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高新区的增长极函数_增长极论文

论我国高新区的增长极函数_增长极论文

论中国高新区的增长极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区论文,中国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朗索瓦·佩鲁根据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最先提出了增长极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不是在各个地区普遍出现,即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经济增长首先在一些区位条件比较好,拥有独特的资源秉赋的地区率先发展起具有创新能力的主导产业部门,这些主导产业部门的发展带动与之相关的前向、后向和旁侧部门的发展,形成很长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或者称之为增长中心。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增长极开始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周围地区辐射和扩散经济增长波从而带动其它地区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遇到的情形往往是资源短缺、资本有限,要实现经济增长应当集中有限的资源,首先发展部分产业与地区,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它产业、其它地区的投资,带动其它产业、其它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发展实行的是一种平衡增长战略,对落后地区采取重点投入,这种投资政策显然有效益不高的弊端。从8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有了重大转变。重点倾斜地区由内陆地区转向东部沿海地区,进而开放14个沿海城市,再到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并在全国区位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建立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试图以东部地区和开发区等这些增长极的建立带动全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合理分工和资源配置以及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试图以增长极理论为依据,对我国高新区增长极的形成过程和发挥增长极作用的情况作一简单分析。

为了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并带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政府先后于1991年和1992 年两次共批准建立了52 个国家级高新区。 从1991 年到1997年的七年间,依靠良好的区位优势、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我国高新区作为所在区域乃至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中心,既是自身增长极的形成过程,又是逐步开始发挥增长极作用的过程。

一 高新区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分析

高新区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以下三个明显特点:

(一)人力资源迅速聚集

1991年高新区共有从业人员13.82万人,1997年达到147.51万人, 七年间增长近11倍。大批高科技、高层次、高学历的各种人才迅速向高新区聚集。1997年北京高新区10.34万在册人员职工中, 本科学历者占总数的30.6%,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5.2%,大专学历者占14.5%, 有初级技术职称的占19.4%,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占26.1%,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12.6%。人才聚集,这是北京高新区成功的最核心的要素。就全国高新区而言,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52个高新区共聚集了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41.66万人,占从业人员的28.24%,其中,硕士22002名, 博士2758名,国外留学人员2981名。假定这些大专以上技术人员在全国高新区内的企业是平均分布的,那么按照我国科技部关于高新技术企业“从事高新技术开发和研究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占职工总数的20%—30%以上”这一单一的指标来划分,则高新区的企业均为高新技术企业。由此可见,高新区的人才密集程度相当高。这种人才的密集度在全国也是罕见的。人才的聚集,有力地促进了高新区的发展。

(二)主导产业迅速形成,高新技术企业迅速聚集,形成了规模效益

到目前为止,52个高新区已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体开放型的产业结构,而且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光电子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这些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乘数效应和竞争优势,呈现出发展快、竞争力强的特点。1997年北京高新区的信息产业的软件销售额占全国信息产业软件销售额的40%,在2000多项高新技术产品中,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市场前三名的已达71项。1995年全国52个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756亿元, 占全国信息产业销售额的17.8%,1997年达到1274亿元,占有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1995年电子工业部评出的电子百强企业前20名一半是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百强企业创造的产值一半来自高新区。与此同时,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向高新区聚集。以北京高新区为例,1988年5 月建立时只有200家企业,而到1993年就迅速增加到3769家, 平均每年新增企业700家。到1997年为止,全国52个高新区共有13681家高新技术企业。而且,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呈现出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从1991年的7家增加到1997的530家,超过10亿的大企业发展到47家,超过50亿元的企业发展到5家。 这些超亿元的大企业的销售收入已占整个高新区销售收入的40%以上。主导产业不仅自身得到了很大发展,而且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仅第三产业1997年高新区的营业额就达到300亿元。

(三)资金迅速聚集

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以来地方各级政府向52个高新区内共投入基本建设资金928.7亿元,已开发土地面积223.1平方公里,平均每个高新区开发土地4.3平方公里。这些资金主要用于高新区内的水、电、气、 道路、通讯、绿化、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且改善了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高新区的发展不仅吸引了国内资金,而且吸引了大量的国外资金和技术。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至1997年全国52个高新区共吸引外资400亿美元。 与此同时,约有65%的高新区和地方政府及其它组织为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建立了风险投资基金,推动了科技成果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大量资金的投入对作为地区增长极的高新区迅速成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 高新区的增长极作用

依靠优越的区位条件、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工业、技术、人才基础,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国高新区已形成了较强的示范作用、推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开始产生了较强的乘数效应,不仅对自身所在地区,而且对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开始发挥其增长极的作用。

高新区的增长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

全国高新区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质量高,呈现出较强的带动效应,开始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牵动作用。1991年至1997年全国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利润、 出口创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3.2 %、88.6%、73.1%、81.8%,全员平均劳动生产率由1991年的5.2万元增加到1997年23万元,人均增长四倍,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从各个高新区的情况来看,其经济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所在地区的发展速度,并且在地区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1997年苏州、北京、哈尔滨、绵阳等高新区的工业总产值已分别占所在地区的36.3%、16%、13%、44%,深圳高新区的高新技术的产值已占全市工业产值达30%以上,西安、长春等高新区已占所在地区的20%。1997 年北京高新区对北京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5.8%,高新技术贸易额117亿元,占北京市的11.1%。无锡高新区1997年出口创汇7.5亿美元,占整个无锡市出口创汇的40%, 提高了无锡市与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和无锡市的开放度。

(二)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效应

全国高新区在努力发展新兴技术的同时,充分发挥技术、人才、机制的辐射作用,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方式,积极向区内外企业辐射高新技术成果,帮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企业运作机制,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到1997年7月为止北京高新区共向区外扩散1000多项技术,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沈阳、哈尔滨等高新区在理顺产权关系和转换机制的前提下,从原有的大中型企业分流出相应的人、财、物和场地,组建一个或多个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管理模式组织运作。仅沈阳高新区按这种方式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就达136 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240个。武汉、杭州、北京、 济南等高新区采取各种方式对传统产业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资金和新的管理机制的注入,使老企业再生。全国高新区的孵化器已孵化并转让科技成果3500项。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这一高新技术的广泛扩散和应用,导致了全国范围内报业界大规模的技术革新,大幅度地提高了这一领域的技术水平。与此同时,高新区发挥以高新技术、出口加工为主体的经济功能,不仅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而且把一部分市场销售有潜力,发展有前途和经济效益较好,但又不适应高新区发展的行业通过多种渠道向其它地区转移,逐步改变产业结构趋同的状况。

(三)国际化的领先效应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没有国界的,必须进入国际市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这样才能站稳脚跟与发展。高新区把国际化工作始终置于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全过程,积极吸引国外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国际合作和交流,高起点的对外开放。(1)高起点的利用外资。 高新区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最密集的地区。目前,外资企业工业销售收入、出口创汇已分别占到高新区总量的40%和70 %以上, 平均每个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为3000万元,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已经成为高新区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力量;(2)高起点引进技术。高新区的技术8.6%来自国外技术,尽管比例不高,但技术含量很高,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发展,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某些高技术领域的差距;(3)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我国政府于1997年9月向亚经合组织(APEC)开放了北京、 苏州、 合肥、 西安等四个高新区, 扩大了同APEC成员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开启了通向国际化的“绿色通道”。同时,开放了8个高新区的孵化器,借以引进国外的研究机构, 加强与APEC成员的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合作;(4)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加快高新技术国际化步伐。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每年以80%以速度增长,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5)跨国经营跨出步伐, 为其它企业、地区积累经验,起到了领先的作用。北京高新区在海外共建立分支机构208家,1997年形成技工贸总收入163亿元,工业产值112亿元。 由此可见,高新区已经成为所在地区乃至我国连接世界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世界各国也通过高新区这一窗口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四)改革的率先效应

高新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高新技术发展规律和国际惯例加快建立新体制和新规范,不仅有力地深化了自身和所在地区的改革,而且为全国的改革提供了经验,起到了示范效应。主要表现在:(1 )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的企业运行机制,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经验;(2)建立了新型的“小机构、大社会”政府管理体制, 高新区的管理主要依靠经济、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改变了传统的以行政管理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模式,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高新区企业健康发展,为政府运作体系的改革提供了借鉴;(3)基本形成了吸引、 聚集和培育人才的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运行机制,为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提供了示范;(4 )基本形成了包括就业保险、养老保险、人身安全保险、医疗保险等在内的新型社会保障机制;(5)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场体系, 经济活动依靠市场来运用,进一步打破了地区封锁,促使区域经济关系进行重大调整和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6)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策法律体系。 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制订并通过了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大立法。这些政策法规体系成为调节各方面关系的规范,以此为起点,企业权益保障机制逐步形成。

(五)知识经济的先导效应

知识经济是指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基础之上的经济,以知识企业和知识产业为主要支撑。全球经济又一次重大的变革已经开始——知识经济时代开始启动。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由于多种生产方式并存,技术层次参差不齐,人的总体素质不高,全社会共同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是不太可能的,必须选择合适的切入点。目前,我国高新区已出现知识经济的萌芽,正在逐步演化为发展知识经济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并开始发挥发展知识经济的先导效应。主要体现在:(1)基本都有一批知识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获取经济效益;(2 )基本都有一个或多个知识产业,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核心,包括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各环节、复杂的内在结构,开展知识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活动。可以预见,这种先导效应会越来越强,并带动所在地区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六)文明社区的示范效应

高新区的建设,不仅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实践证明高新区已逐步成为现代文明的新社区,为建立现代文明社区提供了示范。(1 )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吸引和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群集,这些人才群集的显著特点是年轻化、高学历、开发型,从而改善了高新区内的社会成员的结构;(2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求劳动者既具有良好的劳动技能,又具有接受更高的新技术培训的基础。高新技术对从业人员素质的高要求,逐步提高了社会成员的素质;(3 )高新技术企业日益重视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的现代企业管理和现代企业文化,营造了自由创造的空间和积极向上的氛围,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高新区内逐步形成了新型良好的人际关系;(4 )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改变了家庭的生活方式,并且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经济繁荣为生活福利的改善提供了经济支持,这有力地促进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高新区注重可持续发展,规划起点高,基础设施好,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生存条件。

当然,我国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要保持高新区增长极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必须在培育主导产业、资金投入、风险投资、政策优惠、人才聚集和投资环境等方面下功夫。只要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紧紧抓住培育主导产业和创新能力企业这一关键问题,高新区的增长极作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发挥,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论我国高新区的增长极函数_增长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