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城乡发展战略_小城镇论文

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城乡发展战略_小城镇论文

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地区城乡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大开发论文,西部地区论文,城乡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地区拥有全国近1/4的人口和56.8%的国土面积,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1.7倍和3.1倍,森林、 草原、水力等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又居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的上游,是国家生态屏障的战略基地;还集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自然保护区及边境地区于一体,具有重要的地缘价值。因此,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党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只有西部崛起后的中国,才是强大的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其目的不仅在于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更为重要的是要培植和增强西部地区的整体竞争优势和能力。西部地区开发战略的拟定、开发模式的选择,既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要注重国内市场供态势的新变化,还要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影响,创新开发的思路与模式。

1 西部大开发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地区差距的逐步拉大,缩小区域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国内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在认识和描述区域差距的现状与变动态势,分析区域差距扩大的负面影响,寻求区域差距形成和扩大的原因,探讨缩小区域差距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见解,既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又对丰富我国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所裨益。日、英、美、德等国的经济学者、政治学者、实业界人士及报刊编辑和记者们也围绕中国东西部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不乏有理智而深入的分析,出现了历史缘由说、政策缘由说、发展机制缘由说、地域缘由说等学术观点。通过多学科领域学者们的研究与论争,达成了许多共识,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有所进展:①区域差异是区域间竞争与合作的基础,关键是要从区域差异中寻找区域比较优势,在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原则下,构建区域经济合理分工体系;②地区分工弱化、地区间经济摩擦和利益冲突日趋表面化的现实表明: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不能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必须通过政府干预,强化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③由于地倾斜政策人为地割断了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的产业关联,因此,必须实行产业调控政策与区域调控政策相结合;④我国城域之间的差别远大于区域之间的差别,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发达区域的乡村与欠发达区域的乡村差异上。从而产生了“缩小差距乡为先”或“缩小差距农为先”的政策主张,加速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也就成为缩小东西差距的重要举措;⑤东西联姻,对口支援,互惠互利,共同富裕,是实现东西部经济协调联动发展,整合区域利益的重要途径;⑥鉴于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和非均衡发展战略各有利弊,难以消弭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两难窘境,因而必须进行区域发展战略的思路和模式创新,梯度理论、都市圈模式、网络化战略等便应运而生。

然而,由于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与视角不同,其观点和结论也就丰富多采,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从研究内容与方法视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强调区域经济的内化性、内循环性,而相对忽视了区域经济的开放性和外冲击性,对借助外力推动西部开发和经济振兴重视不够,对东西部经济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与协调发展的研究确属凤毛麟角。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要使区域经济参与国内经济大循环及国际经济大循环。②强调区域有形资源的可用性与可配性,而相对忽视区域无形资源的潜在价值,注重自然资源导向型战略的制订,而对区域比较优势战略、特色战略、市场导向战略等组合战略未予足够重视;③强调区域物质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而相对忽视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创新、信息网络等软环境建设,注重追求近期发展速度,而相对忽视区域长期竞争优势的培育;④注重区域差异特征的描述和刻划,而相对忽视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与规律的深入分析和揭示;⑤注重制约区域经济活动的单因素的静态分析,而相对忽视影响区域整体经济互动的多因素动态综合评价;⑥注重区域经济的异质性分析,而相对忽视区域经济的关联性分析及互补性开发与融合发展。

另一方面,目前西部大开发正鼙鼓声急,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问题又成为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近期研讨的热题。人们围绕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与战略意义、开发的战略目标与定位、开发的步骤与手段、开发的思路、模式与对策等各抒己见,出谋划策。其中,如何开发西部、东部如何支持西部开发、西部开发如何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等更是关注的焦点。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使西部开发规划得更加科学、周密和具操作性。

2 关于西部地区城乡发展战略的思考

2.1 更新观念,注重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我国东西部在经济、生活、交通、信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落差,但观念上的差距是其最大的差距。观念落后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心理障碍,制约着西部地区的自主创新发展进程。要弥合东西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应注意创新六大观念:①克服“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敢为人先、不怕失败、吃苦耐劳、拼搏奋斗精神,从争取政策优惠向重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②克服“固贫守穷,重守家轻外出,重安稳怕竞争”的思想,树立敢于致富、敢于闯荡、敢冒风险的竞争意识。③克服“地区本位主义”和小商品、小市场的狭隘观念,树立开放大市场观念,实现从区域经济小循环向全国乃至国际经济大循环转变。④从“重农轻商、重生产轻流通、重种养轻加工、重资源轻市场、重眼前轻长远”的传统经济观念向“农工商结合、生产与流通结合、种养加工结合、资源开发与市场开发相结合、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现代经济观念转变。⑤克服“单打独斗,小打小闹,不善协作”及“肥水不流外人田”等“关门搞经济”的思想,树立“区域协作,双赢互补”的现代价值观念。⑥克服“人云亦云,盲目效仿,重量轻质”的思想,树立“自主创新,重视培育自身的竞争优势”意识。

教育落后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普遍现状,其直接后果是人力资本稀缺。人力资本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数量上,表现为人口总量增长迅速与失业人口增加、人力资本闲置量增加的矛盾:质量上,表现为非熟练劳动力大量过剩与熟练劳动力极为短缺的矛盾、人才密度低且行业分布不均与劳动生产率低的矛盾。我国西部地区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仅为全国总量的15.5%,而东部地区只占国土面积的11%,却集中着占全国人才总量43.2%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且其中有344 万专业技术人才处于闲置、半闲置状态。

舒尔茨认为:单纯靠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远不如通过提高人才的能力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大量实践经验也表明:教育投资收益率一般高于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将带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更大程度的增长。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最重要方法,大量的智力投资是实现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之一。提高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质量应重点做好下列工作:①向农村和农民投资,重点抓好初级教育的普及,并大力增加职业学校的数量,扩大职业学校的规模,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②针对西部地区目前急需科技开发人员、投资创业人员、教育人才、中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交通运输业人才、信息人才、旅游开发人才等现状,制定优惠政策和条件,吸引东部地区和海外人才来西部地区投资开发创业,既是改变西部经济、社会落后状况的需要,又能合理调整人才分布结构,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使更多的人才找到用武之地。

2.2 夯实基础,加快四大网络工程建设

2.2.1 加快发展以公路,铁路为主的基础设施网络

加快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既是西部大开发的先行和基础,又是西部地区振兴和发展的迫切要求,还是培植西部地区长期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西部地区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残缺不全,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据统计,西部地区的公路里程只占全国总量的30%,且93%在二级标准以下;铁路网密度27.17km/万km[2],远低于全国平均69.2km/万km[2]的水平。因此, 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改善西部投资环境,便利东中部商流、物流、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的相互沟通。当前要集中力量围绕三个方面加快建设:①加强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构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②加强天然气管道干线、电网、道路、供排水、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工业。

2.2.2 加快构建区域信息网络

在网络经济社会,信息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人们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差异,将成为影响人们收入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差距之一。中西部地区由于信息匮乏,人们头脑中难以萌发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难以产生开发商品和开拓市场的各种主意。而信息网络的发展显然有利于缩小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因此,中西部地区更应该重视发展网络知识全面义务培训工程,加快电脑入户、上网步伐,进一步降低上网的各项费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鼓励企业网上交易,鼓励居民网上购物,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时代向网络经济时代转变。通过优先发展信息网络,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

2.2.3 加快培育区域创新网络

区域创新网络也称区域创新环境,它是区内企业合作创新的网络系统,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需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地方行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机构和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国际经验表明:不能把大量资金浪费在原有社会文化基础薄弱的地方,而应该把营造区域创新网络作为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来抓。培植区域创新网络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企业行为。尽管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势不可挡,但根植于当地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本地化趋势也日益突出,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在当地扎根并结网而形成地方集聚,在企业间构筑起分工与协作的配套网络体系,才能增强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我国西部地区大部分中小企业不仅分布零散,而且创业意识不强,企业间分工与协作意识较差,难以形成有机联系的地方网络,未能充分发挥网络系统的协同效应。区域发展取决于网络的发展,区域发展的优势来自网络系统的协用效应。因此,西部地区要以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点,高度重视区域创新网络的建构,通过资产联系或产业的价值链联系,鼓励相关学科交叉,相关产业融合,相关机构和人员合作,完善研究—开发—生产的创新链,逐步形成以专业化市场为基础,或以本地大企业为中心,或以外来资本为中心的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网络,促进区域经济迅速增长。

2.2.4 加快建设区域生态网络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森林覆盖率低,陡坡耕地多,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危害严重,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组合型气象灾害频繁,如果在开发建设中不重视生态保护,就很可能使脆弱的生态体系雪上加霜。因此,必须把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与西部大开发有机结合起来。除加快实施江河源头地区天然林保护、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及陡坡地逐步退耕还林等措施外,还要加快推进西部地区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和风沙干旱区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此外,还应尽力推行环境质量保证体系,如对主要城市进行生态定位,制定和实施水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对城乡各项开发建设必须先进行环保的可行性评估,只有通过“无污染生产”评估后才能正式动工建设。并注意加强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在小流域治理、酸雨控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清洁生产等方面,引进国际先进机构和管理经验,逐步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2.3 改造企业制度,着力培植企业竞争优势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目的不仅在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培植和增强西部地区的整体竞争优势和能力。为此必须努力提高西部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

实施西部大开发,增加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必须借鉴国际经验,突破传统的“扶贫式”的资金投入方式,两德统一后原联邦德国为了加快原民主德国的发展,注入了大量的启动资金,但这些资金主要不是为了“扶贫”,而是用于改造企业制度,转换企业机制,以及重点投资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领域。

改造西部地区企业制度,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①适当降低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比重,提高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对机制不活、生产经营亏损、高负债、低回报率的国有企业,通过兼并、破产、拍卖、租赁、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加快西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放手发展乡镇集体、个体私营和外商投资经济等非国有经济。②实施以企业投资补贴或贴息的财政政策,吸引大量的社会民间资本参与西部地区中小型企业的新建、改造和升级。当然,接受补贴的企业必须符合区域长远发展的要求,并能带动当地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③加快西部地区企业队伍的培养,提高企业家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完善企业家的聘任、激励和监督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东部国有、集体和私营企业家去兼并、购买、承包经营、托管西部国有企业。④重视培育西部地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由该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推动的,而地区优势产业的形成取决于地区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机结合。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的创造和发展大大降低了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附,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力及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将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知识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战略性因素。富集的自然资源只有与科技、人才、信息等知识资源及资本、运行机制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促使传统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因此,西部大开发除了要重视建立在区域资源禀赋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外,更要重视培植建立在区域高级要素组合基础上的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是由该地区的特定产业的竞争力体现的。产业的竞争力又依赖于企业的竞争力。而自主创新又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唯一出路。西部地区要通过项目开发和基地建设,聚集优秀人才和企业家,投资创业,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能达到后来居上的目的。⑤尽快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软环境条件。除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外,还应着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强化管理,严格执法。

2.4 在区域经济发展极网络中推进小城镇建设

国际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实施区域经济开发的发展战略,有助于带动整个区域的开发。我国西部地域广阔,有限的资金不可能均衡地投放,首先必须选择若干发展极、发展轴进行重点投资开发,形成强大的示范点,辐射点以及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开发的发展网络。

在构建西部区域经济开发的发展网络中,要特别重视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传播城市文明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农民素质、实现社会转型的重要阵地,也是实现节地型、节水型、节资型城市化的现实选择。我国西部的城市格局呈现大城市比例较大、中小城市(镇)的比例较小的结构失调现象,因而更增加了发展小城镇的紧迫性。没有大中城市的带动和牵引,便没有小城镇的繁荣;没有小城镇的网络,便没有大中城市的辐射力,两者不可偏废。小城镇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最佳切入点和振兴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启动点,应注意做好下列几项工作:①运用投资补助、企业奖励金、财政贴息等财政刺激政策,推动重点中心镇的产业集聚和升级,培育农村地区增长中心系统,实现小城镇与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②深化小城镇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镇的门槛条件,鼓励人口和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促使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与兼业人员专业化相结合,实现小城镇土地非农化、劳动力非农化与资本非农业的协调发展。

2000—04

标签:;  ;  ;  ;  ;  ;  ;  ;  ;  ;  ;  ;  

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城乡发展战略_小城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