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均衡到失衡:出版业发展的选择_均衡生产论文

从均衡到失衡:出版业发展的选择_均衡生产论文

由均衡到不均衡——出版业发展面临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不均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出版业的均衡与不均衡发展是指出版生产在一定范围内的分布和格局,本文论述的范围大致包括出版业的地域、专业分布和部门、行业分布。出版业的分布和格局状况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对出版业的生产和流通方式产生着重要影响,同时也体现着一种发展模式和战略的选择。近来,有关均衡与不均衡的问题已引起了出版界许多人士的多方关注。大家普遍感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出版业的均衡发展已成为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为了在实践和理论上更好地进行探讨和总结,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回顾和审视。

一、出版业均衡发展的历史考察

出版业在我国的分布状况从近、现代开始,随着政治和社会的变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走过了由不均衡到均衡的发展道路。上海是我国近、现代出版事业的发源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近、现代的出版机构基本都诞生在上海,并在此开创了事业的迅速发展时期。如著名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龙门书局等出版单位。上海的印刷业当时在全国(包括香港地区)也处于领先地位。上海成了当时我国近、现代出版事业发展的基地和龙头。这样一种分布,实际上是形成了出版业在全国范围内的不均衡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发行事业的发展壮大是在延安。1937年在延安成立了新华书店。1939年,中共中央出版发行部成立。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延安时期马列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毛泽东著作的出版,报刊、文艺作品等的出版都得到了较大发展。

全国解放以后,1949年11月1日, 作为新中国管理出版工作的机构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成立,很快便进行了统一新华书店的工作。1950年4月,全国性的国营企业新华书店总管理处成立。随后,根据1950年9月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提出的统一领导、统一管理、消灭出版方面无政府状态以及出版与印刷、发行实行“统筹兼顾、分工合作”的精神,出版管理机构体制进行了调整。原新华书店中的出版业务被划分出来,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专门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央和地方的人民出版社;印刷业务也从新华书店分离,成立了独立经营的新华印刷厂。调整后,原新华书店总管理处改组为新华书店总店,与新成立的人民出版社、新华印刷厂总管理处成为三个独立的机构,确立了新中国出版事业编、印、发业务最初的管理模式。在人民出版社成立的同时,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出版总署会同成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除中央和各大行政区级人民出版社外,一些按照专业和特定读者对象形成的专业出版社也相继成立,如工人出版社、青年出版社、科技出版社、新华地图社、人民美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新中国最初的出版业格局大致形成。

“文革”期间,出版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出版事业得到了恢复并迅速发展,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和配套,形成了目前从中央一级的新闻出版署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新闻出版局的出版事业管理体制。同时,作为基本统一的模式,各省也形成了人民出版社和门类齐全、学科配套的专业出版社的格局,如教育出版社、少儿出版社、科技出版社、文艺出版社、古籍出版社等专业出版社。除了新闻出版自身系统之外,我国的出版业还有各部委、军队系统、各民主党派、学术团体、新闻机构以及各大学所属的出版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点多面广,多学科、多门类,成龙配套、均衡分布的格局。

二、出版业均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出版业发展的这种均衡布局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计划经济的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同时也与出版业作为思想宣传和舆论阵地的性质密切相关。均衡发展的布局适应了当时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在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和统一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出版业的特殊功能,各省和各部门、各行业的出版单位在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和领导下,在出版生产的资源配置和流通销售上得到了普遍的扶持,使出版生产在全国范围内“机会均等、步调一致”,获得了共同的政策支持。应该说,均衡发展的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使我国的出版事业在全国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和稳定的“同步发展”。在扶持和资助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出版事业方面更是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的出版事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出版生产旧有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虽然我国的出版业还是完全的国有性质,出版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并未改变,但已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不再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由国家全权负责。他们需要依靠自己的生产和经营为读者奉献出大量高质量的精神产品,获得效益,实现自我发展;发行领域也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介入,率先迈出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国有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出版业的结构和均衡布局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的运作中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已束缚了出版业的发展。

1.由于各省和各部门、各行业不分条件和状况的均衡布局,使得出版业在垄断的保护下利益均沾,造成除一些出版大省、强省和实力强劲的部门、行业所属出版单位以外,许多出版单位的规模普遍不大,经济实力普遍不强。一些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边远省份和出书范围狭小的部门、行业所属出版单位更是面临经济上的困难和窘境,只能依靠政府管理部门和上级主管单位的扶持。出版业的均衡布局,影响了我国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出版业整体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出版系统内,过于分散和均衡的分布使政府管理部门不可能有更多的管理力量和经济实力去营造骨干和重点;系统之外,复杂的行政隶属关系也给出版管理带来了困难。现实的出版业均衡分布的状况直接制约了出版业的发展速度、规模以及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影响了我国出版产业以强劲的实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出版业均衡发展带来的另一个直接和突出的现状就是专业分工。行政上的划分形成了各省学科、门类齐全的专业出版社的统一布局和按照部门、行业划分的部属、行业出版社。从出版的发展规律看,应该形成若干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的出版社。特色既是品牌标志,也是在市场中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方向和特色,不可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国外一些出版社也有一定的专业范围和分工,形成了自己的出版方向和特色,但那是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形成的。而我们出版社的专业分工由于是行政手段所致,人为造成了社与社之间的苦乐不均。如今越来越严格的专业分工限制使那些出书范围狭小的出版社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通过市场竞争壮大自己的实力。目前虽然有的省可以依靠行政的力量,通过自己掌握的基金来补贴效益较差的专业出版社,但毕竟只有个别的省能做到,且力量有限,也远远没有形成规范的制度,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正是由于出版专业结构和布局上的不科学、不合理,再加上体制上的复杂原因,造成了出版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被出版的垄断利润和教材、教辅出版的高额利润所掩盖,其他专业图书的出版始终没有走出徘徊的局面,远没有达到与经济和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水平。

3.均衡分布形成的“小而全”的出版业格局,导致了出版选题的重复和雷同,使大量的平庸书充斥市场,造成了出版资源的浪费。多年来的旧体制,也形成了一些出版单位在国家垄断的保护下缺乏活力和进取精神,管理落后,竞争能力不强,形不成强大的规模和实力。有的人才和出版资源缺乏、管理不善的出版单位,经济效益已经很差,但却可以在“优不胜”、“劣不汰”的状况中维持。

4.均衡的布局和条块分割形成了顽固的地方保护和地区间的出版贸易壁垒,对出版物大市场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与现代化的出版生产相适应,出版的流通领域营造的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大市场,而地区利益和部门利益则是这种大市场形成的“天敌”。那种短视和不允许平等竞争的行政保护,不仅会阻碍出版生产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竞争、规模发展,还将会“扼杀”很不成熟的出版物市场。每年的图书订货会、书市以及各种图书流通交易场所,我们都可以看到某种新的交易方式在形成。但细分析起来,又往往是外在形式上“花样翻新”,而内在体制和旧有的交易方式并没有根本改变。图书流通领域的地区保护依旧存在。像浙江那样曾经公开为外省图书进入浙江打开大门的省,已经是非常值得赞扬的了。

三、由均衡到不均衡——未来的出版业发展格局

任何一种生产关系的选择,都应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业已存在的经济规律相适应。既然历史已经把我们推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我国出版业的分布和格局也到了迫切需要重新进行调整,逐步由均衡走向不均衡的时候了。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出版业的不均衡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与出版生产的经济规律相适应的。与计划经济不同,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使出版生产力水平得到最大的提高,出版产业得到最大的发展。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以及我国的实践已经证明,市场规律的作用是目前最为有效和充满活力的因素。而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分布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分布的表现形式。那种依靠计划和行政手段形成的出版生产的均衡布局现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生产的发展。未来的发展只能是依靠市场竞争的法则重新调整出版业的格局和分布,实现出版生产的健康和繁荣发展。

其次,实现出版业的不均衡布局,迫切要求我们改变旧有的管理体制和生产方式,以尊重经济规律为出发点,按照不同地域和部门、行业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在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对出版资源进行合理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促进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由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通过竞争,实现出版资源的合理配置,让实力强劲的出版单位率先发展,以此来实现出版产业整体实力的提高。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集约泛指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加强分工、协作,提高资金、资源使用效率的经营方式。”由均衡、单一的模式逐步走向不均衡的发展,应在法律、法规健全,出版经济政策配套,一些需要扶持的出版单位能够切实得到资助的情况下,依靠市场的调节,集中资源和优势,变“普遍撒网”为“重点培养”。积极鼓励和扶持那些经济文化发达、出版资源和条件优越的地区和部门利用自己的优势率先发展,在全国形成若干实力强劲的“龙头”,以此来带动和推进出版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繁荣。

再次,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国实际制定政策。考察国外的出版业,出版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出版业都集中在首都和个别经济发达的城市。美国的出版业基本都集中在纽约。韩国的出版业绝大部分都集中在汉城。这并不是说我们今后的发展一定要仿照别人的模式,再用人为的方式由均衡变为不均衡。我们有自己的国情。改变旧有的体制和模式也不是一朝一夕、非常容易的事情。出版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要有一定的过程,既要尊重历史,也要正视现实。但我们的出发点只能是一个,就是要按照客观规律,最大地发挥出版资源的效用,避免浪费,最终促进出版产业的发展。

我们可以设想,根据已有的分布,结合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将来我国出版业的布局不一定只集中在一两个城市和地区,可以形成若干个中心,以此形成辐射和覆盖全国的网络,带动全国出版业的发展,走出自己的出版业发展模式。

最后,依靠现有基础,遵循市场竞争规律,形成新的出版专业布局。经过近50年的发展,新中国的出版事业已达到了一定规模,原有的格局和管理模式也为出版业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在专业分布上,我们可以根据已经形成的出版单位实力和专业特色,在原有基础上采取重组、扩大、调整等方式,形成新的出版专业布局,使之适应新的经济体制和出版生产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调整中应改变行政命令和干预的方式,顺应出版生产自身的规律,形成合理和科学的出版专业分布和格局。

(本文部分史料参考《当代中国的出版事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标签:;  ;  ;  ;  ;  

从均衡到失衡:出版业发展的选择_均衡生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