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蒙古史研究现状分析(1998/2005)_蒙古文化论文

近几年蒙古史研究现状分析(1998/2005)_蒙古文化论文

试析近年来蒙古史研究概况(1998—2005),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蒙古论文,概况论文,史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281(2006)02-0018-09

蒙古高原是诸多北方民族驰骋活跃的历史舞台、是孕育蒙古民族的摇篮,是北方各民族交往、休养生息的美好家园。蒙古历史是世界文明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最恢弘的一页,失去蒙古历史这一页,中华民族史将残缺不全,将黯淡无光,将会是断裂的。近年来,在国内外蒙古史学界的共同努力下,蒙古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按照专题与时代分类,简略的归纳分析为以下几点。

一、蒙古史专题研究

蒙元考古

近年来,国内外蒙元考古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蒙古国,由日本、中国和蒙古的考古学者组成的考古队,在蒙古高原东部肯特省的德力格尔汗苏木发掘了阿乌拉格(Avraga)遗址。遗址位于克鲁伦河北岸10公里处的支流阿乌拉格河的台地上,是一处长约2000米,宽约500米聚落,这里从很早就有关于“成吉思汗宫殿(斡耳朵)遗址”的传说,而且很多的研究者都认为应当是成吉思汗时期的遗存。发掘者在遗址的最北端的土丘上,发掘出土了据认为是祭祀成吉思汗的陵寝遗址,也即是现在成吉思汗陵的前身。此外,德国波恩大学的考古队,发掘了哈剌和林古城中的窝阔台汗万安宫遗址,出土了成排的柱础。国内的蒙元时期考古也主要集中在元代古城遗址的调查发掘方面。主要有内蒙古的元上都遗址的详细调查和部分的发掘测绘,基本确认了宫城中的大安阁、穆清阁和水晶宫等宫殿的位置和各城门的名称,找到了北苑、西内、失剌斡耳朵和铁幡竿渠的遗址并了解了其构筑方式,还对城外四关及周围的墓地和祭祀地作了最新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河北省张北县的元中都的考古测绘和发掘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发掘了中央大殿、南城门和城墙角台,给我们提供了元代都城建制的新资料。河北沽源县发掘的“萧太后梳妆楼”,证明是一处元代的高规格墓地。此外,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路遗址的发掘,也取得了重要收获,发掘出土的40余处窖藏,出土了大批质地优良的元代瓷器,为元代的考古学及瓷器的研究,增添了丰富的资料。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敖伦苏木元代赵王城的调查以及汪古部遗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些有影响的元代考古的新作也即将问世。

北方民族史研究

林干《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是作者在已有旧作《匈奴史》、《匈奴通史》、《突厥史》和《东胡史》的基础上,综合充实而写成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史论体裁综合论述北方民族三大族系各个主要问题的学术著作。张久和《原蒙古人的历史——室韦·达怛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原蒙古人即室韦·达怛人,上承鲜卑下迄蒙古,在中国北方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作者充分辨析文献史料,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全面地阐释了室韦·达怛历史,将蒙古族历史向前推了数百年,为蒙古族史研究开拓了新天地,是第一部系统考察室韦·达怛历史的专著。

蒙古文历史文献研究

众所周知,蒙古文历史文献研究一直是蒙古史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经过国内外学术界同仁的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近年这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突破,不断有佳作问世,可谓硕果累累,举世瞩目。据笔者所知,自1998—2005年蒙古文历史文献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蒙古秘史》的整理与研究,现已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有人径直称为“秘史学”。这里不包括为数众多的论文,仅举几部专著与论文集就有:余大钧译注《蒙古秘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这是近年又一部重要的《秘史》译注方面的成果。双福著《〈蒙古秘史〉还原及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此书是继1987年亦邻真复原《元朝秘史》(畏兀体蒙古文)之后,又一次试图复原畏兀体蒙古文的一部新作。白·特木尔巴根著《〈蒙古秘史〉文献版本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这部论文集共收入作者11篇有关《秘史》文献版本研究的论文,创获颇多,见解独到,《秘史》文献学研究有所扩展和深入,可见一斑。阿尔达扎布近年又出版了两部《秘史》研究方面的力作,即《〈蒙古秘史〉中的达斡尔语词汇》(与斯琴高娃合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新译集注〈蒙古秘史〉》译注本,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

在佚名《黄金史纲》研究方面,蒙古国学者沙·确玛从戈壁——阿尔泰省(爱马克)的一位叫做巴图满都的人手中获得了《黄金史纲》的又一种写本,此本与其他几部《黄金史纲》的写本有不少差异。详细情况请参阅沙·确玛的论文《新发现的〈黄金史纲〉中有关卜端察儿的内容与其他历史文献的比较》,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1999年第1期。

在《蒙古源流》研究方面,1997年乌兰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蒙古源流〉研究》,代表了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研究的新水平。2000年,此书入选中国蒙古学文库,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全书分导论、译文和注释、原文拉丁音写三个部分。导论以较多的篇幅考述了《蒙古源流》一书的历史背景、作者、书名、内容结构、成书年代、史源文献、史学价值、特点和缺陷、版本源流及研究等诸问题,该导论就是一篇《蒙古源流》研究方面的优秀论文。其译文和注释,包括语文训诂和史实的考订,被蒙元史专家周清澍先生誉为“全书共有629个注,可以说是629篇论文”。

在《阿勒坦汗传》研究方面,有多部专著问世。日本的森川哲雄的日文译注《〈阿勒坦汗传〉研究》(福冈,1987)是《阿勒坦汗传》最早的外文译注本。中日学者合作日文译注的《〈阿勒坦汗传〉译注》(原书名:吉田顺一他共注《アルタン=ハ-ン伝訳注》,风间书房,1998年)一书,以外文译注精确完备著称。该书是由中国学者贺希格陶格陶与日本的吉田顺一等多名学者共同研究完成的一部优秀著作。美国学者艾鸿章(JOHAN ELVERSKOG)于2003年著《Erdeni Tunumal Neretü Sudur Orosiba阿勒坦汗与16世纪的蒙古》(原书名:The Jewel Translucent Sūtra Altan Khan and in the Sixteenth Centur BY JOHAN ELVERSKOG BRILL LEIDEN·BOSTON 2003)一书,将《阿勒坦汗传》译成英文并详加注释,这是海外首部英文译注的《阿勒坦汗传》。敖·达日玛巴斯尔于2001年出版了专著《〈转轮王俺答汗传〉研究》(蒙古文)一书,该书共分五章,分研究状况、作者及成书年代、史料价值、文学特色、语法及文字学等诸多方面作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台湾学者黄丽生著《论〈阿勒坦汗传〉的撰史意识》,蒙藏委员会丛书第八十二集,民国八十六年(1998)。贺希格陶克陶《蒙古文文献研究》(蒙古文),民族出版社,2003年。希都日古的学术专著《17世纪蒙古编年史与蒙古文档案研究》即将在年内由中国蒙古学文库,辽宁民族出版社付梓。全书涉及的内容广泛,既有传统文献,又有文书档案,是一部全范围研究17世纪蒙古编年史和蒙古文档案的一部专著。书稿材料翔实可靠,分析深刻,见解独到,考订准确,填补了一些前人尚未考订的空白。文中一一点明了四部蒙古编年史的编造及杜撰之处,并指出了前人研究中某些错误,对17世纪蒙古编年史和蒙古文档案的史料价值予以恰如其分的正确评价和探研,是研究蒙古历史编纂学和文献学研究的新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通过对蒙古编年体史书的深入系统的研究,较准确地揭示了蒙古文史书的记事方式及其主要特点。这为人们正确认识和利用蒙古文史书指出了必要途径和科学方法,其学术意义十分重大。这是蒙古历史文献学和历史编纂学研究方面的一部具有开拓性的著作。可以说,该研究成果对蒙古历史编纂学、文献学和史学史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托忒蒙文(卫拉特)历史文献研究方面:M·乌兰《托忒文历史文献与卫拉特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是近年少有的全面系统研究托忒文历史文献的上乘学位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蒙古法制史研究

在北方诸多繁衍生息的民族中,蒙古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和创新的民族,她经过长期的民族之间交流、冲突和融合,成功地吸收并发展了其他民族的法制传统,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蒙古法律体系。从古老的传统习惯法到第一部成文法成吉思汗《大札撒》的颁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学习沿用金朝《泰和律》制订《至元新格》、《大德律令》、《风宪宏纲》等若干法典。形成《经世大典》和《元典章》等元朝时期重要的法律文献。

此后的《图们汗法典》、《十善福法门白史》、《阿拉坦汗法典》、《白桦法典》、《蒙古-卫拉特法典》、《噶尔丹洪台吉旨令(敕令)》、《顿罗布喇什补则》、《蒙古律书》、《蒙古律例》、《喀尔喀吉如拇(律令)》、《理藩院则例》以及《乌兰哈其尔图法规》、《阿拉善蒙古律例》,《查干乌拉庙庙规》等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宗教的、生态环境的、部落关系的、全体民族共同的、某一部落独创的、某一地方执行的,有的关乎苍天大地、有的是治理国家、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有的规范牛羊马驼,有的要涉及森林草原。总之,以蒙古法为主的北亚地区游牧民族的法律已经自成一个体系,从法制史研究的角度来看,系统地阐述蒙古法制的法源、本质、作用、内涵以及它在各个时期的特点与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阐明蒙古法的基本理论是当前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

蒙古法制史研究作为蒙古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蒙古法制史研究的内容覆盖各个时期的法律法规,包括法典、民法、刑法、司法审判和诉讼、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等等。按历史时期,可分为北方民族法制史、蒙元时期法制史、北元法制史、清代蒙古法制史、近现代蒙古法制史。

蒙古法制史综合研究方面专著有:奇格著《古代蒙古法制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此书共分七章:第一章:古代蒙古的约孙;第二章:成吉思汗《大札撒》;第三章:元朝时期的法律制度;第四章:北元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五章:清朝时期的法律制度;第六章:蒙古法制各个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七章:古代蒙古法与蒙古社会。

作者在撰写这部专著的过程中,按蒙古族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基本掌握和运用蒙古族古代颁布施行的法律文献史料,共分未成文的蒙古族习惯法时期(公元8世纪—公元12世纪后半叶,约400年)、成文的成吉思汗《大札撒》时期(公元1206年至13世纪中叶,约50年)、蒙古法制政教并行时期(1260—1636年,长达360多年)、清代蒙古族地方立法时期(1636—1840年)等四个时期进行阐述的。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手研究各个时期的蒙古族法典、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思想等,并勾勒出古代蒙古法制史的基本线索,撰写蒙古族古代法制史的第一部学术专著。

蒙元时期法制史研究方面,习惯法研究与成吉思汗《大札撒》的探讨以及元代法律资料的整理和元代法律文化中的蒙古法因素等成为近年学界较多关注的热点。元代法律资料的整理方面,黄时鉴主持的《元代史料丛刊》已出五种,包括《元代法律资料辑存》、《吏学指南(外三种)》、《通制条格》、《庙学典礼(外二种)》、《秘书监志》。方龄贵经过长期努力完成的《通制条格校注》,已于200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陈高华《元代的审判机构和审判程序》一文约五万字,刊载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学报》(第66册,1992年),对元朝中央到地方的审判机构和审判程序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同时对一些疑难问题作了考辨。就元代法律文化中的蒙古法的因素而言,那仁朝格图《元代法典编纂及其蒙古法因素》,载《蒙古学集刊》,2004年第4期。该文认为元朝的法律南北各异,蒙古汗国时期有一些旧制在很多领域内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可以称为元代法律中的蒙古法的因素。

对北元时期蒙古法制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蒙古——卫拉特法典》的研究上。而且着重研究语言、名词术语的正误。相关论文这里省略。

在蒙古族法律文献方面,新材料的发现,既丰富了蒙古族法律文献宝库,又能够推动蒙古法制史研究的发展。古·才仁巴利,首次向学术界介绍并探讨最近在青海地区新发现的《青海蒙古会盟法典》这一珍贵的法律文献。古·才仁巴利《〈青海蒙古会盟法典〉初探》,载《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2003年第6期。古·才仁巴利《〈青海蒙古会盟法典〉的主持者、成书年代、编纂者、整理者考》,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蒙文版)2003年第3期。

历史人物研究

这方面较有影响的学术专著有:余大钧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传记与研究》一书,已于2002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刊行,该书是堪称迄今为止最具权威性的全面研究成吉思汗的学术专著。内蒙古大学的叶新民教授撰写《简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传记与研究〉》一文,发表在《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期,认为这部书既汲取了前人研究成果,又有自己的创见,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剖析了成吉思汗完整的人生历程,绘制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专著。

[日]井上治《库图克台·彻辰·鸿台吉研究》(《ホトクタイ=セチュン=ホンタイジの研究》,风间书房,2002年),首次全范围研究明代蒙古鄂尔多斯部著名历史人物库图克台·彻辰·鸿台吉一生业绩,是日本青年学者研究蒙古历史人物的一部精心著作。

八思巴字研究

八思巴字是蒙元统治者为自己政治上的需要创制出的一种新文字,仅通行于元代。照那斯图《八思巴字和蒙古语文献》(Ⅰ.研究文集,Ⅱ.文献汇集)》,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1990—1991年。此书第二册《文献汇集》,收圣旨、懿旨、令旨、法旨等碑刻、文书27件,牌符4件,书籍残页2件及居庸关石刻等,是目前最完备的元代八思巴字资料汇集。胡海凡《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八思巴字碑拓目录并序》,载《国学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该文除核实蔡美彪《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藏元八思巴字碑拓序目》一文已公布的47种八思巴字碑拓外,又新发现19种。罗常培、蔡美彪编著《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另外,最新最全面完整的文献汇编有胡格吉勒图、萨如拉《八思巴字碑文文献研究汇编》,阿尔泰学研究丛书,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

蒙古族通史

伊克昭盟《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蒙古民族通史》(1—5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这部《蒙古民族通史》曾获中国国家图书二等奖。

蒙古佛教史

关于蒙古佛教史研究方面,色·斯钦毕力格连续撰写蒙古文佛教史著作《本义必用经》的提要及文章:《论佛学要义》(中央民族大学蒙古文文献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提要,2004年)和《〈本义必用经〉简论》,载《蒙古语言文学》2004年第4期。

乔吉专著有两部:一、《蒙古佛教史——大蒙古国时期(1206—1271)》(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二、《蒙古佛教史——元朝时期(1271—1368)》(蒙古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这两部探研蒙古佛教史的书是作者大型系列著作《蒙古古代佛教史》计划中的前两部,另两部北元时期和清朝时期的佛教史在不久的将来陆续出版。

二、蒙元史研究

在元史断代史方面,周良霄、顾菊英出版《元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陈得芝主编的《中国通史·元时期》(13、1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该书由国内众多元史专家合作完成,是一部史料史事更为翔实,按照新的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四种体例写成的元代史。工具书方面有邱树森主编《元史辞典》,于2002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发行。

蒙古史、蒙元史研究综述有:罗贤佑《20世纪中国蒙古史研究述略》,载《民族研究》2000年第3期。邱树森《近五十年来我国蒙元史研究的回顾》,载《元史及民族史集刊》第十六辑,2003年。

近年出版的相关蒙元史重要的论文集和专著有:

亦邻真《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这部文集收入作者蒙古史研究方面较有分量的所有论文。《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一文认为蒙古民族的核心部落是出于蒙兀室韦的室韦——鞑靼人。原蒙古人是从东胡后裔民族区(内蒙古东部)向整个蒙古高原扩散,与突厥、铁勒及其他民族相结合,并且吸收了各种外族人口。蒙古语言便是在室韦——鞑靼人的语言基础上经过突厥化而形成。亦邻真的这些见解,得到了史学界的广泛赞同,成为有关蒙古族族源的主流学说。《元朝秘史》(畏吾体蒙古文复原)的前言《元朝秘史及其复原》,被人称赞为半个世纪以来最优秀的蒙古学论文。周清澍《元蒙史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这部论文集主要包括作者有关成吉思汗生年考和忽必烈潜藩的研究及元代汪古部问题的系列论文,充分反映了著者由博返约、求真求实,勇于创新的治学宗旨和追求。杨志玖《元代回族史稿》,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全书由概说编、正名编、东来编、地位编、文化编、人物编、华化编等七个部分组成,从元代回回一词的涵义入手、深入剖析了回回人的东来及在元代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文化方面的作用和贡献,并客观公正地评价了回族一些重要历史人物,最后重新探讨了回回人的华化问题。李治安《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这是一部对元代分封制问题研究的一部全面系统的论著。此书逐个讨论投下的含义、草原兀鲁思分封、宗王出镇以及诸王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从多角度展现了元代分封制度的全貌。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此书汇集了作者二十年来在元代政治制度领域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全书分四章:第一章:中央政治制度;第二章:地方行政与监察制度;第三章:投下与蒙古诸王制度;第四章:中央与地方及其他,大抵涵盖其研究的四个主要方面。陈得芝《蒙元史研究丛稿》,人民出版社,2005年。这部论文集共分三个部分,即蒙藏史地考证、历史文化与中西交通、学术评论,内容几乎涵盖蒙元史所涉及的政治、民族、宗教、文化、史地等诸多问题,而且就蒙元史研究这一世界性学问,作了全面回顾与展望。邱树森最近出版了两部论文集:《贺兰集》,江苏古籍出版,1997年;《元代文化教育史探微》,南方出版社,2002年。刘迎胜《西北民族史和察合台汗国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这是一部全范围研究元朝与察合台汗国关系的优秀论著。方龄贵《元史丛考》,民族出版社,2004年。该论文集收作者20篇有关元史的文章和一篇译稿,主要由《元史》纂修研究和关于元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书《通制条格》的系列论文以及云南元碑的研究三个部分组成,最后还译述了日本学者小林高四郎的《〈元朝秘史研究〉引论——〈元朝秘史〉研究小史》。陈高华《元史研究新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其中共收元史论文22篇,均写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法制、历史人物、元与高丽关系,文化典籍等各个方面。党宝海《蒙元驿站交通研究》(2003年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昆仑出版社,北京,2006年)是一部深入详尽地探研蒙元时期驿站制度的集大成的新作,多有创获。这部专著利用中外文献与考古资料,对蒙元驿站交通做了系统研究。“蒙”是指大蒙古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元”指元朝。书中不仅探讨了蒙元驿站交通的组织管理、设施建设、运行方式、社会功能等问题,还广泛涉及13—14世纪蒙古各政权的政治制度、财经制度与社会矛盾,分析了蒙古驿站制度对欧亚大陆不同地区的历史影响。

国外研究

托马斯·T爱尔森《马哈木·牙老瓦赤》,《元代人物传》待出版。

(日)内田吟风等著《北方民族史与蒙古史译文集》,余大钧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这一时期国外最重要的蒙元史研究成果,就是(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史卫民等译《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8年。对此书的最新评价,请参见党宝海撰写的书评《西方蒙元史研究的新收获——评〈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载《燕京学报》新十七期,2004年11月,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明代蒙古(北元)研究

明代蒙古史研究领域是一个相对冷僻而且学术积累较少的新领域,是蒙古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近年随着一批功底扎实、思想敏捷的蒙古族青年学者的成长,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一些学术专著相继问世。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1997年。作者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古代蒙古地区与中原密不可分的政治经济联系,阐明推动蒙古各部南迁的内外原因,蒙古南迁对周邻民族以及蒙古本身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同时对漠南蒙古历史上前人尚未解决的有关社会、经济、地理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全书分三章:第一章:明代漠南蒙古的形成;第二章:明代漠南蒙古的社会制度及其与明朝的经济关系;第三章:明代漠南蒙古归附后金和内扎萨克蒙古的形成。

加·奥其尔巴特《察哈尔部源流浅说》(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增刊],并收入《北方民族史研究》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一文透过多方面的材料、条分缕析、反复辨证、推理和科学的论证,廓清了“察哈尔部”的演变轨迹,从而还原了“庐山”的本来面目。该文将“察哈尔部”起源的研究推向了具有科学严谨性的很高的水平,是对中外蒙古学界的现成观点(揣测)的创新和发展。

达力扎布论文集《明清蒙古史论稿》,民族出版社,2003年,收入作者近年的明清史论文,特别是选取科尔沁、喀喇沁及东土默特部的蒙古文档案资料,对所选档案逐件汉译,蒙古文原文拉丁字母转写,并对照清代史籍对其作者、时间及有关史实做了必要的考释。

乌云毕力格《喀喇沁万户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全书共分九章:第一章:史料;第二章:喀喇沁的起源与应绍卜万户;第三章:喀喇沁万户的形成;第四章:山阳万户的解体与东土默特人;第五章:喀喇沁万户中“诺颜—塔不囊”体系的形成;第六章:喀喇沁万户与爱新国(一);第七章:喀喇沁万户与爱新国(二);第八章:喀喇沁、土默特人与爱新国的对外关系;第九章:喀喇沁万户各集团的结局。此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喀喇沁万户的学术专著,作者通过深入探讨喀喇沁万户形成的历史条件、该万户与爱新国之间的关系及其最终结局,首次完整地论及喀喇沁万户的产生、发展及消亡的过程。此书开拓性研究蒙古部落万户,对元亡后的封建割据大混乱时期的达延汗的东蒙古六万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宝音德力根《十五世纪前后蒙古政局部落诸问题研究》(博士论文),于1999年获得全国首届百篇优秀论文奖,他的有关北元明代蒙古的系列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胡日查、长明编著《科尔沁蒙古史略》(蒙古文,民族出版社,北京,2001年)是一部全范围探索科尔沁万户从古至今兴衰变迁的研究专著。

南京大学特木勒的博士学位论文《朵颜卫研究以十六世纪为中心》是研究明代兀良哈三卫之一朵颜卫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朵颜卫是明朝在蒙古地区设立的羁縻卫所兀良哈三卫之一。三卫游牧于明长城以外,大兴安岭以东的草原,是相对独立于明蒙两大政权的第三股势力。在长达二百余年的明蒙南北对峙的夹缝中,三卫随着明蒙政局的变化“随盛衰以为向背”。宣德以后,三卫逐渐南迁,占据了明蓟辽边外的牧地。由于泰宁、福余二卫无险可依,容易受到蒙古本部的经略,势力渐渐衰弱,到嘉靖二十五年前后,察哈尔东迁,内喀尔喀南下,泰宁、福余二卫被蒙古本部吞并。朵颜卫是兀良哈三卫之一,三卫中比较特殊的部落。明人习惯称三卫为“兀良哈三卫”,实际上只有朵颜卫的上层统治者是兀良哈人。南迁以后,朵颜卫占据蓟州镇边外燕山山区,势力上升,长期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存在,参加一度控制泰宁和福余。察哈尔东迁以后,朵颜卫虽然在北部边缘小有损失,仍旧岿然不动。到嘉靖二十九以后,蒙古本部的左右翼才进入朵颜卫的牧地,朵颜卫逐渐被征服为蒙古本部各万户的“阿勒巴图”。开始处于蒙古本部控制下的松散的半独立状态。作为蒙古右翼喀喇沁万户、土默特万户的阿勒巴图,朵颜卫部落逐渐在部属认同观方面失去自我意识,逐渐认同于喀喇沁和土默特。到崇祯年间,当领主部落,喀喇沁和土默特被西迁的察哈尔击溃,朵颜卫阿勒巴图即以领主部落的名义归附后金,成为清初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一旗的始祖。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蒙古史史料的整理出版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二辑,已分别于1993、2000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刊出。中国大陆的明朝档案,于2001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编辑,以《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为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全部101册。其中兵部题行档案,与蒙古关系最为直接,价值较高,堪称是对蒙古文史料和满文史料的补充和佐证。

四、清代蒙古史研究

清代蒙古史研究,近年来开拓史料来源,整理和刊布鲜为人知的新史料,不断研究新问题,已蔚然成风。特别是引进新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利用蒙、满文原始档案,研究清代蒙古史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主流。

(一)蒙古文档案的整理出版及研究

1.1997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李保文编辑、整理,由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通辽)影印出版的《十七世纪蒙古文文书档案(1600-1650)》一书所收蒙文文书档案内容丰富,史料价值很高,弥足珍贵。该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有关满蒙关系史的文书》,包括57份蒙古文文书原件和4份蒙古文文书抄录,共61份,是17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漠南蒙古各部贵族和女真后金王朝之间的往来书信。下卷为《清朝理藩院记录档》,收录了1639-1647年间的50份理藩院蒙古文档,包括漠南蒙古诸部贡物清单、清廷回赐礼品清单、蒙古王公罪状记录及理藩院办案记录等等,反映了当时蒙古的行政、法律、财政诸方面的真实情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编,齐木德道尔吉、吴元丰、萨·那日松主编《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1—7册),已于2003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已出版三册,后四册可望今年年内付梓。辑入此《汇编》的“内秘书院内翰林院蒙古文档簿”共33册,约计2000余件,起止时间为崇德元年(1636)至康熙九年(1670)。其内容主要反映清朝与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关系,以及清朝对以上地区的统治政策和当时发生的有关重大事件等方面。《汇编》的首次公开出版,将会大大提高清初蒙古文档案的利用率,为蒙古史、边疆史、民族关系史和清史研究提供系统可靠、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史料。同时对蒙古语言文字方面提供丰富的材料。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合作,将内阁蒙古堂档案内的康熙朝簿册类档案编辑成册,定名为《清内阁蒙古堂档》(22卷),已于2005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汇编》是清代有关蒙古、西藏等边疆地区的大型的历史档案汇集,所收档册均属首次全面公布。它的编辑出版,将给蒙古史、西藏史、蒙藏关系史和清史研究提供系统可靠、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对研究满洲、蒙古、藏语言文字方面提供丰富的材料。

宝音德力根等主编的《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正是在这种大量的蒙古文档案相继整理出版的背景下,为利用档案史料从事史学研究者提供学术平台而编辑的一套丛书。目前第一、二辑,已分别于2000、2002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发行。

(二)文献古籍

文献古籍整理方面,则有齐木德道尔吉《〈皇清开国方略〉满汉文版本、人名、地名、部落名索引》一书在德国出版。齐木德道尔吉、巴根那编《清朝太祖太宗世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乾隆本康熙本比较》,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齐木德道尔吉主编《清朝圣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上下),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包文汉、奇·朝克图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包文汉整理《皇朝藩部要略稿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三)学术专著

学术专著主要有以下三部:戴逸主编,成崇德著《18世纪中国与世界:边疆民族卷》,辽海出版社,1999年。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18世纪中俄美疆域形成的比较;第二章;18世纪清朝对边疆的统一;第三章:18世纪清朝的疆域;第四章:18世纪清朝对边疆的管理及政策;第五章:18世纪清朝边疆的人口流动与美国的“西进运动”;第六章:18世纪中美边疆开发的比较。此书用中西历史比较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探讨18世纪中国的边疆民族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既有宏观的理论概括,又有微观的精确考证,是民族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方面的一部力作。

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此书利用清朝皇家档案《玉牒》等大量的第一手史料,对有清以来清廷与蒙古之间多达595次的联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分析了满蒙联姻的特点、作用与影响,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全书分3编25章。上编详细叙述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额鲁特蒙古等20多个部旗与满族皇帝、王公等宗支通婚的具体事实。中编叙述了满蒙联姻的制度、变化及其相关史事。还从家庭伦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满蒙联姻所组成的家庭中特殊的人际关系,以及清帝对姻亲矛盾的处理等。下编主要论述了满蒙联姻的作用和影响,如对满蒙关系的影响、对清王朝统治的巩固及对边境治理和蒙古文明的影响等。

苏德毕力格《晚清政府对新疆蒙古和西藏政策研究》,已于2005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清代前期对蒙古、新疆和西藏的管理及基政策特点;第二章:外来侵略与边疆危机;第三章:新疆边乱与改设行省;第四章:开放蒙古与筹划设省;第五章:“收回政权”与整顿藏政;第六章:清朝治边政策转变的原因与结局分析;第七章:关于一体化及其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此书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晚清政府对新疆蒙古和西藏等三大边疆民族地区统治政策的专著。作者深入剖析面对帝国主义侵略而引起的边疆危机,晚清政府被迫转变清前期对新疆、蒙古和西藏传统的民族政策,强制推行使这些地区与内地政治一体化的历史过程,客观公正地评价了这一政策转变的成败得失,指出清廷强制推行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政治一体化利弊参半,教训惨痛。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必须充分重视民族特点,并处理好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这样才能使统一多民族国家保持长治久安。

加·奥其尔巴特、吐娜《新疆察哈尔蒙古历史与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一书用大量的文献史料,对新疆察哈尔蒙古的西迁经过、历史变迁、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勾勒出了其历史文化的全貌,从而填补了清史、蒙古史、新疆地方史研究中的一个空白。有关对该书的书评请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4期、《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五、近现代蒙古史研究

近现代蒙古史研究,进一步拓宽了研究领域,有些薄弱环节得到了一定的充实和加强,填补了若干空白。专题研究的范围和领域相当广泛,较前有明显的发展和扩大。

2002年出齐的伊克昭盟《蒙古民族通史》编委会《蒙古民族通史》(1—5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第五卷(白拉都格其等主编)堪称国内蒙古近代史研究方面迄今最为全面、系统的新成果。

阿拉腾达来(金海)教授的《日本与内蒙古》(蒙文)已于2004年出版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35万字。这是关于日本在内蒙古地区殖民统治的整体性研究专著。该书考察范围包括历史特点相差很大的内蒙古东西部地区,上起清朝末年日本对内蒙古的渗透,下迄抗日战争胜利,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所用的各种文字资料数量很大。作者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对日本殖民统治进行了深入和客观的分析。

南京大学博士闫天灵撰写的《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是一部实证性很强的研究专著,研究清代及近代内蒙古地区社会变迁史方面的重要成果。作者科学地把握“汉族移民”这一大的关键环节,对清及近代以来的内蒙古地区社会变迁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本书以汉族移民及汉族移民社会的成长为中心,对移民的原因、方式、类型、过程、数量、分布、祖地、迁移路线、移民的定居与本土化、移民过程中的蒙汉关系、移民社会的生产方式、土地制度、租佃习惯、移民社会的社会问题进行全面考察。

(日)二木博史《蒙古的历史与文化——蒙古学论文集》,呼斯勒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这部论文集主要是研究外蒙古近现代历史的著作。

标签:;  ;  ;  ;  ;  ;  ;  ;  ;  ;  ;  ;  

近几年蒙古史研究现状分析(1998/2005)_蒙古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