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蚀监测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应用

腐蚀监测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应用

一、腐蚀监测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斌,周迅,王敏,杨翠萍,董俊艳[1](2020)在《三次采油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原油田地处东濮凹陷,油层条件苛刻,属于高温、高盐复杂断块油藏,经过三十多年的勘探开发,已整体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通过梳理中原油田近十年在气驱、化学驱等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介绍了各项技术在不同油藏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实践,指出了中原油田开展三次采油取得的认识及发展方向,为国内外高温高盐油藏开展三次采油技术提供借鉴。表1参20

姜涛[2](2019)在《基于光纤应变传感技术的管道健康监测》文中研究指明管道是石油以及天然气的主要输送途径,但是由于管道通常埋于地下并且需要穿越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区,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管道事故常有发生,而油气管道一旦发生事故,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实时监测管道的运营状况,对潜在的事故进行预警,对于确保管道的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利用光纤传感技术研究如何对管道进行健康监测,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第一章首先介绍了管道运输业的发展现状,根据发生的管道事故总结了影响管道安全的主要因素分别是腐蚀、泄漏以及较大变形。阐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管道安全检测和监测方法,总结了现有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尤其是对于应用光纤传感技术的管道安全监测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基于现有方法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基于光频域反射技术和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管道健康监测的方法。第二章提出通过管道环向应变场测量管道内腐蚀的方法。利用弹性力学原理推导了管道环向应变与壁厚的关系,并应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了管道发生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情况下管道的环向应变场分布特性。基于腐蚀后的环向应变场分布特性以及光频域反射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监测管道内部腐蚀的应变场传感网,利用应变场传感网获得的应变分布重构应变场,通过重构的应变场可以对腐蚀进行精确、直观的定位,同时结合管道安全性评价准则,提出了利用应变场进行管道安全性评价的方法。第三章对本文提出的管道腐蚀监测方法进行试验验证。利用管道内部不同缺陷角度以及缺陷深度模拟不同类型的管道腐蚀,通过光频域反射技术测量管道截面上的环向应变分布,结果表明通过光频域反射技术能够有效测量单个管道截面上的内腐蚀信息。为了验证应变场传感网能否有效地监测一定范围内的管道腐蚀过程,开展了管道腐蚀过程监测试验,试验证明通过应变场传感网能够有效地定位和评估管道局部腐蚀。第四章对管道泄漏定位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的管道泄漏定位方法以及一种基于阈值检测的线性拟合法计算负压波拐点发生时间。基于环向应变与管道内压的关系,提出通过环向应变监测管道的泄漏。结合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优点,提出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的管道泄漏定位方法,这种方法不需要已知负压波波速就能进行泄漏定位。为了计算负压波拐点的发生时间,通过试验研究了负压波导致的环向应变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阈值检测的线性拟合法。为了验证本文的方法是否有效,进行了真实管道泄漏试验,试验证明基于阈值检测的线性拟合法可以准确地计算负压波拐点发生时间,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的泄漏定位方法能够有效地对管道泄漏进行监测和定位。第五章研究了寒冷地区的管道变形监测方法。针对多年冻土以及季节性冻土地区的管道会产生较大变形从而影响管道安全的问题,本章提出应用光频域反射技术测量冻土中的管道轴向应变,应用连续的轴向应变计算管道的连续曲率,基于切角递推算法实现管道变形的重构。为了检验本文提出的方法是否适用于极寒天气下的管道变形监测,本文开展了模拟试验,试验中利用饱和粉质砂土产生的冻胀力使管道产生一定的变形,基于光频域反射技术测量管道轴向的应变分布,利用应变分布重构管道的形状,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能够有效测量管道的应变分布,通过应变分布可以获得管道的应力状态并重构管道的形状,可以对冻土地区的管道变形进行有效监测。第六章为本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汪沈阳,方艳,董训长,胡庆祥,陈庆国[3](2019)在《氢通量技术在缓蚀剂效果评价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为了有效检测塔里木油田缓蚀剂在管道中的应用效果,更好地指导现场缓蚀剂的筛选及加注,对目前应用的监测技术进行分析,指出现有监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引进具有无损、实时、全周相等优势的氢通量监测技术。现场试用结果表明,氢通量技术能够快速、准确、稳定地测出现场管线腐蚀数据,与挂片数据、缓蚀剂残余浓度数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满足管道中缓蚀剂效果的检测,可以有效地用于含硫区块缓蚀剂效果跟踪评价。

宋显民[4](2018)在《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分析及安全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油气开发正在向滩海和海洋发展。冀东南堡油田是我国重要的滩海油田,受地面和地下条件限制,多采用丛式大斜度井平台结合气举采油技术进行开发。采用传统气举技术进行检阀作业时,频繁的管柱起下操作会导致高昂的费用投入,如,仅冀东南堡油田NP1-3人工岛大斜度气举井的检阀作业费及占井产量损失就高达2亿元以上。如果大斜度气举井采用钢丝投捞替代常规起下管柱方式更换气举阀,则可以大幅节省作业费用,缩短检阀操作占井时间,同时避免入井液对地层的伤害。尽管投捞式气举采油技术相对于传统的起下管柱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冀东油田大斜度井井身结构的复杂性(造斜点高、井斜角大、多井段),气举投捞技术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需要克服的难题,体现在:①当井斜过大时,钢丝及投捞工具串对载荷、摩阻、速度的敏感性增强;②绞车、井斜、井型、投捞器参数、下冲距离等对气举投捞系统的投捞作业过程和下冲速度影响变大;③由于井斜变化大,投送器、工作筒对准锁紧控制困难;④随着井斜增加,气举投捞系统中用于气举阀投送的有效下冲物能够提供的能量越来越小,难以达到气举阀投送到工作筒偏孔中所需的最小能量要求。由于以上原因,国内外大斜度井气举钢丝投捞技术发展缓慢,极度缺乏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模型、力学特性分析、关键工具和安全控制方法研究,严重束缚了冀东油田大斜度井气举投捞效率的提高。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在详细调研国内外气举投捞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冀东油田大斜度井开发为背景,开展了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及其安全控制方法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和认识:(1)在详细分析大斜度井气举投捞工艺和工作机理的基础上,揭示了现有气举投捞系统在大斜度井中投捞失效机理,提出了气举投捞成功的判定法则,即投送器下冲剩余能大于阀入偏孔所需最小能量、导向对准度大于零。(2)提出了大斜度井井眼轨迹模拟、钢丝-油管接触分析、油管压差阻力计算等系列方法,以此建立了综合考虑井口滚筒、井口辅助装置、钢丝、投捞器相互作用的大斜度井气举钢丝投捞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有限差分法、高斯消去法结合迭代法实现了模型的求解,采用现场实测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3)根据气举投捞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开展了大斜度井投捞系统力学特性研究,找到了投捞工具串下入、投送、上提、打捞等过程载荷变化规律,揭示了下冲过程中井斜、井深、井眼轨迹、冲程、投捞器几何参数等因素对下冲速度和下冲剩余能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的投捞运动方式,即,将整体投送工具串做为下冲物,并以较长冲距一次向下冲击,在工作筒内完成下冲旋转导向。(4)建立了投捞式气举阀、气举工作筒、投送器等大斜度井气举投捞关键工具的设计方法,完成了关键工具的研制。(5)在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特征及关键工具研制的基础上,从井下气举管柱、地面提升系统、钢丝、投捞工具串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安全控制方法。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分析和安全控制方法理论技术体系。室内实验和现场应用表明,本论文提出的大斜度井气举投捞力学分析理论、控制方法、关键工具设计正确合理,可显着提高投捞成功率,降低作业费用,为冀东油田大斜度井气举投捞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邓宽海[5](2018)在《套管非均匀挤毁及修复工作力学研究》文中提出无论是API 5C3还是最新的ISO 10400挤毁模型都不适合用于计算套管在非均匀载荷下的挤毁强度。截止目前,国际上也没有公认的非均匀载荷下套管抗挤强度计算标准,且非均匀载荷下套管力学特性及失效机理尚不够清楚,使得套管抗挤强度难以准确计算及预测,钻井过程中岩盐蠕变、岩层错动、滑移、地层出砂及大型酸化压裂等产生的非均匀载荷极易引发井下套管发生变形及失效,导致国内外大部分油气田套管整形修复工作量不断攀升。为准确预测整形工具修复变形套管所需的机械动力,减少井下卡钻等复杂事故,提高套管修复效率,迫切需要开展变形套管修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为此,本文针对非均匀载荷下套管变形及挤毁失效的现状,采用理论分析、有限元模拟和室内实验三者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弹塑性理论、曲梁理论、Hertz接触理论及滑移线理论,对无水泥环和含水泥环套管非均匀挤毁变形规律、失效机理及其修复工作力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形成了变形套管修复的设计方法及系统评价整形工具修复无水泥环/水泥环变形套管效果的方法,为现场变形套管的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具体如下:(1)为满足非均匀载荷下套管的实际服役工况,本文基于弹性力学中的曲梁理论建立非均匀集中载荷下套管抗挤强度计算的力学模型,运用解超静定问题的位移法正则方程对该力学模型进行推导和求解,并用对应试验数据对其准确性及可靠性进行验证,该模型可用于预测套管在非均匀载荷下的抗挤强度。(2)基于弹塑性理论和Hertz接触理论及滑移线理论,建立计算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变形套管所需整形力的理论力学模型,分析修复过程中套管变形部位单边受均布压力的屈服极限载荷,给出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变形套管时整形区域应力场的计算模型,结合旋压滚珠整形器的结构特征及其修复力学特性确定整形力及钻压,并用对应有限元模拟结果及试验数据对其准确性及可靠性进行验证。(3)基于曲梁理论和厚壁筒理论,分别建立计算梨形胀管器修复变形套管所需整形力的理论力学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模拟结果和试验数据对力学模型进行优选和验证,分析单次整形量、摩擦系数、梨形胀管器的锥角和定径段长度对整形力的影响规律,结合梨形胀管器的结构特征及其修复力学特性确定整形力及钻压,形成一种变形套管轴向加载及周向变形的力学与动力学分析方法。(4)基于弹塑性理论,建立旋压滚珠整形器和梨形胀管器修复变形套管-水泥环-地层复合材料体系的三维有限元力学模型,模拟研究无水泥环变形套管和含水泥环变形套管的修复力学特性,分析修复过程中变形套管的应力应变规律及径向位移变化规律,计算修复变形套管所需的整形力及修复后变形套管的短轴位移(实际修复量)、长轴位移和套管回弹量,形成一种评价变形套管修复效果的有限元方法。(5)开展含水泥环套管和不含水泥环套管在非均匀集中载荷下的挤毁力学特性实验,测试研究套管在非均匀载荷下的强化特性、应力应变规律、径向位移变化规律及挤毁失效机理,分析水泥环对套管非均匀挤毁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为变形套管修复测试研究提供理论支撑。(6)采用自主研发的套管修复测试装置及方法,开展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含水泥环变形套管和不含水泥环变形套管的实验,测试研究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变形套管的力学特性,分析有/无水泥环及其损伤程度对修复变形套管所需的整形力和扭矩、修复过程中套管的变形规律及修复后整形工具损伤的影响规律,计算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无水泥环变形套管和含水泥环变形套管所需的整形力和扭矩、修复后变形套管的最终整形量和回弹量,评价整形前后旋压滚珠整形器和变形套管的力学特性,优化设计整形工具的结构参数,并利用实验数据验证套管修复的理论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形成一种评价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效果的实验方法。(7)开展梨形胀管器修复含水泥环变形套管和不含水泥环变形套管的实验,测试研究梨形胀管器修复变形套管的力学特性,分析水泥环对修复变形套管所需的整形力、修复过程中套管的变形规律及修复后整形工具损伤的影响规律,计算梨形胀管器修复无水泥环变形套管和含水泥环变形套管所需的整形力、修复后变形套管的最终整形量和回弹量,评价整形前后梨形胀管器和变形套管的力学特性,利用实验数据验证和优选套管修复的理论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形成一种评价梨形胀管器修复效果的实验方法。本文建立的非均匀集中载荷下套管抗挤强度预测模型,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试验数据的验证,可为复杂环境下套管强度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建立的旋压滚珠整形器和梨形胀管器修复变形套管所需整形力的理论及有限元力学模型,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实验数据的验证,可用于预测变形套管修复所需的整形力及钻压和整形后套管的变形规律,对实际变形套管修复的参数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最后,基于理论分析、有限元模拟及室内实验形成了系统评价整形工具修复变形套管效果的方法。

胡亚鹏[6](2018)在《氢氧化钠法低污泥量的采出水水质改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采用水质改性技术处理油田采出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同时可以控制腐蚀,但目前水质改性技术中应用的碱度调节剂为氢氧化钠和Ca(OH)2混合体系构成的复合碱,存在复合碱加药量大,污泥产量大,站内结垢严重,水处理费用高等问题,尤其污泥产量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工作人员,急需解决。因此,研究出低污泥量的新水质改性配方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胜利油田盘二污水处理站为研究站点,研究了水质改性过程中污泥产量,结垢量与复合碱的关系,最终得出新的低污泥水质改性配方,通过现场应用试验,达到降低污泥产量,减轻结垢,降低水处理成本目的。研究表明,水质改性过程中污泥产量和结垢量的大小与投加的复合碱配方有关,本文通过改变复合碱中NaOH和Ca(OH)2的比例,对比改性效果和污泥量,可以得出,随着复合碱中Ca(OH)2含量的减少,处理单位体积的污水,污泥产量随之减小,不加Ca(OH)2时,污泥产量最小,同时结垢量也随着Ca(OH)2含量的减少而减少,主要原因是Ca(OH)2在水中微溶,具有一定的助凝作用,最终大部分以污泥的的形式沉淀,同时Ca(OH)2会给水中带来大量的Ca2+,引起结垢。最终确定用单一的NaOH作为水质改性的碱度调节剂,达到降低污泥的效果。以盘二联合站来水为处理对象,用单一的NaOH作为水质改性碱度调节剂,通过设置不同的加药浓度,对比污泥产量和处理后污水的pH值、结垢离子含量及水质情况等,最终确定适合盘二联合站应用的实验室低污泥水质改性配方:30%NaOH 600 mg·L-1+混凝剂(SLP-30D)13 mg·L-1。通过现场应用试验,对实验室确定的配方进行适当调整,确定最终的适合盘二联合站现场应用的低污泥水质改性配方:30%NaOH 800 mg·L-1+凝剂(SLP-30D)13 mg·L-1混。使用新配方时,外输水pH可达到7.5-7.85,平均腐蚀速率为0.065 mm·a-1,其余注水控制性指标都达到注水要求(SY/T5329-2012)。与旧配方相比,盘二联合站污泥产量降低了67.2%,站内结垢问题明显减轻,结垢量减少76.9%左右,水处理药剂分成本降低了7.1%,总体来说,与使用旧配方相比,盘二联合站每年节省费用约123万元。

白雪[7](2017)在《港东二区五“双高”油藏空气泡沫驱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空气泡沫驱技术现状的调研,结合港东二区五断块地质特征,分析得出此区块实施空气泡沫驱的必要性;通过开展物理模拟实验,对空气泡沫微观驱油机理进行研究,结合对大港油田的实际地质特征、流体特征以及超低界面空气泡沫体系的认识,开发了具有增加渗流阻力与降低界面张力的双重作用的耦合式空气泡沫体系,室内评价提高采收率幅度33.2%。根据空气泡沫体系特点,开发应用了变压吸附减氧工艺将注入空气氧含量降低至10%以下,克服了混合气体爆炸风险;注入油管经环氧树脂喷涂处理可有效降低透气率,减缓管柱腐蚀。先导试验表明:注入泡沫后,注入井流压增加4.3MPa,油藏条件下可有效成泡;现场注入空气氧含量8%~9%,试验期间生产井未见到氧气产出,实现注空气安全可控;试验区单井增油降水效果显着,最高含水降低10%,预测最终可提高采收率10.85%。先导试验初步证明了空气泡沫驱技术的有效性,其实施模式与相关配套工艺的探索对于该技术进一步试验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罗庆,黄华,李晓蕾,隋冬梅,魏晓梅[8](2012)在《电磁探伤测井技术在套损检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井下管柱受到外力,化学腐蚀等因素的作用而引起套管变形、损坏,直接影响油田油、气产量、油水井的使用寿命和注水效果。且随着油田开发力度的不断加深,套损现象日益加重,部分套损井已在带病工作,因此,及时了解油水井油套技术状况,进行套损井综合治理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可过油管检查套管损坏的电磁探伤测井技术,分析了其在中原油田套损状态检查及其指导修井作业中的应用效果,阐明了电磁探伤测井在中原油田油套状况监测和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杨晓惠,饶霁阳,王燕楠[9](2011)在《在线腐蚀监测技术在石化行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线腐蚀监测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它以其连续、实时的腐蚀数据监测逐渐成为现代监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该文介绍了在线电化学监测、在线电阻探针监测、在线电感探针监测以及在线pH值监测等多种在线腐蚀监测技术的原理、特点以及在石化行业中的应用情况,并进行了其主要的性能特点的比较。同时对集多种在线腐蚀监测技术于一体的腐蚀在线监测系统进行了介绍。最后,针对现有在线腐蚀监测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对未来的腐蚀在线监测工作进行了展望。

吕瑞典,薛有祥[10](2009)在《油气田腐蚀监测技术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油气田广泛使用的腐蚀监测技术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油气田应该多种监测方法并用,以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在油气田投入开发前,做好前期腐蚀评估和监测;开展设备腐蚀及剩余寿命预测等技术研究;建立腐蚀数据库,形成资源共享。

二、腐蚀监测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腐蚀监测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三次采油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气驱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发展
    1.1 CO2驱技术
        1.1.1 特高含水油藏CO2微观驱油机理
        1.1.2 CO2驱配套工艺技术
        1.1.3 中高渗特高含水油藏应用实例
    1.2 天然气驱技术
2 空气泡沫复合驱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发展
    2.1 注空气低温氧化机理
    2.2 耐温抗盐起泡剂
    2.3 空气泡沫驱安全控制系统
    2.4 应用效果
3 化学驱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发展
    3.1 超低张力耐温抗盐表面活性剂
    3.2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技术的应用
    3.3 微球/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技术的应用
4 高温高盐油藏开展三采技术小结及发展方向
    4.1 小结
    4.2 发展方向

(2)基于光纤应变传感技术的管道健康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管道运输发展现状
        1.1.2 管道运输存在问题
        1.1.3 小结
    1.2 国内外管道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2.1 管道腐蚀检测技术
        1.2.2 管道泄漏检测技术
        1.2.3 管道变形检测技术
        1.2.4 小结
    1.3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管道健康监测方法
        1.3.1 光纤传感
        1.3.2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管道腐蚀监测方法
        1.3.3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管道泄漏监测方法
        1.3.4 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管道变形监测方法
        1.3.5 小结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2 管道内腐蚀监测方法研究
    2.1 管道内腐蚀作用下的环向应变场分布特征
        2.1.1 环向应变测量理论
        2.1.2 均匀腐蚀情况下环向应变场分布特征
        2.1.3 局部腐蚀情况下环向应变场分布特征
        2.1.4 小结
    2.2 基于应变场传感网的管道内腐蚀监测方法
        2.2.1 光频域反射技术
        2.2.2 光纤传感器的应变测量试验以及安装方法研究
        2.2.3 应变场传感网结构设计以及间距设置研究
        2.2.4 基于应变场传感网的应变场重构算法
        2.2.5 腐蚀后管道适用性评价
        2.2.6 小结
    2.3 本章小结
3 管道内腐蚀监测试验
    3.1 既有腐蚀管道监测试验
        3.1.1 管道腐蚀模型介绍
        3.1.2 试验系统介绍
        3.1.3 均匀腐蚀试验结果
        3.1.4 局部腐蚀试验结果
        3.1.5 小结
    3.2 基于应变场传感网的管道腐蚀过程监测试验
        3.2.1 试验设计
        3.2.2 结果分析
        3.2.3 管道剩余强度评价
        3.2.4 小结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管道泄漏监测
    4.1 管道泄漏监测和定位原理
        4.1.1 基于环向应变的泄漏监测原理
        4.1.2 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阵列的泄漏定位方法
        4.1.3 小结
    4.2 基于Kalman滤波器的环向应变信号处理
        4.2.1 Kalman滤波器
        4.2.2 标量Kalman滤波算法
    4.3 负压波拐点定位方法
        4.3.1 负压波测量试验
        4.3.2 负压波拐点定位方法
        4.3.3 小结
    4.4 应用光纤光栅应变箍传感器阵列的管道泄漏试验
        4.4.1 试验设计
        4.4.2 试验工况介绍
        4.4.3 试验结果分析
        4.4.4 小结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光频域反射技术的冻土中管道变形监测
    5.1 基于分布式应变的管道形状还原算法
        5.1.1 基于应变的平面曲线重构算法
        5.1.2 管道结构的平面形状重构试验
        5.1.3 小结
    5.2 基于光频域反射技术的冻土中管道变形监测试验
        5.2.1 试验介绍
        5.2.2 试验结果分析
        5.2.3 小结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氢通量技术在缓蚀剂效果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现有监测方法存在的问题
2 氢通量监测技术
3 现场试验
4 结论

(4)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分析及安全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外大斜度井采油技术现状
        1.2.2 国内外气举技术现状
        1.2.3 国内外直井气举投捞系统关键工具及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关键工具及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分析研究现状
        1.2.6 研究现状总结及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气举投捞工艺方法及工作机理
    2.1 直井气举投捞系统工作机理及工艺分析
        2.1.1 直井气举投捞过程运动分析
        2.1.2 直井气举投捞系统关键工具
        2.1.3 直井气举投捞系统控制方法
    2.2 投送过程评价指标及大斜度井投送成功判定条件分析
        2.2.1 投送过程评价指标
        2.2.2 基于投送成功评价指标的直井气举投捞系统在大斜度井失效机理
        2.2.3 大斜度井气举阀投送成功的判定条件
    2.3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构成及其基本运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动力学模型
    3.1 井眼轨迹的几何描述
        3.1.1 空间坐标系的建立
        3.1.2 曲线坐标系的基本理论
        3.1.3 测斜数据的插值计算
    3.2 井筒内液体引起的外力
        3.2.1 钢丝在井下受到的粘滞力
        3.2.2 造斜段钢丝中张力及摩擦力
        3.2.3 投捞器在油管内和在工作筒内的压差阻力计算
    3.3 全井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3.1 基本假设及计算模型建立
        3.3.2 井口辅助提升装置相互作用模型
        3.3.3 下入钢丝-投捞器相互作用模型
    3.4 模型的求解方法及边界条件
        3.4.1 差分公式
        3.4.2 差分计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4.3 偏微分方程的求解
        3.4.4 系统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分析
    3.5 模型的实验验证
        3.5.1 实验井基本情况
        3.5.2 模型验证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斜度井投捞系统力学特性研究
    4.1 典型大斜度井井身结构参数
    4.2 投送器下放、上提过程力学分析
        4.2.1 下入过程钢丝载荷分布
        4.2.2 上提过程钢丝载荷分布
    4.3 下冲速度(下冲剩余能)的参数影响分析
        4.3.1 冲程的影响
        4.3.2 开始下冲的固定点深度的影响
        4.3.3 井斜的影响
        4.3.4 井型的影响
        4.3.5 投捞器几何参数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关键工具研制
    5.1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运动方式
        5.1.1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过程运动方式建立
        5.1.2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操作运动方式设计
        5.1.3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运动方式的实现途径
    5.2 大斜度井气举工作筒设计原理
        5.2.1 工作筒结构设计原理
        5.2.2 关键工具参数关联分析及工作筒参数设计
        5.2.3 材料优选及加工工艺
    5.3 大斜度井投捞式气举阀设计原理
        5.3.1 锁紧机构设计
        5.3.2 主体结构设计
        5.3.3 材料优选
    5.4 大斜度井气举阀投送器设计原理
        5.4.1 结构设计
        5.4.2 材料优选
        5.4.3 操作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安全控制方法研究
    6.1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操作控制方法
        6.1.1 大斜度井投捞操作控制方法
        6.1.2 投捞器在气举管柱内下行过程的安全控制方法
        6.1.3 安全控制方法所涉及的关键参数
    6.2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的井下管柱安全控制方法
        6.2.1 大斜度投捞式气举管柱设计
        6.2.2 大斜度投捞式气举井管柱安全控制方法
    6.3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的地面提升系统安全控制方法
        6.3.1 气举投捞钢丝作业地面防喷装置安全控制方法
        6.3.2 试井车选择
    6.4 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的作业钢丝投捞工具串安全控制方法
        6.4.1 钢丝选择及参数
        6.4.2 工具串结构及参数优选
        6.4.3 气举阀投捞过程安全控制方法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斜度井投捞系统室内试验及现场试验
    7.1 试验目的、原理及方法
        7.1.1 试验目的
        7.1.2 试验原理
        7.1.3 试验方法
    7.2 试验结果
        7.2.1 关键工具性能室内试验结果
        7.2.2 气举投捞工艺室内投捞试验结果
        7.2.3 大斜度试验井NP118X1的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试验结果
        7.2.4 NP13-X1938井气举投捞实验结果
        7.2.5 其它大斜度井的气举投捞试验结果
    7.3 试验分析
        7.3.1 室内投捞试验分析
        7.3.2 现场投捞试验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
    附录1 大斜度井气举井生产及投捞方式检阀的规程
    附录2 大斜度井试井车安全控制规程
    附录3 大斜度井钢丝作业操作规程

(5)套管非均匀挤毁及修复工作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研究的工程背景和目的及意义
        1.1.1 油气井套损现状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油气井套管挤毁强度研究现状
        1.2.1 均匀载荷下套管抗挤强度研究现状
        1.2.2 非均匀载荷下套管抗挤强度的研究现状
        1.2.3 磨损套管抗挤强度的研究现状
    1.3 变形套管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套损原因及机理研究现状
        1.3.2 变形套管检测技术
        1.3.3 变形套管修复技术及研究现状
        1.3.4 变形套管修复产生的二次损伤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理论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非均匀载荷下套管抗挤强度计算新模型研究
    2.1 非均匀载荷的危害及案例分析
    2.2 套管抗挤强度计算模型的建立
        2.2.1 第一部分求解
        2.2.2 第二部分求解
    2.3 抗挤强度计算模型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均匀载荷下套管抗挤力学特性测试
    3.1 套管力学特性测试的总体方案
        3.1.1 管材和设备
        3.1.2 挤毁测试步骤
    3.2 无水泥环套管非均匀抗挤力学特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6.2.1 第一根P110SS套管非均匀挤毁测试结果及分析
        6.2.2 无水泥环套管非均匀挤毁测试小结
    3.3 含水泥环套管的非均匀抗挤力学特性测试结果
        3.3.1 第二根含水泥环套管的测试结果
        3.3.2 水泥环套管非均匀挤毁测试小结
    3.4 非均匀挤毁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5 非均匀屈服挤毁理论值与试验数据的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修复套管所需整形力的理论研究
    4.1 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套管所需整形力的理论研究
        4.1.1 基于Hertz接触理论的套管应力分析
        4.1.2 基于滑移线理论的套管应力分析
    4.2 梨形胀管器修复套管所需整形力的理论研究
        4.2.1 基于曲梁理论的模型建立
        4.2.2 基于厚壁筒理论的模型建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5.1 旋压滚珠整形器的工作原理
    5.2 有限元建模基本参数的确定
        5.2.1 水泥石的单轴三轴压缩试验
        5.2.2 套管的单轴拉伸试验
    5.3 126mm整形器修复水泥环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5.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2 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5.3.3 围压下126mm整形器修复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结果
    5.4 133mm整形器修复水泥环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5.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4.2 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5.4.3 围压下133mm整形器修复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结果
    5.5 126mm整形器修复无水泥环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5.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5.2 无围压的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5.5.3 有围压的有限元模拟结果
    5.6 129mm整形器修复无水泥环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5.6.1 无围压的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5.6.2 有围压的有限元模拟结果
    5.7 有限元模拟小结
    5.8 有限元模拟值与理论计算值的对比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梨形胀管器修复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6.1 梨形胀管器的工作原理
    6.2 梨形胀管器修复水泥环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6.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2.2 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6.3 梨形胀管器修复无水泥环变形套管的模拟结果
    6.4 有限元模拟小结
    6.5 有限元模拟值与理论计算值的对比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变形套管修复力学特性的测试研究
    7.1 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力学特性测试研究
        7.1.1 整形器的基本结构
        7.1.2 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试验方案
        7.1.3 无水泥环套管修复测试研究
        7.1.4 水泥环套管修复测试研究
        7.1.5 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7.1.6 试验小结
    7.2 梨形胀管器修复力学特性测试研究
        7.2.1 梨形胀管器基本结构
        7.2.2 梨形胀管器修复试验方案
        7.2.3 无水泥环套管修复试验结果
        7.2.4 含水泥环套管修复试验结果
        7.2.5 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7.2.6 试验小结
    7.3 套管整形前后力学性能评价
        7.3.1 C110套管整形前后力学性能评价
        7.3.2 P110SS套管修复前后力学性能评价
    7.4 旋压滚珠整形器与梨形胀管器修复效果的对比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理论与模拟值及试验数据的对比
    8.1 旋压滚珠整形器的理论值与模拟值及试验数据的对比
        8.1.1 理论值与模拟值的对比及分析
        8.1.2 模拟值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及分析
        8.1.3 理论值与模拟值及试验值的综合对比
    8.2 梨形胀管器整形力理论及模拟值与试验数据的对比
        8.2.1 理论值与模拟值的对比及分析
        8.2.2 模拟值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及分析
        8.2.3 理论值与模拟值及试验值的综合对比
第9章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氢氧化钠法低污泥量的采出水水质改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油田采出水处理工艺
        1.2.1 国内外采出水处理方法
        1.2.2 胜利油田采出水处理工艺
    1.3 水质改性技术
        1.3.1 水质改性技术的发展现状
        1.3.2 水质改性技术机理
        1.3.3 水质改性技术存在的问题
        1.3.4 水质改性技术降低污泥
    1.4 水处理中结垢影响因素及防垢技术
        1.4.1 结垢机理
        1.4.2 水质结垢趋势预测
        1.4.3 回注水防垢技术
        1.4.4 影响结垢的主要因素
    1.5 水处理中腐蚀影响因素及防护技术
        1.5.1 腐蚀的影响因素
        1.5.2 腐蚀防护技术
    1.6 论文目的
    1.7 实验内容
        1.7.1 室内低污泥水质改性配方研究
        1.7.2 新配方在盘二联合站的应用试验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回注水控制性指标测试方法
        2.3.2 回注水辅助性指标测试方法
        2.3.3 离子色谱仪
        2.3.4 X射线衍射分析仪
第三章 低污泥水质改性配方研究
    3.1 盘二联合站水质改性现状现状
    3.2 盘二联合站水质情况
    3.3 盘二联合站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
        3.3.1 站内污泥产量大
        3.3.2 站内结垢严重
        3.3.3 腐蚀问题
    3.4 低污泥碱度调节配方剂研究
        3.4.1 污泥量与碱度调节剂的关系
        3.4.2 碱度调节剂与pH的关系
        3.4.3 碱度调节剂与结垢的关系
        3.4.4 低污泥碱度调节剂配方
    3.5 盘二联合站低污泥水质改性配方
        3.5.1 NaOH投加浓度的确定
        3.5.2 混凝剂筛选
        3.5.3 污泥产量对比
        3.5.4 结垢离子的变化及结垢预测
        3.5.5 新配方处理污水与地层水配伍性
        3.5.6 新旧配方药剂成本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污泥水质改性配方现场应用试验
    4.1 第一阶段现场试验
        4.1.1 各节点PH值变化情况
        4.1.2 节点硫化物值变化情况
        4.1.3 各节点亚铁和总铁含量变化情况
        4.1.4 其他注水控制指标
        4.1.5 现场腐蚀情况
    4.2 第二阶段现场试验
        4.2.1 各节点PH值变化情况
        4.2.2 各节点硫化物含量变化情况
        4.2.3 各节点亚铁和总铁变化情况
        4.2.4 其他注水控制指标
        4.2.5 外输水平均腐蚀速率变化
    4.3 现场结垢情况
    4.4 现场污泥产量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配方现场应用的经济性
    5.1 药剂成本
    5.2 石灰乳配套设备运行和成本
    5.3 注泥泵成本
    5.4 物理防垢器运行成本
    5.5 容器清洗成本
    5.6 低污泥水质改性技术节省成本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港东二区五“双高”油藏空气泡沫驱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空气开发技术调研与认识
        1.2.2 国外低渗透油田注空气开发应用实例
        1.2.3 国内注空气开发应用实例
        1.2.4 调研小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思路
第2章 空气泡沫驱油机理及体系优化
    2.1 微观驱油机理
    2.2 泡沫体系优选
    2.3 多孔介质中发泡性能评价
    2.4 空气泡沫驱油效果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注空气安全控制方法研究
    3.1 空气-甲烷混合气体爆炸实验
    3.2 空气减氧处理方法
    3.3 产出气监测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腐蚀防控配套技术研究
    4.1 不同氧气浓度泡沫对腐蚀影响规律
    4.2 空气泡沫腐蚀产物的分析
    4.3 氧腐蚀的防护方法
    4.4 现场腐蚀监测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注采工艺及地面工程研究
    5.1 国内外注空气/空气泡沫工艺调研
        5.1.1 完井要求
        5.1.2 注气井管柱设计
        5.1.3 注入井防腐
        5.1.4 生产井工艺设计
    5.2 注采工艺方案
        5.2.1 注入方式确定
        5.2.2 注气井管柱设计
        5.2.3 采油井管柱设计
    5.3 防腐对策
        5.3.1 地面系统
        5.3.2 地面管线与井下油管
        5.3.3 其它井下工具的腐蚀防护
        5.3.4 综合防腐对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港东二区五断块现场试验
    6.1 试验井网部署及注入井设计
        6.1.1 井网部署
        6.1.2 地面工艺方案
    6.2 现场实施情况
        6.2.1 层系井网构建
        6.2.2 地面工程建设
        6.2.3 现场注入情况
        6.2.4 监测资料录取
        6.2.5 试验效果分析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在线腐蚀监测技术在石化行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在线腐蚀监测技术
    1.1 在线电化学监测技术
    1.2 在线电阻探针监测技术
    1.3 在线电感探针监测技术
    1.4 在线pH值监测技术
2 在线腐蚀监测系统
3 在线腐蚀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四、腐蚀监测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次采油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应用进展[J]. 王斌,周迅,王敏,杨翠萍,董俊艳. 油田化学, 2020(03)
  • [2]基于光纤应变传感技术的管道健康监测[D]. 姜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3]氢通量技术在缓蚀剂效果评价中的应用[J]. 汪沈阳,方艳,董训长,胡庆祥,陈庆国.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9(01)
  • [4]大斜度井气举投捞系统力学分析及安全控制方法研究[D]. 宋显民.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5]套管非均匀挤毁及修复工作力学研究[D]. 邓宽海.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6]氢氧化钠法低污泥量的采出水水质改性技术研究[D]. 胡亚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港东二区五“双高”油藏空气泡沫驱技术研究与应用[D]. 白雪.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6)
  • [8]电磁探伤测井技术在套损检查中的应用[A]. 罗庆,黄华,李晓蕾,隋冬梅,魏晓梅. 2012油气藏监测与管理国际会议暨展会论文集, 2012
  • [9]在线腐蚀监测技术在石化行业中的应用[J]. 杨晓惠,饶霁阳,王燕楠.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11(03)
  • [10]油气田腐蚀监测技术综述[J]. 吕瑞典,薛有祥.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2009(01)

标签:;  ;  ;  ;  ;  

腐蚀监测技术在中原油田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