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镇街道景观规划论文_赵立文

浅析城镇街道景观规划论文_赵立文

南宫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河北南宫 055750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街道作为城市的空间组成部分,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城市的必备基础设施,还是体现地域文化,展现城镇景观的载体和窗口,也是城市风貌特征的突出表现,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精神文明。文章对小城镇街道景观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街道景观;景观规划

1 引言

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给人类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现代文明成果,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交通拥挤、文化冲突等问题逐渐显现出严峻性。如何立足地域特色、文化,合理规划,快速可持续发展,彰显自身特点,避免“千城一面”,建设出风格独特、具有地方人文气息又具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城镇。

街道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空间环境组成部分,是城市的“骨架”和“血管”, 是城市中最具活力、最能够凸显城市特色的一种形态,决定着人们对一个城市的首要印象。街道有活力,城市就有活力。加强街道景观建设,讲究街道空间的艺术设计,追求街道与整体的平衡和谐,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2 城镇街道景观现状分析

街道景观是一个包含空间、设施、绿植的综合体,是由各个元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空间结构,它包括了路面、沿街建筑、绿化设施、环境设施、灯光设施、过渡节点、街边公园、广场等。通过对目前城镇街道景观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沿街建筑形式、体量杂乱无章,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广告牌匾随意张贴,交通标志指示缺乏系统性等共性问题,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风貌。

2.1建筑杂乱缺少整体感

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由于观念和认知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导致一段时间内“奇葩建筑”层出不穷,要么一味追求奇形怪状,颜色张扬,要么竞相比高、比大,更倾向于追求外表的光鲜靓丽。建筑面貌凌乱,缺乏整体感,且大部分建筑设计水平较低,缺乏特色。建筑色彩杂乱,老旧建筑表面色彩灰暗,部分新建建筑为了追求突出醒目的效果,颜色过于鲜艳,与周围其他建筑不和谐。空调外装、遮阳棚凌乱,管线外漏,影响建筑立面形象,店招色彩过于鲜艳,千篇一律,缺乏识别性,而没有更多地顾及与周边环境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2.2街道景观设施不完善

有较多的小城镇在街道景观建设方面,缺少整体规划,同一街道由于不同时期建设理念的差异,景观设施破碎不连续,节点没有起到承接作用,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一些城市街道建设中,往往只考虑到道路本身的功能性,而忽视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比如街道照明灯杆、交通标志牌等各种硬件基础设施,这不仅仅不能满足市民景观欣赏的需求,还会影响到市民人身安全,路面的行车混乱,甚至会严重妨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2.3绿植设置资源缺失

绿植景观设施的缺失和损坏,也是小城街道的常见问题,如老旧街道没有行道树,街道绿化设计与相应的道路等级不符,缺少绿色隔离带等,都会导致道路的舒适度下降,而损坏的绿化设施不能及时修葺,更会显得街道杂乱无章,降低街道景观的美观度,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3 城镇街道景观规划引导思路

规划设计中注重发掘和强化基地的地缘特征,在建筑布局、功能设置、道路环境设施及绿地系统等方面贯穿生态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基地特有的自然生态水体与绿化景观,尽可能的将原有的景观资源融入到规划建设中。通过对众多环境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别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区域与景观节点。

3.1提高建筑群体空间层次感,突出城镇地域文化特色。

尊重城市历史文脉,提炼出代表地方特色的设计元素。结合地方文化特点,并充分考虑地方气候环境特征,合理运用城市色彩,强化城市规划效果,使其符合城市风貌定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旧城区块,规划以旧城中心为核心的传统风貌保护区,在街道两侧保留传统商业民俗文化街的功能,通过融入地方建筑符号元素,设置地方传统文化的展示空间,在风貌协调的同时,也丰富了传统老城的生活气息,提升旧城活力。

对于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项目,应根据地块的特征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考虑,鼓励建筑师挖掘地块色彩特征,充分考虑建筑材料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协调,明确风格与色彩,形成连续的沿街建筑界面,同时注意体现建筑单体的特色,局部结合功能环境的不同,在统一中求变化。

商业性街道,人流量较大,人流活动时间较长,应以满足现代化的商业活动功能为主要职能,街道空间要较为开敞,步行线条流畅,景观绿地图案化,临街视觉景观效果良好,充分展现街道两侧商业建筑界面,体现街道繁华热闹的现代商业氛围。

不同的区域要结合周边环境特色统筹考虑,提炼设计思维,不能以偏概全,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使小城镇景观更加富有空间感和地域文化特色。

3.2以人为本,完善街道设施。

在街道设计中首先要满足道路使用的需求,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各类设计要素,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使用环境和街道空间。从人的活动出发,充分考虑受益者——市民的需要,不仅满足市民对全新城市形象的精神需求,又从城市功能上满足市民的物质需求。

创造宜人的街道空间环境,要有足够的户外活动空间,用于开展街道商业活动与居民进行日常游憩活动。设置树穴座椅,在形成较好绿荫效果的同时,方便行人随时休息,提供公共活动的交往空间。各类街道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应方便行人安全使用,易于识别,便于维护,结合人流密度采取集中布置和均匀布置相结合的设置方式,减少占用公共空间,并与城镇风貌相协调。

3.3提升绿化景观设计水平。

以街道为轴线串联,形成点线面的绿化空间,点为各地块内部的组团绿地,线为街道沿线设置的带状绿地,面为城市公园绿地和广场用地。充分利用周边绿化景观资源,将其引入地块内部,形成为地块服务的绿化活动空间。在保证道路工程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尊重场地地形条件,保持原有的场地景观特征,尽可能的减少大面积土方工程量,实施局部土方平衡。沿街道的带状绿地,高大乔木与景观灌木分层次混合种植,形成立体的绿化景观结构,充分发挥街道绿化的隔断、过滤、净化、美化等功能,减少车行道对人行道的干扰,营造安静的人行环境,并适当形成放大的树阵节点,为行人提供休憩的活动场地。

3.4统一夜景灯光,展现城市魅力

在夜景照明规划设计中,采用视亮度来作为衡量照明效果对人的视觉心理所产生的感受的依据,根据各区域不同的功能分区来确定其亮度水平,从而在整体上产生合理的明暗关系,创造良好的艺术效果,以避免由于亮度一致而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各功能分区的亮度、单栋重点建筑的上中下部的视亮度大小也不相同,从而形成整体上有重点、区域中有亮点的有主有次的良好夜间景观。

4结语

通过了解城镇发展背景,调查理清现状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突出城镇地域文化特色,确定功能定位,采取科学的规划手段,组织合理的空间,配置相应的设施,注重与周边建设环境的协调统一,特别是在愈加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城市规划设计有必要牢牢恪守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吸收先进规划思路的同时,更要基于国情和地域差异,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和区域特色上下足功夫,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文化,尊重自然、尊重历史,打造城镇服务设施集聚区,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给市民勾勒清晰而具有明显地域认同感的景观意向,以便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参考文献

[1]刘浩卓.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

[2]李倩.河北省小城镇景观特色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

[3]高静.现代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景观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

[4]林力.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论文作者:赵立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  ;  ;  ;  ;  ;  ;  ;  

浅析城镇街道景观规划论文_赵立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