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条件论文,我国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迅速。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的贸易总额达到1.4221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78.5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然而,伴随着不断扩大的贸易规模的是,贸易条件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据本文测算,与1995年相比,2004年贸易条件下降了近35%。
国内有不少学者对我国贸易条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到贸易条件的测算以及贸易条件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贸易条件恶化的可能原因。通过对贸易条件的测算,基本研究结论就是贸易条件呈现出总体恶化的趋势。赵玉敏、郭培兴和王婷(2002)测算了各项贸易条件指数,发现从1993-2000年我国贸易条件下降了13%,并分析指出我国对发达国家贸易条件指数的下降和制成品贸易条件下降是造成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所在。林丽和张素芳(2005)对1994-2002年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这九年间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明显恶化,收入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及双要素贸易条件得到了改善的结论。张根能、徐丽秋和徐瑞平(2005)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品贸易条件、贸易收入条件的变化情况,结合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制成品和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的变化,分析指出以低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结构是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崔津渡和李诚帮(2006)研究了1995-2005年我国各种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结果也显示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并指出进口价格上升使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王直、王慧炯、李善同和瞿凡(1997)对我国加入WTO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认为在2005年我国加入WTO后的贸易条件比不加入WTO要恶化1.57%。隋广军、申明浩和罗晓扬(2003)通过对贸易条件恶化的一般均衡分析,发现两国对不同商品的相对偏好和相对人口比例的大小是影响贸易条件的决定因素。张建华和刘庆玉(2004)使用1990-2000年的数据通过对我国贸易条件同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回归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显著。
Bhagwati(1958)指出,对于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国家,如果其贸易条件严重恶化以至于抵消掉经济扩张所带来的正的效应,而导致该国实际收入的绝对减少,就产生了所谓的“贫困化增长”。从前面关于贸易条件的诸多论述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关于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现象已经达成了共识。因此,我国存在Bhagwati关于贫困化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贸易条件恶化。那么贸易条件恶化是否导致我国经济出现贫困化增长了呢?国内已有学者对我国对外贸易贫困化增长存在可能性的问题开展了研究,基本结论是我国存在贫困化增长现象。不同于Bhagwati的分析框架,廖发达(1996)指出,衡量一国外贸是否为贫困化增长,一是应从贸易、经济相互作用的相对长期的动态历史过程考查,二是要以产业、经济国际竞争力为标准。以其标准,他认为中国外贸出现了贫困化增长的现象,并从贸易静态效益和动态效益两个方面解释了中国外贸贫困化增长的原因。许云华(2001)以钨产品出口为例,从行业角度分析了中国贫困化增长问题,剖析了中国贫困化增长现象的成因,并从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转变方面提出解决中国出口贫困增长问题的对策。龚家友、钱学锋(2003)从贸易条件、国际竞争力方面分析了我国贫困化增长的倾向,并分析了对外贸易可能导致贫困化增长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我国对外贸易规避贫困化增长的现实选择:竞争优势导向的发展战略。林林、周觉和林豆豆(2005)也从贫困化增长的前提条件、贸易条件以及国际竞争力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存在贫困化增长倾向问题。上述研究都涉及到贫困化增长这一问题,但这些研究仅从贸易条件(包括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以及要素贸易条件)恶化这个角度来展开讨论的,甚至将贸易条件的恶化等同于贫困化增长本身。尽管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实际经济福利的变化如何呢?上述研究都没有对此做出回答,而只有对这个问题予以回答才可以确定一国贫困化增长的存在性问题。倘若贸易条件恶化给实际购买力带来的损失并没有导致福利水平的实际下降,则说明该国没有出现贫困化增长。
就国外学者关于贫困化增长问题的研究,根据经济学文献数据库① 的统计,从1969年到2006年间,共有87篇涉及到贫困化增长的论文,但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进行分析。Sawada(2006)开创了对贫困化增长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的先河,其分析结果表明在其研究的时间区间内,所选样本中共有34个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经济体存在贫困化增长现象。本文从实证分析角度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为发展中国家贫困化增长的存在性问题提供了又一个经验证据。
本文首先利用海关数据计算出1995年到2004年的年度贸易条件,数据表明我国贸易条件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刻画总体财富水平的实际国际购买力指标,测算了贸易条件恶化所导致的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以下简称GDP)的损失,结果显示贸易条件的恶化的确带来了购买力的损失,但实际国际购买力依然呈现出上升趋势,只是实际国际购买力的提高低于GDP的增长速度。随后借鉴Sawada(2006)的研究方法,使用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作为经济福利的指标,运用显示偏好弱公理研究了经济福利的变动方向,并将经济福利的变动方向与实际GDP的增长进行比较判断了我国是否存在贫困化增长现象。结果显示,贸易条件恶化并未给我国经济带来贫困化增长。
二、我国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实证分析
1.贸易条件的测算
由于我国海关总署在2005年才正式编制出版《中国对外贸易指数》月刊,公布对外贸易指数。在本文的研究时间区间内,没有现成的贸易条件数据可供使用。因此,首先测算贸易条件。具体来说,根据世界海关组织制定的《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中各类商品的税目编码,依照最大可能代表性原则,分别选取47种主要进出口商品的1995-2004年的年度数据②。根据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和金额,以1995年作为基期,采用Laspeyres价格指数公式分别计算出主要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进而根据下述公式计算出贸易条件。
其中,TOT为贸易条件,p[,x]和p[,m]分别为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
图1给出了1995年至2004年间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从该图可以看出,除1997年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外,我国的贸易条件总体上呈现出逐年恶化的变动趋势。这与我国学者相关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
图1 我国年度贸易条件
2.国民财富的度量
实际GDP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水平。对于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由于其贸易条件的变化,其实际国民财富会表现出比其国内产出不同的变动幅度。因此,本文采用贸易条件调整的实际GDP作为我国国民财富的指标,并研究其变动情况。该指标定义如下(Hossain and Chowdbury,1998):
从上式可以看出,随着贸易条件的减小,贸易条件调整的实际GDP会低于实际GDP,即贸易条件的恶化会导致实际GDP的损失,表1给出了贸易条件和GDP损失率的变动情况。从该表可以看出,我国进口价格指数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出口价格指数则在多数年份表现出下降趋势,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总体而言,GDP损失率不断提升。
表1 我国年度贸易条件和GDP损失率(1995-2004年)
进一步以1995年作为基期,分别计算了实际GDP指数(rGDP)和贸易条件调整的实际GDP指数(ToTrGDP),结果在图2中给出。
图2 我国实际国民财富与实际GDP的比较
图2中左边的图形表明贸易条件调整的实际GDP同实际GDP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呈现出逐年增大的趋势。由此可以清楚地说明由于贸易条件的恶化给实际GDP带来一定的损失。这种差距的逐年扩大可以从我国出口量的不断增长,出口商品价格的不断降低(出口价格指数呈下降趋势)以及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几个方面来解释。尽管如此,从该图仍然可以看出,我国的实际国民财富还是表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而没有出现实际国民财富的绝对减少。在图2右侧的图形中给出了实际GDP和实际国民财富(贸易条件调整的实际GDP)的增长率变动情况。由此可以看出,二者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相对而言,除1997年之外,由于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致使国民财富的实际增长呈现出相对较慢的增长幅度。
从图2可以看到,实际GDP和贸易条件调整后的实际GDP或者说实际国民财富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说明了由于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给实际GDP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然而,考虑到加工贸易的存在,贸易条件的恶化程度实际被夸大了。跨国公司为了避税实行价格转移等政策,其结果是我国的许多加工出口的产品价格被压低,进口的原材料的价格被拔高,这导致了计算所得贸易条件偏低。其实我国从加工贸易中只赚到了加工费,这些产品的价格变化对我国的经济并没有造成那么大的影响,所以按照海关统计计算的贸易条件是被低估了的。但是,由于加工贸易在我国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并且加工贸易还通过其他方式影响我国经济,所以要准确地计算剔除了加工贸易影响的贸易条件还需要更为精确的统计方法,是作者尚在探索的一个问题。
3.经济福利的变化
贸易条件调整的实际GDP,反映了我国在存在对外贸易的条件下,国民财富的总体国际购买力的变动情况。由图2可以看出,尽管我国贸易条件逐年恶化,但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国际购买力逐年提高。使用贸易条件调整的实际GDP作为指标,从总量上反映了我国国民财富的实际变动情况。接下来,从衡量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程度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我国居民经济福利的变动情况。本文借鉴Sawada(2006)使用的方法,利用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作为经济福利的指标,运用显示偏好弱公理来研究经济福利的变动方向。然后通过经济福利的变动方向与经济增长率的比较从直观上判断是否存在贫困化增长的情况。下面首先简要介绍一下Sawada(2006)的研究方法,随后给出本文的研究结果。
(1)研究方法
(2)实证结果
考虑到我国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本研究利用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占总体消费支出的比例作为权重,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和城镇人均消费支出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首先计算了实际人均GDP指数和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指数,通过对这两个指数的比较,从直观上了解一下实际人均GDP和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的变动情况,结果在图3中给出。
图3 我国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与实际人均GDP的比较
从图3中的左侧图形可以看出,1995-2004年实际人均GDP和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由该图右侧的图形中两个指标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尽管相对GDP的增长幅度而言,人均消费支出在所考察的时期内的大多数情况下表现出相对较慢的增长,但除1996年出现负增长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尤其在2000年,出现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的情况。由此可见,无论从方向上还是从增长速度上来看,实际人均GDP和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均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
接下来,研究居民经济福利的变动情况。根据命题,在表2中给出了经济福利变动方向的确定规则。从表3可以看出,对于1997-1999年,1999-2001年,2001-2003年这几个时期,经济福利变动的方向可以完全被确定出来。而在1995-1997年期间,不能确定福利减少的情况;另外,对于2003-2004年这段时间不能确定福利增加的情况。由表3中的结果可以看出,除在2003-2004年间不能确定经济福利的变动情况外,在其他时间内,居民的经济福利都是增加的。
表2 实际福利变化方向的确定规则③
表3 确定实际福利变化的方向
通过比较福利变动和人均经济增长率可以给出贫困化增长的直接检验。这里我们通过对比实际人均GDP的增长率和经济福利的变动情况来考察贫困化增长的情况。从表4可以看出,在本研究的考察区间内,实际人均GDP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同时经济福利除2003-2004年未能判断是否增加之外,其他阶段均表现出福利增加的情况。因此,我国并没有出现贫困化增长现象。
表4 贫困化增长检验结果
4.贫困化增长:结果分析
在上述小节中,我们计算了贸易条件,并利用贸易条件调整的实际GDP作为国民财富的指标,考察了我国国际购买力的变化情况。另外,以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作为经济福利指标,从直观上考察了计算了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与实际人均GDP的相对变动情况,并运用显示偏好弱公理研究了经济福利的变动情况。通过对比经济福利的变动情况与实际人均GDP增长率的情况直接检验了我国是否存在贫困化增长。通过上述小节的分析可知,无论从作为国民财富指标的贸易条件调整的实际GDP来看,还是从作为经济福利指标的人均消费支出的变动情况来看,我国都没有出现所谓的贫困化增长现象。
就贸易条件恶化并未导致贫困化增长的问题,Sen(1998)通过建立小国开放经济垄断竞争模型分析指出,贸易条件恶化引起资源流向不可贸易品部门和进口竞争部门,使得经济收入增加,差异化商品的价格指数下降,导致更高的福利水平。我国经济是否存在其研究所述情况,则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尽管目前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并未引起贫困化增长,但是贫困化增长问题依然值得我们重视。从本文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从而造成实际GDP与贸易条件调整的实际GDP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并且这个差距具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根据贸易条件调整的实际GDP的定义,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贸易条件的恶化会直接导致二者之间差距的增大;(2)由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出口量的增大也会导致二者之间差距的增大;(3)出口价格指数的不断下降。出口价格下降和进口价格上升都是贸易条件恶化的直接原因。从表1可以看出,这种状况也的确在我国存在。对于出口价格指数不断下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其一,我国出口部门生产力不断改善,降低了出口成本,导致价格的下降。其二,由于出口部门的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出口价格的下降,其直接的结果就是降低国内附加值。然而,两者之中的任何一种情况,都不是最优的出口策略。
三、结束语
本文计算了两个衡量我国国民经济福利的指标。一个是贸易条件调整的实际GDP,以此作为衡量实际国际购买力或者国民财富的指标,另一个是居民实际人均消费支出,用来衡量人们的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并运用显示偏好弱公理研究了经济福利的变动方向。这两个指标低于GDP的增长,然而都呈现出上升趋势。结果显示贸易条件的恶化带来了购买力的损失,但是贸易对经济增长起到的推动作用使得产量的收益依然高于由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导致的损失,实际收入水平并没有下降。我国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和福利水平仍然呈现出上升趋势,只是由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导致实际购买力和福利水平的提高低于实际GDP的增长。通过经济福利的变动方向与实际GDP增长率的比较,发现贸易条件恶化并未导致我国出现贫困化增长。
致谢:作者感谢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颜菁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陈侃对本研究前期工作的参与,以及她们提出的一些有益建议。
注释:
①http://www.econlit.org
②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③为方便起见,引自Sawada(2006)中的Tabl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