优点。”③而它们未被充分理解的原因,则是因为它们存在着以下一些过于明显的错误,其中一些错误是本能论和反本能论共有的。

1.语义上和逻辑上的错误。本能论特意创造一些本能去解释他们不能理解或不能确定其本源的行为。“有不少低劣的作者不加区别地使用本能这个词代表需要、目的、能力、行为、知觉、表现、价值以及感情的伴随物,有时取其中单独一项的含义,有时代表几项的结合,其结果就形成了不精确用法的大杂烩,……几乎每一种已知的人类反应,都被这个或那个作者描述为本能。”④

2.早期的本能论由于缺乏人种学、社会学和遗传学方面的知识,过分强调行为的遗传因素,因而导致了种族中心论、阶级中心论和庸俗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些都曾导致早期本能论论者的失败。但其后的反本能论则走向了另一极端——文化相对论,即把社会环境看成是人们信仰和行为准则的唯一来源,完全否认有适合于一切人类社会的价值标准。

3.本能论和反本能论都用简单的两分法来看待问题,把人类一整套复杂的反应和行为看成要么完全是由遗传决定的,要么完全不是由遗传决定的。

4.本能理论家所使用的范例是动物的本能,而不是去寻找人类独有的本能,他们常常是把动物的本能类推到人类身上。然而,“从低等动物研究中得出的最有害的经验酿成这样一个原理:本能是强大的、牢固的、不可更改的、不可控制的、不可压抑的。但是,这对鲑、蛙、北极旅鼠来说也许是真实的,对人类却并非如此。”⑤

5.只注意动物的本能还导致另一种更严重的错误,就是把人身上的动物性看成是一种恶的动物性,并认为人类大多数的原始冲动是邪恶的、贪婪的、自私的、敌意的,以致于许多理论家只看到动物界的竞争,完全忽视了同样普遍存在的合作。

6.早期的本能论还存在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把人类的本能性冲动与理性截然分开。“很少有人想到,对于人类来说,本能冲动和理解力可能都是似本能的,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结果或者隐含的目标可能是同一的,合作的,而不是对抗的。”⑥

7.由于不少本能理论家认为本能和社会之间、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对抗,因此在本能理论广为流行的时期,产生了许多具有保守的、甚至反民主性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推论。这些推论的产生还由于错误地将遗传与命运等同起来,都看成是无情的、不可抗拒的、不可改塑的。

8.本能理论的缺陷还在于,它没有认识到冲动是在一个强度有差异的层次序列里能动地相互联系的,也没有看到动机生命在本质上的一元性或整体性,而是简单地罗列人的各种本能,并孤立地对待每一种冲动。

9.在将本能解释为恶的动物本能的同时,还很自然地产生了这样的学说,即认为良心、理性以及道德观都不过是一种后天的虚饰,它们与人的本能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正如弗洛伊德的超我与本我的关系一样,前者之于后者恰如手铐之于罪犯。

马斯洛指出,由于早期的本能理论存在着上述种种错误,因而使得许多人都带着恐惧的心理反对本能理论。然而马斯洛认为,尽管本能理论存在着许多缺点和错误,但它仍然是值得心理学家们充分重视并认真加以考察研究的内容。因为自20世纪以来,心理学、生物学、遗传学、人种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许多研究成果已一再表明,“我们的机体远比一般所认可的更值得信赖,有更强的自我保护、自我指导、自我控制的能力。”“各种新近的发展已表明有必要从理论上假定机体内部有某种积极生成或自我实现的倾向。”⑦精神病学家、心理分析家以及许多心理学家一再发现,人类个体在某些需要遭受挫折时会产生病态,而另一些却不会。某些需要的满足会产生健康,另一些却不会。这些更为基本的需要不可思议地“顽固”,难以对付,它们反对所有的奉承、取代、贿赂和削弱,没有任何通融的余地。它们只要求适当的内部满足,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寻求满足这种需要。因此,对于人类的行为,我们决不能简单地用学习、环境或特定的刺激一反应来进行理解和解释,而是需要寻找它们的内部动机。除非一个人理解其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否则行为就是盲目的。

四、马斯洛的似本能概念

因此,心理学家必须进一步探究人的本能或本性,以便为人的行为提供更充分的解释。但是,既然早期的本能理论不能为人的行为及其动机提供令人满意的解答,因此,关于人类本能的问题,就应当从一些新的视觉或新的方面来进行研究,这正是马斯洛要做的工作。在《动机与人格》中,马斯洛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突破这一研究的。

首先他指出,早期本能论者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过分强调人与动物界的连续性,而没有同时强调人种与其他物种的深刻区别。由于这个错误,早期本能论者一般都是根据动物的本能来推导人的本能,而不是去寻找人类独有的本能。但是,既然动物界的一些物种如通信鸽、鲑、猫等等,都有自己特殊的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本能,为什么人不能有自己特殊的本能呢?因此,马斯洛的第一个立足点,就是从人本身出发,以人作为范例而不是以动物作为范例来对人的本能进行研究。

马斯洛对本能问题进行研究的第二个立足点,就是用“似本能”概念来替换了弗洛伊德和麦独孤以来的人的本能的概念。

由于早期本能理论家主要是依据动物的行为特征来研究和定义本能概念,因而把本能看成是强大的、牢固的、不可更改的、不可控制的、不可压抑的。但现代生物学已向我们揭示出,本能的力量是随着动物种系发展阶梯的上升而逐渐减弱的。在行为方式上,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按本能行事,而人除了本能之外,还要受到环境和文化的支配,即人的行为实际上是受其生物本能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与动物相比,人的本能是柔弱的,它很容易被环境和文化压抑、控制、改变甚至吞没。因此,马斯洛将人的这种本能称为“似本能”,也叫弱本能或本能残余,以便同动物的本能区别开来。

马斯洛认为,人的似本能是由人的生物机体所决定的,而不是由环境和文化决定的,它表现为人的一系列基本需要。这些基本需要按其强弱层次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种需要的层次和序列中,当前一种需要得到适度满足后,后一种需要就从一种潜在的状态中呈现出来,并上升到突出的地位。这些似本能的需要不同于由环境和文化等外在因素所激发起来的需要,与似本能的基本需要相比,其他需要都不过具有次要地位,但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则会决定着一个人生活的健康与否。因此,似本能的需要决定着人们最根本的价值观念。与这些价值观念相比,由社会创造的其他各种价值观念都只具有非本质的性质。人们可以接受各种社会创造的价值观念并追求这些价值,如对生活起居、衣着及饮食方面的爱好;对权力的追求,对金钱的朝思暮想……但是,这些需要和价值对人的身心健康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这一切强大的习惯在受到挫折时可以没有痛苦,甚至间或还有积极的结果。……但对于爱、安全、或尊重却决不可能如此。”⑧“因此,很明显,基本需要占有一个特殊的心理学和生物学的重要地位,它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基本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否则我们就要得病。”⑨

诚然,马斯洛也看到,人的行为是由本能和文化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因此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须对这两种因素都给予恰当的尊重。并且他还认为,文化是一种比似本能的需要更强的力量,它很可能压抑、控制、改变甚至吞没似本能的需要。例如,在某些文化环境中,人们可能会以仇恨替代友爱,以相互攻击替代尊重,以对金钱和权力的崇拜和追求替代自我实现。但尽管如此,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人的似本能的需要又是非常强大的,它们顽强地坚持要求获得满足,一旦受挫,就会产生严重的病态后果。正如人们看到,一些非常富有的人并不感到他们生活得健康、幸福。一些人达到了权力的峰巅,却常常为没有安全、友爱和真正的尊重而苦恼。这些都说明,人的似本能的需要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马斯洛的似本能思想是对早期本能理论的重大发展,它为我们研究人的行为及其动机提供了一些新的启发,与早期本能论相比,马斯洛的理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第一,由于马斯洛把人的本能看成是与动物本能相区别的似本能、弱本能,它在其反应强度上不同于动物的本能,它虽然是推动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环境和文化也是决定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并且是比似本能的力量更强大的因素。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本能论和环境论这两种观点对峙的局面,使研究者可以同时从这两个方面来考察和理解人的行为和动机。

第二,早期本能论否认理性的作用,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并认为本能和理性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对抗。马斯洛则反对这种本能一理性的两分法。他认为人类的本能性冲动和理解力可能都是似本能的,它们的结果或隐含的目标可能是同一的、合作的、而不是对抗的。只有在不健康的人那里,人的似本能和理性之间才是互相对立的,而在健康人那里,这两者却是指向同一个方向。这一观点,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本能论和理性主义之间的对抗。

第三,早期本能理论由于简单地罗列本能,孤立地对待各种动机,把人的动机和各种行为看成是一种需要——满足——平息的过程,从而看不到人的动机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与之相反,马斯洛则把人的似本能的需要看成是在一个强度有差异的层次序列里能动地相互联系的,在其本质上是一元性的或整体性的。在这个层次序列中,一个需要的满足产生另一个需要。其中,低级需要的满足更带有躯体性,更有限度,但高级需要如友爱、尊重以及认识的满足则几乎是无限的。这种观点,就能更好地解释人的需求动机的连续性、发展性和无限性。

第四,马斯洛把人的似本能的基本需要与其他非本质性的需要区别开来,强调似本能的需要在各种需要中的重要地位,也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观点可以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文化相对主义带来的困惑,摆脱不健康的文化和病态社会中的那些虚幻的和似是而非的价值给人们带来的困扰,从而将生活的目标更多地集中在由似本能的基本需要所决定的价值之上。

最后,马斯洛关于人的似本能与文化的关系的见解也是富有启发意义的。马斯洛认为,在决定人的行为和动机的过程中,文化是一种比本能更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压抑、控制、改变甚至吞没似本能的需要。但是,“如果我们要使柔弱的、微薄的似本能的需要不被更强、更有力的文化所吞没的话,就应该保护它们,而不是相反。”⑩换言之,如果人类要想确立一种健康的生活和发展健康的人格,那就必须使我们的文化与我们似本能的需要所指向的目标相适应而不是相背离或相冲突。这种观点对于我们审视文化的价值来说无疑也是有帮助的。

由于上述优点,因而使马斯洛的似本能理论比早期本能论显得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但是,这一思想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些疑点。首先,从马斯洛关于似本能的理论中,我们很难解释人类的攻击行为。马斯洛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或至少是中性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人的攻击行为却是普遍地存在着。对于这些行为,我们很难简单地用文化因素来进行解释。例如,我们也许可以用宗教信仰、种族主义或阶级矛盾等来解释中世纪和现代的一些战争,但不能用类似的理论去解释原始氏族或部落之间的战争,以及人们因经济利益、爱、尊严等而导致的互相攻击。而在这些问题上,洛伦兹关于同类种族在生存竞争方面的攻击本能却能给出更好的解答。其次,在本能与文化的关系上,马斯洛似乎更关注于文化对人类天性的从属地位,而不太关心文化对人类天性形成的影响。这也正是所有本能论者共同的特点。然而,在人类天性的形成过程中,是否完全没有文化因素的参与,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提出的问题。如果文化的作用仅仅在于保护人的天性,文化的价值仅在于与似本能的需要相适应的程度。那么,我们就很难令人满意地解释人类进化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在这里,包括马斯洛在内的本能理论家们似乎过分强调了人类天性对文化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了文化对人类天性的反作用。

五、本能理论对人学研究的贡献

对人类行为及其动机的考察历来是人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在20世纪以前,绝大多数哲学家、伦理学家和科学家们都崇尚理性的作用,并对之抱着坚定的信念。他们相信人的行为主要是由理性所支配的,相信人们只要充分运用其理性,就能够造就理想的人和创造理想的社会。然而,自弗洛伊德以来的本能理论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对理性的迷信,它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一个似乎相反的方面——人的生物本能,并从这一新的立足点出发去探寻人的行为方式及其根本动因。本世纪初,这一思想在人学研究中引起了剧烈的震荡,弗洛伊德曾将它看成是人类自我认识和自我观念上发生的第三次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哥白尼的天文学,它把地球从天国中心的位置上替换了下来,从而使人的自我中心的观念受到一次沉重打击。第二次革命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它否认了人是上帝的特殊创造物,使人们认识到自身只不过是整个动物生命连续体中的一个环节。第三次革命则是弗洛伊德等人的本能理论,它否认了人的行为是受理性支配这一传统观念,指出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无意识的生物本能的冲动所趋使,从而使人类最后一点安慰也荡然无存。当时,由于本能论者将他们的思想推进得过于极端,以致不久就遭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反击,从而使本能理论的发展呈现大起大落的现象。然而,尽管本能理论受到过各种批评和反对,但各派心理学家都始终无法从根本上推翻或拒绝本能理论家的基本观点——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人们可以用内驱力、内部倾向、内在需要、天性以及基因等等概念来取代本能概念,但本能概念所涉及的许多基本内容却是无法回避的。20世纪以来,本能理论的基本思想始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心理学、甚至伦理学和哲学发展的方向。由本能理论所引发出来的根本问题是:人的行为主要是由理性所推动的,还是由非理性的内在冲动、情绪、情感等因素所推动的;是由文化和环境的因素决定的,还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的。这些争论的问题一直在激发着各派心理学家们去努力进行探索。确实,无论是早期的本能理论、还是马斯洛的似本能的思想都还具有浓厚的直观和思辨的色彩,还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结论,但是本能理论家们的许多研究成果已在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中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和承认。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本能理论家们的努力,今天已经很少有极端的理性主义者和极端的环境论者了。无论在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社会学、生态学、社会生物学等学科中,对人的本性或本能问题的研究都已成为最热门的课题之一。

注释:

①马文驹等编:《现代西方心理学名著介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8页。

②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8页。

③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④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

⑤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93页。

⑥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97页。

⑦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⑧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页。

⑨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108页。

⑩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94页。

标签:;  ;  ;  ;  ;  ;  ;  

现代心理学中的本能理论述评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