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解题”教学策略初探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高中地理课程中“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策略论文,课程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解决”是科学家探索未知领域思维过程的重要环节。在地理课堂上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在尝试中探究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与之相适应的是引发学生提问的策略、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引发学生提问的策略

引发学生提问就是“发现问题”,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怎样的地理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呢?

真实性:背景材料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地理认知水平。

趣味性:通过好奇的材料引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思维,发现地理问题。

鼓励性:用一些热点或特殊的地理现象,让学生产生各种猜测,形成开放性问题。

1.创设有“矛盾”现象的情境

如通过实验、演示等方式,直观呈现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等相互矛盾的现象,使学生感到“奇怪”,引起他们非同寻常的惊讶之感,形成问题情境;利用学生掌握的原理、规律一类的知识与某些个别事实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答案,引起认知不协调,形成问题情境;提出学生依靠已有知识不可能完成的作业与假设性的地理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到“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时,设置这样的情境:

我们都知道,每年7月初地球公转经过远日点,恰逢我国夏季,每年1月初公转经过近日点,而处于冬季。

矛盾出现了,学生踊跃地提出问题:

其一,夏季比冬季热,太阳应该是离我们更近一些,怎么会是在远日点呢,是不是有其他的原因呢?

其二,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那么,全球都应该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时候,全球都应该是冬季的,为什么南北半球的季节不一样?

其三,有近日点、远日点,那么,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呢?

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是太阳离地球近的时候应该是夏季,冬季当然是在地球离太阳远的时候,这个情境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冲击力,使他们有强烈的提问欲望。

2.创设现象强烈的情境

深邃而神秘的宇宙往往会带给同学们无尽的遐想。在学了“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后,播放美国“勇气号”登陆火星表面过程的视频。强烈的视觉刺激,激起了学生的思维:

“勇气号”的使命是什么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外星人是什么样子的?

对这类现象的提问,往往涉及面很广,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例如,在学习“台风”这节内容时,让学生观看电影《后天》的片段,从中我们看到纽约城被虚拟幻想中的洪水所淹没,人类在巨大的洪水猛兽面前无能为力,那么,现实中美国是否真的有这种大城市被洪水完全淹没的情况发生呢?有!2006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就给美国南部以重创,新奥尔良市在这场飓风中成了“水乡泽国”,遍地废墟,满目苍凉。面对这些让人震撼的视频资料,同学们的问题油然而生:

什么是台风?什么是飓风?台风是怎么形成的?台风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台风受灾区之一,该怎样防御台风?台风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吗?

3.创设人类关注的情境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内容与人类关系极其密切,学生也特别关注和感兴趣,乐于提问。

例如,在讲“水资源”前,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2005年11月13日,吉林省吉林市的石化公司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成百吨苯流入松花江,对松花江水体造成污染。自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以来,中国本着高度负责和友好的精神,在极短时间内向俄罗斯提供了水质检测仪和活性炭。

对于哈尔滨市民“为水而战”,应对全城停水、超市限量供应饮用水、中小学停课一周等热点新闻,学生非常感兴趣,纷纷提出问题:

松花江的河水受什么污染了?松花江和黑龙江是什么关系?清除水体污染的方法有哪些?中国还有哪些国际河流?世界水日是哪一天?目前,造成我国水资源危机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水资源危机?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世界气象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主题,设疑导思;也可结合国内外大事如中国四大工程、中东问题、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以及联系当地生产、生活等实例设疑,使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学生提出问题后,接下来是分析与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分为“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常规问题”是有现成答案的,“非常规问题”是没有现成答案的,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

1.培养逻辑思维,解决“常规问题”

常规问题是提问者不明白而问题的结论早已明确的。这类问题需要老师按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循序渐进,从庞杂的地理感性知识中探索推理,发现地理规律。

例如,我国为什么会有水资源危机?引导学生分析,水资源危机意味着我们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尝试性的探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人们在利用的过程浪费现象常有发生;在生产生活中水体污染严重等等。

根据逻辑思维,引导学生从现象推测后果,再追溯其原因。但除上述人为的原因外,是不是还有自然方面的原因,如全球气候变暖、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平衡等等。据此,帮助构建知识结构(下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

根据原因,应该采取的策略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循环使用;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上的不均衡;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等。

2 培养创造性思维,解决“非常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还有一类是没有现成答案的,即所谓的“非常规问题”。老师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批判性。

在“勇气号”登陆火星表面的情境中,学生提出“火星、水星上有没有生命?外星人是什么样子的?”等问题,可在探究中逐步解决:

(1)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和地球的各方面自然特征最接近,火星上有生命的可能性最大。

(2)每位同学所想像的“外星人”的模样肯定不一样,但每个人既然能画出想像中的模样,都有他们的理由,因为它也是我们对周围世界认识的反映。在说理由的过程中,都会涉及宇宙环境,学生围绕神秘的宇宙环境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因此,激发每位参与者的想像力,激发对探索宇宙的兴趣,探讨生命现象与宇宙环境的关系,为以后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奠定了思维。

“问题解决”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就是创造性的表现,而学习是一种有目标导向的认知活动,学生提出问题就是教学目标之一。

“问题解决”教学是为创造而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只要是自己的新颖而独到的想法,就值得鼓励和肯定。

标签:;  ;  ;  

高中地理课程“解题”教学策略初探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