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在易术心理剧实务工作中的应用论文_钟亮红

中医基础理论在易术心理剧实务工作中的应用论文_钟亮红

(长沙钟博士心理咨询中心 湖南长沙 410007)

(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幸福楼《心灵驿站》 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易术心理剧经过二十多年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已越来越受到专业心理工作者及社会工作者喜爱。通过学习和体验,他们提高了认知水平与共情能力,防范了被来访者卷入的风险,减少了在咨询和治疗过程中的投射。此外,易术心理剧也越来越受到大众青睐,借助体验和参与,直观与再现,能够为更多的人调整认知和整合自我,提供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易术心理剧;实务应用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4-0311-04

笔者在多年“易术”心理剧实务工作的研究对比中,发现将心理剧与传统中医理论的相互结合,心理剧与中医的辩证施治相互为用,其效果非常显著。其中,《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医理论,在易术心理剧中的实践运用,能够起到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效果;中医基础理论中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在心理剧中的实践运用,能够协助摸清主角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与规律;中医五行学说在易术心理剧中的实践与运用,能够更好地帮助主角找出症结,化解心结,解决身心症状等问题;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在易术心理剧中的实践运用,能够帮助心理剧导演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中医虚症和实症在心理剧中的实践运用,充分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中医的基础理论著作有《黄帝内经》、《中医五行学说》、《中医阴阳学说》、《中医精气学说》和《中医辩证施治》等。其中,整体观是这些学说当中的核心。中医理论认为,人和自然是和谐的整体,自然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天人相应。生命过程的胎、养、生、长、壮、老、死,脏腑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与自然息息相关,无处不相应。

而易术的核心主张则强调:所谓的康复,是协助一个人能持续地在身心(灵)等方面与社会环境保持在一种平衡与和谐的历程。事实上,易术心理剧既是一种最新的治疗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治疗历程,因为它将中医传统理论与西方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相融合。

易术核心主张强调的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与中医基本理论强调的人和自然和谐的整体表达的观念完全契合。笔者从事易术心理剧实务工作多年,在中医整体观作用下,于易术心理剧中灵活运用中医的相关理论,进行辩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中医理论,在易术心理剧中的应用

“不治已病治未病”,充分体现了古人预防为主的思想,人不是等到得了病,才去进行治疗,而是在没有得病前,要进行预防,把影响身体健康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自我和谐、人我和谐及与外部环境和谐。

根据中医这一基本理论,笔者认为,易术心理剧最大的实践运用也并不是单纯针对已经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群进行治疗,而是对正常人群、亚健康人群提前进行心理干预,开展心理疏导,把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提前解决,不让其日积月累,最终造成严重心理疾病和身体伤害,这点与中医理论中“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正好不谋而合。

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既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也为易术心理剧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广泛的运用前景。

案例一:

案例描述:从2011年至2017年间,笔者运用易术心理剧针对大学生、孤残儿童及教师和护工、流浪未成年人、军警、企业管理者等群体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心理剧或心理剧元素为主导的团体心理课程。

这些群体,有的是即将走出校园面对社会,在思想上逐渐成熟但情绪还不够稳定的学子;有的是长期面对在心理和生理上都需要特殊照护的孩子及老人的工作人员;有的则是工作压力大情绪无法得到及时疏导的保家卫国的军人;还有的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及企业管理者。对他们导入心理干预意义重大。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保障,受益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有他们背后的单位、家庭和所服务的对象,甚至能带动整个社会的良性连锁反应,从而达到预防在先,引导随后,使其认知观念得到提升,心中的困惑得到开解,最终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笔者运用心理剧技术对这类健康人群进行及早预防、早干预,极大地协助他们疏导情绪及处理了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从而减少了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

譬如:一位军人,由于父亲突发情况离世,但由于工作特殊,不能回去送父亲最后一程,常感愧疚自责和伤心难过。父亲过世后,常梦见父亲骂自己是个不孝子,不可原谅,因此出现了严重的失眠及情绪低落等症状。若不迅速的采取措施,将有可能导致情绪失控,焦虑加重,进而影响身体健康。笔者运用角色扮演、角色交换、超越现实、镜观等心理剧技术,在团体课程中,该成员压抑的情绪和尚未表达的情感被充分表达出来了,并在父亲的角色中深切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支持、理解与爱。该成员反应剧结束当晚即睡得很沉,这是几年来第一次睡得如此踏实。此案持续跟踪了二年多时间,该主角反馈情绪稳定,睡眠良好,工作表现良好且多次立功。

本案采用的中医基础理论“治未病”与易术心理剧提出的“早干预”一脉相承,着重强调在解决困惑时的时机性把握,预防为主,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2.中医基础理论中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在心理剧中的应用

七情,是中医对人体情绪反应的高度概括,七者之间相互转化,相互影响,它们彼此保持着一定的平衡和协调,对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就易术心理剧而言,七情的失衡、失调,正是影响人的情感情绪,影响人体心理、生理平衡的重要因素。七情,在心理剧探索的过程中,也对应着一些肢体语言表达,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疏导,又起到重要的作用。譬如:怒的表达方式有指责、冲动、谩骂;忧则表现为沉默、沉重、焦虑不安;思则表现为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悲则哭泣、伤心、精神萎靡不振;恐则表现为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惊则表现对外界的刺激或者响声过度敏感,担惊受怕的样子,等等。

案例二:

一般情况:主角为女性36岁财务总监

案例描述:在笔者带领的第八届易术心理剧工作坊上(2017年9月),有一个女学员对黑暗异常恐惧,外出不敢单独住酒店,需有人陪同,平常在家也不敢一人睡,若家人不在家,通宵开灯。

经心理剧探索,主角对黑暗的恐惧源于幼时,奶奶常把哭泣会被鬼怪吃掉的就范手段。进一步探索,且有一幕在主角心理挥之不去,那是五岁时的一次感冒发烧,醒来发现独自在一片漆黑的屋子里,耳边却想起了鬼怪吃人的画面。主角在黑暗中被深深的恐惧所包围,心底呼唤着妈妈,一遍又一遍,却始终没有妈妈的回应。

在心理剧场,过去的一幕通过情景再现重现在眼前,曾经黑暗中的恐惧历历在目,主角嚎啕痛哭,悲伤的泪水倾流而下。而黑暗与恐惧也通过具象化赋予了“身份”。此时的主角重新经验到黑暗中的自己不再孤身一人,在“妈妈”的安抚和爱的怀抱中,能量与勇气上升,继而慢慢地、慢慢地触碰“黑暗”。终于,主角放下了对抗的情绪,为“黑暗平反”,并将其转化成了“好朋友”。剧,结束于主角与黑暗的和解及主角对黑暗的感谢。

课程第二天主角反馈,做完剧当晚,对黑暗的恐惧感基本消失,当天半夜起床上卫生间没有了以往的害怕感。课程结束后的7天、14天、30天,笔者分别进行了三次跟踪回访,主角情况稳定,老公两次自己独自在家,恐惧感基本没有了,而且还关了灯睡觉。

案例三:

一般情况:主角是一名45岁男性企业老板

案例描述:陈先生经营着一家以工程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为主的集团公司,他的重大困扰,是源自那双抖动厉害的双腿,不管在办公室还是家里;不管是在工地还是在工程招标现场,双腿经常不可控制地抖动,这已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工作。寻医用药,拍X光照CT都没问题,为此,陈先生苦恼不已。2016年1月,陈先生在朋友的推荐下毅然走进笔者带领的易术心理剧场。

陈先生的剧,是将那双“抖动的腿”具象化成具体的角色开始,当“抖动的双腿”有了语言和记忆,时间便回溯到陈先生6~7岁,每每做作业稍有不专,爷爷便冷不丁从后脑勺挥来有力的一拳。从小懂得孝为先的陈先生,不能顶撞爷爷,因拳头代表了一份关心和爱。此后,陈先生常与恐惧常伴,因不知拳头雨何时驾临!而深深的恐惧交给了那双有力的双腿,从那以后,双腿习惯性地承接了一切的压力与情绪,几十年如一日,终于,双腿已不堪重负,通过不断地抖动传递信息给陈先生。 显然,陈先生属于恐惧情绪引起的非器质性躯体的腿抖动,中医“恐伤肾,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胭”。“胭”在哪呢?当我们弯膝时,后面会出现一个窝,此处称胭。也就是说,当肾有邪气的时候,就会随着经脉流到两侧的膝窝处。比如,一个人得知自己被判了死刑后,当场就会瘫软在地,就是因为这种极度恐惧的情况伤到了肾脏,邪气流注膝窝处,所以他的双腿就会抖动。

破译了双腿抖动的密码,就只需启动密码了。在笔者的执导下,陈先生终于替小时候的自己向爷爷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恐惧和害怕,积压几十年的恐惧随着声音消逝在空中…… 当爷爷(主角饰)道出对孙子的关爱和歉疚,情在祖孙间无声连接,爱与暖暖的能量在经络大道穿梭流动,症结被解开,经络被打通! 陈先生抖动的双腿逐渐平复,他轻柔抚触着双腿并做出承诺,今后将通过运动、唱歌、休息等释放情绪,放松自我。剧结束一年十个月了,共进行了6次跟踪回访,陈先生的双腿再没有发生抖动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七情”的描述,可以指导心理剧导演摸清主角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主角建立释放压抑在身心的悲伤与委屈、恐惧和愤怒的通道,再以爱为其补充能量,从而达成疗愈。

3.中医五行学说在易术心理剧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五类也对应人身体的五脏,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

五脏之间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问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五脏之间的相克: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在五脏方面,五行生克若不平衡,就会出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的情形。

在导剧中进行心理分析时,笔者从中医的整体观入手,从主角的性格特征入手,结构五行学说中火多无制,急躁而失涵养;水多无制,聪颖而意志不坚,亦且好动;木多无制,刚愎自用;金多无制,精干而敏锐;土多无制,慈厚而好静。通过这些观察与觉察,来寻找主角心理失衡的症结所在,最后帮助主角找出症结,寻找规律,化解心结,解决问题,修通自我,达到自我和谐和人我和谐。

案例四:

一般情况:主角是一名45岁的企业主 男性

案例描述:在第五届易术心理剧工作坊上(2015年3月)的一位主角,他在太太的陪同下心事重重地走进心理剧课堂。他最初想解决的议题是自己暴怒的性格与14岁的儿子常发生冲突,这严重影响了父子关系,为此,全家人苦恼不已。主角在做剧开始前脚尖不自觉地抖。笔者捕捉到这个重要的肢体信息,由此切入,循循引导探索,最终回溯到该主角三岁时的一次溺水事件。

当时年幼的他不慎掉入水中,在水中挣扎哭喊着向父亲呼救,由于父亲有事没有出现在现场,最后被一名叔叔救了上来。于是,“溺水事件”在心理剧场重演,除了42年前的池塘、水、3岁的自己,心理剧场增加了父亲(主角饰)。父亲搭救落水的儿子这重要的一幕同时上演。在角色交换回到自己的角色时,主角在父亲的怀里啜泣呜咽如婴,伴随着瑟瑟发抖的身体却怎么也无法放声哭泣。笔者评估,主角或许有悲伤和恐惧等情绪深压于心,造成五脏失衡,情绪失调。

在助教的协助下,心理剧舞台中央临时搭建了一张小床,而团体中正好有一位从事中医推拿工作的成员愿意协助。笔者指导该成员由下往上推动主角的督脉,打通内脏经络,同时引导主角张大口,不停发出“啊”的声音。不多久,主角开始剧烈咳嗽,并吐出大量水,洪亮的哭声响彻课堂。主角随后躺在父亲(成员)宽厚的怀里仍然悲从心来,诉说着当年的无助,害怕自己会死,但大人说男子汉要勇敢不能哭。“父亲”的大手轻抚着主角额头,耳边传来父爱深情,歉意交织……

本案持续跟踪一年,其妻反馈,主角变得柔和,也平和了许多,那个爱发脾气的人不见了,与儿子的关系越来越好,而奇妙的是之前严重困扰他的咽喉炎奇迹般地不药而治,再也没有犯过。

本案通过运用中医五行学说中相生、相克的关系,主角常大发脾气,怒伤肝,五行对应的肝为木,木生火;悲伤不能表达藏于肺,悲伤肺(因此,呼吸道脆弱易生炎症,主角长患咽炎),笔者采取清肃肺气催化主角压抑的悲伤滋补肾,五行对应肾为水,生肾即生水,水克火,即通过生肾水克制火;肾生肝即水生木,通过生肾水滋养肝。这个案例从矛盾的普遍联系性与相互转化性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帮助主角达到修通自我,达到自我和谐与人我和谐的目的。

4.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在易术心理剧中的应用

中医在给求医者进行诊断时,先是从头到脚的观察一遍,比方说面部表情,皮肤颜色,走路姿态等。而后是听,听取求医者的主诉,主要是哪儿有不舒服,接着就是问明不舒服的时间,部位,症状等,最后就是切脉,通过脉相来进一步求证身体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

而笔者身为心理剧导演,在开展主角的心理剧演剧前,也如中医诊断学一样,先进行望、闻、问、切。先是观察主角的整体情况,如身体表现、精神面貌等,此为望;其二是听主角描述身体及心理事件,此为闻;再通过导演提问和引领了解主角的情绪感受,探索影响主角的主要因素,此为问;进而进入核心的演剧阶段找寻解决之道,此为切。心理剧中的望、闻、问、切即通过暖身、访谈、布景、具体化、角色扮演等技术,呈现主角内心的真实世界,再通过此时此刻的当下为切入点;进而不断深入探索,最终找到主角心理失衡的原因和症结;最后通过宣泄、补爱、角色交换、面质、镜观、超越现实、角色训练等技术进行干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外围到核心,再从核心回到外围,最后达成主角修通阻碍,整合自我之目标。

案例五:

一般情况:主角是一名48岁的女性大学老师

案例描述:在笔者带领的多期心理剧工作坊,有这样一位学员,她是一名大学老师,能歌善舞、气质优雅、乐善好施、能说会道,道其走进心理剧的原因,莫过于一个永恒的话题——亲子关系。主角非常疼爱儿子,但儿子却有意疏远,且越来越沉迷手机和游戏。

她的剧是通过音乐、舞动、再绘画选出的。第一幕是从画开始,从画中的二个圆圈切入,二个圈代表了主角的内在轻盈舞动的自己和外在端庄严肃的自己。这个景象直观呈现了主角内在与外在的心理冲突。主角将二个圈取名为“里子”与“面子”。在“里子和面子”的表述中得知,“里子”蕴含了主角对孩子的诸多担心,担心孩子不能毕业,担心孩子没有好的未来,担心孩子的身体会垮掉,因此,整日焦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而这些担心的背后是深层的爱。“面子”的背后实则是自己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自己的孩子就该各方面都好,否则人生犹如失败。当主角通过几次与“里子和面子”进行角色交换,再通过镜观等呈现,该主角很快领悟到母子间隔着厚重的“里子和面子”阻碍了母子间心的连接。

在该主角的另一场剧里,笔者注意到每当她不停地对着儿子絮絮叨叨,教导22岁的儿子要这样那样时,儿子(辅角)便会不自觉拿起手机作为隔离主角。当该主角进入儿子的角色后,面对“妈妈”(其他成员饰)的絮絮叨叨和“指挥”,儿子(主角)感到心烦意乱,烦躁不已。该主角恍然明白自己虽然嘴上说在乎孩子爱孩子,实际上母子之间爱的连接是被中断的。

经过几次的做剧调整,主角将担心化作了爱的祝福,放开孩子的翅膀让他做真实的自己;而主角自己,及时调整角色,只需要做儿子的好妈妈。目前,该主角与儿子的关系已得到大大改善。

5.中医虚症和实症在心理剧中的应用

中医的虚症分:阴虚,阳虚,气虚,血虚,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如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燥,呼吸气粗或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等等,治疗上采取的方法是虚补实泻。预防上,注意阴阳平衡,防止太过而不及。而在易术心理剧中,常常可以观察到这样的情况,由于情绪的失衡,过喜、过怒,主角表现会过度的亢奋,过忧、过悲,又会过度的压抑。笔者在导演心理剧时,一般都会采用中医的实则虚之,虚则补之的治疗方法,对一些心理疾病的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案例六

一般情况:主角是一名36岁的女医生

案例描述:在第四届易术心理剧工作坊上,一位一进心理剧场就充满了悲伤的成员因与父亲关系无法相处的议题当选为主角。

该主角从一出生就被父亲嫌弃是个女孩子,小时的记忆中,要得到一句父亲的赞美是最奢侈之愿,父亲稍有不顺就会打骂自己。三十多年里,努力读书研究生毕业,勤于家务,工作上不断上进,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得到父亲的认同和赞美。而今,父亲年岁已高,主角也渴望与父亲靠得更近,但总有一种无形的阻碍横在中间,父女俩一见面就形成对立,以生气收场。

在演剧中,笔者留意到,该主角与“父亲”对话时,眼睛一直飘忽游离不敢看父亲,声音微小、身软乏力、泪流不止,能量低沉。笔者试图通过超越现实技术为其寻找有智慧有力量的榜样人物,模仿他说话的声音和语气语调及走路的姿势,直至能量提升。当再次面对“父亲’时,该主角已笔直着身体,敢于直视父亲的眼神了,但声音仍显低沉,更无法真实地表达情绪。

黄帝内经说:恐则气下,主角面对父亲时仍有许多恐惧,因此才会出现声音低沉,身体无力等现象。于是,笔者示范,让该主角双手叉腰、双目圆瞪作发怒状,一边跳一边运用丹田气对着“父亲”(辅角饰)大吼,:“哈!我不怕你!”(此,出自易术心理剧创世人龚鉥博士教导)。如此多次后,该主角音量逐渐提高,怒气逐渐上升,遂拿起旁边一纸箱子,将倘大的纸箱子撕得碎纸一地,边扔边倾诉,待宣泄完毕,主角已是身心疲惫,这时主角心中的“好爸爸”(辅角饰)上场,给予主角父爱的抚慰和滋养。半小时后,主角转悲为喜。

跟踪回访时主角反馈,剧后回到现实生活中与父亲相处时心情平静了许多,甚至觉得父亲看自己的眼神柔和了许多。

本案通过中医辩证施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虚则实之,虚则补之的方法,引导主角寻找榜样人物,再反复施以丹田“哈”气法,向主角的心中置入正能量,固本培元,调整情绪。再运用中医先泄后补的原理,即通过撕纸箱子这种安全的宣泄方法,表达压抑的情绪;再以父爱补之,增强了主角的创造力和自发性,使受损的父女关系得到修复,并获得心理平衡。

在易术心理剧场之情绪、亲子关系、亲密关系、梦境、创伤疗愈等主题工作坊,笔者运用中医理论处理的案例至今已有200多例。当主角过度的忧、思、悲、恐、惊时,又会采用中医虚则实之,虚则补之的方法,使其最终达到了解自我,修通自我,调整自我,整合自我之目的。中医的理论博大精深,而将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运用于易术心理剧,笔者仅仅只是作了一些简单的尝试。随着易术心理剧在健康、亚健康和存在心理问题、患有心理疾病等人群当中的广泛运用,为中医与易术相互结合,取长补短,解决人我冲突与自我冲突,提供了广阔的运用空间。笔者认为,通过众多的心理剧个案分析,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中医与易术之间的一定规律,尽管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但我们可以加深认识及灵活利用这些规律,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发展。

(说明:为保护主角原则,文中主角名字均为化名,且已征得主角同意)

【参考资料】

[1]龚鉥.《易术》2007心理出版社.

[2]许胜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9年8月中共党史出版社.

[3]《黄帝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编,2013年7月.

[4]王洪图.《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详解》20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5]《阳阳学说讲座资料选编》上海市中医学会出版社编(1982)上海市中医学会出版.

[6]郭振球主编.《中医诊断学》(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成人教育教材)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8月.

[7]张安玲,徐胤聪.《中医基础理论》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7月.

[8]陈可翼.《中医辨证论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4月.

[9]陈颖君.人民军医出版社《辨虚实:中医养生智慧》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年6月.

论文作者:钟亮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  ;  ;  ;  ;  ;  ;  ;  

中医基础理论在易术心理剧实务工作中的应用论文_钟亮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