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性评价的高考英语试题研究_英语论文

基于真实性评价的高考英语试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试题论文,真实性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人们对语言、语言学习以及语言能力认识的发展,有关语言学习和语言能力评价的观念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语言学习理论的发展,教育测量理论的发展以及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发展,真实性评价的理念开始为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所接受。英语高考是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检查,起着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施程度的功能。作为一种能力水平评价方式,作为一种总结性评价的手段,英语高考是否符合真实性评价的理念?真实性评价理念下的高考应该如何实施?本文将以2007年全国高考英语试卷为案例,对高考英语试题进行真实性评价的理论分析。

一、什么是真实性评价

1.真实性评价的内涵

随着评价的发展,有关真实性评价的研究增多,对于什么是真实性评价的看法也基本一致。多数研究认为真实性评价是“一种要求学生通过完成真实任务来展示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技能的意义运用能力的评价方式”,“真实性评价任务都是学习过程中有意义的、有价值的重要经历”(Webber,2003:8),“与成人、消费者或职业人士在工作中所面临的真实问题的类似的任务”(Wiggins,1993)。

但是,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价的目的在于准确界定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因此,真实性评价指“对学生能力以及学生学习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应该遵循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应该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王笃勤a,2007:36)。

2.真实性评价与其他评价的关系

评价发展至今,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评价理念,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常作终结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直接/间接评价、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等。这些评价理念既有差别,又有联系(见表1)。真实性评价可以是形成性评价也可以是总结性评价,更是多元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同时还具备表现性评价的特点。但是,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未必具有真实性,表现性评价同样可以采用非真实的评价手段,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可以采用间接的评价手段,但是,就语言能力或综合素质的评价而言,真实性评价却追求一种直接评价方。多元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以及评价标准的多元性,这也正是真实性评价的要求。发展性评价则强调评价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因此,真实性评价可以用于学习过程之中的诊断和促进性评价,也可以用于一段学习之后的目标达成评价或水平评价。真实性评价可以整合其他评价模式,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二、真实性评价对测试的要求

真实性评价的发展不仅为形成性评价(或过程性评价)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总结性评价或英语能力评价提供了理论和操作方面的参考。根据真实性评价的理念,语言综合素质或语言水平的测试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

要测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测试就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所谓真实指测试应尽可能复制出显示生活中语言使用的种种特征,考试的语言行为要复现真实生活中而不是考试的语言行为。这就要求输入的真实性(测试文本、测试任务)、输出的真实性和情景的真实性。

1)文本真实

真实的文本是现实中真实的说话人或作者为真实的听众和读者说的和写的、用于传达某种真实信息的文本(Morrow,1996),如来自实际交际活动的材料,报纸、杂志、互联网的文章、广告、通知、照片、图表;电视新闻、评论、访谈、电影;英语原版教材;与旅游有关的材料,地图、景点介绍、航班时刻表、餐馆菜单;商务信函、电子说明书,或是经过加工的上述材料,抑或是根据真实情景编写的材料(卢晓仙,2003),文本的选择应该以使被评价者最大限度展示他们的语言能力为标准。

表1 各评价模式对照表

就听力而言,真实的材料并不意味着来源于现实生活中未加编辑的材料。有些材料尽管很真实,但是却不能直接用于考试。如火车站的录音,由于太多的噪音,我们很难判断是考生听力不好,还是噪音影响学生的听力。因为,测试必须控制只有一种变量影响学生的表现,那就是学生的能力。另外,听力材料的程度同样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一般情况下20个音节是较为合适的切分长度(王海华,2005),因为人们的短时记忆一般情况下只有7秒。

2)任务的真实

任务指考生在测试中所完成的各种听、说、读、写、译等任务。任务的真实性指目标语言使用任务特征与测试任务特征的一致性程度(Bachman,1996)。根据真实性评价的原则,考生所承担的任务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的、相互作用的交际活动,而不是对考官的刺激作出典型的、例行的考试反应,或者刺激—反应关系的一部分。

3)情景的真实

情景的真实指考生完成测试任务的情景与现实生活中完成类似交际任务的场景的相似程度。真实的情景可以增加测试结果的类推性,从而增加考试的解释力,提高测试的效度。

4)评分标准的真实

根据真实性评价的原则,评价标准指评价中的价值客体的属性满足价值主体需求的程度(王笃勤,2007a)。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评价不同群体所采用的标准不同,评价标准的真实性指评分标准与现实生活的同一语言行为的判断标准一致性程度(孔文,李清华,2003)。由于评价标准具有主体适应性,在设定标准时应该考虑到外语学习者所处的习得阶段,更应该考虑到不同文化的差异。也正是由于此原因,把判断本组者交际成功的标准照搬到外语学习者身上是不恰当的,更是不公平的。

5)评价结果解释的真实

测试所要提供的不是分数,而是分数的说明。这就要求测试必须采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真实任务或类真实任务来测量学生的语言能力,评价采用质性的描述或等级描述,而不是量化的分数。

2.主体适应原则

所谓主体适应原则指测试应该关注考生的认知特点,关注考生的多元差异,包括多元智能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和语言基础差异。考生的多元差异要求测试必须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否则就可能在迎合一部分考生的需求的同时对其他考生造成惩罚。活动的设计、时间的间隔、项目的赋值等如果不能遵循考生的认知需求,同样会影响试题的效度、信度和公平。

三、高考英语试题的真实性评价特征分析

1.高考英语试题的真实性分析

1)材料的真实性

综观2007年高考英语试题的材料,在材料选择上趋向于真实。阅读中的有些文章就是直接来自生活,如广告(安徽、北京、福建、广东、江苏、江西、天津);有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如学校的成绩单(上海)、课外阅读(四川);有的是生活中的话题,如母女关系(北京)、儿童肥胖(安徽)、环境保护(安徽)、艾滋病(湖北)、沉迷网络(陕西)、网址(浙江);有文化方面的文章(福建、陕西);有生活常识,如防止自行车被盗(江苏)。从材料来源以及与学生经历之间的关系来说,很多阅读材料在选择上遵循了真实性原则。

但是,高考阅读中的说明文、议论文比重太多,有些省份选择过于单一,不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有些话题知识性太强,如动物可以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知觉来选择食物(海南)方面的材料,容易出现非阅读性解答;有些话题与学生关系不够密切,即使是真实的,也不太符合高考测试的要求,如哲学方面的文本(江西)。

2007年听力猜测的材料主要是短对话、长对话和短文三种材料,材料的形式符合真实材料的要求。但是,由于选择填空形式的要求,很多材料信息过于密集。为了增加材料的难度,多数材料在词汇和语法方面相对较难,书面语成分较重。由于不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材料,语音、语调、语速与生活中的对话、独白等有一定差距。

2)任务的真实性

任务的真实性指测试中考生所完成的任务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从2007年全国19个省市的英语高考题的形式来看,任务的真实性仍旧不高。作为常用的试题形式,选择题(包括选择填空、匹配)的真实性相对较低。但是,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做答题开始为一些省份所采用,如听力中的信息提取和图表填充(广东,上海(春季),上海,重庆)、语法测试中的语法填空(广东)、阅读理解中的回答问题(湖南、山东)等。但是,做答题(建构性问题)的比重太小。要提高试题的效度,就必须增加建构性试题的比重。要提高试题的信度,同样应该增加主观性试题的比重,因为研究发现主观性题的信度要高于客观选择填空(雷新勇,2006)。

任务的真实性要求情景真实、角色真实以及活动目的的真实。听力、阅读、语法试题由于情景和角色的缺乏,任务的真实性不够,甚至没有。写作是测试中最常用的综合性测试形式,也比较容易体现真实性原则。2007年的英语高考试题中大部分写作都体现出真实性原则。如上海春季卷写作要求学生阅读两份英语笔友信息材料然后写一份寻友书信,目的、情景和角色得当,符合真实性写作要求。广东的阅读写作要求考生以Ari的身份给父亲写一封祝贺生日的信,角色真实,情景真实,目的明确,同样体现了真实性原则。湖北、宁夏、北京等地的写作在写作的目的、角色以及情景方面也都体现出写作的真实性。

3)情景的真实性

情景的真实性与任务的真实性是连在一起的,只有情景真实任务才可能真实。情景的设置可以采用文字描述的形式,可以采用图片(如北京的情景作文和开放性作文)。

情景的真实性要求能够明确英语写作的必要性,如福建卷和海南卷要求考生给英文报纸写信,江西卷要求考生写参加英语演讲比赛的发言稿,全国卷要求考生写信寻英语笔友,陕西卷写作要求回复一个英文稿件中的书信,天津卷要求写一篇英语征文,重庆卷明确用英语给Amy写一封慰问信,都利用情景的设计明示了英语写作的必要性。

但是,也有对英语写作的必要性明示不够的,如广东卷的写作只是要求考生以“谁是你的偶像”为题,根据在2600名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数据写一篇短文。虽然学生不会用汉语写作(因为这是英语测试),但是为什么要用英语写作,为谁而写作,试题没有交代。与广东卷一样,上海卷也只是要求学生根据提示以“礼物”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读者对象不明确,写作目的不明确,考生不知道为谁而写,为什么目的而写。这样的写作违背了真实性评价的原则,自然难以评价学生真正的写作能力。

有的试卷虽然有英语写作的要求,但是却不能显示用英语进行写作的必要,如湖南卷的写作要求考生以王平的身份为同窗好友李华用英文写毕业留言。为同窗好友留言没有必要使用英语,况且中国学生一般也不会用英语留言;江苏卷要求学生用英语写一份发言稿同样缺乏真实语境和真实目的;辽宁卷要求考生写大学生活的安排也没有交代使用英语的必要性,那么学生用英语写作就只是考试的要求,而不是写作自身的需要。

4)评价标准的真实性

高考英语试题的选择题采用的是二元客观评分方式,选对即可得分,否则不得分。信息填充的做答题也是如此。而写作采用的是等级整体评分方式。

写作分五个等级评分,主要从完成试题规定任务的情况、内容覆盖情况、语法结构和词汇应用情况、连接成分使用情况、写作目的实践情况以及语法错误对文章表达结果影响度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写作任务的完成以及文章结构(连接成分使用情况)与实践中人们对书面任务完成的评价基本一致,但是,语法错误的多少却不太符合真实性评价标准。

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不同难度的问题,不同技能的问题其赋值应该不同。听力、词汇、语法以及阅读理解中的选择题由于所测量的行为目标不同,对认知的要求也不同,其分值也应该不同(王笃勤,2007b),但是高考却普遍使用统一的赋值标准,要么都是一分,要么都是二分,客观选择题的评分标准不符合真实性评价的要求。

5)评价结果解释的真实性

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高考成绩采用分数的方式进行成绩报告是合理的,虽然分数并不能反应学生的真实能力。

另外,由于高考未能按照测量项目的不同难度赋值,同等分数的同学其水平可能相差很远。以阅读为例,只要对15题,分数就是30分。但是,如果按照15个问题的不同难度赋值,则有的同学可能是15分,有的可能是20分,有的可能是30分,有的可能是35分。要增加评价结果的解释力,就必须采用科学的赋值方式。

2.高考英语试题的主体适应性分析

1)写作的主体适应性

写作试题的目标是测量学生是否具备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写作表达能力,而不是读图能力,也不是阅读理解能力。尽管看图写作、阅读后写回信符合写作任务真实性要求,但是,读图写作和读后写作所反应的就不是写作能力本身,而是两种能力,不符合测量目标的单维要求。由于每个人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同,读图能力也不同,读后写作和看图写作就造成了部分考生的主体不适应。

2)听力的主体适应性

根据真实听力的要求,听力测试应该给出问题,以便考生选择注意力,尤其是在长对话听力和短文听力中测试中。而2007年高考试题上海卷听力部分只提供问题的选项没有给出问题,违背了听力的真实性原则,增加了听力的影响因子。

与其他试题不同,听力中的每个问题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影响听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听力中每个问题所测量的目标存在差异,不同的测量对认知的要求不同,考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所需时间也不同。因此,每个短对话之间的时间间隔应该有所不同,同一篇材料中多个问题之间的时间间隔也应该有所区别。但是,所有的高考试题都是采用统一的时间间隔,未能照顾到考生在听力中的主体作用。

四、结束语

高考试题的质量关系到人才的选拔,关系着如何评价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作为对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的一种评价手段,高考英语试题应该贯彻真实性原则和主体适应原则。从2007年全国19个省市的高考英语试题的分析来看,高考英语试题未能完全贯彻真实性原则,在某些方面未能贯彻主体适应性原则。高考英语试题在任务设计方面、情景创设方面有待提高。要提高应该的效度和信度,保证测试的公平性,为高等教育选拔真正的人才,要保证高考对教学的正面反拨作用,高考英语有必要增加试题的真实性,调整听力的时间间隔,按照测量目标的认知要求赋值,增加评价结果的解释力。

标签:;  ;  

基于真实性评价的高考英语试题研究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