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质量现状及优化对策_加工贸易论文

我国外贸质量现状及优化对策_加工贸易论文

试论我国外贸质量现状及其优化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外贸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2)04-0036-05

作为一国流通渠道之一的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一般都是先从流通领域开始,进而向经济发展的高层次推进,最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可以说,没有发达的流通领域,就不会有发达的市场经济,也就没有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

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两方面体现出来的。

从进口贸易看,在正常条件下,进口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进口规模越大为国内市场提供的投资品供应就越多,可以有效地弥补国内投资品的不足,起到平抑国内投资品价格,促进实际投资规模的扩大。合理的消费品进口会增加消费者的福利和储蓄,提高社会的积累能力,促进产出效益的提高,刺激企业组织管理的创新,促进社会供应能力的增强。

从出口贸易看,商品的出口具有乘数效应,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倍数扩张,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有力的刺激和拉动作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出口需求在社会总需求中占有相对较高的份额,并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然而,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促进作用的强弱,取决于对外贸易质量的高低优劣。所谓对外贸易质量,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对外贸易基本功能发挥作用的程度及其效果的本质反映,它不仅包括静态效益,还包括动态效益。其具体的衡量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从事外贸的企业资产状况及本身素质;进出口贸易的经济效益及贸易条件;进出口产业结构及商品结构;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提升的影响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等等。

理论与实践表明,实实在在的高质量的外贸能够起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有力的“助推器”作用,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迎战国际市场激烈竞争冲击的根本保证。因此,彻底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外贸质量意识,是中国外贸开创新局面,实现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外贸取得了快速发展。据WTO的最新统计,我国出口贸易总额已从1978年的世界排名第32位跃升到现今第7位,从外贸规模看,我国无疑是世界上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但是我们绝不能盲目乐观,而应该以清醒的头脑,冷静而客观地考察、分析现阶段我国对外贸易质量存在的严重问题。

(一)出口商品结构落后,外贸粗放经营,“静态效益”低下

现阶段我国经济两个根本性转变尚未完全实现,外贸出口以创汇为中心的观念尚未彻底改变,造成外贸粗放经营,出口商品结构落后,出口制成品大多是附加值低、加工程度浅、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者是粗加工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依然很少,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纺织品出口比重过度(约占26%),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4.5%左右,发展中国家在11%左右),机电产品出口比重(1996年为3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95年为42%),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约27%)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约70%),甚至也远远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1998年在OECD(经合组织)国家中,高技术产品占制成品的比例,美、日、德三国分别为44%、39%和25%,而我国仅为5%。从总体上看,目前世界市场上需求旺盛的技术密集型和加工程度高的产品,几乎都是我国的弱项或竞争力差的产品。

作为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和供应大国,由于国内设备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一直以中低档为主,效益极低。2000年我服装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加工和仿制为主,最好的服装企业出口利润也不过2%,平均单件服装创汇不到4美元,仅为日、法、意等国的几十分之一。位居我国外贸出口首位的机电产品,长期以来,出口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差,在国际市场上售价极低。此外,在我国出口的机电产品中,加工贸易的比重高达75%以上,这表明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仅仅是加工装配业务的出口,并未脱离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

同时,由于片面追求出口创汇,加上宏观管理乏力,经营秩序混乱,引起低价竞销恶性竞争,“肥水外流”的现象屡禁不止,国外反倾销指控不断,损失惨重。统计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数量成倍增长,换汇成本不断上升,外贸出口数量指数一直高于价格指数,而进口贸易则相反,贸易条件明显恶化。

(二)外贸企业资产质量日趋下降,经营基础脆弱,经营风险增大

企业资产状况是决定外贸质量的基础性条件。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外资企业自有资本极其有限,绝大部分靠国家银行贷款支撑,经营基础极差。当前我国外贸企业资产质量存在以下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资产负债率不断攀升。我国外贸企业资产负债率一直处于不正常的高位,有的已高达100%以上,并有逐步加剧之趋势。同时由于对资产管理不善,经营状况不佳,致使不少企业已无还本付息的能力,有些甚至处于资不抵债的破产境地。

二是不良资产问题严重。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企业体制改革不到位,经营管理不善,企业“出资人制度”建设滞后,对企业监督力度不够,出现经营决策失误、财务制度混乱,形成大量的呆账、死账,企业资产出现“空心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某些政策性因素(如价格因素、出口退税等)的影响,造成全国外贸企业几百亿元巨额超亏挂账的存在。这不仅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使账面上的部分资产形存实亡,含有较大的“水分”。

三是企业沉淀资本比例大。企业素质差,经营能力低,造成负债资本使用效果很不理想,形成大量的资本沉淀闲置。有些地方清产核资的结果表明,外资企业负债资产中真正能参与周转为企业产生效益的仅占1/4,绝大部分处于“休眠”状态,加大了企业经营的成本和风险。

(三)主要贸易方式单一落后,外贸功能萎缩乏力,贸易“动态效益”甚微

加工贸易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外贸的主要贸易方式,成为支撑我国外贸规模的“半壁江山”。但是现阶段我国采用的加工贸易仍处在初级阶段,属于低层次低效益的贸易方式,极大地影响我国外贸基本功能的发挥和外贸质量的优化。加工贸易造成外贸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是:

(1)加工贸易创汇能力差,经济效益低。现阶段我国进料加工出口的外汇收入中很大部分属于外国产值的转移,增值率仅为20%左右,大大低于一般贸易,在来料加工中,加工企业也只能得到加工增值中很少的加工费。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当前低效益的情况下,我国加工贸易出口越多,国家资源的损失就越大,外贸质量就越低。

(2)加工贸易产业链短,“拉动”效应弱。“两头在外”加工贸易方式是进口与出口直接挂钩的,加工环节少,深度浅,产业链短。尤其是占加工贸易主体的外商投资企业,其出口的90%,进口的60%均采用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由于外方控制零部件、原材料的采购权,国内供给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及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内采购率低,同我国经济要素产业的关联度小,加工贸易的进出口仅仅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体外循环”,外贸基本功能难以发挥。

(3)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状况。目前我国加工工业过分膨胀和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相当突出,而加工贸易一旦形成,其机器设备就成了沉淀资本,需要有足够的原料供应以维持其生产能力。这势必加大我国原已存在的落后的原材料、种植业与日益增大的加工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挤占一般贸易生产企业所需的原材料供应,从而引起其生产成本的上扬,削弱我国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质量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升我国外贸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实施优化我国对外贸易质量战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持以求实态度和创新精神,努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精心组织,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首先,必须明确抓好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提高传统出口商品技术含量这两大主攻方向。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有关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强对国际市场适销对路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力度,增加企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能力,推动传统出口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将高新技术渗透到传统出口产品中,以提高其科技含量、档次和附加值,实现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科技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问题。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本质是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只要轻纺出口产品加快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创新产品,那么传统的轻纺产品就能成为出口贸易中的“双高”产品。

第三,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投资的风险保障机制。面临日益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政府不仅要在金融政策、配额许可证管理等外贸政策、减免关税和便利通关的海关政策、减免税收和出口退税等税收政策以及进出口经营权等多方面给予支持,而且还应通过税收政策,对出口企业按外贸出口额一定比例提取费用或合理利用配额招标费等办法筹措资金,设立外贸高新技术出口风险基金,对企业的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风险进行超前保护,切实保障企业对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利益,以增强其高新技术开发运用的积极性。

第四,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积极鼓励和扶持外商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的投资,并做好引进高新技术的消化与创新工作。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走出去”,到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园区进行直接投资,利用发达国家的市场环境与技术优势,在当地进行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二)求真务实,切实提升加工贸易的层次

要有效提升现阶段加工贸易层次,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认真制定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导向性政策。要按照“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规定,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禁止和限制开展加工贸易的商品目录;针对不同类别和产业结构要求,以一般贸易产品为参照,确定不同的加工贸易进出口产品的增值率与同类产品一般贸易增值率的比例关系,用以折算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值,作为考核及内部统计出口值的依据。

二是加大加工贸易国内中间品的进口替代力度。一方面要鼓励从事上游产品生产的外商投资,以激起对国内产品的需求。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加快技术改造和革新的步伐,增强国内企业零部件生产水平和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及稳定性,提高配套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对外商投资企业采购的国产设备应在融资、优惠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于国内企业向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加工出口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国家应扶持开发、试制新产品或向用户提供试用品,市场潜力大的项目可列入国家技改计划,外贸发展基金也可为开拓这一间接出口的市场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三是国有外贸企业要转变观念,走出传统“进出口贸易”的狭隘概念的圈子,树立创新思维的“国际贸易”新概念,将过去所从事的“进口”与“出口”业务转给有外贸经营权的工矿企业,在加工贸易的“进料”、“来料”以及销售出口产品过程中,承担起类似外商的角色。此外,积极开展国与国之间的转口贸易、境外加工贸易等多种国际贸易方式,充分发挥外贸功能,从而有效提高我国外贸质量。

(三)积极稳妥扩大以信息业为重点的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是评价该国外贸质量的重要标准。当前,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的素质和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是提高我国外贸质量的关键。

第一,重点发展信息及电信业战略性产业,加强新型服务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新型服务基础设施是当代服务贸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在加快发展民族电信业的基础上,通过有计划地逐步开放国内电信市场,来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电信技术设备以及先进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方式,以尽快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电信技术和服务水平的差距。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管理,认真贯彻“加强研究开发、鼓励出口,提高国产化”三大产业政策。在对内管理方面,建立正常的竞争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经营者进入电信市场,以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形成有效的竞争局面,提高我国电信业的对外竞争能力。

第二,在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的基础上,实行逐步开放与必要保护相结合的策略。在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给予发展中国家若干特殊优惠待遇、宽限期以及保护措施,按照GATS的原则和要求,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采取适当的保护方式。具体是:根据不同情况,规定禁止开放、有限开放和鼓励开放三种不同形式,实行有选择、适度开放的策略;在对外开放的服务市场领域方面,实行一定的进入限制(如对服务提供者的数量、资格限制等);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在国内服务市场的竞争行为进行必要的管理;对国内部分服务行业和领域制定产业倾斜政策,并在税收、财政、信贷、人员培训以及科技支持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第三,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要重视对GATT(关贸总协定)、GATS、WTO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不违背国际法律准则又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使服务贸易沿着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应迅速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对服务贸易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两项工作:其一,明确外经贸部为全国服务贸易统一归口的宏观管理部门,防止政出多门造成管理混乱。其二,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成立“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协调委员会”,作为全国性服务贸易管理组织,负责制定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立法、对外谈判和政策协调等事项,从宏观上保证我国服务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大胆创新,切实推进外贸企业战略性改组

1.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开展资产经营,增强企业实力。

(1)对市场前景看好的外贸企业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行“债转股”,达到增资减债,转换机制的目的,使企业获得筹融资的渠道与能力。要严格按照股份制企业的要求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完成转股并制订明确的围绕资本经营的战略目标,创造企业资本运营的条件,注重资本的运用、效益与回报。

(2)对中小企业,可采用内部职工持股的办法进行资产重组。在众多的生产型中小企业和流通型中小外贸企业之间,应当广泛推行相互兼并,使其成为优势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完全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则要及时改变主业方向,战略性地淡出外贸行业。

(3)对资产沉淀率高,严重资不抵债而又不能破产的企业,采取剥离改制的形式,由企业以部分有效资产与职工共同出资改制,或者剥离重组,剥离的有效资产,通过与其他法人资产的重组,重建新型的股份制企业。对资债大体相当的企业,报请有关部门审批,采取零价转让,其债权债务一次转让给企业全体职工或企业经营者,改为股份合作制企业。

2.重构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外贸格局。

(1)首先要在全国范围内尽快组建和形成若干能够主导全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发展格局和走势,引导和影响众多外贸经营单位经营方向和经营决策,促使外贸稳定有序发展的实力型骨干企业集团。

(2)除极少数需集中和垄断经营的特殊商品由指定公司经营外,要积极发展和形成一批综合经营的企业集团。对于众多中小型外贸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则应发挥各自优势,集中力量从事某些领域的进出口产品贸易。

(3)以资产为纽带,真正形成一批生产企业与外贸企业紧密结合的企业集团。众多的中小企业通过加强服务、沟通信息、协调经济利益等途径实现生产与流通的结合。

(4)进一步放开各类企业外贸经营权,尽快实现经营权从审批制向登记制的过渡,并放宽获权企业的经营范围,允许经营相关企业的相关产品。

通过上述对外贸企业组织结构的重构,形成既有集中经营又有适度竞争的合理的对外贸易格局。

3.建立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实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创新机制。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自我约束机制。外贸企业通过出资者可持股的形式进行实质性的股份制改造,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公司内部,由股东选举产生董事会,并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之各负其责,以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建立内部领导自律和监督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2)建立新型的企业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在人事制度方面,对未改制的国有外贸公司,将部分副职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并逐步扩大通过市场选拔人才的范围。对已整体改制的国有控股企业,只委派董事长,经营者由董事会聘任。同时,企业人事部门要建立起经营者培养、选拔、管理、考核和监督的有效机制。在分配制度方面,对有条件的整体改制企业,实行经营者年薪制和持有股权等多种灵活分配形式,真正形成经营者收入与经营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企业自主决定职工工资分配,将工资结构由基本工资和风险工资组成,直接把企业资产增值同收入联系起来,以增强激励的力度。

(3)建立以资产为核心的财务制度。它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加强资金的运作管理,对资金的筹措、使用和回收都要有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对投资建设项目,务必做好认真的可行性研究,制定投资风险防范措施,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二是加强成本核算,对构成成本的各种费用都必须规定先进合理的指标,并同个人所得挂钩;三是加强对企业资金占用和周转各环节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外贸的经济效益。

收稿日期:2000-05-20

修改日期:2001-06-10

标签:;  ;  ;  ;  ;  ;  ;  ;  ;  ;  ;  ;  

我国外贸质量现状及优化对策_加工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