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生产力_市场经济论文

人与生产力_市场经济论文

人与生产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与论文,生产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历史是通过人的活动创造的,历史又有着自己的规律,人是在自己意识支配下活动的,历史却并不完全遵照人的意识。马克思主义不到人以外寻找历史规律,却又把人置于历史规律即生产力发展进程之中。人是生产力的创造者,生产力又创造着人。

[关 键 词]相互作用 现存生产力 义与利 精神解放

* *

命题:人是生产力的创造者,生产力又创造着人。

论据:人的智慧和能力规定着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又规定着人的智慧和能力;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却又受着生产力发展进程的限制;人是在一定生产力下进行创造活动的,生产力又是人创造的。总之,人是独立的,又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方法:相互作用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既不能把人视作是决定性的,又不能把生产力视作是决定性的,只能从人与生产力的统一中,亦即相互联系中,加以理解。

把人作为一个科学对象,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开始的。在此以前,人类还未曾把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科学研究对象,只是把人当作社会、政治、宗教的需要对象。人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只能把人当作工具,当作实现某种意愿的手段。欧洲文艺复兴以研究人为中心,研究人性、人的需要、才能、智慧,以及人的生活目的,从而形成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叫作人文科学,真正的社会科学由此建立。但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不懂得或者还未曾看出:人始终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活动的,而“一定历史条件”的核心内容是生产力,活动中的人是在活动中的生产力下活动的。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仅就人研究人、认识人,就会走向抽象的人性论;把人与周围世界分开,把人与人的活动对象分开,把人看作是独立的、唯一的、无所顾忌的、任凭己愿的,从而夸大人,夸大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横冲直闯,无视人的活动对象,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历史观。

历史是通过人的活动创造的,历史又有着自己的客观规律:人是在自己意识支配下活动的,历史却不完全按照人的意识变化;人们都抱着自己的目的创造历史,历史却不完全遵从人们的目的。人们自己创造历史与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这两个论断,互不相容,彼此否定。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都曾为这一两难推理所困惑。为了寻找出路,他们或者突出人,拔高人,把人当作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历史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创造活动的;或者寻找人以外的某种客观力量,如天命、上帝、理性、规律,把人看作人以外客观力量的被动者,使人屈从于外部世界,忽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彼此相互对立,只能一方顺从另一方。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历史规律放到人的活动中去理解。从人的活动自身,找出历史进程中的客观内容,不到人的活动以外寻找什么决定历史进程的原因。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的活动推动的,历史规律贯穿于人的活动之中,而人的活动又受制于历史的发展进程,即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状况。人的活动首要的、基本的是物质生产活动,人来到世间,只能在前人创造的物质生产条件下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确定生产中的活动方式。人是在既定的生产力下从事生产活动的。

在生产力中,涵括有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者(人),三者始终处于历史的变化之中。变化的源头是人,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从事生产活动。在生产活动中,生产工具和生产对象通过人才能发挥作用,变化也是由人引起的。因而,人的需要以及由人的需要而进行的人的活动,是我们首先需要考察的。

人的活动,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前人所创造的生产力对后人的活动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意义和作用。不论人们的意愿如何,只能依之于它。以它为基础,安排自己的活动。人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自己的历史,每个人的活动尽管由他们的意识支配着,但历史的运动却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从而人的活动具有客观性质。

第二,决定人们的活动方式的现有生产力,是人们以往活动所创造的结果,又是人们现在活动的起点。以往活动和现在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历史不存在人以外决定人类历史的什么隐秘力量。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定力量,以往活动的产物。生产力,既有人的活动以外的自然条件,又有人的活动的自身条件。由于自然条件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发生作用,所以,人的活动(劳动)、人的实践能力起着决定作用。人的活动的特点是创造,创造前人未曾创造出的新成果,但它与前人的创造联系着,是在继承前人创造基础上的再创造。人的创造活动是由历史和现状规定了的,又是新一代人的自我创造。所谓创造,就在于突破历史和现状,创出新的东西,为人类历史开辟新局面。

第三,前人的创造与后人的创造,连成一条永恒不断的创造河流,愈往下游愈加丰富,愈趋宽阔,愈显深厚。只要人类存在,就要进行人的活动,改变旧的条件,创造新的条件,这条创造河流永远不会枯竭。“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坚持历史唯物论,坚持历史发展的客观决定论。这个历史唯物论的客观决定论,是以充分发挥人的创造能力为基源的。人类社会永远不会凝固于某一阶段,人类历史永远不会静止于某一定点。人类历史的不绝源头在于人的活动,人类历史的发展在于人的创造。离开人,无所谓历史,无所谓历史规律,无所谓人类进步!

从人的物质活动中观察人的意识活动,从人的主体活动中发现它的外部依据,这就找出了人的有意识活动的客观基础。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是统一的,人的意识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是限制人的活动,而是推动人们以更大的气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从这一观点出发,创造并不意味着脱离现有的历史条件,从头脑中迸发出种种设想,什么几十年“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而是在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造出新的成果,在前人不敢想、不曾想、不敢也不曾作过的事业中,做出自己时代的贡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事。

从实际出发,是思想的始点。它的终点却不是实际,而是关于实际的思想和思想成果。“实事”是思想的对象,却不是思想的目的,思想的目的是“求是”。当年马克思曾经指出:当人们生产呢子、麻布、丝绸的时候,适应自己的生产力还生产出了能够由以生产呢子、麻布、丝绸的社会关系;与此相应,还“适应自己的物质生产水平而生产出生产关系的人,也生产出各种观念、范畴,即这些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观念的表现。”这就是说,社会关系(它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它必须听从生产力的呼声,不能听从生产力以外某个“英雄”、“伟人”、“杰出人物”的意志、愿望、企求、豪情,以及他们的斗争决心,死硬拼力。生产力不仅是一种物质生产力量,它还生产出特定的社会关系的人,人的思想、才能、需要、爱好即“人性”的种种。

这就是说,我们必须尊重人,尊重人的思想、愿望、情感、需求、向往。离开了人,也就离开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离开了生产力的新创造,离开了历史的新进步!从人出发,并把人置于既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下,是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迄今为止,人类只有在私有制下建立市场经济的历史,如何既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又要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正如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必将而且已经出现了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决策主体的分散化、思想观念的个性化、价值取向的异同化。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也已引出了一定程度的生产盲目性。在社会主义市场活动中,如同在私有制社会一样,利益仍然是人们活动的内在驱力,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利益如果不受理想、信念、道德、原则的规范和制约,就会引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玳瑁含垢,山薮藏珍”。个体事物如此,社会运动中某一经济活动形式的出现或采用,也是如此。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事物,也没有尽善尽美的经济运行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给社会带来了利的方面,也带来了害的方面。我们在观察和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必须“杂于利害”。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但是,它受到客体对象的无情限制。企图尽取其利,尽弃其害,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幻想。我们只能“两利相较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小”,不可能找到一种只有利,没有害的经济活动形式。社会活动如此,个体活动亦复如此。

这里,关键是人,人的思维内容和思维方法。

在社会主义市场活动中,人们都以逐利为目的,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目的,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益,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企业不做亏本买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要言利,并把利作为推动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力。

人们都在言利、谋利、逐利,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法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内建立自己的道德法则,还是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外移植某种道德法则?这是历史唯物主义需要回答的直接现实问题。

有人感叹90年代的中国,人际关系不及50年代,更不及革命战争年代,道德滑坡,人心冷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利益至上,金钱成为人们一切活动的首先打算。因而在一些人看来,当代中国社会,物质丰富了,精神衰退了,生产发展了,人情暗淡了。

这是一个急待探讨的问题,探讨的立足点是人与生产力的关系。“扭住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的光辉思想,是改革的中心内容,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指导方针,也是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把生产力放在一边,把人放在另一边,离开生产力,离开“扭住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以外讨论人,或者离开人,在人以外讨论发展生产力,都会陷于空谈。必须把人置于生产力之中。“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发展生产力中发展人,在发展人中发展生产力,才能作到“两个文明一起抓”。

在生产活动中观察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人、人性、人的才能、技艺,以及人的思想、精神,是在生产活动中培育起来的。对人的教育,包括科学技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在人的活动中,主要是生产活动中,才能生效,才能产生巨大威力。离开人的生产活动,或者在人的生产活动以外,用单纯的智、德、美、体等教育培养人,常常会陷于主观设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精神解放,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解放。生产力解放的中心内容是人的解放,市场经济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列出千条万条,核心是解放人,使每个人都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本领为自己的幸福而斗争,不再依恃于他人,不再依恃于出身、地位或某种社会势力。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不是衰退了,而是高扬了。因为,人凭借自己的力量站立起来了。

对人的科学技术教育的内容,争议不大,对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却有不同的理解。思想教育的内容,实际上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育。用中国的语言讲,就是“义”。什么是义?中国古代有一确切定义:“义者,宜也”,就是应该、适当、可取。应该、适当、可取,都涉及人的主观活动,是主体的人对客体的人的一种活动取向,是主体活动的一种价值选择,似乎是一种主观设定。但是,它的根本却是由客观的历史进程决定的。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始终处于变动之中,道德也是由历史规定的,也始终处于变动之中。所谓“千秋正义”、“永恒道德”,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想象。战争年代,一切对敌,就是义,就是道德;和平建设时期,发展生产力,“扭住生产力”,就是义,就是道德。当代中国,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就是义,就是道德。这个义,蕴蓄着利,蕴蓄着人的趋利需求。人与生产力的统一,人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一致,是在人们的趋利需求中体现出来的,对人的培养和教育也是在这种趋利需求中进行的。道德教育一旦离开了利益,它就是虚伪的、空泛的、抽象的。因此,讳言利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在于利的取得是否符合于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提出“一切向钱看”,必将助长行业不正之风滋蔓,以权谋利泛滥,引向极端个人主义,有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否认金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就否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源头。寓利于义,即把利置于发展生产力之中,不在发展生产力之外,设想和制定某种义、某种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原则,也是它的道德原则。这一原则,是当代中国的主体道德范畴,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说,义与利,客观与主观,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舍弃一方的利,保留另一方的利,更不是以一方的利,取代另一方的利,而是在多元的利中实现统一的义,利不及义,义不及利,都是形而上学。辩证法所主张的义利观是义利统一,即内容形形色色,各有差异的利的统一,有区别的利的统一。不容纳利的义是外加的,强使的,不能构成为人的行为准则。排斥利的义,就是非义,因为它有碍生产力的发展。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是有区别的,有时是相互冲突抵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使之联系起来、统一起来,从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是“两股道上开的车”。

承认利的差异性,才能实现义的趋同性,趋同是在差异中展现自己的。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利的差异性,也就否认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义的一致性。义是在利中,即在各个利益主体的满足中实现的;利是在义中,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中实现的。

不能在利以外寻找义,也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外寻找道德立法。一代新人的培植只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中进行,只能在发展生产力中实现。

本文于1995年8月8日收到。

*本文系作者承担的国家“八五”科研课题的部分内容。

发展生产力在于发展人,发展人在于发展生产力。这就是结论。

Man And Productive Force

Liu Shi—quan

(Department of politics & Economics,Inner Mongolia NormalUniversity)Abstract History is created by Man's activities whereashistory has its own laws.Man's activities are controlled byhis own consciousness whereas history does not follow man'sconsciousness.Marxism does not search for historical lawsoutside of man,on the other hand it put man in the course of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i.e.productive force.Man is thecreator of productive force,while productive force in turncreats man.Key Words interaction extant productive force justice andprofit mental liberation

标签:;  ;  

人与生产力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