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财政拨款的困境与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财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01)04-0006-03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产业这一概念在市场经济的孕育中诞生并在教育领域中得到积极的响应,不管我们是赞成或反对这一概念,但教育与市场的资源输入与产品输出机制则是不容否定的。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的相对落后,目前教育系统获得教育资源的途径仍然是计划体制,而教育资源的使用则被动地遵循市场体制,这使得教育财政拨款体制不再适应于教育资源的使用途径。在这输入输出机制相矛盾背景下,如何根据市场规律来变革当前的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现行的教育财政拨款分为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费两个部分,这种拨款的分类正是参照计划体制下学校教育经费使用方式而设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它既是一种拨款体制,也是一种财政监督体制;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拨款体制不但与学校使用方式相脱离,而且也失去了财政监督功能。现行的教育事业费包括行政公用费和人员费,由于教育工作对成本核算与效率分析的忽视,教育公用费的拨款标准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基本上参照学校上年或上几年的平均公用支出,再考虑学校学生数的增长与社会消费水平的增加而确定标准。教育人员费则完全按照学校教职员工人数的多少来划拨,但人员费的划拨标准已经显得过于陈旧,这也是导致教师工资偏低,而当前校长又不得不通过创收的途径来维持教师队伍稳定的主要原因。教育基本建设费是维持学校公共财产良性运行的费用,它占教育财政拨款的比例很小。教育基本建设费的拨款标准基本保持恒定,其款额很小,若想使用它来改善教育设施的可能性比较小。因此,当前学校的基本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城镇建设规划拨款和学校创收的积累资金。
通过上述对当前教育财政环境及财政拨款体制的分析,我们发现现行的教育财政拨款体制与学校的财政现状相去甚远。这种错位为学校的发展尤其是经费的使用带来了障碍,其具体表现为:首先,由于财政拨款没有科学的成本核算标准,而过多地凭借对以往学校经费使用情况的经验估算,这导致学校的经费划拨与学校的办学效益相脱离,给学校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误导;而且拨款标准的经验性估算使得学校在经费使用上尽量多花,至少在财务上要让财政部门感知学校现在的经费是远远不够的,这既使得学校在具体工作上忽视对教育成本的核算与教学效率的关注,还成为教育经费永远紧张的原因之一。其次,现在教师工资偏低而社会对学校的要求又越来越高,这给学校校长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于是学校的功能发生了偏移,由对教育教学的指导转向确保学校创收的稳定与增长,而且由于政策上的落后,学校创收所得经费往往处于“小金库”之中,既不能公开地用于教师福利的提高,又成为学校腐败的重要来源。再次,学校当前浪费现象也较为严重。由于拨款体制与使用途径相脱离,从而造成在拨款与使用中的混乱与浪费。因此,尽管教育经费紧张是教育系统不可回避的事实,但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与节约使用也是教育经费增长的一个途径,对当前教育拨款体制的理顺与对其使用的引导与监督正是开辟这一途径的有效方法。
二、对教育事业费的变革
教育事业费是教育拨款的主体部分,它与学校日常工作的开展与教师队伍的稳定有着重大的影响。基于更好地体现教育系统的产业性,加强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效率分析意识,并恢复拨款体制对学校经费使用的监督与工作的激励,也为了更好地利用本已紧张的教育资源,笔者认为,应将教育事业费的拨款体制与学校的办学效率相联系,并改变现行教育事业的公务费与人员费的分类标准,以学校运行基本保障费和奖励基金代之,使得教育事业费的拨款既能起到鼓励优先又能使得学校逐步成为市场经济主体而参与市场竞争。基本保障费是对学校公务费和人员费正常开支的最基本保障,学校公务基本保障费只能为学校公务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最基础的运行经费,不可能顾及学校办公条件的改善或其它额外的支出;人员基本保障费也只是保证学校教职员工的基本工资与福利,不考虑在同价格比的条件下工资的增长与福利的提高(即由于社会通货膨胀带来的工资额增长是可以考虑的),此外,在人员基本保障费发放的同时还要对学校的人员有所限制,即学校的办学效益如果不好,则不得增加教职工的人数,也即不得以人员增加为由要求增拨人员基本保障费。因为办学效益差就充分地证明该校没有完成相应的社会教育功能,在学校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或没有一套可行且有效的教育策略,因此不利于扩大规模而既浪费教育资源又担搁学生的发展。学校奖励基金则完全与学校的办学效益挂钩,在一定的教育行政拨款区域内,通过对学校上年办学效益的整体考核,将学校的办学业绩分成不同的等级,然后按等级的差异与学校的规模划拨奖励基金。具体操作是按学校办学效益确定等级,按等级来确定学校应得这部分经费(指按政策财政部门应拨经费)的份额,最后按份额获取经费。这部分经费主要用于教师福利、教学设施的更新等,也允许学校将这部分经费设为学校自己的基金,这样使得学校有更大的空间考虑自己的支出途径与方式。此外,由于同时允许学校有权支配自己获得的拨款和节余资金,还可以避免财务上的作弊。这部分奖励基金是每个学校都有,只是根据自己办学效益的好坏而领取不同的份额而已,其目的就在于拉开差异、鼓励优先、引导发展。
在学校的基本保障费上,在同一教育行政拨款区域内,各所学校所得到的经费多少,与学校的规模成正比,与学校的办学效率与教育水平没有关系,学校与学校之间分配比例应保持一致。但通过这种平等的方式所获得的经费是相当少的,就相当于人的最低生活保障一样,这部分经费对于学校的日常工作来说是不可能有节余的。而学校奖励基金则旨在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使得学校在教育质量提高的情况下有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学校对这部分经费有着使用自主权(因为学校如果有效使用这笔经费,从而使得学校办学效率有所提高,那么下年的比例上升款额增加;如使用不当而办学效率下降,比例下降款额减少),不但可以用于学校教学设施的改善或教师福利的提高,还允许学校将此经费作为学校发展基金。财政部门对这笔资金只拥有监督与核查权,而且其使用情况与学校经费的拨款标准没有必然联系。如此,不但使得学校有更大的空间来考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由于允许学校有权支配自己获得的拨款和节余资金,还可以避免学校在财务上的作假和减少小金库存在的可能性,为建立良好的财务运行机制和财务监督机制打下基础。
三、教育基本建设费的变革
现在学校所获得的教育基本建设费基本不能起到基本建设的作用,由于款额太小而无法应对当前建设项目的巨大的开支,现在划拨到学校的基本建设费往往作为其它费用的补充而消失掉。因此,笔者认为,面对学校基本建设费太小这一现实,我们可以借鉴“住房公积金”的方式来使用这笔经费。其具体的操作方式为:在本教育行政拨款区域内,学校的基本建设费并不直接拨给学校,而是采用一种记帐划拨的方式,即经费只是在帐务上划拨而实际款额不到学校,但帐务上可以证明学校有这笔经费;然后教育财政部门为这笔经费的统筹规划者,把本教育行政区域内所有学校基本建设费的总额,采用借用方式给最需要进行修建的学校,以切实地让学校基本建设费起到基本建设学校的作用。通过这种积少成多、帐上划款的方式,来保证这笔对每所学校都很少的教育基本建设费得到充分的利用。实际上,本教育行政拨款区域内的所有基本建设费组成了学校基本建设基金,而每所学校都是这个基金会的成员,都有权使用基金会的学校基本建设基金,但这个权利又必须在让渡一定年份不使用这笔基金的基础上才得以实行。通过这种方式,教育财政部门可以对各个学校的基本建设进行协调与监控,对每一个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行论证,使得学校基本建设费能花在刀刃上,而且还可以适当注意减少学校间的基本建设差异,保证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这也是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
当然,对于学校基本建设,我们也不排斥学校通过创收而积累资金进行建设,只要学校积累资金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合法且不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就是教育财政所认可的。而且学校自我积累资金进行基本建设的方式,最好与学校基本建设基金的使用协调,如此既能减轻学校的资金压力,也能激励学校独立自主、勤俭持家。但在学校基本建设基金的使用上,要注意学校自我积累资金的能力差异,特别是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有的学校可以迅速积累基本建设的经费,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教学条件;有的学校由于受地理条件与学校办学传统的限制,很难积累学校基本建设的经费。因此,要避免基本建设基金的使用总是与学校积累的基本建设经费配套下拨的缺陷。对于在基本建设基金成员的学校,不管学校积累经费能力的大小,都要基本保持学校在一定时限内享受到自己的基本建设资金的份额,但总的分配原则应向积累基本建设经费条件差(不能积累到基本建设经费的学校不一定条件差,但条件差的学校肯定很难积累到基本建设经费)的学校倾斜,从而缓解学校在物质条件上的差异。
以上是对学校基本建设经费的划拨与使用的建议,它的实施可以保证平均经费款额较小的基本建设经费发挥其本应起到的作用,但它并不能保证基本建设过程的节约与建设质量的优良。而且,当前学校的基本建设项目还没有接受市场的监督,即整个建设程序还没有纳入正轨,其主要的实施方式还是由学校或教育系统的基建处来完成,这也是建设成本增大的一个原因。按照1999年8月30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并于200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上对具体时间的描述意在提醒招标投标法已经生效)第三条规定,如果学校的基本建设项目是“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或者是“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其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招标投标法对招标的过程、注意之处和违反该法的法律责任都有着详细的叙述,笔者也不在此赘述,在此引用此法的目的只是提请基本建设经费使用者注意,为了充分地利用我们本身就较为缺乏的基本建设资金,学校在使用基本建设资金的过程中,要主动地学习招标投标法和招标投标的相关知识,不但要提高资金的使用率、保证基本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和确保质量优良,还应使经费的使用过程合法。
四、小结
教育财政拨款体制的市场化是市场对教育系统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当教育产业被人们日益关注的时候,就意味着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与教育内在产业价值的体现是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在这种市场背景下,由于教育的公共功能,教育财政拨款将不断地延续下去,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拨款总带着计划和福利的性质,“吃得多就要得多”将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做得多拿得多”不但是一种生存之道,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进行成本的核算与效率的分析将成为教育财政拨款的主要依据,也是教育走向市场的必经之道。学校由计划走向市场,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学校教育资源配置采用市场方式时,学校自身定位的改变也就成为直接面对的现实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