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行绿色核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314(2004)04-0014-04
一、我们应当做什么
保护地球,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力求实现相互协调。保护地球,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本文着重谈谈在我国推行绿色核算、协力保护地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绿色核算,通俗地讲,就是把经济核算与环境核算挂起钩来,把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各种行为主体都能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少害或无害于环境。
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指标,从实物量到价值量,从存量到流量,从投入到产出,从费用到收益,对社会再生产的循环过程加以量化的描述与分析。20世纪40年代,西蒙·库茨尼兹(Simon Kuznets)发明了GNP(国民生产总值),衍生出GDP(国内生产总值),随后被联合国采用,至今已经成为全世界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人们认识到,GDP或GNP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从生产角度看,GDP=总产出-中间产品消耗。中间产品消耗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以及外雇劳务等,不包括环境资产的消耗在内。可是事实上,任何经济活动不仅要消耗活劳动和中间产品,而且要消耗人造资产和环境资产。从成本角度看,只核算了中间产品的成本,没有扣除固定资产折旧,更没有考虑环境成本。这是GDP的一大缺陷。
为了弥补GDP的缺陷,2003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今年2月21日温家宝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讲话时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看待经济增长,“既要看增长速度,还要看增长的结构、投入产出效益以及资源和环境的代价。”考核领导政绩,“既要看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
近20年来,一些国际组织成国家,开展了绿色核算。如日本经济计划局率先于1995年发布了1985~1990年日本的绿色GDP。三年后作了调整,并扩展为1970~1995年。环境成本占NDP的比重,1970年为8%,1995年为9%。
绿色核算,广义地说,包括绿色统计核算、绿色会计核算、绿色技术核算。狭义地讲,仅指绿色GDP的核算。绿色GDP是传统GDP的扩展与完善,适应于宏观。从微观来讲,则需绿色会计核算。
二、绿色GDP
(一)绿色GDP的核算方法是:
绿色GDP=传统GDP-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自然资源耗减成本+环境质量退化成本
严格来说,绿色GDP应是绿色NDP。因为绿色NDP更符合于资本保全的概念。
绿色NDP=传统GDP-人工资产消耗(即固定资产折旧)-自然资产消耗(即环境成本)
在资源产品通过市场而交流,污染物随着载体而扩散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开采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耗减和污染物扩散所造成的损失,应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来处理。不能以牺牲其他国家地区以及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为代价,不能以过度开发国外或区外自然资源或大量往国外或区外排放污染物为基础。否则,发展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绿色CDP可以有两种核算范围。第一种是封闭式的。核算的准则是:本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被开采,在本地区计算耗减;本地区排放的污染物,只计算对本地区造成的损失。不考虑资源产品和污染物在地区之间的流入、流出。第二种是开放式的。核算的准则是:本地区使用的自然资源产品,统统计入本地区经济活动导致的自然资源耗减;本地区排放的污染物所造成区内外的损失,都要由本地区来计算和承担,以反映资源产品和污染物在地区之间的流入、流出。这样,在自然资源产品输出方和输入方之间,污染物流入方和流出方之间,必将发生“债权”和“债务”或“应收未收”和“应付未付”补偿金的问题。
绿色GDP能为人们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观测仪,能使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保护地球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发展问题。它的创意在于量化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它的主旨在于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和优化环境质量,降低环境成本,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二)自然资源耗减成本
环境的经济功能之一是,提供人类生产与生活必需的自然资源。现在人类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有多少?消耗了多少?还剩下多少?能够永续使用吗?这是绿色核算要回答的问题之一。
在绿色GDP的核算过程中,大大地拓宽了资产的概念。除空气、太阳能等少数自然资源外,大多数自然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为其所有者带来某种收益,故可称为自然资产。地下矿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从长远来看,它们的耗减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本期开采而减少的矿产储量,称为自然资源耗减或耗竭。有些自然资源,如非人工造林、海洋鱼类、地下水,它们的开采量可以由自然生长或补充予以抵销,求得平衡。如果抵销不了,耗减量大于生长量或补充量,也称为自然资源耗减。自然资源耗减,在一定意义上说,类似于固定资本消耗。在生产经营中,将固定资产折旧列入生产成本,提作补偿基金,使固定资本维持原有规模。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应当把自然资源耗减列为环境成本项目之一,提作补偿基金,以供研究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或开发替代品之需,以便消除长期存在的资源不计或少计价格、生产低效、高耗、得不到补偿的现象。
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自然资源开采量(或消费量)×单位自然资源净价(或称租金)。
自然资源净价是依照净价法——自然资源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减去全部成本(勘探成本、开采成本)和正常投资回报来推算的。例如,1988~1992年,我国原煤资源的净价平均每吨为55.2元,相当于国际市场价格的32.9%;原油资源的净价平均每吨为357.7元,相当于国际市场价格的63.1%。世界银行在评估国民财富时,对地下矿藏资源中的矿物燃料资源的净价,是按照国际市场价格的50%估算的。同期,我国年平均开采量:原煤为10.62亿吨;原油为13895.7万吨。分别乘以资源净价,年平均资源耗减成本:原煤为586.2亿元;原油为497亿元。我国年平均国内生产总值CDP为19139.1亿元。扣除固定资本消耗,国内生产净值NDP为16824.4亿元。原煤、原油资源耗减成本合计为1083.2亿元,占GDP的5.7%,占NDP的6.5%。这就是说,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替代品,使之可以永续使用,1988~1992年间平均每年需要从我国GDP中提取1000亿元左右,占5.7%,作为补偿基金。
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市1998年开采的原煤、原油折合标准煤为3531万吨,自采自用3277万吨,输出254万吨。如果每吨标准煤的资源净价假定为200元,则重庆市“应收未收”的补偿金或生成的“债权”为5.08亿元,占该市当年GDP的0.35%,NDP的0.4%。
地处长江下游的上海市1998年消耗的原煤、原油折合标准煤为4874万吨,全部是输入的。如果每吨标准煤的资源净价假定为200元,则上海市“应付未付”的补偿金或生成的“债务”为97.48亿元,占该市当年GDP的2.6%,NDP的3%。
由此可见,通过绿色GDP核算,不仅为降低自然资源耗减成本,而且可为统筹区域发展、资源产出地区与资源消耗地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信息。
(三)环境质量退化成本
环境的经济功能之二是,吸纳人类生产与生活不需的残余物。吸纳能力有多大?是否超负荷?如何减负?因污染造成的损失、环境质量退化到何种程度?这是绿色核算面临的又一任务。
环境质量退化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了预防和恢复环境质量,从事环保活动所花的费用。从事环保活动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构成用于保护环境的实际支出。为了便于分析,实际支出可以有两种口径:一种是包括兴建环保设施的基本建设投资支出和运行费用。另一种只包括建成交付使用的环保设施的折旧和运行费用。一定时期内,经过采取措施,消除或减轻污染而实际支出的费用,可以叫做本期实需的防治成本。有些污染事先未能防止,事后未能及时治理,或只作了初步治理,要使环境质量恢复到报告期初的水平或达到政府规定的标准,或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国际标准,根据单位污染物防治成本估算,需要花多少钱,这叫做逾期追加的防治成本。本期的和追加的防治成本相加,构成环境质量退化总成本。
环境质量退化成本核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要对环境质量的现状从实物形态上进行定量描述,因为环境质量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物量指标和标准来判断的。其次,要对环境影响从价值形态上进行定量描述。因为环境影响只有通过价值指标才能作出综合的评估。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单位污染物的治理成本×污染物的排放量=污染物治理总成本。同时也考虑到了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以及CO[,2]排放对全球的边际损害。例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26个省会城市以及秦皇岛、大连、苏州、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厦门、青岛、烟台、深圳、珠海、汕头、湛江、桂林、北海16个市2000年环境质量退化成本为1738.7亿元,占这46个城市当年GDP的3.1%,NDP的3.7%。
环境质量退化,既可从经济损失的角度加以评估,假定所发生的经济损失价值等于所提供的环境服务下降的价值;也可以从维护成本的角度加以评估。上述环境质量退化成本,是按照当前的技术使排污达到国内标准的治理成本。同时也就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以及CO[,2]对全球的边际损害作了估算。这两种方法对于改善环境管理都有益处,但是,由于有些要素未进入市场交易,基础数据获得困难,有些项目估算成份较大,核算结果会有相当的差异。特别是生态失衡引起的经济损失会有较大的出入。这说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帐很不容易算清楚。同时也说明绿色核算还有待于深化,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加强调查研究,并且从主要项目入手,由简而繁地逐步推进。
但是,应当指出,评估环境的第三个经济功能——支持生命系统必需的服务,是绿色核算的艰巨任务之一。世界上一些科学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1991-1993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耗资2亿美元进行生物圈2号(一个人造的封闭的生态系统)研究。即利用太阳能驱动生物圈的生物再生功能。生物圈1号(地球)每天都在为60亿人免费执行这项任务。研究表明,从自然资本储备(生态系统)中直接流入社会的生物服务,每年至少价值36万亿美元。这一数字接近全世界的生产总值约39万亿美元——这就是自然资本惊人的经济价值所在。如果给予自然资本一种货币价值,并假定这种资本每年产生36万亿美元的“效益”,那么全世界的自然资本大约会在400-500万亿美元之间——地球上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万美元(《自然资本论》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P.6)。另据报导,欧州国家对洪都拉斯原始丛林中的新鲜空气,愿出钱购买,开价高达900万美元。因此,必须把生态资源看成是一种有限的、在整体上十分宝贵的生产要素,加强对它们的核算和保护,使之更好地支持和服务于生命系统,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三、绿色会计
绿色核算落实到企业,就是推行绿色会计。绿色会计是传统会计的一定程度的扩展与完善。它根据国家规定或企业自觉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资产、负债、成本等科目,确认、计量、登记、报告企业的各种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向社会披露有关信息,以利于接受消费者、投资者以及政府的监督与评价。
在循环经济中,企业不止生产能够卖得出去的产品,而且必须在生产、流通、消费、废弃、再生这一系列环节中接受社会的评价与考验——是否无害于环境?文明生产理应涵盖着绿色技术和清洁生产。企业文化理应涵盖着提高环保意识和公共责任感。为此,一些跨国性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了环境信息,有的还单独编制了年度环境报告。如摩托罗拉公司要求在环保、健康、安全方面成为该领域的典范和“领袖”。1998-1999年度的环境报告表明:(1)挥发性有机物质排放量减少了45%,有害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了19%;(2)无危害废弃物的重复利用率达49%;(3)水的使用量减少了22%,天然气和电力的使用量减少了15%。这些公司担当起保护地球的责任,初步进入了循环经济的轨道。同时也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借此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工业企业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更有必要参照国外的经验,逐步推行绿色会计,建立起环境报告制度。
四、环境债务
环境债务不仅发生于城市之间、地区之间,而且更重要的是发生于国与国之间。2001年在西班牙举行的世界债务高峰会议指出,发达国家总以为别人欠他们的债,殊不知社会债务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生态债务。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占世界人口15%的高收入国家使用了全球商业能源的一半,人均能源使用量是低收入国家的10倍;高收入国家将近1/4的能源依靠进口。例如,美国1998年能源净进口4.8亿吨石油当量,占当年商业能源使用量的22%,如果每吨石油当量的资源租金按200美元计算,则美国应付未付的补偿金为960亿美元。1997年美国CO[,2]的排放量为56.5亿吨,占全球CO[,2]排放量的23.7%,对全球造成的损害为310亿美元[56.5×(12÷44)×20)。仅此两项,美国应付未付、应赔未赔而生成的环境债务达1270亿美元。为此,《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原则13指出“各国应制定关于污染和其他环境损害的责任和赔偿受害者的国家法律。……进一步制定关于在其辖区和控制范围内的活动对其管辖范围外的地区造成的环境损害的不利影响的责任和赔偿的国际法律。”1992年环发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在谈到“持续发展需要对发展中国家增加投资”时指出:“发达国家应提供国民生产总值(GNP)的0.7%,用于官方发展援助(ODA)”;“减少发展中国家外债……。”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一定的补偿,这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绿色核算对此提供了依据,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