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湖南 株洲 412000
【摘要】目的:对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2例患者资料,将其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对照组各56例,观察组采取无缝隙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而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通过采取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经过相应护理后的心理状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对比分析其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SAS与SDS评分分别为(34.61±9.53)、(41.23±8.12),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28例,满意17例,一般9例,总满意度为96.43%(54/56),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满意度80.36%(45/56) ,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护理中采用无缝式护理模式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理状态,缓和医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模式;常规护理;急诊护理
引言
急诊患者大多是危重症或慢病急性发作患者,在急诊科经过初步处理,生命体征稳定后,需住院进一步诊治。护理是临床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这一项工作需要多个群体共同完成, 从医生到护士, 从患者家属到患者, 多个环节, 相互配合。无缝隙护理是从护理中分离出来的对质量缝隙进行全面管理的新兴护理模式, 这种模式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让患者在治疗和康复期间得到了更加细致和优质的服务, 在临床护理中取到了很好的效果。为解决在急诊护理中经常出现交接不清,相互推诿,服务不到位等现象,我院近年来在急诊护理中引进了无缝隙服务概念,采取了无缝隙护理的新模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2例患者资料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患者65 例, 女性患者47例;年龄15~29 岁, 平均年龄(24.2±5.8) 岁。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6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即患者需要人员护理时才安排人员护理,对于急诊需要住院的患者在交接过程中是以口头交接为主,无书面交接,视病情给予电话通知、全程陪同到病房交接,床边交接随意性强。观察组进行无缝隙护理模式。具体的护理方法如下:无缝隙护理排班、成立小组、无缝隙的护理过程和积极的心理辅导。在进行交接过程中,提前半小时电话通知病房护士,让病房护士知道患者姓名、性别、疾病诊断、病情概况,使其有时间准备床单元及其抢救器材、药品,并通知医生等。要求所有急诊住院患者均需填写交接记录单,急诊科护士均要全程陪同入病房,与病房护士一同妥善安置患者于床单元,进行口头交接、床边交接完后,有病房护士签字确认交接单后,方完成交接过程。交接内容涉及病情交接、用药交接、病人贵重物品、有关检查项目进程等。交接记录单一式两份,各自保存以用于追溯。
1.3 观察方法及评定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测量表(SAS) 对患者焦虑情况进行评价, 设20 个条目, 分为四个等级, 50 分( 不含50) 以下为无焦虑, 50~60 分( 不含60) 为轻度焦虑, 60~80 分( 不含80) 为焦虑, 80 分以上为重度焦虑;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 让患者对自身情况进行评价, 设20 个条目, 分设四个等级, <50 为无抑郁, 50~60 为轻度抑郁, 61~80 为抑郁, >80 则为重度抑郁。
医院制定护理满意程度问卷调查表, 让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模式进行评价, 分为非常满意90~100 分、满意81~90 分、一般70~80 分、不满意<70 分, 四个级别。此表待患者病情好转快出院时, 有专职护士负责调查, 并由患者本人填写。总满意度=( 非常满意+ 满意+一般)/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AS与SDS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SAS与SDS评分分别为(34.61±9.53)、(41.23±8.12),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AS与SDS评分比较(x±s)
注: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传统的普通护理模式在护理管理措施的制定、医疗器械的保管与使用、临床患者的病情动态监控以及护理态度等各方面均有一定的漏洞与间隙。相比较而言,无缝隙护理模式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和系统化,在急诊护理中运用无缝隙护理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相关间隙,保障患者病情监测及合理治疗,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无缝隙是护理模式的中心思想在于护理过程中始终领导护士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所有的工作以服务患者而开展。充分体现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无缝隙性。在护理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 对于工作中出现的漏洞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当前, 无缝隙护理模式已经在国内临床医学上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其护理效果较为显著, 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支持, 提高了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专业修养, 患者的满意程度显著增加, 缓和了近年来颇为紧张的医患关系, 赢得了患者家属的信任和理解。
无缝隙护理是指根据患者病情的情况, 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班表进行适当调整, 建立弹性工作模式, 当急诊科患者人数增多时, 增加护理人员和适当延长护理时间;当患者减少或不多时, 让护理人员适当休息, 但原来的搭配原则保持不变, 连续监测患者病情。专门成立一个无缝隙护理模式小组, 听候护士长的统一指挥, 协助医生进行急诊抢救, 并组织学习专业知识, 增强临场应变能力, 提高护理水平, 增进医患关系;同时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无缝隙护理方式。当有急诊患者需要到院进行治疗时, 先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检查患者各项指标是否正常, 通知医生进行手术以及告知无缝隙护理模式小组成员准备进行护理, 待患者病情稳定之后, 设专门人员陪同, 留心观察患者术后的症状。由于急诊科的患者较多, 人流量大, 很多患者家属在等待医护人员时极易产生焦躁、易怒等情绪, 此时, 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说明情况, 安抚患者的情绪, 并时刻关注患者病情。在术前及时疏导患者的心理矛盾, 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 安慰患者不要害怕,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术后悉心照料,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减轻患者疼痛, 让患者和患者家属充分感受院方对他们的关怀, 缓和原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 双方相互得到尊重。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SAS与SDS评分分别为(34.61±9.53)、(41.23±8.12),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28例,满意17例,一般9例,总满意度为96.43%(54/56),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满意度80.36%(45/56) ,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急诊护理中采用无缝式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理状态,缓和医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欣怡. 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应用的效果评价[J]. 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4, 8(4):273.
【2】 顾琴,张红,黄华,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 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 4) : 109-110.
【3】王欢. 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J]. 健康之路, 2013(12):373-374.
【4】 张仲文. 浅谈无缝隙护理模式对护理质量影响[J]. 健康大视野, 2013, 21(11):304.
【5】张镇静.无缝隙护理模式住院患者需求调查[J]. 护理学报,2007,14( 11) : 11-13.
【6】郑占景,闻会英,王龙.无缝隙护理在精神科病房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6) : 73-74.
【7】梁爱婵.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手足口病患儿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4,15(3):84-89.
论文作者:李静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8
标签:患者论文; 缝隙论文; 模式论文; 急诊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病情论文; 满意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