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梗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论文_刘春香

老年急性心梗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论文_刘春香

刘春香

(吉林省白山市通化矿业集团总医院 134300)

【摘要】目的:探索老年急性心梗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方法:总结2012年-2013年两年期间来院接受急性心梗治疗的93例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形式对其分成两组。一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简单的护理作为对照组,而另一组患者在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周密的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心理变化、病症表现及其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观察。结果:分析后得出老年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只出现轻微胸痛症状,出现心理障碍的患者为73.11%。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有效率为92.15%,对照组患者的整体有效率为78.57%。观察组患者的整体疗效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急性心梗的老年患者在临床治疗的同时加入周密的护理干预,对预后效果的改善较为明显,有效防止并发症的产生,减少病死率。

【关键词】老年 急性心梗 临床观察及护理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092-02

急性心梗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但由于临床表现不明显,相关病症不典型极易造成临床误诊或漏诊[1]。而部分患者只有在梗死面积增大,梗塞部位增多的条件下才能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这时血流动力学已发生了严重的改变,对患者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若只进行单纯的药物治疗,对心理压力过大,顾虑较多的老年患者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药物的疗效,降低治疗效果。从而导致预后效果较差,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3]。总结2012年-2013年两年期间来院接受急性心梗治疗的93例患者,对其病情特点进行临床分析后,加以周密的护理干预,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总结2012年-2013年两年期间来院接受急性心梗治疗的93例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形式对其分成两组。对照组42例患者中,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分别各为24例、18例,年龄为60.13-78.69岁,平均年龄为(64.927±4.238)岁。观察组51例患者中,女性患者与男性患者分别各为29例、22例,年龄为61.36-79.57岁,平均年龄为(66.475±5.622)岁。来院就诊时小部分患者出现休克、气短、心悸、胸痛、上腹疼痛等不明显的症状,经心电图等技术检查后均确诊为该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为17例,高血脂的患者为29例,脑卒中的患者为15例,高血压的患者为32例。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合并病症等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该病的发病初期,尽量平复患者情绪,卧床休息,对患者的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后给予患者吸氧,对静脉通道进行建立并保持畅通。给予患者阿司匹林药物,首次给药为每次300mg,每天嚼服1次,之后减小药物剂量为每次150mg。对符合溶栓的患者可尽早进行溶栓治疗,给予患者尿激酶药物,每次150万U,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控制滴速尽量在30分钟内滴注完毕。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首先调节心律治疗,并防止休克的发生。对观察组的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实施周密的护理干预,并分析老年患者的发病特点,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1.3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结束后,患者的该病症状明显的消失,对日常生活无任何的影响。有效:治疗结束后,患者的该病症状基本消失,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无效:治疗结束后,该病的症状并未完全消失或有加重的迹象,依旧影响日常生活。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 老年急性心梗的临床特点 所有患者来院就诊时,胸部出现剧烈疼痛的患者为9例,中、轻度疼痛的患者分别为25例、42例,未出现疼痛的患者为17例;出现心源性休克现象的患者为21例(22.58%);出现左心衰症状的患者为42例(45.16%);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为44例(47.31%)。在治疗期间因心理障碍导致依从性较差,影响用药效果的患者为68例(73.11%)。以上结果得出,急性心梗的老年患者,发病时临床表现不明显,延长确诊的时间,还极易造成误诊漏诊现象。即使最终确诊,在治疗时老年患者本身心理压力偏大,疑心较重,从而导致治疗依从性较差。

2.2 护理后治疗结果 51例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时将周密的护理干预溶入其中,疗程结束后治愈有效的患者为47例,有效率为92.15%;42例对照组患者只进行简单的常规护理,疗程结束后治愈有效的患者为33例,有效率为78.57%。观察组的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疗效对比(n/%)

组别 n(例)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51 27/52.94 12/23.52 8/15.68 4/7.84 92.15

对照组 42 11/26.19 7/16.66 15/35.71 9/21.42 78.57

3 讨论

由于该病早期病症表现较不明显,极易导致漏诊误诊的发生,延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从而病情加重[4]。因此,在诊断时除借助心电图等医疗器械外,还需结合医师多年的临床经验,绝不忽视患者表现出的任何轻微症状,对发病早期做到及时发现控制病情。尤其对年岁偏长的患者,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时间较长,可加重病情的发展[5]。同时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对症用药后,严密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及异常反应,让患者以积极开朗的心态接受治疗,才能将药效发挥到极致,提高临床整体的治疗效果。然而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周密护理,最终治疗有效率为92.1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体护理如下。

3.1 一般护理 患者经确诊住院后,应及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等进行严密的监测。因老年患者并发症较多,还易导致心理衰竭、休克症状的产生。更要关注血压变化,出现血压过低的患者可能是由于药物用量过大所导致,但也不能排除心源性休克的产生。出现血压过高的患者,可加重心脏的负担,扩大梗死的面积。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每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合理运用药物。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适当给予吸氧治疗,可促进梗死的恢复。对出现胸部疼痛的患者先要给予止痛治疗,可减轻因疼痛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心肌缺氧、缺血加重的现象[6]。

3.2 心理干预 老年患者极易产生多疑心理,担忧患病后,加重经济负担成为子女的累赘。再加上身体各项器官出现衰竭,导致慢性疾病的增多,多种疾病集一身,担心治疗效果,出现恐惧悲观的心理和无故的担忧。所以,护理人员充分了解每位患者的家庭情况,让患者感到备受尊重,放下不必要的担忧和顾虑。增进护患之间的感情,使患者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还要劝解患者家属多来医院进行探望,缓解患者的孤独感和寂寞感。部分患者有听力减退的现象,由于听力问题感觉不被重视,更易产生无能感和失落感。所以,护理人员在不影响其他患者的情况下,尽量提高音量,让患者听清治疗过程与注意事项,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3.3 日常生活护理 日常饮食中应尽量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及脂肪,在患病早期应给予患者高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饮食要清淡,控制每餐的进食量,进食过多过饱,可加重心脏的负荷。饮食要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禁止食用辣椒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勿饮浓茶及含有咖啡因类的饮料。对有饮酒、吸烟史的患者劝诫将其戒除。对需长期卧床休息的患者多食用粗纤维食物,减少便秘的发生,可适量给予缓泻剂,促进排便顺畅。病情好转的患者选择天气晴朗的时候,鼓励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走,太极拳等。切勿进行激烈的运动,避免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使心肌的负担加重。

综上所述,急性心梗的老年患者,临床特点不明显,疼痛部位不确切,这无疑为临床诊断加大难度,影响治疗效果。该病常产生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病情变化快速,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护理知识,还要准确的了解掌握该病的病情变化及相应知识。这样才能增强临床诊断能力,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刘琰珠.老年急性心梗78例临床特点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 1,39(06):145-146.

[2] 唐艳英,敕敏群.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11,6(08):136-137.

[3] 徐智宏.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5(15):111-112.

[4] 胡启芬.老年人急性心梗临床特点及护理观察体会[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3(05):101-102.

[5] 张威.老年人急性左心衰竭临床特点及护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02):106-107.

[6] 王丽芳.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09):177-178.

论文作者:刘春香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2

标签:;  ;  ;  ;  ;  ;  ;  ;  

老年急性心梗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论文_刘春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