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两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两个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20(2004)01-0061-05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的重要谈话中科学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这一科学概括和揭示,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运动和发展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关系到坚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方面,有两个重大的问题需要加以深入研究,以求得科学的回答。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把握和坚持要着眼于它的科学性与长远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然经历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既立足于现实,又着眼于长远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它必然是伴随着诸多矛盾的不断解决而最终才能实现。
就一般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就是一个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过程。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2](P214)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正是它的作用,带动着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断进步。但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从不发达到发达的渐进客观进程。只有当生产力的发展足以使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达到很高的程度时,才有可能做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就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而言,任何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都必然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我国目前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要解决的矛盾更多、更复杂,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道路更长、更艰难。正因为这一缘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出现许多与社会主义最终目标相互矛盾的现象。就目前而言,最突出的就是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的剥削现象、贫富差距现象。正是这些现象的存在,使一些人怀疑我们是否是在搞社会主义,是否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产生这样的疑问,是源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性和我们党的理想信念的不理解,源于对我国目前基本国情的不了解。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和揭示是邓小平根据社会发展规律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首先,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和揭示,突出强调了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的一个最根本观点: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的、最根本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基础,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把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从我国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的中国化,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的创造性发展。第二,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和揭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就从经济关系上划清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以及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本区别。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庄严宣布:“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3](P271)“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3](P265)这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私有制是一切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根源。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经济根源上解决人类的彻底解放问题。邓小平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正是从这一根本思想出发,它明确了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经济形态的本质规定。第三,这一本质概括和揭示,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毛泽东还在1955年的时候就指出:我们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的农民都要富裕”[4](P197)。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最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同其他一切剥削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总之,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所坚持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不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且提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把人民的利益当作自己的根本利益,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全部追求,并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这一根本宗旨和追求提供保障。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思想,不会背离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坚持和贯彻这一理论,以便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前所述,我国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要真正坚持和贯彻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必须从我国的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由于在这一阶段中,生产力的不发达,极大地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制约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因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于我们来说是第一位的重要。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加速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我们的一切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来展开。这事关全局、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我们现在之所以允许剥削现象在一定的范围和一定的程度上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就是服从于这一大局的需要,服从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需要。党的十六大指出:“个体、私营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是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我们在必须毫无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也“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事实已经告诉我们,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虽然带有一定的剥削成分,但其在解决就业、增加税收、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应该利用其于我们有利的一面,而规范其于我们不利的一面。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政策引导,它完全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否认目前存在剥削现象是不切合实际的。所谓剥削,就是利用对生产资料(在现代可能还包括知识和技术因素)的占有来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我国的私营企业主,到中国来投资的境外投资者,他们在把资本、知识、技术投入生产过程中,固然必须同时投入他们自身的劳动,但他们雇佣工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他们企业的劳动成果按其价值可以分成三部分:企业主和投资者个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上交给国家的税利和为社会做的公益事业支出、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前面两项不属于剥削性质,但第三项属于剥削性质,他们对第三项的占有就是他们的剥削收入。如果否认剥削的存在,我们就无法解释这样的一个事实:在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如果只靠个人的劳动,任何私营企业家个人和资本家个人都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或十多二十年时间里创造出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几亿元的财产来。
把剥削永恒化也是错误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事物都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着其反面转化。剥削这个事物也是一样,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也会走向消亡。剥削现象的必然消亡,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社会化对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定。把剥削永恒化,既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社会发展规律。我们搞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毫无疑义的。
既要承认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现象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应该在一定时期内给它以合法的地位。但又不能把剥削永恒化,避免偏离我们的最终奋斗目标,这就是我们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唯有如此,才能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
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另一个问题是现实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同共同富裕的矛盾。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正视三点:第一,当生产力水平还未达到可以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下,贫富差距的存在总是不可避免的。第二,我国现在确实存在着贫富差距,但这并不能否认我们正在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奋斗。一个不争的事实是:1994年,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人均GNP,卢森堡是39850美元,瑞士是37180美元,日本是34630美元,美国是5860美元[5]。而我国到200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才仅是800多美元,但我们却以如此低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但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还使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可以翻开至今的人类发展历史,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做到像我们这样如此比较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这一事实充分证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成果是属于人民的;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为着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第三,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我们的党和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事业。特别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国家实施了宏大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使西部地区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贫困人口生活得到迅速改善,人民的生活得到了迅速提高。
邓小平指出,实行“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一大政策,“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374)“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1](P142)“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1](P166)由于实施先富带后富这一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必然会出现贫富差距的情况,这种差距有时还可能拉得比较大。但这只是暂时现象。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这一现象将得到根本改变。应该相信,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依靠我们党政策的正确,我们是完全可以做到逐步缩小贫富差距,避免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对它的坚持要立足于实践,坚持理论创新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和揭示,是邓小平通过长期思考,在全面总结中国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随着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的不断发展,这一理论也必然不断地发展着。因此,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坚持也必须立足于实践,坚持理论创新。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首先就是来源于中国的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前期的较为成功的建设和最终的演变,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胜利前进,都为邓小平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提供了坚实的实践依据,而且也正是这些成功的和挫折的实践,权威地验证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正确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这些成功的或挫折的实践所提供的经验教训,就没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就必须首先全面了解它所产生的实践基础,了解它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邓小平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也跟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以后,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伟大创新和重大发展。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第一次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在这之后,国际国内的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上,苏东演变导致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国内,我们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我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步入新的世纪以后,我们又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由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世纪,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实践邓小平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并在这伟大的实践中,把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一新的水平的标志就是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首先是在其内容上。其一,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出社会主义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进一步指明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的生产力,使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先进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推动社会主义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所要发展的生产力的性质,更能体现必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和内在要求。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中国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否内含着社会文化的进步,是否内含先进的文化要求,以前我们确实曾经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把先进文化纳入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使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内涵上更加丰富、完善、明晰。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一规定表明,我们党之所以必须代表和发展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和发展先进的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为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着最终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把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发展先进的文化作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保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发展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但在内容上丰富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还解决了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最关键的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优于任何剥削制度的,它必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也是不容置疑的。但要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本质得到充分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最后胜利,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必须始终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在科学总结和科学判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保证党始终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根本问题。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长期执政容易滋长骄傲情绪和享乐思想;对外开放必须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特别是国际反动势力的“西化”、“分化”阴谋;搞市场经济则容易导致权钱交易,滋生和助长权力腐败。如何避免这些的发生,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保证党始终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极为严峻的问题,是必须解决的急迫的历史课题。如果搞得不好,党就会变质,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失去正确的领导核心,就根本谈不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然也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性思想的提出,为解决这一历史课题提供了最科学、最根本的保证。
党的十六大作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丰富发展的最新成果和集中体现。根据这一决策和部署,我们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将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肯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的本质将得到更充分的实现和体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中,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防治非典阶段性的重大胜利、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加全面有效的实施、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及金融改革,最近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所有这些,都从理论和实践上对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作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是这一理论的生命力所在;也只有坚持发展的观点,才能正确把握这一理论的实 质 ,才能将这一科学理论坚持和贯彻到底。
综上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我们党始终不渝地坚持并不断地发展这一科学理论。诚然,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完全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也将是一个矛盾不断解决的过程。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必将得到迅速的解放和发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收稿日期:2003-09-11
标签:共同富裕论文; 两极分化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