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统计信息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统计信息的主要特征
1.统计信息的广泛性。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统计信息的形成、流动及其运用,所以说它是非常广泛的。这种广泛性不仅因为社会经济活动需要统计反映,而且各领域及实质性学科对其规律性的研究,也需要运用统计信息,借助统计信息,提示其发展变化的必然性。即使信息本身,作为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作系统的统计。
2.统计信息的客观性。统计信息生成依据的是唯实思维和归纳推理的统计逻辑,因而表现为反映客观和以客观为推理依据的客观性特点。进一步说,统计信息的质量评价标准也是以如何准确、及时反映客观活动和剖析客观的内在联系作为客观依据。统计信息是信息的一类,它必然满足信息的社会客观性。有人评价,“统计是静态的历史,历史是动态的统计”,这也是从另一角度说明统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广泛性。
3.统计信息的数量特性。统计信息从形式上表现为数据特征的特点,这是由统计学研究社会经济活动数量方面的一般方法论和将其运用于认识社会经济活动数量方面及其规律性的原因。由于统计信息内容的数量特性,所以统计信息数据的形式,还有图、文字、口头表达、广播、新闻等形式。在一定意义上,统计信息也可间接地说明社会经济活动的定性方面,主要表现为运用统计数量界限说明概念的规定性特征或性质的规定方面。正是因为统计方法在认识社会经济活动的数量特征,描述和界定定性概念及其性质特征方面的广泛运用,所以统计信息在人类社会认识活动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4.统计信息的社会标准化。在统计认识手段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社会标准统一化就一直成为追逐的目标和发展方向,这是统计以总体研究出发决定的,因而统计信息在形态等方面表现为较好的社会标准统一化。实际上,统计思维逻辑不统一,统计归纳与推断就无法进行,统计信息是这一认识过程的结果,因而也必须求得社会标准的统一化。如果统计指标口径、范围不统一,那么也无法认识统计总体的特征。从信息理论出发,也需要求得一个全部信息系统在形态特征上的社会统一化,否则信息系统就无法加工和处理。但在现实过程中,信息的社会标准化并非自然而然地解决了。现在看来,完善和发展这种社会信息的标准统一化,需要遵循统计的处理方法,予以探索。
5.统计信息认识的多层次性。统计信息的形成一方面直接取决于统计认识手段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往往还承受于统计方法与专业理论的共同作用,因而,统计信息就其认识社会经济活动内容的整体来说,表现为不同层次,有直接反映社会经济活动数量方面的信息,有在反映和描述基础上加工的统计信息,还有在专业理论指导下进行深加工和科研的统计信息。这种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多层次,一方面决定于客观现象内涵的层次性,另一方面决定于统计逻辑剖析的层次性。从客观性上来说,统计信息的这种多层性应保持良好的整体衔接。
6.统计信息的总体系统性。在社会经济活动统计认识中,总体是相对,也就是说从宏观到微观,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和层次可组合确定许多相对独立的总体,因而统计信息在整体上也表现为总体性衔接联系的特点。由于统计方法论的指导,这种总体性衔接联系又体现为较强的系统性。社会经济活动客体是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反映这种系统联系及其变动的数量规律性是统计的根本任务,因此统计认识手段或统计科学的发展一直追逐其认识的总体系统性,即不仅在局部或各层次上保持相对的总体的系统性,而且在一国或更大的范围上也保持总体的系统性。正是如此,统计信息的整体就体现为比较完整的统计信息总体系统性。
7.统计信息不具有形体。虽然统计信息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如纸张、磁带等,但统计信息本身不具有形体。物质载体可以转变,但信息内容是一定的,其内容是无形的,不占据空间,往往会同时为很多人所拥有。
二、统计信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统计信息与其他社会经济信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社会经济信息系统来看,需要统计信息与其他社会经济信息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便在深化客观认识基础上发展信息及其系统。在实际中,就统计信息和其他社会经济信息而言,统计信息的生成离不开其他社会信息的投入,即定性方面的信息投入;其他社会经济信息即使在定性方面的信息生成,也需要投入统计思维和归纳逻辑以及有关定性数量界定方面的信息,因此,它们之间存在信息生成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关系。
统计信息不仅与其他社会经济信息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在社会经济信息中,统计信息存在信息生成过程中的投入产出关系。回答统计信息是不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首先要明确主体的评判依据。对这个问题应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分析。从静态来说,应该从质和量两方面评判,即主体是指某个局部在全局中所占据的主要地位(从质上看)和部分的份额(从量上看)。从动态来说,就是部分在整体的发展中起着主要或决定性的作用,表现为该部分在整体中的加速发展和带动其他部分的迅速发展。因此,统计信息在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认识:
1.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作用。统计是社会认识的手段,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都需要运用统计手段认识客观规律,无论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还是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都能得出统计认识手段对客观规律具有主体作用的结论。在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占据大量的统计信息是取得有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必不可少的条件。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过程充分说明这一点。在认识客观规律上只有从数量方面认识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性质和特征才是真正达到了对客观规律的掌握,而统计认识手段正是为实现从数量方面认识的工具,因而它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从发展来看,人们不断扩大有关社会认识中的量化领域和范围,因而统计认识客观规律的作用还在日益增强。
2.信息量的主体地位。从静态上,如果我们给出统计信息量占社会经济信息量的比例,据此来说明统计信息的主体地位是最理想不过的了。但是,就目前说还无法实现这个比较,这不仅因信息载体多种多样,不好统一测定,而且对于重复的信息也无法消除。在一定时点上,定量信息量的存量大大超出定性信息量的存量。统计信息在社会经济信息中居于较高的层次上,所以一些低层次的信息,也作为其中部分被包容进来。从国民经济统计信息系统来说,定性信息生成中,包含着定量方面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大了定量信息量。综上所述,可以推论,统计信息量占据社会经济信息量的主体地位。
3.信息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信息发展基础上的信息论研究中,广泛运用着统计方法,由此可以说信息发展的深层信息,即信息理论研究中,统计信息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其次,在信息发展的产业上,需要应用统计方法,反映和描述信息产业的状况、生产过程、产业关联、社会效益、规模和速度等方面,研究信息产业的统计分类和统计规律性,以便制定政策和措施,促进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第三,统计信息发展非常迅速。在国际范围内,谋求世界统计体系的统一化及其深化统计信息,不仅得到大多数国家的积极响应,而且发展也是比较快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工作的不断推进就是一例,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统计事业无论从队伍规模,还是从统计领域和范围上,都发展得很快。统计信息量将成倍增加。此外,统计信息的广泛运用也增加了其影响,如新闻统计信息等等。第四,统计信息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信息的较快发展。统计信息的系统性强,由于统计信息的迅速发展,强化了该领域统计系统的认识功能,并大大促进了该领域非统计信息的发展。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定量、定性信息的依存性,当统计发展在定量方面深化,必然刺激伴随有关定性信息的发展。从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而言,当某社会经济领域的统计信息系统迅速发展时,它不仅促进本领域内非统计信息的发展,而且还对相关联的其他领域的信息系统产生积极影响。在实际工作中,相对关联领域的信息系统,由于本领域统计信息的发展,扩大相关联领域信息系统的外在信息,从而通过信息对其系统的内在信息产生刺激,导致该领域信息系统内在信息的深化和发展。
4.现实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统计方法渗透到各个学科和领域,因而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广泛应用着统计信息,并且已经到了难以分辨的地步。有的专家和学者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在各种社会经济信息中,统计信息最多、最普遍、最活跃、利用率最高,也最有代表性。现在,从政府官员到工商界人士越来越多地喜欢用统计数字来表达他们的看法:各种各样的统计资料每月、每星期、甚至每天都能见诸于报端。近代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受统计的影响日益增大,科学研究工作者已习惯于把统计数据收集工作视为理论研究的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可以说统计信息无所不在,它与人们生活是如此息息相关,以至把现代社会称之为统计时代亦不为过。
三、运行机制的改革对新的信息机制的需求
1.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必然要求信息机制实行配套改革。无论是“国家调节市场”也好,“市场引导企业”也好,都必须依靠信息为中介,没有与其相适应的信息机制,新的运行机制是无法有效运转的。
(1)决策环境的变化对信息机制的影响。
决策环境的变化是导致信息机制改革的主要原因。一种信息机制的合理性在于它对决策环境的适应性, 它能有效地满足决策的需求。 James Martin认为信息机制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把准确适应的信息,通过适当的采集、传输、处理等方式,及时提供给需要的用户。显然,信息机制隐含以下三种结构的识别:
①用户结构。即识别出使用信息的决策者及其相互关系的结构。由于我们关心的不是个别人的信息需求,而是从体制的角度观察信息服务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用户结构是从总体上反映了决策权的分配;如果从决策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考查用户结构,我们可以根据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考查用户结构。对于一组具有依存关系的决策问题,相适应的信息结构应能支持这些当事人的决策协调过程。②信息需求结构。即识别出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信息对用户的价值在于其适用性。如果从体制的角度考查信息的适应性问题,需要哪些类型和内容的信息取决于决策权的性质和行使方式。由于新旧经济体制在权力的性质和手段上的区别,它们在国民经济的核算方式和对指标体系的选择上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将直接关系到信息的语言结构和获取方法问题。③信息的获取结构。即识别出怎样才能得到用户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的获取结构包括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存储、提取、分析的过程。这一结构主要与决策权的分配和行使权力的手段相关。它涉及到信息机制的传输渠道、信息结构的集中化程度及交换的语言等方面问题。
由于经济体制发展中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由以往面向指令性计划逐步变为面向社会主义商品市场,新的决策环境要求对信息机制的传输渠道、决策的协调、信息结构的集中、信息交换的语言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配套调整,才能适应改革的要求。
(2)信息传输渠道的变化。
信息机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信息流的方向。信息流可以是纵向(在等级制的上下级之间)的,也可以是横向(在等级制的同级当事人、同级机构之间,或者在没有等级关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和以往指令性计划为主的集中式管理相对应的信息机制,主要由自下而上的逐级统计汇总(含国家统计和部门统计)和自上而下的逐级下达计划指标和各类资源分配指标所构成。信息渠道以纵向为主。由于决策的信息基础主要来源于各个彼此独立的行政体系的内部,各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处于相互隔离、封闭的状态。而在面向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新的决策环境中,信息的传输渠道发生了以下两方面的重大变化。
从“管理宏观”的角度看:由于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由行政分权向控制分权的转变,相对应的管理方式将由以往分离式的纵向行政指挥方式逐步转向立足于对综合经济部门的横向协调管理,通过将国家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调节信息传达给市场来约束并驱动微观经济活动的运行。因此管理的基点由立足于部门的独立性转向立足于部门间的关联性。这一变化必然要求打破以往行政分权的壁垒,强化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信息渠道。从“放活微观”的角度看:由于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将逐步转化为生存在市场中的独立的决策单元,企业的信息需求必然由部门内部逐步转向市场供求关系,即由原来对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和资源分配指标的兴趣逐步转向对原材料供给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行情的了解;并力图通过广告宣传等信息传送方式推销自身产品。近年来各企业组织庞大的采购员、销售员队伍在市场上流动以及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方式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充分反映了市场环境出现后企业对横向经济信息的迫切需求。
综上所述,决策环境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化;对信息的需求由静态的计划指标和统计报表向动态的市场信息(主要指价格信息)的转化;决策的信息基础由内部向外部的转化;信息流的方向由“以纵为主”向“以横为主”的转化,构成了体制改革中信息结构调整的基本特征。
(3)决策的协调。
同信息传输渠道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决策的协调。所谓决策的协调过程,是指为了使不同的决策者在相互有关的决策方向上协调一致,保证经济活动的运行效率,应力求使每个决策者得到其他决策当事人在行动上、效用上或结果上同他所要进行的决策相互依存的信息,使每个决策的当事人能够在掌握其他当事人决策信息的既定情况下,做出最优选择。
(4)信息结构的集中。
如果说DIM理论把决策的协调过程看作是信息机制的重要职能, 那么信息结构的集中则主要解决用什么方式来提供协调决策的信息基础。在如何看待“集中”的问题上专家们所见不一,按照里昂尼德·赫维茨的观点:“如果经济体系的参加者中至少有一个人能够获得关于一切其他当事人面临的环境和他们将要采取的行动的全部信息,那么,信息结构就是集中的”。显然信息结构的集中程度不仅仅是机制问题,而且与系统采集、存储、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讯网络的容量等技术手段有关。
正如前面指出过的,新体制下的决策协调过程不仅要求各职能部门能从市场上获取其直接相关的信息,而且要在不同部门间实现信息共享。这使得新的信息结构具有集中——分布式的特征,“分布”是指按照管理职能的划分建立不同的信息采集和为日常事务管理以及例行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处理工作;“集中”是指国家建立完善由中央、省(区、市)、地(市、盟)、县四级构成的主系统(计划信息系统),通过主系统来协调各分系统的外部信息流,在各个层次上实现信息资源和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共享,以支持计划职能的转变和各个部门的应急类决策。
(5)信息交换的语言。
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之一是使用共同的语言来交换信息,语言应包含“语义”和“语法”两个基本部门。其中语义的选择直接和体制相关。经济体制不同,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的方法也不同。计划体制通常以物来核算经济运行的结果,而在市场机制中主要依据价值量来进行核算。由于核算方法不同使得在不同体制下形成的指标体系及内容出现很大的差别。因此在体制转轨阶段怎样才能建立新的相对稳定的国民经济指标体系是难度很大的一项工作。这个问题不解决则无法提供统一的语言背景。和“语法”直接相关的问题是信息的标准化。从技术角度看它包含信息交换、软件、编码、数据格式等多项内容。
2.信息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需求
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在1994年不仅已为社会所接受和认同,而且从生产、生活和社会各方面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被证实、检验。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信息成为社会共同需要的鲜明特征。
综上所述,1994年,中国信息市场已经从发育走向发展,在发展中繁荣了市场。美国邓白氏资讯集团高级副总裁李咸廉先生说:“在中国已经开始了一个促进全球市场经济的伟大历程。因此,信息应用以及信息的广泛传播正成为帮助中国实现其真正经济潜力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