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师母语文化素养提升策略
姚冬梅 (哈尔滨师范大学 150000)
郑博元 (哈尔滨师范大学 150000)
郭 霞 (天津理工大学 300000)
摘要: 十九大报告着重指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不断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高校外语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外宣使命培养人才的重任,应该积极思考探索,呼应时代需求,提升自身的语言功底和中外文化素养,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端外语人才。
关键词: 传统文化;外语教师;文化素养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关键时期,文化的载体作用更显得尤为突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要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高校的外语教育是培养文化外宣人才的主要阵地,外语教师应积极回应新时代的新任务,提升自身的语言功底和中外文化素养,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端外语人才。
一、高校外语教师母语文化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外语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都是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高校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缺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外语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鲜见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高校外语教师的教育学科背景多数为外语语言文学类专业,这一特点决定了其自身母语文化自觉意识比较薄弱、母语文化输入相对匮乏。然而,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时代发展为外语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和新任务。外语人才需要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外语不仅仅是理解和学习的对象,更是文化表达的载体。讲好中国故事是始于母语终于外语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母语和外语运用能力,更需要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外语人才担负着一系列的历史重任,要增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话语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无疑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外语教师是外语教学组织实施的主导,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对于外语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语教师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谙熟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才能在教学中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从而培养出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高端外语人才,忠实全面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在高等院校外语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建设,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尤其是母语文化素养。
二、高校外语教师母语文化素养现状与成因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高校外语教师的母语文化素养及其原因,笔者对三十位高校外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题目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内容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和目标语文化文化相关的历史典故、文化缘起、名词解释等,旨在了解受访者的整体知识结构。第二部分内容题目包括受访者的教育背景、培训经历、单位选聘和晋升要求等,试图分析教师自身学习经历、培训经历和职业考核要求与其知识结构的联系。第三部分题目包括对传统文化输入和文化品格培养在外语教学中重要性的认识,是否在外语教学中有意识融入传统文化,如何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等,意在呈现外语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受访者来自多所高校,不同的年龄层次和学历职称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外语教师整体而言具有比较扎实的语言技能,但是比较欠缺广博的知识涉猎和良好的母语文化素养,通识教育不足。部分外语教师对目标语国家文化的掌握程度超过了对母语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这一现象与教师的学历职称水平并无明显联系。受访教师的学科背景一般以语言文学或语言教学类为主,参加的职业培训也主要为语言教学或文化翻译类,鲜有传统文化类的培训经历。教师普遍认为文化在语言教学中是重要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少融入母语文化。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受到自身学习经历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着重强调语言知识和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另外,大多数高校外语教师选聘标准包括毕业院校、学历学位和外语等级证书;在晋升和评价机制中,主要考察课堂教学和论文课题等科研指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师对母语文化素养重视不够的原因。
华中师大杨道麟教授在提交的《文字作品中的“美丽中国”解读——学习十八大精神的一点体会》论文中论述了文字作品呈现的中国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科学美,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美丽中国”这一热词,是一个十分精当的美学表述,从美学的意义上阐发“美丽中国”,不仅有助于对“美丽中国”的准确把握,还有助于对“美丽中国”的深刻理解。
国家发展,教育先行;教育发展,教师先行。外语教师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外语教育是人文教育,培养语言能力扎实且文化素养深厚的外语人才是高等外语教育的着力点。教师应该树立和构建平等的文化观,在学习目标语言和文化的同时重视母语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于目标语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能够客观理性地批判思考。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外语教学中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文化现象,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指涉,有机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深化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在实现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学生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的外语人才。高校外语教师立足新时代,肩负新使命,应该切实提升母语文化素养,为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高校外语教师文化素养提升的途径
首先,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文献。阅读是教师实现个人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和学习来积累丰富的文化素养。通过阅读,教师不仅可以知晓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更能够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悟,增强自身的文化认同感和使命感,激发其家国情怀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读书沙龙、阅读感受分享等活动,为教师提供互相交流分享的平台。
再次,多途径增加跨文化交流体验。只有身处跨文化交流的语境中才会真正感受到不同文化的差异,才能跳出思维定势认真审视本民族的文化。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面对来自异国文化背景的交流对象,交流主体自身的国家认同、身份认同会更为强烈。这种认同会促使交流者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入理解。因此,外语教师出国研修增加跨文化交流体验也是提升其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举办中外交流论坛和讲座等多样化的实 践活动,为教师的跨文化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最后,将文化素养的提升作为重要课题与外语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外语教师要将文化教学融入到教学设计和日常教学活动中。学校可以通过优秀课堂观摩、活动成果展示、教学感悟交流等多种方式帮助一线教师了解更多新颖的研究成果,促进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教学。 只有教师精神上实现富足,文化底蕴深厚,才有可能在外语教学中挖掘出目标语言背后深层的文化现象并分析文化的内在价值,并能够将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理性对比和分析,求同存异,培养学生全面辨证的思维模式和文化价值观。
其次,参加中华传统文化类专题培训或专题活动,比如中华礼仪文明、茶艺文化、经典文学解读等等。在多种多样不同专题的培训和活动中,教师们近距离地聆听学习或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从而培养家国情怀,提升民族文化认同。只有教师的文化认同提高了,才能在岗位中传播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文化品格的发展,实现外语课程中母语文化素养的有效融入。
实施医院科研经费支出的内部控制,应该根据国家和有关部门的科研管理规定,结合医院自身情况和管理特点,构建涵盖科研立项、实施、结题全过程的科研管理制度,并重点加强拟定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同时,通过构建制度和拟定管理细则,明细相关人员的权限,落实不相容岗位分离的要求,从制度上确保风险的控制。
评价时段i的灰色聚类评估序列σi=(σi1,σi2,σi3,σi4),评价时段所属客流拥塞风险水平为k*,根据下式确定第i个评价时段的客流拥塞风险水平式(9):
四、 结语
高校外语教师在外语人才培养中处于重要位置,只有不断提高外语教师的母语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文化品格。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是未来外语人才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基石。因此,国家和院校应在政策上和实际工作中对高校外语教师文化素养的发展给与适当的帮助与支持。对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理性分析积极应对,共同承担起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并能够完成文化使命的外语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陈新仁.全球化语境下的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 · 教材· 教法,2016(3):79-86.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李红恩.论英语课程的文化品格[D].西南大学,2010.
项目信息: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视域下高校外语教育的文化自觉研究”(项目编号:17EDE318)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受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姚冬梅,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师。
排课相关方法包括医生工作强度计算以及医生工作强度调整方法。医生工作强度计算方法主要用于计算医生医疗和教学的综合工作强度,医生工作强度调整方法用于调整医生医疗和教学的工作安排,均衡医生医疗和教学的综合工作强度。
郑博元,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师。
郭霞,天津理工大学,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