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及“体育生活”可行性分析研究_休闲体育论文

现阶段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及“体育生活”可行性分析研究_休闲体育论文

现阶段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状况与“体育生活化”可行性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生活质量论文,生活化论文,可行性分析论文,居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对“生活质量”与“体育生活化”的基本涵义及其关系的理性认识

1.1 “生活质量”基本涵义

“生活质量”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恩在《富裕社会》一书中首先提出。意即对人们生活水平的全面评价。正如社会进步是一个多维的过程,“生活质量”亦包含多个方面,既包括生活的客观方面(个人收入、卫生保健、消费水平、文化教育及休闲娱乐等),也包括生活的主观方面(C地生活条件的满意度、幸福感等),它综合、 全面地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需要的满足程度。就其内涵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发展的程度,其基本标志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的:“人类发展是一个提高人们生存机会的过程,从总体上说,健康、长寿、接受良好教育和生活幸福美满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改善生活质量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在于全面提高人口质量与发挥人的创造力,减少生病时间和延长寿命,使具有健康身体的人在社会诸多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进入80年代后,许多国家已将改善生活质量作为国家目标。今天,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在体现全面发展的诸项指标中,健康不仅是国民素质的物质基础,而且也反映了生活质量的高低,为此,世界各国都想方设法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在采取的增进国民健康素质的措施中,广泛开展全民性健身活动便是其中之一。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自50年代经济腾飞、居民“生活质量”迅速提高之时便重视发展大众体育,积极提倡体育生活化,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如目前约50%以上的美国人每周至少参加1 小时的体育活动,英国的体育人口亦在60%以上,体育不仅成为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并已是生活消费支出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休闲业年产值已达3500亿美元;英国的体育消费为90.25亿英磅,政府由此获得36 亿英磅的体育税收,并提供50万个就业机会;1992年加拿大的人均体育消费达到386美元,不仅增进了国民健康,同时亦为国家经济做出了贡献。

1.2 “体育生活化”的基本涵义

体育对健康的良好影响是无庸置疑的。现代科学研究还证明其良好功效产生的关键在于,这种活动可否成为一种不间断的持续过程。即只有使参加体育活动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经常性活动,才可获得更为有效的健身效果。生活化就是体育行为形成并溶进个体或家庭生活的过程,使之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行为。我国体育生活化基本内涵不仅有上述含义,而且具有体育供给制度转变的意义,即由福利型向消费型转变。即在倡导体育成为人们生活组成部分的同时,亦引导个人及家庭进行体育消费并成为家庭生活的支出构成。

1.3 对生活质量与“体育生活化”相互关系的理性认识

实现体育生活化主要受2方面因素, 即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观因素主要指个人的体育意识、观念、态度,客观因素即宏观社会经济发展所给予的物质生活条件、政策和制度保障与支持。一般来说生活质量较高时,主观意识作用大一些,意即余暇时间增加,收入水平提高,设施条件具备,营养状况跟上,此时很大程度取决于主观因素,反之,生活质量较低时,客观因素则具有较大作用。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层次越低,越不可缺少,待低层次需要基本满足后,才可满足高一层需要。人最初渴望满足的是处于低层次的欠缺型需要即生存需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低层次需要满足后,便产生高层次的愿望,生活质量改善提高为实现高层次需要提供了各种保障条件。按照这一理论,在生活质量较低阶段即低层次需要尚未满足之时,体育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行为,特别是成为消费支出组成部分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因为体育属于人们实现自我价值这一生长型的高层需要。生活质量对实现“体育生活化”具有促进或制约作用。而“体育生活化”则既是改善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之一,亦是衡量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二者互为影响,互为促进,关系十分密切。

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发展状况,对实现现阶段倡导的体育生活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两方面对现阶段我国居民生活质量进行分析。首先,依据反映生活质量的主要国际标准和相关资料对现阶段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做出客观描述。其次,对构成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3个子系统——生活方式、 生活环境和生活满意度进行分析并做出评价,在描述与评价结果基础上判断实现体育生活化目标的可行性。

2 现阶段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基本状况分析

国际上一般采用综合性指数计算来比较各国的生活质量状况。这已成为反映社会进步与差距以及现代化社会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工具。这里采用国际标准对照相关数据比较分析,以对现阶段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状况做客观描述(见表1)。一般认为国民收入、 城市化水平等项指标越高,生活质量就越高。1995年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620 美元,远低于当年4880美元的世界平均水平,并且与发展中国家1090美元的平均水平还有相当差距, 仅达到英克尔斯现代化标准3000 美元比重的20.67%,199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29.7%,距国际现代化标准50 %的比重有较大差距,居世界96位。照此看来,实现体育生活化在我国将是一个十分遥远的目标。其实不然,因为,仅以国民收入、城市化水平两项标准来评估一个国家的生活质量并不全面。首先,评价标准亦绝非仅此两项,其次,各国情况各异,如阿联酋虽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但由于社会发展滞后,因而生活质量指数仅居世界116位。 而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虽然居80位左右,但由于社会发展较快,因而生活质量指数居世界60—70位,再如菲律宾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城市化水平分别为1060美元和53%,均高于我国,但其生活质量指数仅为0.6364,低于我国的0.6701,这就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作为衡量标准的特点。

表1按发展程度区分的社会指标体系(国际标准)

贫困型 温饱型小康型

指标名称 单位(最低 (低

(下中等

收入) 收入) 收入)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美元 200330

1,310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21 25 56

平均预期寿命岁49 54 65

平均每日摄取热量 大卡2127

22262733

恩格尔系数

%60以上 50-60

40-50

人均居住面积

平方米 25 4 10

平均多少人有一名医生 人25,000 14,000

3,030

宽裕型

富裕型 附1英克

附2中国

指标名称 (上中等 (高 尔斯现代 目前实际

收入)收入)

化标准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240

17,080

3,00720(1997)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62

78 50以上

29.9(1997)

平均预期寿命

68

76 70以上

70.8(1997)

平均每日摄取热量

3117 3376 2727(1992)

47.7(城)(1996)

恩格尔系数 20-40 20以上 56.3(农)(1996)

8.7(城)(1997)

人均居住面积 1520 22(农)(1997)

平均多少人有一名医生 1,220

470

1000456(1997)

附3中国

指标名称 2000年

目标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1,000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33-50

平均预期寿命72

平均每日摄取热量2750

恩格尔系数 47

人均居住面积

10

平均多少人有一名医生

500

资料来源:《中国国情国力》,国家统计局,北京,1998.4

1987年以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指标课题组依据现代化10项标准,以120多个国家的数据, 用综合指数法进行的现代化水平的国际比较,9次评价结果中,我国居世界的位次不断上升, 其中一些重要的生活质量标准已接近、达到甚至超过国际现代化标准。 如平均预期寿命 70.8岁,已实现现代化标准,居45位,每一名医生服务人口637人, 实现现代化标准1000人的157%,居世界第32位, 人均每天热量摄入达2727大卡,超过了2400大卡的国际正常标准,恩格尔系数、人均居住面积等项指标接近国际小康型标准。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完成的题为《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的研究成果亦证明了我国在生活质量方面取得的进展,该项研究为衡量国家生活质量的基本方面,选取了教育、健康、营养、平等和环境等5个指标进行分析比较(见表2),我国生活质量指数在9个国家中居第5位,超过同属于低收入国家的印度、肯尼亚及中等收入国家的巴西和菲律宾。根据其确定的生活指数值在0.6~0.8之间为中等水平,我国的生活指数值为0.6701,即达到中等偏下发展水平。此外,由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院和人民大学共同完成的《1996年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对生活质量竞争力分析结果亦表明:1994年以来,中国在生活质量单项排名中一直列世界第42位。上述结果说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得取了较大改善。同时,我国的发展事实也充分证明,既使在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经过努力生活质量也可得到改善提高。这应对当前倡导体育生活化具有启示意义。因为现阶段确有许多人生活水平并不太高,但对体育却情有独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反之,亦有相当数量的国人尽管“生活质量”状况改善较大,但却从不参加任何形式的体育活动。

表2中国生活质量指数的国际比较

国别中国印度肯尼亚

菲律宾

墨西哥

生活质量指数 0.6701 0.4779 0.5297

0.6364

0.7638

国别巴西英国美国日本

生活质量指数 0.5541 0.8977 0.8875 0.9081

注:生活指数值在0-0.6之间为低水平;0.6-0.8之间为中等水平;0.8-1之间为高水平。

3 现阶段我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成分析

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由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生活满意3 个子系统组成,前两个是客观指标,后一指标是主观指标。

3.1

现阶段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使体育生活化具有实现的可能

生活方式是指不同的个人、群体和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条件和价值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本部分将主要分析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着重分析生活方式领域中的物质消费方式,闲暇生活方式与家庭生活方式,并以此判断实现体育生活化目标的可行性。

3.1.1 物质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吃、穿、用增幅减缓, 教育、文化、娱乐呈较大增幅

收入水平是改善物质消费方式的基础。人们不会忘记物质匮乏的年代,中国人的生活是很窘因的。到1978年,全国收入在100 元以下的人所占比重为35.37%,居民储蓄余额200多亿元,平均每人每年存款不到22元。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的世界排序步步前移,国人的“家底”愈发厚实,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1997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60元,是1978年的3倍多;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90元,是1978年4倍多。居民储蓄增幅显著。1977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5 万亿元,比1978年的210亿元增长了238倍,如果再加上6000多亿元居民手持现金、300多亿美元的外币个人存款等,居民实际拥有金融资产5.9万亿元,若分摊到12亿人手中,人均持有人民币5000多元,是1978年的200 多倍。根据权威部门预测,今后几年, 城乡居民储蓄年增加额将在超过1万亿元的台阶上继续攀升。收入的快速增长及高达38~40%的储蓄率和不断提高的储蓄趋向,就本研究内容而言,具有2点意义:一、 说明即期消费的满足,需要开拓新的消费领域;二、收入增加表明体育消费支出成为可能。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而且,这种可能,主要是对城镇居民而言。尽管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较快,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为开展新的消费领域提供了可能。但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仍十分显著。而且我国城乡收入差别之大,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是极为突出的,曾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4个城乡差别最大的国家之一, 这种差别将会对农村体育生活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消费水平提高较快。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人均184元, 增加到1996年的人均267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以1978年为100,1996 年的消费指数为365.9,增长2.6倍多。特别是文化娱乐消费水平提高较快,据1997年国家统计局城调队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抽样调查显示,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重已经由1996年的11.6%上升到16.2%。“城市职工生活开始进入小康消费模式,消费水平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较大的提高和改善。”这一评价结果是1997年由国家统计局等6 部委联合组织的中国职工生活进步调查获取的。

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1997年的47.7%,农村居民同期恩格尔系数从67.7%降至56.3%。按国际标准,恩格尔系数在40%~49%为小康水平,50%~59%为温饱水平。实际上,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与国外不完全可比,如果将国家和企业支付的福利消费和暗补列入居民的支出计算,恩格尔系数还将有降低。1997年城镇居民用于吃、穿、用方面的消费支出仅增长6%左右, 而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增长了20%~30%,城镇居民不仅具备了体育消费支出的可能,而且已出现体育消费活动。

饮食日趋科学合理,1994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变化总体趋势一致:由粮食供给的热能,城市与农村由71%和87%下降至60%和82%;由脂肪供给的热能,城市与农村分别由26%和13%增至30%和15%,其中动物性食品增速较快,1994年比1990年增加2.4~13.4个百分点;全国人均每日消费蛋白质68克, 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多消费11 克。 从热能摄入量看, 我国居民人均每天热量摄入达2727大卡,超过了2400大卡的国际正常标准。此外,根据国际膳食组织提出的成年人体质指数低于18.5(BMI)为慢性热能缺乏的界限标准, 1994年我国城市居民的BMI均值男性为21.9,女性为22.2, 农村居民男、女分别为21.4和21.7,已达到较高水平。上述结果表明,我国居民在平均热能摄入量稳步提高的同时,营养构成日趋合理,国人已具备了参加体育活动的热能摄入水平和营养结构。

3.1.2 闲暇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化转变, 体育已渐成为闲暇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闲暇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内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类型。

a.现阶段我国的工时制度已与国际接轨,实行周休2日制, 缩短了法定工作时间,意味着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闲暇时间的增加为健身、娱乐提供了时间保证,同时,由于工作时间缩短整个社会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在闲暇时间缓解工作压力,恢复体力精力,已成休闲与体育的内在动力。

b.城市居民休闲已露端倪,体育已成为闲暇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家务劳动向社会化发展,减少家务劳作时间,使人们有可能在工作之余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休闲性、娱乐性等方面的活动。国人的闲暇生活方式亦开始发生变化,由传统的闲暇生活方式即串门、聊天、走亲戚,逐渐变为把工作与休闲分开,使休闲实际上成为一种有自己的结构,有内含价值(恢复、放松、自我发展)和形式(郊游、旅行、健身、娱乐)的社会活动。而且,据零点调查公司1994年对京、沪居民主要休闲内容的调查结果表明,健身活动已成为休闲的主要内容。

3.1.3 家庭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其休闲娱乐的职能得到增强

家庭生活方式之所以与体育生活化相联系,就因为家庭是人们主要的社会生活场所,家庭生活在人们的全部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成员对体育的态度,可相互间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家庭本身具有教育和娱乐的职能。而体育生活化实际上就是个人化、家庭化。当前我国家庭规模与结构的现状是: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见表3 )。由于核心家庭只有两种基本的家庭关系,即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因此,生活负担系数较低,生活质量较高。家庭规模小,许多传统家庭的职能,如生育职能、抚养职能、生产职能相对缩小,而且随着家务劳动社会化,有些职能还会进一步缩小。这一发展趋势使得家庭的另外一些职能,如情感交流职能、文化教育职能、休闲娱乐职能得到增强。现阶段我国家庭生活方式有利于体育生活化目标的实际。

表3 中国家庭规模的变动趋势

年份1985199019921993

城镇平均每户人口数 3.893.503.373.31

农村平均每户人口数 5.124.804.674.58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199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3.2

生活环境的变化为人们提供了开展体育活动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条件

a.居住条件改善,使家庭安置健身器材,开展户内健身活动成为可能。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由1978年的3.6平方米提高到1997 年的8.7平方米,已超过小康水平的8平方米。76.8%的职工家庭住上了楼房,户均面积54平方米。这一数值已接近国际小康型水平,即“每户一住房单元,人均10平方米”的标准。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8.2平方米提高到1997年的22平方米。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的提高为开展家庭健身活动提供了可能和保证。

b.绿地面积及场馆设施增加使健身环境和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国家用于城市公用事业的投资有较大幅度提高,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每万人口的绿地面积由80年代的9.6公顷增加到90 年代的32.2公顷,居民开展户外健身活动有了去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国各类体育场馆总计达61.6万个,是建国初期的145 倍多,总面积为7.8亿平方米,人均0.65平方米。

3.3 生活满意度提高使更多的人关注自己的健康

个体在生活各方面的状态特征及其满意程度,即指现代人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交生活和闲暇生活等方面的特征、水平及满意程度。它是衡量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

1997年北京世纪蓝图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0.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65%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生活在向好的方面变化,并对近5年家庭生活水平的评价较高。 调查结果基本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实情,即认为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主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健康价值及重要性受到更多人重视。零点调查公司于1997年12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城市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多段随机抽样5130户城市居民的入户调查。对“过去一年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的问题,回答“身体健康”的以33%的比率列第一位,选择“挣到钱和投资成功”的仅占18%。可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已是许多人的最大心声。那么“新一年,人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所有被调查城市中,列在第一位的选择仍然是期望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康已被许多人放在所有需要的首位,国人这种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为实现体育生活化目标奠定了必要的思想观念基础。

4 结论

4.1 尽管我国目前居世界中等偏下发展水平, 但由于社会发展较快,故生活质量获得了较大的改善,一些重要的生活质量标准接近、达到或超过国际小康标准,这一发展态势,为实现体育生活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4.2 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基本生活消费已由量的满足过渡到质的提高,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吃、穿、用方面的消费支出增幅放缓,而用于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呈较大增幅。为实现体育生活化提倡的体育消费个人化,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4.3 现阶段我国家庭构成模式呈现出:家庭规模缩小, 核心家庭增多,生活负担系数下降,许多传统家庭的职能相对减少,而家庭的另外一些职能,如情感交流、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等职能得到增强。这一变化促进了体育进入个人及家庭生活的进程。

4.4 闲暇时间增加,家务劳动向社会化发展, 家务劳动时间减少,使人们工作之余从事休闲、娱乐活动成为可能。国人的闲暇活动方式亦开始由传统的闲暇生活方式即串门、聊天、走亲戚,逐渐变为一种有自己结构,有内含价值(恢复、放松、自我发展)和形式(郊游、旅行、健身、娱乐)的社会活动。城市居民休闲已露端倪,并已出现休闲体育消费的迹象和趋势。

4.5 居住条件改善,使家庭安置健身器械, 开展户内健康成为可能,城市绿地面积和场地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为实现体育生活化创造了良好的健身环境和场地设施条件。

4.6 健康价值及重要性愈加受到重视, 拥有健康的身体已为许多人的最大愿望,国人这种观念意识上的转变,为实现体育生活化目标奠定了必要的思想观念基础。

4.7 从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状况看, 倡导和推行体育生活化是基本可行的;此外,经过努力体育成为农村居民生活组成部分也是可能的,但成其生活消费支出部分,就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实际来说,还不太现实。

5 建议

由于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存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当前乃至今后相当时期内,在推进、实现体育生活化目标进程中,应根据多数地区城乡间还存在差异的实际,实事求是地给予不同的考虑与安排。

标签:;  ;  ;  ;  

现阶段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及“体育生活”可行性分析研究_休闲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