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地区差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事业发展论文,差别论文,公共图书馆论文,地区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共图书馆历来是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收集、储存、传播方面,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增长,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国的公共图书馆由1981年的1787个增加到1994年的2596个。国家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财政投入也由1115亿元增加到6792.6亿元。但是我们要看到这种发展在全国并不平衡,本文正是试图以我国城市中的公共图书馆事业为对象,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区域差别。
从1984年到1993年,我国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城市数目由295个增加到570个,公共图书馆数目由1081个增加到1690个,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也由20487.2万册增加到27568.8万册。城市图书馆事业的以上发展水平在不同省之间、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不同区域之间表现出差别:
1 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省际差别
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城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从总量规模上看,公共图书馆最多的五个省是辽宁113个,广东120个,四川111个,河北110个,山东96个。最少的五省是北京23个,贵州21个,宁夏9个,青海、海南均是5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最多的五个省是北京2461万册,江苏2296.2万册,四川1984.6万册,辽宁1703.4万册,广东1601.3万册。公共图书馆藏书量最少的五个省是贵州415.3万册,新疆325.1万册,宁夏237.7万册,青海169.83万册,海南47.6万册。从馆藏规模来看,各省内公共图书馆馆均藏书规模最大的五个省是北京107万册,上海50.7万册,青海34万册,宁夏26万册,江苏24.7万册。平均馆藏规模最小的五个省是,陕西10万册,海南9.5万册,内蒙古8.7万册,山西8.5万册,河北6.7万册。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到,各省之间公共图书事业的发展规模有明显差别,图书馆数目较多的辽宁省,其图书馆数量是图书馆数量最少的海南省的22.6倍;藏书量最大的北京其藏书量是最少的海南省的51.7倍。而从馆藏平均规模来看,平均规模最大的北京,其馆藏规模是最小的河北省的16倍。但是应该指出,总量规模指标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发展水平,但由于各省的城市数、城市人口多少不一,仅用总量指标难以反映各省的实际发展水平。比如,虽然从办馆数量上来看,辽宁省的图书馆数量是海南的22.6倍,但辽宁省的人口同时也是海南的19.1倍。综合考虑,二者的差距会大大缩小。因此,我们再以相对指标,即每万人中有多少个图书馆;每万人拥有公共藏书量来衡量省际之间的差别,就会发现一些新的特点。按每百万人所拥有的公共图书馆数来比较,最多的是新疆5.57个,内蒙4.92个,云南4.60个,宁夏4.53个,青海4.23个,这显然与这些地区人口少、居住密度低有关。而那些人口多、密度高的地区,尽管经济相对较以上几省发达,但每百万人平均拥有图书馆的数目反而要少。在29个省中,最少的五个省是四川1.33个,江苏1.37个,山东1.57个,安徽1.56个,河南1.67个。按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公共藏书量来比较,最多的五个省是北京23400本,青海14400本,上海12100本,宁夏12000本,天津7300本。而最少的五个省是山东2500本,四川2400本,河南1900本,安徽1700本,河北1400本。把以上相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作比较,那么每百万人平均拥有公共图书馆的比是1:4.19,每万人中平均拥有公共藏书的比是1:16.71,均比总量的差别小。但差距仍然是明显的,尤其是每万人中平均拥有的公共藏书* 的差距。
2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城市规模差别
我国现有的570个城市按市区非农业人口数量分类,200万人以上的为超大城市,100万至200万人的为特大城市,50万至100万人的为大城市,20万至50万人的为中等城市,20万人以下的为小城市。1993年有超大城市10个,特大城市22个,大城市36个,中等城市160个,小城市342个。城市规模的差别既是一个人品数量的差别,也是一个经济发展规模和文化地位的差别。因此,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不同规模城市中存在差别。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过去的农业县升格为市,从1984年到1993年,共新增城市275个。几乎比1984年翻了一番。这些新城市,一般都是中小城市,原有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基础有限。而且相当多的新城市建市后,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有限,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不同规模城市在公共图书馆事业上的差别。
从表二可以看到,城市规模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基本上呈正比。即城市规模越大,公共图书馆事业越发展。例如全国10个越大城市拥有全国12%的图书馆,31.7%的藏书,而人口只占10%。而占人口60.6%的中小城市,公共图书馆藏书只占31.8%,与10个超大城市所占比例一样。当然,从表二中我们也可看到,小城市中每百万人拥有图书馆的数量比其它类型城市要多,这与小城市人口少有关。虽然小城市基本上一城一馆,但由于每个城市人口不多,所以每百万人中拥有公共图书馆水平较高。但也要看到,虽然小城市平均拥有的图书馆数不少,馆藏平均规模却很小,仅为超大城市的18%,为特大城市的26%,为大城市的53%。另外,处在第一等级的超大城市与处在第二等级的特大城市相差也十分大,特大城市的馆藏规模只有超大城市的65%,每万人有公共图书馆数只有超大城市的57%。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城市规模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影响很大。
3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区域差别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别。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部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西部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由于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要快于中西部,呈一个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的阶梯式发展水平,所以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总量规模也存在差别。1994年东部城市共有公共图书馆790个,占全国公共图书馆的46.7%;中部城市有公共图书馆595个,占全国公共图书馆的35.2%;西部有公共图书馆305个,只占全国公共图书馆的18.0%。从藏书量来看,东部城市公共图书馆共有图书15333.9万册,占全国总藏书量的55.6%;中部公共图书馆共有图书7498.3万册,占全国总藏书量的27.2%;西部城市公共图书馆共有图书4727.6万册,占全国总藏书量的17.2%。但正如前面讲的,总量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发展水平。由于西部城市人口较少,而且相当多的地方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从相对指标来看,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并不比东部和西部差。
从表三不难看到,西部城市在城均藏书规模、馆均藏书规模、人均拥有藏书规模上均高于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别也不太大。假如把三个直辖市从东部地区中独立出去,只从省、自治区的层次上比较,那么在以上三个指标上,西部的水平都是最高的,而中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则是最低的。尤其在每万人拥有藏书量上,西部达3400册,中部只有2800册。
以上我们从省与省之间、城市规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三个方面作了一个详细的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我们不难看到我国城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在地区间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上。
①总量指标差别大,相对指标差别要小些。但仍很明显。
②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总量上有联系,但在相对指标上,尤其是人均水平上并不明显。
③三个直辖市的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较高。如果除去三个直辖市,各省之间的差别会大大缩小。
透过以上资料的描述,我们还可以看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明显的,但发展的速度与城市本身的规模增长、与经济增长相比,是不相符的。从1984年到1993年,我国城市增加了93%,城市财政收入增加了253%,而公共图书馆数量增加了56%,藏书量只增加了35%。如果按城市每万人藏书量比较,不仅没有上升,反面还下降了。1984年,每万人藏书量是4200本,而1993年只有2900本,下降幅度达30%。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海南)中,只有北京、上海、新疆、云南、内蒙、辽宁、江苏、浙江、黑龙江、广东10个地区有所增加,其它地区均是下降。即使是这些增加地区,与经济增长也不符。例如,广东这些年来的经济增长是很快的,但城市每万人中公共藏书量仅从原来的2000本升到2400本,还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而它的财政收入排在第一位。
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状客观上要求各地政府加大发展的力度,缩小发展的差别。而且为适应图书情报事业的现代化趋势,公共图书馆在今天也不再是一个只与图书相联系的概念。多媒体、电脑网络、缩微等技术的运用也是一个公共图书馆不可缺少的。因此,其发展不应只放在开办新馆的数量上,而应更重视将现有的图书馆办成大规模、功能多、手段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
(注:文中所引用资料均来自《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