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310008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博物馆也有了新的社会职能,那就是公共教育服务。在现代化的市场条件下,一个博物馆是否有好的发展前景,还要看它的文化软实力,主要的衡量标准是能否适应不同文化层次的需求。博物馆以公共教育和公众互动为目的深入思考,提高服务素质,注重社会公众互动。本文对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研究,探索博物馆的公共教育与公众互动的社会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教育;公众互动。
一、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优化博物馆文化服务内涵
博物馆的日常参观者、服务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青少年已然成为博物馆服务的主体对象。以青少年为服务主体的公共教育内容,集合各博物馆自身特色,充分的发挥博物馆的资源,成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把博物馆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的第二课堂,作为学生的课外活动学习的最佳场所。为充分实现博物馆公共教育目的,很多博物馆都把公共教育分成两部分,一种是馆内,一种是馆外,第一种的公共教育都是让青少年通过观看展览,接受启发和教育,讲解员在口述过程中给青少年解读展品的文化内容,讲解内容的编辑侧重深入浅出,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得到文化的熏陶。博物馆以外的公共教育活动是通过馆校共建、教育机构合作等模式,一些策划主题活动,把博物馆自有资源发挥最大作用,吸引观众参观博物馆,了解其中的知识内涵,以增长见识。一个地区的博物馆代表了这整个地区的文化水平,已然成为本地区的文化名片,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加,有很多人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博物馆,把博物馆当做一个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地方,所以博物馆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面对现实的变化。把自己的服务对象范围扩大,不在以学生为主,要逐渐把目光放在当地市民、外地游客、外来务工人员。
如何在旅游市场擦亮博物馆的文化名片,这需要博物馆依据自身特性打造量身定做的宣传体系,更要做到宣传的全面化,在学校,在企业,社区等领域做推广工作,分众设计不同人群的文化套餐,把公共教育活动真正落地。传统意义上,博物馆主要的大众教育传播形式是讲解服务,讲解员作为博物馆的形象代表,要注意到自己的仪容姿态以及自身素质,这直接影响到游客对于博物馆的第一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博物馆的讲解员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了解博物馆内部每一项陈列的历史,并能够准确讲述文物背后的文化信息。其次需要具备较强的思维逻辑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强,要以简洁易懂的语言,亲切的服务态度给观众介绍。由于观众的文化水平各不相同,喜好有所差异,讲解人员要因人而异进行讲解。不仅要把历史内容讲解出来,还要富有情怀,讲解风格各有特色,善于与观众面对面沟通。在与学校的合作项目中,建立博物馆外部的辅导地点,按照每一个学校不同的教育工作,可以进行博物馆知识的辅导。同时,通过各种平台为观众提供关于展览和教育活动的咨询服务,营造温馨的参观体验。[1]
二、博物馆公共教育活动的文化营销。
博物馆配合展览和学术研究展开的文化活动,为博物馆聚集人气起到重要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陈列做为博物馆进行公共教育活动的媒介之一,一方面梳理不同文脉的文物陈列,根据观众的文化需求清晰分类,结合时代脉搏,在陈列布局上下工夫,在讲解内容上深入浅出,以方便新媒体的再传播。博物馆已是免费开放的制度,如何使博物馆大量公共活动有质量、有规模的营销并运营,需要建立符合博物馆内在运作规律的长效机制。资金运作方面,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大量教育宣传活动需要社会各界的协作,恰当的与市场接轨。博物馆借助固定陈列与临时展览开发文创产品,文创的题材由博物馆把关,实施手段借助社会资源合作完成,例如制作手法、材质实验、包装设计等艺术工艺特性强的工作环节。
随着博物馆自身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将会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更多支持。目前,一些公立博物馆在现代化博物馆机制设置的前提之下,对博物馆所需的工作岗位,进行竞争应聘,按照任务量,不同的工作岗位,业绩制定年终目标。博物馆应深入进行调研,对校园文化、文化机构、公益项目等进行动态研究,让公共教育工作接地气、有活力。组织业务骨干定期考察学习,除了举办业内学术交流会,更多的发散思维创新博物馆+N,让文物活起来。阶段性的通过媒体征收各年龄层的观众意见,获取有效的整改思路。
三、运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营造博物馆特色社区。
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通信产业将走向真正的移动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宽广,以移动互联网为中心的新媒介已经十分普及。移动终端给现代文化和休闲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社交媒体依傍移动终端实现它的应用价值,在虚拟社群内,人与人之间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并逐渐联动各类社群形成社区,带动线下的真实活动。社区文化的发展正需要移动终端与社交媒体的双重作用,整体提升社区文化的价值观和整体素质,不断地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博物馆特色的社区。博物馆文化传播活动也在跟随时代的步伐,为观众的不同需求建立可以信赖的公众平台。[2]
四、传统与现代信息互动模式在公共教育中的互补。
上文已经提到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文化的传播活动,但这不能作为唯一的互动媒介。
现代化的信息互动模式日新月异,聚焦热点是人工智能。博物馆传统陈列内容,多为图像、文字、音频等单一输出模式。多年来,经过对观众服务意见的调查研究,发现参与互动体验的观众越来越注重文化体验环境的布置,以及活动环节的生动性。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增强现实(AR)与虚拟现实(VR)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试想如果只需要一个头戴式耳机,或者一个手机客户端足不出户便能拥有极致的视听享受,那么观众需要迈进博物馆吗?对于在新媒体下成长的孩子们而言,不可触摸、不可互动的陈列能带给他们的惊喜似乎没有虚拟世界的多。针对于虚拟与实景体验的优势互补,我们尝试把多种博物馆陈列分类编辑和串联,将虚拟情景结合活动内容,并以粉丝线上共享的方式吸引观众落地体验。把博物馆陶瓷文物的固定陈列与陶艺体验项目进行知识贯穿,为不同爱好和年龄人群设计独立项目,并进行精细化的线上和线下配合运作。参与者的反馈调查可知,适时地把知识库进行不同领域的跨界,能够激发儿童、青少年、以及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
总结:博物馆公共教育和公共互动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诸多跨界与融合的新领域正等待博物馆从业人员的探索和尝试,公共教育作为博物馆的重要职能,有效的运用新思维将更利于文化信息的扩展和延伸,随着内容的精细化和推广人群的扩展,实现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的新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苏东海:《博物馆群众教育工作》,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
[3]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论文作者:王文绮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
标签:博物馆论文; 文化论文; 互动论文; 观众论文; 教育活动论文; 青少年论文; 内容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4月论文;