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启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启迪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适时地调整其产业结构,使原本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汉江奇迹”,并经受住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迅速走上经济复兴之路。韩国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不无启迪,本文试就此进行分析论述。
一、韩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
韩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其经济发展历程大体一致,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50年代中后期,以内向型经济发展为主
二战后诞生的韩国,又经历了朝鲜战争,经济一度中断并难以恢复。当时全国40%的加工工业企业和90%的采掘工业企业倒闭,失业人口约占总就业人口的40%,完全失业人数高达240万人,失业率超过20%。就是在这样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韩国开始了它的现代经济增长过程。1953--1961年是韩国经济重建恢复时期。在这一时期,韩国主要依靠美国援助物资来支撑经济,从而只能是内向型的经济发展,即通过销售美援物资积累资金,再大量投入电力、煤炭、水泥、运输、通讯等骨干产业部门以带动内需,取得经济复兴的成果。在1953—1961年间,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3.9%,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部分进口替代产业也相继形成规模,人均收入则从1953年的67美元上升到1961年的81美元。
2.60年代初期,从进口替代工业化转向出口导向工业化
由于韩国自身缺乏原材料、资金和技术,内向型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98%依靠进口,再加上当时韩国出口不振,进口已经达到出口总额的10倍,使得国际收支逆差巨大,只能靠外来资金弥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韩国政府自1958年起,开始从“进口替代”逐步转向“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政策,而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有利于韩国的经济转型,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转向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污染严重的工业向外转移,为韩国加工工业、出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销售市场。韩国抓住时机,积极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通过扩大出口贸易,进一步推动本国经济高速发展。1964年,韩国正式提出“输出立国”的方针,一方面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另一方面出台了大量政策对出口企业进行扶持。在政府贸易推动政策支持下,韩国首先实现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推动的经济增长,继而完成了资本密集型原材料工业产品的进口替代,并使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3.70年代,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
由于轻纺工业等上游产业部门的出口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对中间产品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加之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收入增加,使得韩国国内的需求弹性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到1973年以后,韩国国内迫切需要扩大汽车、船舶、海底石油钻探设备和电视机等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从国际环境看,由于美国政府在亚洲的战略改变,韩国政府出于军事抗衡的需要,迫切要求建立自己的国防工业。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韩国的产业政策从鼓励出口转向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在发展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造船、电子、有色金属等产业发展,此外,还重视电子机械、家用电器、汽车等高新产业的形成与进步。这些产业不但为韩国经济的高速高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改变了韩国的工业结构,使其轻工业的比重逐步下降,而重工业的比重明显上升,进入了重化工业结构高级化阶段。
4.80年代以后,提出“科技立国”,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如果说韩国70年代以前实行的产业政策大体能适应其当时的经济条件的话,到了70年代末,由于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其弊端开始显露。从国内看,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企业竞争能力和市场条件的完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本应适当减少,同时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但韩国政府在70年代后期恰恰在这一问题上犯了错误,既助长了企业对政府的依赖,丧失了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也使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同时,由于60-70年代的产业政策着重于外延扩大,在技术上主要依赖引进,忽视了技术开发,使韩国国内技术开发能力比较弱,很难形成自主型产业结构。从国际看,作为韩国经济支柱的出口遇到了三大挑战,一是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日益高涨;二是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日趋激烈;三是发展中国家的追赶猛烈,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发起有力竞争。因此,韩国政府清醒地意识到,出路在于通过技术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调整目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基于此,韩国对那些在发达国家已属夕阳产业,但在韩国仍具有优势的产业(如纺织、水泥、石化、钢铁、家电、汽车、造船等)进行技术升级,试图提高国产化率与附加值,以形成出口主力产业。其次,对那些在发达国家正处于成长期,而在韩国尚处于引进、吸收阶段的产业(如精密化学、精密仪器、计算机、产业用电子机械、航空航天等),作为本国的“战略产业”,予以重点扶持。最后,对那些在发达国家处于开发阶段,而在韩国则处于萌芽阶段的“新兴产业”(如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作为积极发展的“未来产业”。
韩国政府正是这样根据国情的变化,适时地调整产业结构,使其逐渐得到优化,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最终使韩国经济实现了长期稳定的高速增长。
二、韩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和教训
长期以来,韩国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样也存在一些教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出口导向”政策为主,构建外向型产业经济结构
从韩国产业政策的内容看,出口导向工业化始终是其一项重要的支柱政策,无论是60年代直接鼓励出口产业,还是70年代的重化工业高度化和80年代以后的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都是以鼓励出口或者以增强出口竞争力为主要目的,这既是由韩国的情况决定的,同时对加速韩国工业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这种政策有利于形成产业结构变化与出口结构变化一体化的机制。从产业政策的角度来看,出口导向政策并非局限于以单纯的出口增长来带动经济增长,而是更重视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之间的互动作用,即以出口结构变化的压力或信息来促使或引导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同时又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国际化带动出口结构的变化,以发挥出口持续增长的潜力。
第二,有利于利用巨大的国际市场加速经济增长。出口导向政策及其形成的产贸一体化机制,使得韩国得以克服国内市场狭小等不利因素,利用巨大的国际市场来扩大生产规模,加速经济增长。因为出口增长有较强的后向波及效应,能加深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并成为各阶段主导产业的产出增加和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第三,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在国内市场机制发育不全的情况下,外向型产业政策能利用国际市场机制来迫使企业提高竞争力,鼓励企业到国际市场上去“真刀实枪”地拼搏,利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走产业发展国际化道路,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迅速达到国际水平。
但是,这种政策也会产生一些弊端。例如,大量的出口优惠会造成信用膨胀,并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再如,过度地强调发展出口产业,有可能会导致内需产业和出口产业的“二重结构”现象加剧,使国内的经济结构内在联系松散而降低抗干扰性,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一旦遇到世界经济危机,国内经济就会随之震荡,这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已经有所显露。但最大的弊端莫过于政府的垄断性和企业的依赖性,即政府在推进“出口导向”政策中,对企业过度干预,甚至对企业的保护制度化,最终既造成企业的“虚胖”,又会使政企关系密切,导致腐败。“韩宝事件”、“起亚风波”引发的大企业经营危机就是明证。
2.选择合理的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优化资源配置
韩国产业政策的目标是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培育产业的增长潜力,具体做法就是在不同时期随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而确定一个主导产业,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韩国选择主导产业的依据主要是:第一,从技术经济研究出发加以选择,即分析产业链的波及效果,并从中确定关联效果大的产业。为此,韩国银行每隔3~5年公布一次投入产出表,为科学地确定主导产业奠定必要的信息基础。第二,根据国内外的需求结构进行选择。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不同的国民收入水平具有不同的需求结构,进而要求有不同的产业结构,所以,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结构相适应,才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第三,根据生产要素的供给条件进行选择。这是因为,各国生产要素的拥有状况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比较利益,特别是生产要素一旦流动,其比较利益差异更大。所以,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考虑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动趋势,即考虑动态的比较利益。韩国的产业政策在注重扶植具有现实比较利益的主导产业的同时,更注意培育具有长期比较利益并在将来有望牵引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
然而,韩国在发展重点产业、优化要素配置方面存在着重增长、速度和外延,轻均衡、效益和内涵的弊病。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度,使重点产业发展过“重”,产生一哄而上以及投资过剩的现象,导致设备利用率下降。同时,由于对主导产业的巨额投资,促使发行大量通货,引起了通货膨胀。加上巨额投资中主要是引进的外资,如果其效益不高又将会引起国际收支恶化等等。
3.重视科技进步的作用
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根本动力,韩国对于这一点的认识经历了一段曲折过程,积累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经验教训。
60-70年代,韩国比较重视技术引进,遵循了技术移植—消化—吸收的“三段式”模式。然而,韩国在重视引进技术的同时忽视了技术开发,研究开发费占GNP的比重相当低,只有0.5%左右。而且,引进的技术主要是一些应用技术,对于能够强化技术设计开发能力的“软”技术引进比较少。所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面临技术瓶颈,以致其出口的发展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80年代,为成功地发展战略产业,韩国实施了以鼓励产业技术开发为重点的政策,并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一是加大技术开发投资,提高研究开发费占GNP的比重,逐步达2%左右。二是成立专门组织,设立了由总统直接管辖的科技开发最高审议机构“技术振兴审议会”,由总统、科技处官员和企业界研究机构等共同研究世界科技动向,审议和调整国内科技政策,解决有关重大问题。三是为鼓励产业技术开发,分担企业技术开发风险,政府在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一些优惠政策。然而,这一时期的韩国还只是停留在重视一般科技水平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上。
90年代后期,为摆脱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迅速从经济低谷中走出,韩国进一步实施“科技立国”战略,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和高科技产业。《21世纪经济前景构想》的报告书指出,新政府将加大对教育和科技产业的投资力度,计划到2020年,用于科技产业的投资占GNP的5%-6%,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水平,同时加强对高科技产业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科技升级,带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知识、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韩国21世纪的主导产业。为实现上述目标,韩国开展了全民信息化教育运动,政府投巨资建设“教育信息化工程”和“21世纪韩国精英工程”,以满足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和培养信息人才的需要;还把发展风险企业放在首位,采取相应的扶持措施,使其发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火车头作用。
三、韩国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启迪
韩国调整产业结构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启迪。
1.立足全球,实现产业发展的国际化
韩国从其自身资源的状况出发,自60年代初开始实施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调整,发展外向型经济,以扩大产品出口,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国际化,也为其当时的“入关”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我国的自然资源状况不同于韩国,制定的产业政策也显然不同于韩国,但韩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鼓励企业面向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实现产业国际化的经验是十分值得我国借鉴的。
我国目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产业内部结构升级缓慢。如工业结构升级缓慢导致产品的供给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的技术水平、档次和质量在低水平上徘徊,不能适应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出口创汇数量的需要,造成了大量的无效供给,形成产品大量积压,企业之间为积压商品大打价格战而不惜亏本经营,最终丧失创新发展能力。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发展目标定位较低,缺乏产业国际化的观念,不能勇敢地面对国际大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而是在低水平基础上搞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又始终不能在国际上创立自己的品牌,产品老化,产业结构升级困难重重。
尤其是当前,我国“入世”在即,加入WTO将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既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发展提供了扩大出口的机遇,又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如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随着外资的大量涌入,金融、电信、保险、信息技术等部门将承受巨大的压力,他们不仅需要应对国内企业的竞争,还必须与经济实力、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平一流的外企展开“真枪实弹”的竞争。因此,这些企业更要立足全球,尽快提高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迅速达到产业发展国际化的要求。
2.从国情出发选择合理的主导产业
韩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从本国的资源供给条件出发,根据国内外需求结构的变化和产业链的波及效果,适时地调整其产业结构,确定不同时期的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而迅速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这一点对我国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选择合理的主导产业和战略产业具有重要的启迪。
我国与韩国资源相同之处是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与此相联系,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比发达国家落后几十年。尤其是当代以电子信息、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全球的发展,使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更大。因此,只有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淘汰传统产业,才能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使我国的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在发展高新技术的同时,又不能放弃传统产业,其原因在于:第一,中国人口众多,素质较低者偏多,为解决就业压力问题,目前还必须保留并且带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部门发展,才能吸收大量的就业人员,使素质较低者在目前有工作可干。第二,中国目前还是一个穷国,老百姓缺少房屋、汽车,不少人甚至还缺衣少食,因而对传统产业部门的产品需求还很旺盛,中国只有发展传统产业,才能推动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富民强国。第三,劳动力便宜仍然是中国比较重要的优势,为了充分发挥这种优势,目前也应当适当发展传统产业,才能有效地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积极集聚高新技术发展所需的资金。
显然,传统产业应该是我国目前的主导产业,不能轻言放弃。但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产品档次太低,成本太高,产品的相对过剩和生产能力闲置等,又要通过技术创新加以解决,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与产品的深加工,形成和创造新的需求,使传统产业部门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并进而拉长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产业的有效需求,解决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问题,从而使传统产业得到有效发展。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和不断优化
进人90年代以来,韩国重视技术进步,尤其是为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政府重视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投入巨资开发互联网、光通信、数字广播、无线电通信、电信和计算机等6个重点领域,积极创办风险企业,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使韩国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这对我国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和不断优化不无启迪。
我们说传统产业依然是目前的主导产业,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相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解决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三大产业结构比重存在偏差,即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扭转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偏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虽然投资高,但未来市场潜力巨大,投资回报率也就高。在资源分配相对自由的条件下,社会资源就会从第二产业或其他产业领域中退出,迅速转向新兴产业部门,使第三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采用高新技术,会使加工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也会使得其原有生产规模缩小,从而逐步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缓慢。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来实现。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存在于各个产业中,能够带动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还能带动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生产更多、更好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
高新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推动。但是,投资过多会引发经济过热,当投资紧缩后,又会造成新增设备闲置,使经济增长出现大起大落,对持续稳定发展不利。高新技术的发展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因为高新技术产业是一种高风险、高度资金密集、高度知识技术密集的产业,一般企业不敢轻易进入,这样可避免因重复投资导致的不必要的浪费,实现有效益的增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有助于外贸出口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有助于推动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培育新的外贸出口增长点,并增强抵御国际经济波动的能力,有助于减轻反倾销压力。因为其出口数量较少,遭到反倾销的可能性小,从而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远远大于传统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据测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度达4.76,而一般产品出口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度仅为2.5。高新技术产品消费还会引起需求结构的变化,也会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是,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既需要高投资又面临高风险,我国大部分企业目前还难以承担这种“双高”压力。因此,政府应当在这方面对企业实行倾斜,从科研开发到产业投资等都给予相应的重点扶持和体制保障。
标签:国内宏观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